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橡胶信息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39——回忆周恩来总理莅临我所院视察的一些情景

  编者按:喻鸿飞同志,现年81岁,副研究馆员。曾任苏联专家叶尔马可夫的俄语翻译,所院党委办公室秘书、共青团委书记,两院图书馆副馆长等职。1989年退休。1987年我调到图书馆接任他的职务后,他曾给我许多帮助……2006年1月我打电话到湛江向他约稿,同年2月初他就托去湛江慰问图书馆离退休老同志返院的顾江洪馆长带来了他撰写的稿件《回忆苏联专家叶尔马可夫同志在我研究所工作时的一些情况》,9月20日他又寄来了新作《回忆周恩来总理莅临我所院视察的一些情景》,为我们提供了珍贵史料。此前,我曾看到当年周总理与两院人合影照片中喻鸿飞同志有幸与周总理挨得如此之近,而不知其背后的故事;读了他的上述回忆录才明白——噢,那是由于当时他是所院党委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自觉地做警卫工作,因而有机会尽力接近总理,周总理还与他亲切地握了手呢!他真幸福!还有,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来中国帮助研究所工作的苏联专家,此前我一点认识都没有,读了他的回忆录,那位素不相识的苏联专家可敬可亲的形象也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了,虽然喻鸿飞对他的描述也不过是寥寥几笔罢了。我不能不感叹回忆录的神奇作用——读起来总是给人以亲切而真实的感受!我想,这无非是作者所写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接触的人物使然。(杨振堂)
- J* n/ t. ~# A) T8 x2 r( R& I# E2 Z" I

) y4 C% r/ g# v1 @2 T' }                    回忆周恩来总理莅临我所院视察的一些情景$ A9 E! z& Q- t5 O' ]

7 C: @) P: m; a7 e, F- i                           喻鸿飞
/ |. Y! t9 L8 c
3 o$ R4 w( l! t; Y, R! P$ E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960年2月9日莅临我所院视察。这是两院历史上一件极其重大和光荣的事情。1960年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我所院当时在工作、生活上亦非常困难。周总理的到来,特别是周总理的光辉题词“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极大地鼓舞了我所院广大科研人员、师生员工的斗志,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 D4 n0 P4 |7 i( f; ^  当时,何康所院长接到上级关于周总理将来所院视察的通知后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精心安排组织好总理在所院视察参观的内容和路线等,同时决定要请周总理品尝用热带粮食作物木薯制作的食品,并决定由党委办公室主任龚硕蕙同志负责准备。周总理在所院视察时听取何康所院长汇报和休息的地点是研究大楼二楼会客室。当何康所院长汇报后总理休息时,即请周总理品尝木薯饼。这木薯饼是由吴修一副院长的老母亲用木薯粉精心制作的。周总理愉快地品尝了木薯饼……我当时就侍候在总理身边,还拿白纸给总理擦手。
( z7 }& F$ q5 J8 l  周总理休息后,即由何康所院长陪同步出会客室进行视察、参观。当时我是所院党委办公室秘书、所院共青团委书记,自觉做警卫工作,站在走廊上。周总理亲切地伸手和我握手,此时,我非常激动和非常高兴!以致握手时竟想不到开口向总理问好了。' C- }/ I  ?) @$ n7 \2 s
  当时,研究所(后晋级为研究院)的图书室亦在研究大楼二楼,离会客室不远,周总理在何所院长陪同下首先步入图书室参观;何所院长还向总理介绍图书室工作人员何国良通晓好几国文字,周总理听了高兴地和何国良同志握手,以示嘉许……
( H5 V( L# }8 I' d; }  周总理在两院视察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和所院广大师生员工合影留念。当时所院的干部、科研人员、教师、职工,还有大中小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排列在研究大楼前的广场上。我当时亦尽力靠近周总理,并维持秩序。我站在总理左手后边,非常接近——能和周总理一起照相,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幸福的事情啊!现在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看到那张照片上周总理慈祥的笑容、平易近人的仪态,充分显示出伟大领导人的风采,我心中充满着无限爱戴和敬仰之情!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0——回忆苏联专家叶尔马可夫同志在我所工作时的一些情况

              回忆苏联专家叶尔马可夫同志在我所工作时的一些情况# Z2 U9 u- r7 z. H: f( `. H
                        喻鸿飞! x$ }" g1 l  p; s1 k

/ p6 _8 l4 H" q( ~" ^2 d
( p* A6 u! b# p' y' c: L8 i* H  20世纪50年代,我们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聘请了苏联遗传育种专家叶尔马可夫同志担任科研顾问。叶尔马可夫是中年科学家,很有学者风度,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常面带笑容,让人感到很亲切。他来我国我所工作时把夫人也带来了。他是俄罗斯人,他夫人是乌克兰人。8 J" f# d. I4 s' \5 y/ f
  由于苏联没有热带地区,所以苏联本土并没有种植巴西三叶橡胶树;叶尔马可夫同志来华前也没有见到过三叶橡胶树,因而他对于橡胶树的种植,是根据多年生植物普遍的遗传育种原理和规律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当时研究所在广州,为了对橡胶树有具体、直接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叶尔马可夫曾先后去云南、海南和粤西等地的国营植胶农场、老胶园,具体考察了解当时当地橡胶树选育种、栽培等情况,深入考察高产、质优、抗性强的胶树;在海南,他曾去过联昌试验站、东泰农场等单位。研究所刘松泉、肖敬平、郑学勤、孔德骞等同志常找叶尔马可夫一起研究、商讨有关橡胶树的选育种和栽培等问题……/ U$ ]) P9 \, k" [$ d* M) {
  在广州工作期间,叶尔马可夫同志夫妇居住在广州沙面原英国领事馆的房子,环境很好。为了使叶尔马可夫同志在我研究所工作时能劳逸结合、生活更丰富多彩, 1957年夏曾组织安排叶尔马可夫同志夫妇到青岛避暑休息,而后又去上海、杭州等地参观、游览。
: |9 O. z! l+ b3 N! \7 ~  1957年,我国开展“反右”斗争时,我们研究所全力投入这场政治运动,叶尔马可夫同志亦就离开我们研究所,返回苏联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1——《调赴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等3篇

  编者按:广州老校友苏永义同志,现年74岁,1947年12月参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多次立功受奖,曾荣获解放奖章和功勋荣誉章。3次见到毛主席。1958年1月11日至22日,党中央在南宁召开重要会议(党史上称之为“南宁会议”)期间,负责守卫毛主席的专机,和毛主席握了手。曾任师职。1971年5月至1974年11月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热带作物研究所(原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所长。1988年8月离休。4 @$ ]  A, _/ G) g, G
  2006年6月间,我从原两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修一同志那里得到了他的地址,寄去了约稿函。同年8月下旬,我收到了他的热情洋溢的回信和他的著作——《雨露春花》,十分惊喜!现刊登的《调赴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热带作物研究所记事》《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观学习》3篇就是选自苏永义著的《雨露春花》一书。《雨露春花》是一部回忆录,成功地记录了苏永义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人生历程。苏永义同志虽是搞政治工作的军队领导干部,但多才多艺,善写作,会画画;心细,记性好,写作回忆录做到了“文”与“史”结合,叙事始末清楚,不但有外表的情景细节刻画,而且有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为了说明一个军人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对于自己当初调赴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的故事,文中记录了苏永义很自然的心理活动——我想:组织上都把情况讲明了,“作为工作调动”,我还能说什么呢?!既然组织上都作了决定,我就只有坚决服从!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革命军人严格的组织纪律修养的形象就活脱脱地立在眼前了,使我肃然起敬,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永义同志为我们提供的史料是合乎规范的“文史资料”,内容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也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杨振堂)
6 r( Y( T+ C5 Y+ B& `' s3 [$ n- \  c/ Y, W" G1 c
                  调赴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w! w3 l$ z* W
  \0 M0 S/ X. B
                       苏永义
, B; C0 X& G' }; E% o$ [
- s9 g% Q6 S, _  1969年2月,我参加了接受毛主席接见活动后,带着喜悦的心情从北京回到了广东兴宁。时隔不久,组织决定由我和卫生处长谭维秀同志负责举办参加海南兵团建设人员学习班.共有32人,潭任队长,我任指导员,共学习了20余天。学习班结束后,组织正式通知:由我和谭维秀两人带队一起去海南兵团,并讲明——作为工作调动;兵团全称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仍属军队建制,属广州军区领导;军装照穿。我想:组织上都把情况讲明了,“作为工作调动”,我还能说什么呢?!既然组织上都已作了决定,我就只有坚决服从!' i9 M8 S1 w/ @% h; }0 S9 a* y
  当时,队里人们对去海南的事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说法,有的不愿去。谭处长说:“领导事先未讲,这决定太突然了。”他对此很有意见,打报告不想去,最后走时他没有同我们一起去,而由我一人带领同志们出发了。
' I) U% P  T  e8 v# x  我们乘车途经广州、湛江到了徐闻县海安港,在海安登船过琼州海峡。看到蓝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滚滚、天海相连,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和魅力!使人心胸也开阔了,这多少给以慰藉和信心。18海里的海峡,我们渡海用了2小时,就到达海口市秀英港码头了。登岸后即乘车前往海口市。……组织安排给我的职务是担任六师师部医院政委。在农垦招待所休息2天后,我们一行人搭乘解放牌汽车前往琼中县城,这是我们这次行程的终点——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部所在地。9 c0 H0 Y% E& |8 O
  从海口到琼中这一路上,我一方面要照顾同志们的食宿和安全,另一方面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也在想着自己即将面临的工作。我长期在机关工作,从未当过医院的具体领导,工作该如何开展?一时理不出个头绪来。车顶的帆布蓬被太阳晒的灼热。路况不好,车颠簸得厉害。人坐在车上摇来晃去的,思绪一次次被打断。热风从车的前进方向扑面吹来,真是烤人!听人说,海南每年这时都要从老挝刮来一股股非常灼热的老挝风。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被沿途的山野风光吸引了。特别是经过屯昌之后所看到的是高山嵯峨,森林茂密,片片胶园在山上重叠起伏,而村庄却很少。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房屋多隐蔽在树丛中,一座座竹棚——别有一番山村景色。; |' h) f; K0 o5 u; H
  经过大半天行车,我们终于到达琼中县城。县名很美,城也很美。这座新建的小山城,南北长不到300米,东西窄,四面环绕着雄伟的高山,奇峰峻岭,怪岩峥嵘,座座新式小楼整齐排列在街道两侧,更显得山城的俊秀。师部就设在城东街那一溜瓦平房处,医院还未建;何时筹建,在什么地方,尚无所知。领导临时决定我留在师机关负责斗批改办公室的工作;可那时说实在的,怎么斗,怎么批,怎么改,谁也不清楚。人们都忙着接管农垦摊子。6 }0 C3 ]& o, l; T3 p5 D
  没几天后,领导又决定我和师副政委孙学礼同志一起开办农场干部轮训班。地点在屯昌境内一个部队住地,有学员三四百人。他们都是来自六师管辖的各团(农场)的领导。我们主要讲党的建没,虽有教材,也要备课、讲课,找学员谈心,就这样连办了3期。
1 Z2 t( R/ {/ t- z, j  当年11月,我被调到海口兵团生产部科研组工作(那时是“文革”时期,不叫科研办公室),我任组长,肖敬平同志任副组长。其任务主要研究橡胶栽培、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科研组共有7人,均来自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农业大学。从此,我便和知识分子科技干部打交道,并从事起科研工作来了。
" {, I* q4 p9 F  科研组的任务是繁重的。我们常到各师农场调查科研生产情况,组织科技交流,搞科技成果展出,同时指导各师的科研工作。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工作,关系着橡胶生产的建设和发展。当时,我们在兵团邓逸凡副政委直接具体领导下,工作进展顺利。……/ u/ m5 U/ G1 n" `2 v9 R

6 j! ?/ X1 P! {2 _+ ~                  热带作物研究所记事8 e, B+ a. c( G1 d2 \9 I* V/ l
                                 
/ t9 q) t& f2 X                     苏永义
; Y" _2 }8 q1 r7 E& d6 R  J
  j& G* l/ I4 s; ^9 K2 }, U  在科研组干了一年半时间,1971年5月,科研组与兵团热带作物研究所合并,由陈枫同志任该所所长,我任副所长、党委书记,肖敬平同志也任副所长。全所有120多人,科技人员中,既有年逾70的老专家,也有刚出校门的青年人,但更多的是中年人。他们事业心强,有文化、懂业务,也很讲礼貌。
) K5 ^, A1 f+ ^$ w' d9 a  当时(1971年-1973年1月),热带作物研究所隶属热带作物学校领导,地处海南岛西部儋县境内。在学校这座现代新颖而又美丽的校园里,教学大楼、职工宿舍都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建筑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树木葱茏、环境优美,人们都称之为“小广州”。! a, _7 v/ I- Y
  热作研究所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橡胶和其它热带作物生产技术,并同时负责全兵团各师、团(场)的科技指导工作,以提高橡胶为主的热作生产水平,其任务艰巨繁重而光荣。
8 D. H9 F! O% Q7 y  X% y  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有橡胶和油棕、剑麻、南药等热带作育种、种植、植保、加工等。我们在近三四年的时间内,具体研究了橡胶选育新品种、高产速生栽培技术、电动割胶刀、化学刺激增产,以及橡胶加工等课题。5 u! J/ _/ y2 b6 g' r) q: Y. ?
  在开展各项研究中,全体科技人员发扬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其中:担任橡胶研究组长的刘松泉同志,在研究选育新品种工作中,积极带领全组同志深入实地,在橡胶园里和工人一起研究讨论,听取意见;而在试验室则亲自做橡胶胚胎试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要坚持数天,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研究出几种速生高产新品种。丁慎言是位女同志,她负责南药热作栽培研究工作,经常带病深入到植物园里,观察了上百种热作树木、南药和70多种芒果树的生长情况。她和热作组同志一道,把植物园培植管理得井井有条,就好像一座绿色宝库,常有外宾和领导来参观,都赞叹不已!老教授何敬真71岁了,也不甘示弱,常像年青人一样爬山涉水,下农场到基层帮助指导工作,被称颂为“可亲可敬的人”。  N) i$ k) s1 Q3 P0 e0 k: r! y4 ^
  这几年,和科技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使我认识到知识的可贵和科技人员的可敬可爱。他们有真才实学,作风质朴求实,是发展科学的生力军,对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共同的事业使我对他们产生了一定感情,从行动上尊重他们,从思想上帮助他们,从工作上支持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知识方面学习他们。就这样,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文化不高,但与他们一道摸爬滚打,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 G) U5 ~) p  `, @. `当1974年11月我们在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部队同志奉命要调回广州军区另行分配时,热作研究所的同志是那么依依不舍,想方设法地要挽留我们。确实,几年的相处,彼此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建立了同志友谊,我也有“留恋”之感;但因执行部队调动命令和比较习惯于过去几十年的部队生活,我最后还是回到广州部队,并被分配到广州军区一九九医院任政委。
4 [3 ]: a! W' `9 S! J( j5 l
1 u0 z, m) q/ {/ _
0 V: C; S! I$ o8 u, ~                  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观学习
% k: Y% X* F) `# K( S1 _ $ v8 v0 l2 L: K# o! J. g
                       苏永义9 l$ H% Z; X6 H6 }9 t. a6 R/ Y. c
    / s! q2 i' y0 q2 v/ w1 l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有丰富的橡胶种植生产经验。根据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长的指示,由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组织,从兵团各师抽调人员共13人组成赴云南参观学习班,我任组长,梁荫东同志任副组长。1 n9 _( ^' I  b& Y7 t$ q
  参观学习计划拟好后,我们于1972年8月23日由海南海口渡船过海,经湛江乘火车抵广西柳州转车直达昆明。在车站迎接我们的有云南生产兵团科研处王处长,生产处李处长、王副处长等人。" E9 F( o5 |* r1 Y# n8 i7 O
  他们的接待工作组织得十分周到——把我们安排在东风大厦住下后,先由兵团刘明辉副政委接见,并亲自到住地看望我们。他说:“你们一路很辛苦,到了昆明就不要急于下去,休息几天,先参观一下昆明风景。”兵团首长还一再交待几位处长,“一定要让他们休息好,玩几天”;同时,也要求我们把广州兵团橡胶生产经验留下来,到下边去多做指导 。一接触,就使我们感到云南的同志非常热情和亲切,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 S9 q& n8 M/ p6 N5 b7 l4 [- [同时,我们也深感到,这次云南参观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担子很重;不能辜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学院领导的期望,也不能辜负云南兵团首长的关怀——给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2 \8 y. y; d9 ]% q3 Q9 |5 I
  昆明是有名的春城。我们在那停留3天,由王、李两位处长陪同参观了西山著名风景区。西山处处葱绿、青松翠柏满布山峦,游廊古亭,环山道都隐蔽在丛林之中,苍天古树盘根错节;特别是西山上的龙门是游人必到之地,它耸立在百余米的半山崖之上,山下是方圆数十里的滇池,有“天湖”之称。要登龙门就得沿着崎岖的盘山险路,手扶铁栏、步步攀登,愈往上愈险要。在王处长陪同下,我们终于登上龙门顶,就好像到了另一个天地,仰望是浮动的云海,俯看是碧波荡漾的湖海,远眺苍山连绵起伏,人的心胸也顿时感到非常宽阔。龙门地方并不大,不能照集体相,只好二三人合影,我和王处长也在此留了合影。# s9 ~4 w  J) t; K$ O# I  I
  从西山回到昆明又游了翠湖公园。翠湖地处昆明西城区,园内设置别具一格,楼亭有苏杭园林的特色;红亭玉立,簇簇花卉竞相争艳,月季、牡丹、杜鹃……在一座座葡萄架上青翠欲滴,散发出浓郁醉人的芳香,给人温馨之感。值得留影地方甚多。王处长他们早有准备,把俱乐部的摄影师专门请来为我们大家拍照,还说:“这是奉首长的指示,你们来一次昆明不容易,要多拍照留影。”于是,每观赏一个地方,王处长就介绍说:“此地不能不照!”“景好,一定要多照几张留念!”就这样,合影、单人照可真的照了不少,而且很快把照片一一洗好,分发每人一份。
3 i; x3 S5 N+ K& p, c  昆明城景多而美,兵团首长很热情,仍要我们多留几天;但我们过意不去,只好说:“还是先下基层参观学习,回来再说吧。”这样,才开始了我们这次的实地之行。由昆明出发,经玉溪、普洱,穿过攀天岭,翻越海拔高达2300余米的天门。一路高山重叠,起伏连绵,经思茅而后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云南热作植物园,考察了橡胶场。这里靠近澜沧江。我们到时正发生洪水上涨翻船事故,有近百人被淹亡。省府和兵团刘副政委以及当地领导正亲往现场组织抢救打涝工作。正好我们也要由此乘船往勐腊苗寨,刘政委在百忙中亲自接见我们,与李处长一道召集船员开会,反复交待、详细布置,要务必保证我们一行人的安全,并给我们每人配发了一个救生袋。初时,当我们看到滚滚翻腾的黄浊的江水以及人们在险滩急流中紧张抢救的场面,真有些不寒而栗呢!但看到兵团首长对我们这样关怀、措施又那么得力,大家心情也安定了许多,最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8 E' Y3 H# r; K4 _  s
  在连片的橡胶林场,我们每到一个场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大小标语布满林区和住地。横幅标语上写着“热烈欢迎广州生产建设兵团同志前来指导!”、“向广州生产兵团学习!”等。座谈会、报告会、欢迎会,晚会一个接一个。工作虽然紧张,但心情很愉快,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云南生产兵团的战士多是来自上海的知青,他们决心扎根边疆、热爱橡胶事业、以兵团为家、大干事业的精神以及高昂的战斗热情、科学增产的宝贵经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和启示。- {+ `" p  i, H' {/ x- ^
  而后,我们经个旧市顺着南溪河南下到达中越边境的河口镇。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云南生产兵团的高产区,了解了他们在胶园管理上的“四化”(即林网化、覆盖化、梯田化、良种化)经验,访问了增产能手和劳动模范。其经验之丰富,事迹之突出,很值得我们一一学习。
3 [( e2 T4 D5 p- K2 L  半个多月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在返回昆明途中,我们参观了著名的路南石林、燕子洞等名胜。回到兵团后,又参观了兵团橡胶增产展览,看到一幅幅高产的图片和众多的先进生产事迹,我们很受鼓舞,决心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思想、好作风带回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橡胶生产,为兵团科技建设做出贡献。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2——自强不息,执著耕耘,搞出特色

  编者按 :邱德勃教授,现年69岁,1959年7月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后,同年8月分配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直至1998年9月退休。曾任热作系副主任,以及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生物学会理事等职。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教研室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也是该组建设的中坚之一。为本科生主讲《植物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细胞学》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细胞生物学》《植物电镜技术》等课程,并讲授实验课。自编《植物学》《植物实验指导》《植物实验图集》《植物电镜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等教材。紧密结合教学,长期从事经济作物胚胎学和形态学研究。1988年以来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橡胶树胚胎学研究》、院校基金课题《橡胶树双受精作用研究》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橡胶树人工多倍体解剖学研究》等。在橡胶树胚胎学领域,在国内外首次对橡胶树生殖细胞和胚胎发生、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橡胶树双受精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
( ^# J) s( p7 d) Q  热作学院创办初期,以郑坚端为组长的植物教研组全体教师,都是一些大学毕业后参加教学工作时间不长而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他们遵照何康院长关于把我院植物学教学搞成自己特色教学的指示,在没有现成的适用于热带作物专业的植物学教材、没有专用实验室、没有完善实验仪器和没有老教师指导等一系列困难条件下,依然满怀豪情地迎战困难,发扬了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通过对海南岛植物资源深入的科学考察研究,在编写以大量海南岛热带植物实例为内容的植物学课本和实验指导,开设专业小班理论课、小组实验课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工作,在教学中贯彻了“突破性”的教学原则,终于取得了可喜成果——该成果获1989年海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在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以及在开展橡胶树科学研究中,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1984年,植物教研组被广东省高教局评为先进集体;1990年,该组又被海南省授予高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邱德勃撰写的《自强不息,执著耕耘,搞出特色——植物教研组(室)与大学共同发展壮大》一文,对这一先进事迹作了全面、具体而系统的记述和报道。研读此文后,我得到的启示是,植物组的每一位老一辈教师都是在为我们的热带农业大学和植物教研组的事业发展奋斗中而功成名就的。他们的业绩令人欣慰!他们无怨无悔!可见,个人的前途必须而且只有和为祖国建设事业发展而奋斗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灿烂辉煌。0 r: V* l; h# r. U1 _+ I3 d$ ~8 d
  这是一篇记载我校植物教研组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宝贵经验的珍贵史料,也是一篇报道我校植物组老一辈的教师们艰苦创业,把毕生精力和心血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进事迹的重要文献。(杨振堂)( W- J6 V7 X, D0 y& H
9 K) e5 l  q6 j; b. f& b" g6 f
                   自强不息,执著耕耘,搞出特色
) }7 F0 B2 W5 B                     ——植物教研组(室)与大学共同发展壮大; g& t8 L! n) I/ x- f/ I  B8 h
                         邱德勃; t; K/ F# s1 {0 R# [2 P& O: j$ S- \
+ `6 O) o) V1 K+ l4 y+ J9 s
  1959年7月,我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前身)任教。记得,大约是8月中旬,我从广州黄沙码头乘“广州—海口”定期班轮赴海口。很巧,当时刚考上热带作物学院的好几位福建学生也和我一同乘坐这班轮船。现在还清楚记住,其中有一位姓名叫“方全”的同学。他们都是来自福建农村,穿着朴素;每人都光着脚,带一顶竹笠,用扁担挑行李。' U1 D2 i( k) l# \
  大致是下午2时许开船,傍晚船开出珠江口后,风浪很大,船颠簸得很厉害,船身发生倾斜,放在床头的口杯跌落甲板上叮当作响,不少乘客都呕吐了。……许多第一次从内地来的人尝到晕船的滋味,晚饭很少有人问津。第2天上午10点许,轮船到达了海口秀英港。下午,我在白坡热作学院海口工作站休息,整下午都待在工作站内,没到海口市区。第三天上午,乘客车赴热作学院的所在地——儋州宝岛新村。宝岛新村,离海口市140余公里,沿途都是泥土公路,车外红尘滚滚。经过4个来小时的旅途,大约中午12时到达宝岛新村。每人浑身都是红泥尘粉,头发都给染红了。. w1 e/ L$ g0 P' v- K3 B
到了学院,看到的这所“大学”和以往所见的大学似乎不一样。……接待人员把我们刚到新来的教师领到一间茅草屋内,说:“这是教师宿舍,就暂时在这里住下吧。”我们住的茅屋前面不远就是野草荒坡和杂木灌丛,有些荒芜的感觉。房间里没有电灯,在一栋为总务科的茅屋前面摆放着数大桶盛满煤油的铁桶,专供职工随便取用。接待人员说,这里是所院结合的单位。研究所1958年从广州搬下来,学院是1958年新建的。校园里仅有的建筑是刚建好的研究楼和少量职工砖瓦结构宿舍,其余的如大学生宿舍,新来教师宿舍,学生和职工食堂等,都是茅草房。这里位于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学院刚建不久,当时又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活、工作条件都比较差。我心里在想,这就是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今后生活和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地方吗?好生纳闷。
) R1 r3 L3 W( p' a+ t. _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教授、专家,他们不怕艰苦,扎根宝岛,为我国热作科教事业默默地劳动……对自己鼓舞很大。我注意到,宝岛新村处于热带作物生产的中心,四周天然森林茂密,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可供我们学习,并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在这里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做,有自己施展才干的空间。于是,我安下心来了。
- {. \) i: q$ V( a$ J5 \) v# }  我被分配到“植物教研组”(简称植物组)。当时分配到植物组的还有谢石文、陈志渊两1 \: g0 u0 D! \5 G, q# ?
位老师,谢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陈则是兰州大学生物系。我们到来之前,植物组只有董建华老师1人。董老师告诉我们,学院自1958年成立后就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即58级),那时的植物学——植物学上: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这一部分由她任课。“万事开头难”,当时的教学条件相当差。记得植物学是在一间大茅草房里上课的,而这间大茅草房同时也是学生饭堂。实验课也是在这间茅草房中进行。做植物解剖观察时,在讲台上放好显微镜,指导老师在镜下找好观察物后,学生们则一个个地轮流上去观察。现在,植物组已经有了一间实验室,买了一批显微镜,条件比开始时好了许多。0 z" g3 k/ _9 P2 y6 D0 @
  不久,董老师离开植物组,到新成立的植物生理组,准备开设植物生理学课了。
) Z" F- e* g8 a, G8 |" d- a. X# J  于是,学校安排我们3位新来的教师共同承担植物学课的教学。这是学校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我很高兴,但也感到担子重、压力大——由于植物学是我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许多概念那时已有些模糊了,因而要花时间进行复习。此外,我对宝岛新村周围的许多植物都不认得,椰子和油棕区分不清;菠萝蜜见过,甚至吃过,橡胶树过去也见过,但只知道皮毛,对它们的植株形态特征、生长发育习性和结构等,脑子里却是空空的。要在短时间内就备好课,能上讲台给学生授课,心里并不太踏实。但我们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1959年下半年和1960年上半年就接连给58级学生上“植物学下:植物类群与分类”和59级学生上植物学。我本人承担理论课讲授;谢石文、陈志谢老师和我一起负责实验课。因为学生班级多,还从别的教学组请来刘华明老师暂时帮助带实验。我们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把课教好。" `. n) n' L3 ^1 c+ W/ d" u
  1960年,植物组与研究所的“植物园”合并,研究所的郑坚端老师到植物组。接着,1961年余肖娟老师(郑坚端和余肖娟两人均为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从广州华南农学院调入我们植物组。陈志渊老师1960年底离开学院,刘华明回农学组。这时,全组教师有4名,郑坚端任组长。大学刚创办,条件差,我们4位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青教师,没有老教师带,到宝岛新村不久,对校园和校园周边的生态环境与植物种类很生疏。这就是我们当时面临的状况。! {0 `6 @: D. ^1 E; w5 W7 c, Q# c
  何康院长十分关心学院的教职员工和教学。他将植物教研组列为他的教学联系点之一,每月或一二个星期便到植物组一次,和教师们座谈教学和生活情况。记得有一次,何院长从外面出差回来,此时还不到下班时间,为了赶在下班之前和职工们见面,他不辞旅途劳累,放下行李,立即就到各教学单位去转一转,同时也来到我们植物教学小组,问寒问暖和介绍外面的教学情况……大家都很受感动。何院长和我们座谈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要把植物学教学搞成自己的特色教学”。
2 F! {1 w1 R1 Q2 _( s$ q: T0 L  全组教师对如何把植物学教学搞成有自己特色教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植物组近期与远期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规划。  h" s) H7 J, Q: v

; Z! R; h( t# _7 Y2 ^- t  一、把植物学的教学搞成有自己特色教学
' H8 t, A! u8 q6 D: \8 A$ }  植物学是我院热带作物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热带作物专业的植物学的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才能适应热带作物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所谓“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点:
0 n, Q3 m! `3 o$ ?  1. 要有适合热带作物专业和海南地区特点的教材
6 H6 `# Q3 m& t, v* b& C% ~  当时的教材是采用南京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的,教材的内容都以粮、棉、油为主,很多例子海南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开始考虑编写适合本院特点的植物学课本和实验指导。以橡胶为主对各种主要热带植物的形态、解剖等进行观察、记录,有计划的对校园周边和海南各地不同生境的植物类群进行考察和分类鉴定,把它收集整理,作为编写教材的材料。1960年集体编写出第一套《植物学》课本和实验指导;1974年进行修订。这2套教材的特点:(1)教材内容以橡胶树与一些主要热带经济植物为主,而分类部分则以热带科的种类为主进行编写;(2)主要的实验都采用了本地区常见的典型植物材料。1 O" ^' c8 m1 Q  \8 }
  1973年,我们进行了“植物课程讲授内容顺序编排”的教学改革,它与教材的建设关系密切。农林院校的植物学教学顺序多是“种子、幼苗——器官形态与内部结构——植物分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它的缺点是,在还没有上“分类”、许多植物名称都不熟悉的情况下,讲授器官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学生不容易接受,平添了学习的困难。因而,我们提出了“种子、幼苗——器官外部形态——分类——器官内部结构”的编排顺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而且一开始便学习形态及分类,便于把学生带到野外认识植物,加强了接触实际,为继续学习内部结构打下基础。这种编排顺序,1973年被中南五省农业院校教材会议采纳,并按照这一编排顺序编写了植物学教材。1 d" [+ d' z" W9 x  L) R# m0 P
  1975年,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上述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对过去编写的教材进行了修改,按照我们提出的编排顺序编写了新的《植物学》教材。教材内容引入了大量的橡胶树与主要热带经济植物实例,具有明显的热带地区特色;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热带作物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当时植物学特别是“细胞学”的最新进展。是我们编写的最具有自己特色的植物学教材。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沿用了多年。9 s& c( b, Y5 O0 Z. n% a* e! S
  1980年,我和谢石文老师合作把自己实验观察记录,绘制的热带经济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结构图解进行整理,并在内部出版了《植物学实验图集》。作为植物学实验课的辅助教材,一直沿用至今。1984年我们又探索“理论课”与“实验课”独立开设,并编写了相应的《植物学实验》教材。
: G  S9 ?. c2 R5 ~; l  r/ g6 Y  2.按专业的小班上课(不上大课),是我们植物学教学方法上的鲜明特色。“人数少、课室小”,老师讲课或平时辅导都能顾及大部分学生,又方便学生听讲与观看老师演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植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采用实物教学,植物分类部分着重野外教学,是我们教学的另一特色。小班上课方便了实物教学和野外教学的开展。; y, n/ \5 M/ y& O5 n
  3. 分小组上实验课(每小组15人)。班小人数少,老师能够逐个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实验过程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尽量少观看现成的永久制片,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 {  R/ j5 d  {! ?. H
上实验时,我们还用自己装配的“显微镜投影装置”进行示范讲解,提高了实验效果。1985年以后,有了先进的显微镜——电视转换装置,效果就更好了。
9 G( v; N2 r8 `; s# Y7 t% r0 O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1984年植物教研组被广东省高教局评为先进集体。教学改革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突破性”教学原则》获1989年海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S1 k! ?9 {% q# I1 {2 W
  谈到野外实物教学,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终身难忘的往事。46年前,即1960年初,何康院长百忙之中曾几次抽时间和我们一起带领学生到野外认识植物,每次都是早晨很早出发,步行到距院部4—5公里的山野进行野外教学。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他认识那么多种植物,拉丁学名又很娴熟,都很钦佩。中午在附近生产队食堂和老师、学生一起吃午饭,吃木薯做的菜,鼓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热作事业贡献力量。下午和同学们一起步行回院部。第二件是1960年下半年开学不久,一天,我和谢石文老师到试验场6队附近为植物学野外教学选完点和采集完标本,提着采集箱沿着国防公路返回院部途中,公路上一辆小轿车突然在我们两人身旁停下来。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已从车里传出何康院长亲切的呼叫声:“邱德勃!谢石文!你们两位是出来采标本的吧?快上车!坐车回去!”我们这些年青小助教,刚来院不久,何康院长在快速行驶的车上就能认出我们,并请我们坐车……心里非常感动。他学识广博而深入教学第一线、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的优良作风,对老师、学生的鼓励与帮助都很大。
4 D, d- M% Q' D$ l+ l2 d& F
- ~9 \6 e$ P! T( }  b4 p  二、实验室建设
' P6 q6 V( P: v7 _, s( y8 b  G  在大学里,把实验课教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实验室则是进行实验课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要在这里进行植物器官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植物种类识别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等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实验室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本科毕业生撰写论文时,开展一些小型试验观察或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实验室设备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好坏,师资培养提高快慢,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水平高低等一系列特色教学评价。0 J7 @( W* o7 u, o6 Q* @# Y
  我们到学院时,植物实验室刚建立,只有一些新购置的性能单一的低倍(650×)学生用的显微镜,一些简陋的实验桌和木凳,以及少量的瓶瓶罐罐等。而教师用的显微镜、切片机、永久制片和教学挂图等设备都没有,可以说是空白。这样的设备条件,要完成最基本的实验课教学活动,几乎都很困难。因此,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到了必须抓紧进行实验室建设。+ I- ?$ M4 Z; a/ T
我们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自己动手,奋发图强。分为下列3个阶段:
5 k% H- G, Y" L: b2 h- z  f6 U  (1)初建阶段  购置配备学生用显微镜,争取做到上实验时每人一部显微镜,同时添置放大镜、简易台式解剖镜等一些必要的小设备。因陋就简,自己动手靠徒手切片方法制作切片标本,绘制挂图等。做到基本能按教学大纲要求把主要的实验开出。
4 }3 Z2 A6 D4 i% r  (2)发展阶段(1963年—20世纪70年代)2 m" J! }( a& _2 H+ @* j1 F
大约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验室已初具规模,陆续添置了一批新的性能较好、高倍镜分辨清晰的学生显微镜,上课时可以做到每人一台显微镜,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而且购置配备了一部较精密的波兰产的研究显微镜和德国蔡司1500×显微镜,石蜡切片机和木材切片机等,因而教师能进行一些试验研究工作,能制作较高精度的植物组织永久切片标本。因此,实验室的功能也就完善和提高了。# K& [+ }1 c$ U, Q8 L
  在此期间,制作了相当数量的各种热带经济植物浸制陈列标本和成套高精度的永久制片标本,也绘制了成套的教学用植物挂图。) m7 D! E- R9 {% S% d
  此外,在校园、学校附近和到海南岛各地进行植物种类考察的同时,采集压制和鉴定了相当数量的腊叶标本,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植物腊叶标本室(约220科,2400号标本)。0 i: {, h$ W& a+ A
  (3)提高阶段(1980年以后)5 d1 @/ d# f. |( S
  1980年以后,植物学实验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1983年世界银行400万美元贷款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从1980年以来,植物实验室先后购置了德国Leitz多用研究显微镜、美国AO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BH2型研究显微镜、Nikon体视显微镜,美国AO自动磨刀机、石蜡切片机、滑走切片机,后来又添置了分光光度计等许多高新设备。能进行精密的植物组织切片,进行明视野、暗视野、相差和荧光显微观察和器官、花粉粒等的表面扫描观察,以及精确的显微摄影。除了设本科生实验室,还增设了研究生实验室和植物制片室等。能开展植物胚胎学、形态解剖学、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工作,能适应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j5 B8 v; X6 v, u. {
  同时,学生显微镜全部更新,装备上1500×具精密调焦(内置照明)和镜台调节的学生显微镜,装备了先进的幻灯放映机,和显微镜–电视转换装置。2000年以后,又购实了电脑与多媒体装置。
' q# v3 w4 A( |! }0 }1 P
/ J6 P& ?+ N% N2 K; w3 F1 H- _: @  三、师资培养与学科建设
, n% [: @8 h7 t0 A* c; e* \  1962年,我们就已注意到进行师资培养与学科的建设。师资培养有共同的要求,但每个人有所侧重,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向不同学科发展。其途径是:! |" f& I! r/ x8 j4 R
  (一)通过参加教学、小型试验观察与系统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总结与积累经验,提高与充实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 I  f0 {7 O% _* P7 Q; z: t  1. 参加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教材建设等最基本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c1 w+ {- h( [5 l5 ~( G
  2. 结合教学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小型试验观察与野外考察活动。开展了以橡胶树为主的常见热带经济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器官外部形态特征的试验观察,以及对这些植物器官的内部结构进行切片、解剖观察、记录;收集了丰富的植物器官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了一批有价值的永久制片,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此外,对校园周边与海南岛各地不同生态环境的植被景观与种类构成等进行考察和植物分类鉴定。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增加了感性知识,还为实验室制作了大量的腊叶标本。7 ^) f1 h' s' t; X+ K$ A- m
  3. 参加系统的科学研究实践# R3 f$ N8 N/ I
  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起,由于实验室功能提升了,同时80年代开始恢复毕业论文制度,结合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展了《植物生态与群落方向》与《植物胚胎发生发育方向》等方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这是师资培养比较有效的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概括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y! w. j& ~7 |5 m3 Z2 P
  (二)选送到国内高等院校或国外进修、深造,拓展课程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 H! U2 F( {* }$ X  学院与热作系的领导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何康院长多次提供方便鼓励年青科教人员学习英语,我和许多年青老师一样从中受益匪浅,衷心感谢何院长。在1960年—20世纪70年代的大环境下,领导有这样的胆识,难能可贵。+ c: H! B, x8 F- {2 J4 O
  20世纪70年代末,派谢石文老师到中山大学短期培训,学习常规植物组织切片技术和超薄切片技术。1981—1983年底,经教育部派遣,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英国利兹大学植物学系进修细胞生物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进行科学研究。学了新的学科、新的技术,也开阔了眼界。. _+ F; i% X. k% ]7 I, E
  通过这些年教学工作锤炼,参加科学试验观察实践和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外出进修学习与参加科学协作研究等,我们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每位教师各有侧重,在不同分支学科上刻苦钻研,有所建树。教师成长了,学科得到了发展。过去,我们植物组原来只承担《植物学》一门课;但大致到了1987年,我们教研组承担的教学,除了《植物学》外,新增了《植物群落学与热带植被》《被子植物胚胎学》《植物显微技术》《细胞生物学》《电子显微镜技术》《被子植物分类学》和《维管植物解剖学》等课程。2 D  w0 b% h9 O5 z; r
  由于学科的发展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学院教师开展了科学研究,为招收研究生打下了基础。1987年郑坚端老师开始招收“植物群落与生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我和谢石文老师合作招收“植物结构与发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共招了五届。研究生教学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科学研究与学科的发展。1996年,植物学获“学校重点课程”称号与资助,2002年评上“海南重点课程”,2004年又评上“海南省精品课程”。
2 |9 y- P9 H# g8 m# {8 S4 e2 X+ M* M/ [. b7 T
  四、科学研究工作
' @% i# |7 d6 O0 E5 z( f  科学研究,是人们通过科学试验,对自然界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比较与分析,揭示其内在的奥秘和规律,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客观事物本质的过程。高校教师参加科学活动,通过自己亲自的观察比较与分析,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理论概念就会有切身的体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术上就有自己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与确切,说起话来,心里也更踏实。一所大学或一个学院(系),他们的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成果,在学术界就有地位,有权威。! g/ G1 x+ A0 O2 x: [0 U! U
  我们学校是1958年新成立的大学,教师大部分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青教师,上面缺少老教师指导,缺少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这里是研究所与学院结合的“所院结合机构”。从领导到老师似乎都有一种模糊的想法,“科研”似乎是研究所(院)的事,我们学校负责教学教好书就行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大学自1958年建立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基本没有开展科学研究活动。6 @) v. W  D/ M" |2 |
  到20世纪70年代末,潘衍庆书记任热作系主任时,提倡和要求热作系的教师都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从此,热作系乃至热作学院教师的科学研究就带动起来了,结束了热作学院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的历史。
+ ?( y' W: K4 U  植物教研组教师20世纪60年代成立初期,就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开展了一些植物器官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习性和植物生态生境的试验观察活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与观察分析能力,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为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 O/ l) w% ]9 ]
  1975年,我们进行了“橡胶树芽接愈合过程的解剖观察”课题研究,这是我们组最早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植物实验室提供了石蜡切片机,教师研究显微镜等基本设备,几人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热作作物学报》1980年第1期。研究结果证实:钻木和芽片的幼嫩组织细胞分裂产生愈伤组织,使钻木与芽片连成一体;而芽接的成活是靠芽片上缺损形成层的修复,进行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来实现的。纠正了过去教科书上认为“钻木与芽片间的愈伤组织中产生形成层及其分裂活动,使芽接成活”的错误看法。0 H0 k  f) ?, f
  这次的研究结果鼓舞了我们。1978年我和谢石文老师一起大胆地涉足进入橡胶树胚胎发生发育的观察研究领域。当时有人觉得我们好高骛远,认为进行胚胎发育的研究需要3000×显微镜……。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工作,开始时心中无数,但我们并不不甘心,坚持要亲自去实践、去探索。进行了一些人工授粉、采样解剖观察,在不太高倍的显微镜下,看到了一些不同时期的橡胶幼胚,增强了信心。在热作系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进行了《橡胶树胚与胚乳发育的研究》。一些年级毕业论文学生也参加了这个科研课题的部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论文发表在《热带作物学报》,1981年第2期。该研究揭示了橡胶树胚胎发生、发育的过程和所属类型。发现橡胶树种子胚乳(三倍体)在胚胎发育早期(鱼雷胚期)开始衰败,以后,胚乳细胞的养分逐步被幼胚和珠心所吸收,直至衰亡。成熟种子中的所谓“胚乳”,实质是由二倍体的珠心组织发育形成的永久性营养组织,称为“外胚乳”。我们的研究结果提醒人们:别去进行用橡胶种子“胚乳”诱导三倍植株的研究。
: v  N% O7 @% n& k- V" @/ X  1982年,谢石文老师进行了《橡胶树花粉粒发育时期的鉴定》的研究工作。采用压片方法对橡胶树花粉粒的发育过程,以及花粉粒与花被之间发育阶段的相关性作了阐述《热带作物学报》,1985,6(2)。邱德勃老师1981—1983年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萝卜与甘蓝属间杂交胚发育的研究。从超微结构水平对属间杂交胚败育的可能原因作了阐述与分析《植物学报》,1986,23(5)和1988,30(5)。
2 u7 i/ U, x( _1 k5 ^9 B  由于1983年世界银行400万美元贷款项目的资助,植物实验室购置了不少高新设备,实验室的功能扩大了。同时,热作两院公共实验室(测试中心)配置了日本JEM-100C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JSM-T300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机等精密仪器。我们已具备条件进行较高难度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在显微和超微水平进行植物结构与发育方面的研究。我1984年从英国进修回国后,和谢石文老师合作,着手围绕橡胶树胚胎发生、发育生物学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1988年1月,我们的《巴西橡胶树胚胎学的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来又得到热作两院科技基金资助。于是我们的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一些年级的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该课题研究工作。做胚胎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授粉、采样、解剖切片和显微(超显微)观察工作。橡胶树高大,进行人工授粉要搭架子或爬梯子,工作量很大。那时我和谢石文老师节假日很少休息。有一年春节,都年三十了,谢老师还要带着梯子到橡胶园授粉和采样……) u2 S" a9 J6 _0 y) X0 b' x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弄清橡胶树大、小孢子发生、发育及其显微结构,胚囊的酶法分离,雌、雄配子体的超微结构,传粉授精与双受精作用中三核融合过程等胚胎学基本问题。1991—1997年前后,在《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和《华南植物学报》等刊物,共发表了6篇论文。获得如下结果:5 s) u" I, t3 C$ A9 W) Z% M
  1. 对大、小孢子的发生、发育过程,成熟胚囊和花粉粒显微结构的观察,是当时国内外关于橡胶树大、小孢子发生与显微结构最深入、详细的描述。我们采用自制的蜗牛酶对橡胶胚囊进行分离与压片,取得较好的结果,并得到一些外国专家的重视。
- C8 E0 K4 k; z! n; v' M  2. 采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橡胶胚囊、花药绒毡层、早期花粉粒和精细胞作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和阐述。我们的工作把橡胶树胚胎学的研究推进到超微结构水平。
8 m/ v/ D8 j- h) D5 t6 j% q  3. 受精作用,是植物胚胎研究中最困难的部分。我们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胚囊的同时,还对进入胚囊的两个精核分别与卵细胞核和极核进行双受精,发生融合的详细过程作了观察与描述。我们很幸运,在同一张切片上看到并拍摄下2个精核分别与卵细胞核和极核结合的宝贵瞬间的精美图象。0 S5 C/ j7 w" @# ^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有关橡胶树胚胎学方面所作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
2 t6 `6 D2 @+ O$ x  _  与我们的课题获得资助的同一时间,1981年1月郑坚端老师的《海南岛热带草地资源研究》课题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该课题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9 ?5 E, z6 j. h
  1994年以后,我们还进行了《橡胶树不同抗风品系木材比较解剖》,《橡胶树人工多倍体的倍性分析》和《西卡柱花草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草地学报》和《热带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关于上述课题研究的多篇论文,取得较好结果。
1 J8 q3 P; @. Y  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老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促进了研究生教育。
' ~* c( ^! w/ j8 G5 O9 W6 s) V
1 b( M2 w" e; W  五、植物教研室教师队伍的更替变化
# v7 B9 v% |0 D1 S" T  植物教研组从1958年成立至1984年前后,有12位教师在该组任教。1958—1961年,有6位教师到植物组,1959年董建华老师离开植物组到植物生理组,1960年底陈志渊老师离开了学院,到1961年植物组也只有4位教师,他们是郑坚端、余肖娟、邱德勃和谢石文老师。1963年徐恒学从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植物组。组内5位教师都是老牌大学生物系毕业生,可以说,兵强马壮。徐恒学老师1970年初离开学院。1973年植物教研组正式定名为植物教研室。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陆续到植物组工作的有陈庆麟(中山大学硕士学历),余世杰(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张耀宗(原先在研究所生理解剖组)和孔繁浓(热作学院毕业)等4位教师。他们在植物组工作的时间长短不一,相继离开学院。张耀宗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退休。待时间最长的是余世杰老师,1992年调离学院。他们对植物组都做出了贡献。% F1 o) j% E1 H8 `9 g% o  l) I
  1985年以后大学规模扩大,新开专业、学生班级增多,植物学课程教学任务加重,陆续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分配到植物组任教。我们对年青教师严格要求,热心帮助与指导,使他们迅速成长,他们中不少人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到2000年,老一辈教师全部已退休,此后,跨世纪的新一辈教师们接替老一辈而成为植物组的骨干力量。, T2 c: ?( r+ M( G
  纵观植物教研组(室)的创建、发展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坚力量是热作学院创建早期到教研组工作一直坚持到退休的邱德勃、谢石文、郑坚端、余肖娟4位教师,他们参与了植物组创建、发展工作的全过程,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植物教研组(室),奉献给了我国热带作物科教事业。他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植物教研组(室)的“轴心”和“脊梁骨”。# j9 a) Y6 n" F+ [
  而今,植物教研室有5位教师,他们的学历都很高——3位博士,2位硕士。他们了解与植物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他们一会干得比前辈们更出色。
" J$ d# k) R5 s( d7 _4 B( b6 Q1 V+ l& @& J: g5 _6 t2 T* O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与谢石文老师商榷过。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3——我国第一间浓缩胶乳试验工厂的诞生

  编者按:刘祖镗,现年79岁。研究员。1953年3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建所筹备处工作,1991年6月退休。是老一辈创业者中最早参加创建研究所的元老之一。曾任橡胶研究室主任,加工所所长,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和国家科委热带作物专业组成员等职。
, H7 q) s8 E4 ?! G  长期从事天然橡胶加工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院校奖励。主持《天然橡胶成分研究》,在胶乳中发现新物质,揭示了胶乳中多种化学成分与胶乳性质稳定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对学科发展有促进作用。退休后在香港养老。
9 {: f' K0 D5 Q+ _; C( b  2006年下半年返回湛江小住一段时间,得知我们史料征集组向他约稿,心情激动,即动笔写回忆录。2007年1月5日,我们便收到了他从香港寄来《我国第一间浓缩胶乳试验工厂的诞生》《向全国人民展示天然橡胶与热带作物的农展会》《到法英两国考察》3篇回忆录。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膏化法制造浓缩胶乳的历程、筹备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农展会的情况,以及20世纪80年代为加强华南热带作物测试中心,到法英两国考察众多热带作物科学教育机构的所见所闻、收获、体会和建议的珍贵史料。7 m: k! a# p1 r7 X8 H
  阅读了这3篇回忆录,我感到:刘祖镗老一辈无论是研制浓缩胶乳、筹备农展会,还是到法英两国考察,都总是激情满怀,极端负责,想方设法,发挥了智慧才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杨振堂)4 E1 F# r9 v" U% a2 E  W
  Y5 c, l' z  A( \: m
; P/ b) ~& N5 i
                  我国第一间浓缩胶乳试验工厂的诞生. X; F! q5 A8 v
                          刘祖镗
0 S: x  r& q% i8 X: m7 w' [2 ?    7 x# o) m( C3 i3 t3 F" E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战略物资的封锁、禁运,而作为国防重要战略物资的天然橡胶,当然在封锁、禁运之列。因此,党中央成立了垦殖局(后改农垦局),以领导组织发展天然橡胶事业。当时,我国只有海南岛的少量胶园,并用比较落后的手工操作生产烟胶片。1954年,党中央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国策,要求农垦局生产制造避孕套的原料——浓缩胶乳。
( {! g* Y$ Z# u) {0 R9 }( D4 C  当年,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接受了研究试制浓缩胶乳这个任务,立即成立浓缩胶乳试制组。浓缩胶乳的制造,当时世界上有3种方法,即膏化法、离心法和蒸发法。膏化法需使用膏化剂,但设备简单;离心法效率较高,但需较精密的胶乳离心机,当时我国还没有生产这种仪器;蒸发法需要庞大的设备及使用较多的保存剂: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从当时的环境、时间紧迫等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了膏化法进行试制。根据文献的记载,生产浓缩胶乳的国家,多采用藻酸铵作为膏化剂,而当时我国却尚未有生产藻酸铵。于是,我们便以最快的速度,从海带中提取了藻酸铵,以作胶乳浓缩试验。由于生产藻酸铵的海带生长于北方,而南方这类褐藻则以马尾藻较多,于是,我们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藻中同样可以提取藻酸铵。1955年,我们把从马尾藻中提取藻酸铵的方法,介绍给广东制药厂,由他们负责生产藻酸铵提供给浓缩胶乳生产厂使用。: J( E( \; `' d( Z" [
  另一方面,浓缩胶乳亦已调试成功。于是,立即着手根据试验数据,组织落实建立试验工厂的一系列工作:研究所基建科负责进行斜坡式的试验工厂厂房设计与建造;机修厂负责膏化缸浓缩胶乳贮存罐及搅拌器的设计;这些设备则由广州一间机械厂负责加工……1 B0 O) ]2 Y5 j# e0 c* e; y& K
  1955年夏天,终于在海南岛联昌试验站建立起了一间浓缩胶乳试验工厂厂房;工厂生产设备及机械亦陆续运抵,并由试制组的科技人员亲自逐一安装起来……当时,在广州的研究所正进行“肃反”运动;我们试验组的人,还要轮流抽调回广州参加运动;所幸的是,这对试制试验任务完成尚未造成太大影响。1955年底,我国第一间浓缩胶乳试验工厂终于正式建立起来,并在橡胶树停割前一个月便开始进行浓缩胶乳生产了!正是这个试验工厂,为我国农垦系统第一批生产浓缩胶乳的工厂提供了制造浓缩胶乳所需的参考设计数据;这批生产工厂包括海南岛的西联、南林农场。这批工厂亦为我国自行生产避孕用具的广州十一厂提供了浓缩胶乳原料。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4——向全国人民展示天然橡胶与热带作物的农展会

                  向全国人民展示天然橡胶与热带作物的农展会
9 _# M5 B2 g+ o3 K& E% V: S, j. {                           刘祖镗4 V4 B8 w2 s' `# P. H
+ K: a! s5 b1 h0 B
  1957年初,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北京正式展出。这个展览会设有热带作物馆,第一次展出包括天然橡胶等多种热带作物的实物,使全国人民了解到我国不但地域广阔,而且资源丰富。: h1 {2 C" b2 R& y0 `3 I
  本人有幸曾参加了这个展览会的部分筹备工作。1956年,我参加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会议之后,农业部特林司司长何康召见我和几位农垦总局的同志;他向我们说明了筹办农展会热带作物馆的意义,并指定时任广东省农垦总局财务处长的胡辰祥同志为此项工作总负责人,农垦总局技术员任德纯同志和我为参加筹备工作的成员;部里亦派出专员来指导该项工作。+ Y+ y- p0 i* l2 N9 c% [
  从1956年5月开始,我们就在后来成为全国农展会场地的苏联展览会办公室内,进行筹备工作。任德纯同志负责编写展品解说讲稿,而我则依据讲稿草拟各种热带作物展品筹备计划。我们几个人一日3班,就展出产品计划,边构思,边写草稿,边讨论,边修改……直到展品计划臻至完善,才将其上报农业部。我们工作了约2个多月,完成任务后,便各自回原单位去了。* r" v. M* S, e5 p" x& ~
  农展会后,我看到报上报道说,这次农展会办得很成功……。据说,农展会的天然橡胶整株树是用专用火车运抵北京的。……各种热带作物都是活生生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D5 \& {. n5 d8 {% J, I' f2 {
  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有关天然橡胶和其他各种热带作物的知识尚少;然而,在这次筹备农展会期间,我却学到很多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受益不小。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5——到法英两国考察

                         到法英两国考察
6 T# d" I/ k) H( J1 x- @                           刘祖镗
3 ]% G9 ]( Q, E* Y: F7 P/ m     
/ C4 d4 {& v& w3 o% z  20世纪80年代初,热带作物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首次以加强华南热带作物测试中心建设的名义,向联合国申请援助的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所获援助款为60万美元,用于3个方面,即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派科技人员到先进国家考察学习和购买先进仪器。派员到先进国家考察成立了3个小组,其中的光谱组是安排到法英两国去的。
7 y1 z" o2 g8 N8 z+ k  法国与英国都是欧洲国家,虽不是地处热带,但对热带作物的研究却都非常重视,均设有相当规模的热带作物研究机构,出版多种热作科技刊物。光谱考察小组根据其自身任务是考察这两国热带作物科技情报资料工作,而提出了这次要考察的有关单位与内容;但这个项目上报后,因我国热带作物院所,均与法英两国的热带作物研究机构从未接触过,而迟迟未获考察单位的回复。后来无奈,只好通过国际会议上认识的一位专家出面,请他与我们所要考察的法英两国单位进行联系……如此一番周折,虽然考察时间比原定计划推迟了4个月,但考察活动最终还是获得了所有考察单位的同意。& M0 X* j( t3 n; f2 ^
  1982年10月3日,由贺鹰抟、刘祖镗、陈子新3人组成的光谱考察小组乘机飞抵法国巴黎,正式开展对法国为期22天的考察。在法国的考察活动,是由法国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办事处(Agence pour la Coope′ration Technique, Industrielle et Economi‵que 简称ACTIM)安排与接待。光谱组重点考察法国热带农业发展计划与研究组织(Groupement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poar le Developpement de L′Agronomie Tropicale 简称GERDAT)所属的科研所及中心实验室。我们访问了巴黎、芒市及蒙彼利埃3个城市共15个单位。其中,包括天然橡胶、油料、水果与香料、棉花与纤维、咖啡与饮料,以及农机等方面的研究所及培训教育学院。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的育种研究中心,我们看到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作物的盆栽小苗,以及在恒温室内的试管幼苗;在芒市,我们参观了法国应用聚合物研究所……* p' b# b" C! q  ]  m, X
  在法国考察期间,得到法国地方政府和各个接受考察的科研所的热情接待,如在蒙彼利埃市,市长就亲自接见了我们,并授予考察组3个成员为该市的荣誉市民,并拍照留念,把我们的访问消息登载于当天的报上;又如GERDAT的主席Huet先生特别设宴招待考察组……这些接待规格之高,已超过一般纯技术性的考察组织——实际上,是把我们这个组织的考察活动视为中国热带作物学术友好代表团第一次访法来接待了。1 y/ V$ ?7 d' x0 |
  结束在法国的访问后,我们在法国ACTIM组织的协助下,办好了访英的签证,便于10月25日飞往英国首都伦敦。英国接待我们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我们到英国考察的重点单位是马来西亚橡胶生产者研究协会(the Malaysian Rubber Producer,s  Research Association 简称MRPRA )及在英国南部朴兹茅斯港的朴兹茅斯多科大学药学院(the School of Pharmacy of Portsmouth Polytechnic)与其下属的应用化学系。) |, c& N# t' F2 g  `& ^; r- E
  马来西亚橡胶生产者研究协会建于英国伦敦北部的Hertford 小镇,那里环境优雅、交通方便。该研究协会与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关系非常密切。它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开发特种天然橡胶,如接枝橡胶、SP胶等;天然橡胶的特殊用途,如用于建筑物防地震材料、胶乳中非橡胶成分的研究、天然橡胶与合成材料的并用、橡胶高分子物理性能的研究等。这个研究协会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我们在这个协会考察了1个星期。除轮胎试验室外,所有的试验室均让我们参观;我们还与各科室科技人员在有关问题上,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 k/ k+ `" ^  T2 @6 v$ k( r1 D  我们还在伦敦的Shrewsbury区访问了英国橡胶与塑料研究协会(the Rubber and Plast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ish简称 RAPRA)。这是一所英国在橡胶与塑料产品检验方面的权威机构,亦承担国防部委托的有关橡胶与塑料的检测任务;所以,该所有关塑料的检测仪器都比较先进和齐全。此外,在伦敦还访问了热带产品研究所(Tropical Products Institute)和伦敦聚合物工艺学院(London School of Polymer Technology);还参观了著名的Kew植物园,观看了该园设在温室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天然橡胶树……- j1 A9 P; y7 A. P3 e
  我们在英国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单位,是在朴兹茅斯港的朴兹茅斯多科性大学的药学院和化学系;因为,这些部门对剑麻残渣中提取皂素的研究比较知名。我们与这些部门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上的交流,听取了他们关于用核磁共振仪测定剑麻皂素海柯吉宁与替告吉宁方法的介绍。
% ^! [$ ~$ `& S3 v9 S' z8 E# \  最后,在离开英国前,我们回访了曾于1981年来我所参观过的Revertex公司。这个公司设在Harlow地区,是世界上唯一用蒸发法制造浓缩胶乳的企业;该公司的总经理还亲自驾车带我们参观他们的新建工厂……; n; F8 j! d. ^2 L/ U: N
  1982年11月28日,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务,离开英国伦敦返国。通过法英两国的考察,我们有以下收获、体会和建议。1 _5 B; C+ a, @- t3 F0 _9 f
  ⒈ 通过考察,加深了对红外、紫外光谱,气相、液相色谱在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产品检测及科研上应用的认识。在我们所考察的单位,不但普遍使用光谱与色谱的技术,而且还广泛地应用核磁共振、质谱、同位素等先进技术仪器,并在这些分析仪器上附设了电脑,使分析检测的速度与准确度大为提高。此外,科技情报工作亦已电脑化,并且,电脑都已与国外联网,进而实现了网络化,因而查找科技资料十分方便。反观我们国内的科研技术手段情况,使我们看到与国外的差距——不但在仪器设备上需要努力改善,而且在人员的学术水平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 X1 m) |5 e  w  ⒉ 通过考察法英两国的热带作物科研机构,与这两国科技人员的接触及学术交流,获得了他们赠送的学术资料重达80多公斤,彼此也有了较多的了解;这为此后中国与法英两国的热作技术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如在此之后,我国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就与法国GERDAT组织签订了科技合作计划,双方互派学者到对方学习与交流。
* P% @, q, A* h* ~  ⒊ 法英两国的热带作物科研所,均设有市场动态研究部门,对世界的市场动态非常关注;他们把研究成果的应用与经济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 [" a  _  I# Q9 E4 b  另外,我们所考察的法英两国科研所,还设有产品贮存研究室,非常重视热作产品收获后的质量保证——这亦是我们科研工作中重视不够的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 F8 q; x0 P! r/ B% g1 |& F2 I6 k  ⒋ 通过这次考察,还使我们认识到,人员智力投资对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和科技工作水平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今后,应该有计划地派出各专业科技人员到国外进修或考察;同时,也要有计划聘请各类外国专家常来华讲学与进行学术交流,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吸取国外的长处,紧跟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与进步的形势;另外,对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亦不容忽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7——有感于老院长的嘱托

                      有感于老院长的嘱托
  T& z+ j) q# X0 r, u; \                         王超汉
2 d5 {) t  d: O* z3 O6 S4 z* R% |0 z2 g; _
  1988年,我任两院驻湛江办事处主任期间,何康老院长(时任中央农业部部长)偕夫人缪希霞同志从北京出差到华南,途经湛江,风尘仆仆地来到湛江办事处,看望在湛江干休所定居的院本部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向他们问候,和他们亲切交谈,并与在家的老同志、老专家、老教授合影留念。
& o' r% L0 {, ]# L( M7 x  临别时,老院长嘱咐我,说:“老王!你要把大家照顾好!他们都是宝岛新村的功臣啊!”
+ V9 \6 x# s/ X3 \" _  何部长语重心长的嘱托,使我深深地感到分别多年的老院长,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当年曾与他一道在宝岛新村艰苦创业的老同志、老专家们十分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实属难能可贵!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8——我参加了天然橡胶大发展最初的抗灾活动

  编者按:新中国天然橡胶曲折发展过程中经历过“3起3落”,即:1952年“快速发展”,1953年6月起“大转弯”,调整发展规模和速度;1958—1960年“大跃进”,尔后1961年起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9—1974年“大发展”,1975年起实施以对胶园缺株进行“填平补齐”为重点的调整和加强管理的方针。其间,始终贯穿着对扩大与发展植胶工作的两种根本对立的态度——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与斗争。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橡胶树生长和生产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植胶的道路,必然走向成功;而主观主义,则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盲目扩大和发展植胶,注定会遭受挫折。' K# }' J" X) b+ q6 O- O6 t/ v
  梁荫东同志撰写的《我参加了天然橡胶大发展最初的抗灾活动》一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2年大规模植胶中遭遇了自然灾害后,华南垦殖局组织实施调查灾害与抗灾活动的一个片断——该片断,从宏观过程看,处于新中国天然橡胶发展“3起3落”的第一轮回起落时期之中。此文有“史”,也有“论”,史论结合,回顾历史与研究历史结合;具体记叙和描述了那一次抗灾往事的一些情节,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制定“先大陆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胶方针的时代背景和认识局限性。我们认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要正确认识它何以发生和存在,都应该将其放到与其相联系的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切不可以脱离当时的实际而以今天的条件和认识去评判。认识上述我国初期植胶方针,就应该用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从而以史为鉴。梁荫东对于新中国初期橡胶快速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认识,是正确的;对于我国突破北纬17度,在热带北缘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思路也是中肯的——当然,这也是已被华南农垦50多年发展植胶生产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杨振堂)
' b9 X* `. N" S3 m) e6 }
# B4 t% g0 x) ?- b' w) V
& y* `/ r" U2 L) ^: Z# a* {. Z                 我参加了天然橡胶大发展最初的抗灾活动- u: b# B- D8 f& \& S# ?# S
                       梁荫东 ) l4 Y) N: e2 M0 q+ `& U
8 y+ k) e* ]1 H# F$ R* Q
  我国天然橡胶种植业是在防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参加工作的第一项活动就是投入我国天然橡胶种植大发展初期的第一场抗灾工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b' c0 D; l9 b' j" I( N5 b) s
  那是1952年8月, 我和同班13名同学,从湖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华南垦殖局。说起来有些神秘感,此前,我们已由湖北省分配到本省各县市,随后接到中央有关通知,即从1952年起,凡大专毕业生都要由中央统一分配。于是,我们又重新回到省城同全省大专院校毕业生一起集中学习,而后根据统一分配,我们才来华南垦殖局。开始时,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单位, 是做什么的。直到乘火车到广州,转乘轮船到湛江华南垦殖局的所在地后,才知道是种植天然橡胶,而且对外保密。关于橡胶,在此之前,我们骑过自行车,穿过球鞋,虽然知道这些产品都要用橡胶作原料,但并不晓得橡胶的来源,更没有见过橡胶树,对它可说是一无所知。到华南垦殖局经介绍后,我才认识到发展天然橡胶的重大意义——, a6 n) Q2 v& r& W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同年10月我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同年12月,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禁运。 橡胶是国防、 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物资, 当然是帝国主义封锁禁运之列。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委托陈云副总理召开第100次政务会议,作出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以及建立华南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和大面积种植橡胶的计划。1951年11月成立了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同志为局长的华南垦殖局;同年12月,叶剑英同志带队,组织了一批林业、橡胶方面的专家及一千多名高等农林院校师生深入广东省高州县及雷州半岛对天然橡胶种植分布情况进行广泛调查。1952年2月,为了在1953年3月前完成500万亩橡胶定植任务,抽调了一批地方干部,动员40万民工参加定植工作;同年7月,中央军委抽调了2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两个林业工程师和一个独立团,分赴到海南、粤西和合浦(当时属广西),屯垦戍边,在植胶区组建垦殖场,肩负扩大种植天然橡胶的任务。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对发展天然橡胶是非常重视的。0 y+ S/ T; R) {* u$ [
  正当我们准备分配到华南垦殖局下属单位去的时候,一场热带风暴经过海南岛,造成橡胶苗严重受害。于是我们大部分同学被留下来参加处理受害胶苗的工作。由于橡胶种植任务紧迫,而种植的种苗是完全依靠在海南岛解放前留下的少量老胶园中采集的种子来繁殖的。由于橡胶种子来源受限制,橡胶种子非常宝贵,提出了“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为了保证完成育苗任务,大部分种子都集中在海南临高的木排(现在的西流农场)播种育苗,面积达数千亩,号称“亚洲第一大橡胶苗圃”。台风袭击后,这些胶苗还能不能用来种植关系到第一批橡胶种植任务能否完成。胶苗受风害后根皮有发黑现象,怀疑这是否风害引起病害。所以为了处理这批胶苗,还从华南农学院请了2位植物病理教授和3位讲师、助教,再加我们都是学习植保专业的六七名同学,共10多人,在华南垦殖局垦殖处一名科长带领下前往海南木排苗圃。当时湛江到海安的公共汽车很少,我们由局里派出一辆苏制2.5吨的货车送到海安。海安只有几间破旧的木板房和草房,供来往旅客食住。一般车辆难以渡海,华南垦殖局运送物资和苏联专家的车,需要从海军调用登陆艇。海安到海口的渡船,每天也只有一班。我们已赶不上当天的班次,只好在海安住一晚。不过我们因为有专家、科长,没有去住私人客店,而是住进了华南垦殖局专为苏联专家过往建的砖瓦平房招待所。次日才乘船渡海。船在琼州海峡航行了约半天时间才到达海口。到海口后,我们先去了海南垦殖分局。分局陈克攻副局长带领我们前往木排苗圃。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岛。无庸讳言,当时的海南确实很荒凉,荒山野岭,野兽出没,人烟稀少。记得有几次晚上,我乘车从木排回海口去消毒培养基。车在公路上奔驰,沿途就可不断地见到南蛇、黄猄、野兔等出没。司机打开车灯照射,一般野兽都会避开灯光跑掉,而惟独野兔却硬沿着灯光路向往前奔跑;只要公路是直的,司机一加速,一定撞上兔子,一路上准可抓到好多只。 有时还可抓到南蛇。所以每往返一次海口,司机都有不少“收获”。不过,海南虽很荒凉,但原始生态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到处都是等待着人们去开垦的处女地……- m2 b2 V! u# Q' r
  经过现场检查,橡胶幼苗根部几乎全部受到伤害,严重的根皮脱落、发黑,都是台风摇撼所造成的。经过分离培养长出细菌,不过都是弱寄生菌或腐生菌,由于当时都是第一次见到胶苗,更从未见过这种受害状况,为了保险起见,对胶苗均进行了消毒处理,即将泥土混以杀菌剂加水拌成泥浆,将胶苗根插入泥浆中,使之粘上一层混有杀菌剂的泥浆。然后运往各垦殖场定植。为了迅速处理这批胶苗,从临高县各地临时招收了一批民工。这些民工几乎一个乡一种语言,我们在指挥他们时,还要带上翻译,有时甚至要带几个。这样夜以继日地大约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才完成任务。这项工作结束后,同学们才分别分配到粤西和海南农垦分局或所属垦殖场,我则留在总局垦殖处。5 Q1 `. x8 S. ~. Y0 ~# q, J6 T
  这批胶苗种植后生长如何?我曾经先后几次到那些种植的垦殖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苗木都恢复生长得很好,伤口都已愈合。这说明橡胶树的再生能力是很强的。
6 R6 e$ d4 H/ K% T# O' V  但是灾害不只如此。第一批种植的橡胶,根据当初提出的“先大陆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胶方针,种植在粤西、合浦和海南北部草原地区。由于那里土地贫脊,常风大,特别是冬春寒潮低温,因而胶苗受害严重,生长差,死亡多。受害苗大多茎基部、根部发黑;因此,除低温外,也考虑有无病害的因素。1953年冬,我又参加了由华南垦殖局垦殖处的技术人员和研究所的专家,包括育种和植物病理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对这些受害苗进行调查。我们在2名科长的带领下,也是乘坐一辆苏制2.5吨卡车,花时一个月,走遍了湛江北部地区的垦殖场。从受害苗的表现和当地气象资料分析受害的原因,明确完全是由低温寒害所引起,而与寄生性病害没有关系。由此便引起一个小插曲:调查成员中有一位研究所的植物病理研究生周先生,对非自己专业性的调查并不感兴趣,人虽然在调查组,而心却未关注调查,我们大家开玩笑说他只关心自己的专业,他也毫不在意。沿途坐在卡车上,即使颠簸得厉害,他也仍然是专心致志地学习俄语,埋头看一本科技速成俄语课本——华南垦殖局垦殖处请苏联专家的夫人教我们俄语用的教材。以致到调查结束时,他已将这本教材自学完。在此基础上,他很快就掌握了第二外国语——俄语(他原来的英语已有很好基础)。他这种充分利用时间学习钻研外语的精神使我深为钦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后研究所组织我们学外语时,我就会想起这件事。0 w0 X3 e# d' Y( z1 r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正确认识橡胶树的生态习性和本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大面积种植橡胶树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进而正确制定植胶发展的方针和橡胶科学研究的方向。
2 W! u! i$ R3 b0 _  首先,从橡胶树生态习性方面看,巴西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该地区高温多雨而分布均匀,年平均气温25~27 ℃,年较差小,静风,土壤肥沃。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生境。因而,橡胶树长期生长在这样的生境中所形成的独特习性就是,要求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量丰沛分布均匀、静风的气候,以及热带雨林下肥沃的土壤。所以,世界上传统的橡胶树种植区都分布在低海拔的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0 % 以上的东南亚就是处于这个热带的地理位置。. P* q; B5 U4 B3 }6 m
  其次,从本国自然环境方面看,华南植胶垦区地处热带北缘,在北纬18~24度;年平均温度虽然不低,但变幅大,冬春有低温,降雨也不均匀,旱季长;尤其是夏秋有台风,常风也比较大。这些同典型的热带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此外,土壤贫瘠。可见,华南并不存在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原始的自然条件,当然也没有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先例。8 M+ ~. I! `  L. b
   因此,根据橡胶树生态习性,结合我国植胶地区的环境特点,我们要实现在热带北缘的华南地区大面积植胶的目标,就应该首先选择适宜环境,进而改造环境,方可发展植胶。同时,还必须开展包括抗性高产品种的选育种与推广、抗性高产速生栽培技术措施的橡胶树北移的科学研究。然而,建国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第一批大规模种植橡胶时,一方面迫于当时紧张的国际战争局势,任务十分紧急;另一方面也因我们发展橡胶刚起步,对此尚缺乏实践经验和正确认识,以致遭受严重挫折。这是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
1 j. K  M* U9 b
7 R% b' s( f& L- \                       2006年6月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橡胶事业”回忆录49——“南秀村”和“宝岛新村”的命名

  编者按:关其能老师又给我们发来了《“南秀村”和“宝岛新村”的命名》《农垦情怀使叙会坚持了10年之久》2篇稿件和相关的2张图片。经审读后,觉得这是珍贵史料,于是赶紧整理加工,争取尽快上网,以飨读者。关老师在发给我的电子信件中说,写稿前,已查过网上已发的文章,没有看到自己想写的内容。这说明他做事既热情又谨慎。他在发给我的另一个电子信件中指出,我上次在他的稿件编者按中关于他在两院工作的终止时间写为1969年,错了,实际上应是1977年底。即1956—1977年在两院工作。现予更正。(杨振堂)
- x* }/ F4 b9 u& W9 H& g' ]1 \* ]4 J# ~7 i6 ?- k" r
                    关于“南秀村”和“宝岛新村”的命名
+ `5 D- {1 \" a- N/ V) @4 Y- t+ @                         关其能" z$ s. L" M3 ~: }* v3 c

  R1 P7 c0 E1 p) _5 o
" ~9 J& y+ Z8 \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老一代人,最初拓荒和建立基业的地点在广州五山地段内。该处东至华南工学院,西至瘦狗岭,南至广九铁路,原本是无地名的;1955年研究所由广州沙面迁入石牌新址后,开始就以研究所的单位名称来作为地址名称。后来,除了培育楼和化工楼两座研究实验大楼外,又兴建了温室、冷库及众多宿舍,大家对于把单位的地址和单位二者名称混用,觉得不合情理,对一个单位没有它所在地专有地名而深感不便。于是经大家讨论,便给研究所所处的地方,起了个叫“南秀村”的地名,与当时的“越秀公园”、人工建造的“北秀湖”,互相辉映。当时在广东的科研单位并不多,省部级农业类的科研机构只有省农科所和农业部部属热作所两家,我们刚好又分别处在华南工学院的五山大道的两旁。我们所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以及职工的文娱体育生活都搞得不错;研究所当时的乐队还蛮活跃的,经常被省市的大单位请去客串。记得当时梁本恒、唐代明等人为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娱生活,还编印出版了《南秀歌声》,分发给内部职工,并同有关单位广为交流。因而热作所的举足轻重在省里还是能排上位置的。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们起的地名很快被政府采纳,1956年正式把研究所所在地命名为“南秀村”。此后,广州的地图上就添加了这个新地名。
5 ~, _! a( ]" K: l# [  1958年3月,为了橡胶热作事业的发展,何康所长率领全所教授、员工下迁海南岛儋县境内的一片荒山野岭上;在那里一切生活、工作条件以及社会服务设施都必须从零开始进行建设,并同时筹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即所谓的“迁所建院”,从而迈上新一轮的创业征途,进行了前无古人的艰苦开拓。两院人又把在儋县的这块原来无名的新址起名为“宝岛新村”。我们起的名同样又很快被政府采纳,由政府正式将两院新址命名为“宝岛新村”。从此,“宝岛新村”作为重要地名出现在国家出版的地图上并载入史册,名扬国内外。1960年2月10日,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所院题词“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按当时环境理解,“宝岛生根”中指的“宝岛”应该是指“宝岛新村”;当然,亦可作泛指“海南岛”理解。
, u" k% `8 W4 U9 X  两院人一直以这两起命名事件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南秀村”和“宝岛新村”这两个地名分别蕴涵着两院人前后两个不同阶段创业历程里程碑的意义,其中不乏动人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听,两院人都会给你娓娓道来。
# X- ^! |/ \. u) u
2 |* m" N6 b$ L. C) @8 j8 z                                   2007年7月18日+ h8 h, R  X& c* Y
, e4 E- K8 a: T4 _4 ?

9 p& U" `1 W( b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4-11-22 01:36 , Processed in 0.03272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