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estbelt600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报告文学)……薛媛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似乎明白了一个真理,在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人显出了它的无能为力。大自然能包容你,但不等于一味地慷慨。当你动了大自然的东西,就像你偷了大自然的荷包,大自然会用另一种方式报复你。这也算是上苍给人类一种公平的惩罚。而我们只有接受,因为你要从它哪里获取橡胶。
, f: W# N! i: y# `% J4 z, @   T* s6 H8 x  R) T$ L8 `
  国家急需橡胶是要以大自然的惩罚为代价的。- R8 Y! P- [8 j, r, T

: ~; H9 ?5 U2 D& u/ C6 x( j  人类只有承受惩罚,人类必须承受惩罚。而这些被惩罚的人就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了。% r7 @# I, X  L, s  O

. }' ]0 t# Y: V- p  李锡和带着五队职工又上山开荒了。他们怀着对祖国的忠贞,带着坚定的信念,经受着生死考验又上山了。1 u9 j' H* h, o: U
1 p/ c# q" S% I- d9 j0 s  r
  这时,“瘴气”又化成一种马路骚。人在开荒时马路骚偷偷爬到你身上寄生在你身上一个地方不动。马路骚嘴巴有个倒钩,叮住你拿不出来,一拉就把皮拉下来了。马路骚叮人一口,被叮的人就会浑身没劲,接着高温不下,打摆子。打摆子的时间很规范,今天中午打摆子,明天中午照样打摆子。打摆子有时是半个月,有时是一个月。在这长期营养不良劳动强度大低抗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人不到一个月就会脱水而死。这时,年轻气盛的李锡和突然被马路骚咬上了。
+ y* [" v4 |/ C) J2 Q. P 4 E0 g2 u- e/ j
  “武侯南征畏却步,铁骑踌躇鞭不扬。”云南是诸葛亮、忽必烈这些征战南北的将相帝王都不敢轻易驱兵进入的“死地”,自古以来,就流传:“老鸹过××,也要掉下三根毛”、“十匹骡子九匹倒,还有一匹不吃草”。
9 G$ y7 G: ?, f( T5 o  y* H! o
$ s: M5 K2 O4 [: B( l; ]  李锡和成了那匹不吃草的骡子,他晚上打摆子,后来是天天晚上打摆子。后来他又染上佝瘴螺旋体病,体内出血,疼痛难忍。
  P/ j* r+ }2 x6 I
* V; d/ c8 G: Y4 d# n; R) s- U( ]  他被病魔缠身二十多天才同意队里把他送到卫生所。' {4 l8 g2 w# a% g, x5 U- K% Z
% R% }0 b2 ~, k3 @, c# N
  梅尚志医生在一个黄昏时说:“这病厉害,通知大队为他准备棺材吧!”可以想象,那天黄昏,当奔泻千里的红河呜咽着,黯淡无光的落日沉罩蚂蝗堡。( x% ^+ p! F# {1 I. Z! |

; ^; J8 c1 b1 y% B+ {7 u4 @' a  大队领导朱义芳闻讯赶到卫生所,大声说:“快送河口县医院。”+ Y1 x7 G8 W* S$ X& E
( z) i3 V" T2 C
  梅尚志医生说:“送河口县医院靠担架顺铁路走要好几个小时。时间来不及,到不了山腰就……现在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在这里尽我的一切力量试试。”
# ?% f3 |5 m( \  t2 Y: Z/ x7 l4 r5 R8 f 6 o# @% \: z/ D: X9 w! H
  那天队领导胡绍钦也来到了卫生所,与所里的同志一道24小时轮流值班,炊事员张志华也专门为他送来稀饭。3 t6 o6 y6 r- C4 `  Z2 [1 [
5 i6 |. E  Y6 h: t' P3 l8 v
  第二天,守了一夜的领导赶紧回五队叫他爱人来看他。怕有什么意外,怕他爱人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f& V' J7 v" m
9 V+ A9 X$ R: S9 n# F
  李锡和爱人怀有十月身孕,她带着沉重的身子,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五公里到卫生所。她看到李锡和这个样子泪流满面。
0 x& l4 w. p9 V0 L7 ]6 B/ V 0 R. F3 L( [% `5 [5 W
  梅医生连忙安慰他爱人:“嫂子,请放心,他会很快没问题的。”0 t8 C6 b0 Y4 H+ S6 b2 {5 H
& p2 `+ {8 M2 E5 P. i5 C7 g) |% l$ u
  李锡和无力说话,只能睁着眼看着她,只能拉着她的手用摇头、点头和她交流。8 \6 L3 b$ J& J6 T

, I" H1 g: {6 U3 w  李锡和爱人守在他的床前,天快黑了,大家劝她回去,她坚持要留下,最后,医生跟她表示态一定救活李锡和,她才放心回去。
0 [$ |  @2 @: b" ~' k5 Q
4 f' l% z/ v, C  李锡和睡在床上出不了声,他真担心她半路上临产了怎么办?果然,李锡和爱人一到家就生产了。菩萨保佑!母女平安。第二天,队里人恭喜他得了个女儿。李锡和一高兴病好了一半,他把女儿取名叫“胶林”,用纸写好叫他们带过去。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那天,李锡和经过医生奋力抢救,硬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4 O2 s( H# h! f! a. E0 r- G
/ f% Z7 O+ Y, o. q; {1 ]" ^  我的视线模糊了。/ m4 K, x. r. t- Q/ @
7 V  J6 J& v: P% M' q
  大自然布局的险境,一个个向你扑来,你在战胜一切艰难险境时,除了具备一般人的力量外,还需要有超乎凡人的毅力。当你向大自然要胶,你就要在生存的缝隙中开荒。这本身就构成了一部中国橡胶的悲壮史诗,一部以无数人生命为代价的民族史诗。* ~" p( _( _0 |: V
2 d# Y! t' i" B( ?/ H$ y' A' J
  李锡和老人最后告诉我,对于“瘴气”,云南州、县、总局非常重视,他们起动大量人力物力,带着所有医院的医护人员,分头下到垦区农场、分场、生产队,和一个个职工家里进行治疗。在他们艰苦的努力下,“瘴疬”这个瘟神终于在各垦区消散。  \1 Y5 F# n8 X' x7 A

: w9 P  B0 F5 E* Y6 ^  我从以下文件中看到了当年政府的努力:. r6 O4 G/ k+ N2 P' ^# m: s. h% Z
- P1 Q! C' H5 J( S
  在云南省动员安置委员会《1960下半年接待安置湖南支边青壮年工作总结》中反映:由于支边人员中少部分人身体较弱,加之旅途辛苦,气候忽冷忽热,患病者较多,已死亡支边人员1人,家属42人。年底除各农场组织医疗队外,省卫生厅和思茅、临沧地区组织了两个医疗队分赴各场进行防治工作。" X1 R. }+ M# n- X  x9 a
  @! L  q; q. O! [9 |- P2 L% p
  1961年1月15日,勐远农场440名湖南支边职工爆发流行病,死亡12人。思茅专署、勐腊县组成“联合医疗队”进行防治。7 v$ \4 O" D# a6 u- v
% I, z) A- s; |# O! E4 n
  1961年11月4日国营孟定农场《关于支边人员一年来在我场建设事业中的情况向专局的报告》称:临沧地委对支边人员的健康十分重视,派专区卫生组来场,农场14位医生、42位卫生员全力配合对支边人员进行了身体普查,普查结果是:水肿病1543人,其中严重者209人;妇科病806人,其中子宫下垂56人;小儿三度营养不良157人,蛔虫病154人。针对普查情况,开展了积极的防治工作。
4 `8 I7 |/ y1 o* j ! `7 V- _% v) \; I& d/ C) F
  1961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医疗队赴支边人员安置点检查病残人员时,仅孟定农场两千余名祁阳籍的支边职工中,竟有1500余人患有水肿病,1000多名湖南祁阳县女工,竟有800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几乎所有人员都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年内死亡男女职工60余人。( O* B* g/ g* |# ?6 F$ s
  p& p8 V1 P  }
  一位出生湖南衡阳如今在云南民族学院当女教授的张宁公开出版的《勐棒模式研究》记载:1961年“瘴气”也就是疟疾流行,勐捧农场职工50%患病,在湖南支边职工中高达68.7%。当时农场缺医少药,无力解决这么多人的治疗问题,后来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才解了围。以后疟疾和痢疾暴发前,利用云南“一屁股可以坐到三种药”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办法上马,挖药回来煮一大锅来预防。农场的医疗设施异常短缺,70年代初,才开始建立农场“卫生队”,医护人员不仅当医生,还要当粮农、菜农、伐木工、割胶工、木匠、泥水匠、打井工等等。直到1974年开设门诊部,住院住清一色茅草竹笆房,仅有的两间土坯房用作X光室、心电图室、手术室等,而这些手术室里,除了医疗器械外,就是墙上糊了报纸,顶上吊了塑料布而已,只有胃切除等大手术才有资格在这几间土坯房里做,连分娩也只能在外面四面透风的竹笆房里进行。4 v5 f3 f. e2 g4 u

, _, v3 ]4 H; D3 G* C* F* I. ]  茅草顶,竹笆墙,一个火星烧得精光8 l8 |& `" n& M
9 W. I% s, H1 R# \
  当“瘴疠”这个瘟神的阴影终于在各垦区消散时,农场到了十月天,农场领导并没有感到轻松。十月的天,天干地燥,茅草竹笆房,只借点火星,茅草燃起来,竹笆一炸飞起很高。一间房着火燃起一个队,几分钟把一个队烧得精光。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边疆。4 E& x5 Y" Y* ~7 X6 e1 K

# e1 g( Y! b7 M1 p  o( }  u! N  也从这里我看到,边疆,黏稠的红土地、茂盛的森林,一个个险境正呈现在湖南人面前。湖南人怎样跨过去的,这是我要一步步往下采访的。/ c  Y5 u  y6 I3 g5 `& ]/ V
$ R; p/ V* Z& @+ w/ |$ s6 J8 |
  我到橄榄坝农场周春发家采访时,他正在埋头给橄榄坝农场写农场史。周春发74岁,中等个子,圆脸,说话很文静,有的词语充满诗意,退休前是橄榄坝农场宣传科科长。他有作家和才子之称,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缀,帮农场写农场史、党史。2 d! W5 V  T) z* S# _% W  r* g# ?
7 {- A4 b* q7 a7 ]9 `; ~) a
  当我问他农场史写到了哪段历史?老人说:“我正写到当年茅草顶,竹笆墙,一个火星烧得精光。”' j+ T) l) K* N# s% {3 y$ c$ m
7 D4 b3 w6 Y- b  X  E6 U
  老人告诉我,那时,无地位之高低,无新老尊卑,住一色茅草房。每次起火,我们从开荒地赶回看到的情景:女人抱着孩子出来,身上只穿了一条短裤。火烧过几次后,那些爱美的姑娘上山把好一点的衣服带到山上,她们宁肯没饭吃也不肯火烧了没衣服穿。* C- l: Y' \; ^6 U0 d9 s6 B0 ?

" e# ?4 q. F5 a0 b  竹笆茅草房,是沿袭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竹笆茅草房,这种房子寿命短,稍不慎引发火灾,一个队就几分钟内烧个家光业尽。农场在十月天火灾此起彼伏,严重影响湖南人扎根边疆的信心。这时,农场领导积极想办法,白天,男女老少上山开荒。晚上,男女老少就想怎样把自己的“窝”理好。队领导组织大家砍些竹子,对家里房子进行修补,把房里的床、凳、桌打牢固,把竹笆床,篾笆桌,竹凳子的脚都埋在地下搬不动,让它成为“死东西”,避免夫妇半夜床垮,吃饭凳子倒了栽跟头的笑话。割些茅草把房顶加厚捆牢,不让漏雨或被风刮烂。! w# P* F1 a5 N. D

9 T" g+ U, g, y/ q9 f8 J  周春发写了这样一首诗:
% p- B% N9 |8 }8 @4 E
# K: O( [4 I5 u" f, O( P  荒原悠乐山下,竹篱茅舍为家。# W9 N) v- @& H4 S/ i( z$ K

- c  y' X0 f9 d; f* P0 z( n  竹桌竹凳竹马,竹门竹床竹笆。. d$ q% J: W4 z7 ~# D6 M
# |: b, ~6 p9 y( D
  精巧编织竹器,匠心绘制图画。
$ ?4 x8 A! w7 U) l7 [ + X: {% [$ y# `- m
  离开湖南故园,要在南疆筑厦。
, I! ]) g1 |+ B$ C# \4 X 4 Y$ r0 k: f. a% }: v1 b
  我从诗中,看到了湖南人对艰苦条件的信心和对美好蓝图的憧憬。  O, A' Q9 L* P& `0 o
! V* T) X+ [* k1 H$ c) R: L! ^
  周春发说,“正当燕子含泥垒窝之际,一场场火灾降临了。”
2 i5 y' t- e* Y. i9 v9 C8 v & U4 O' p& `4 V: J
  1961年3月13日下午,橄榄坝农场曼岭三作业区二队的职工顶着烈日开荒去了,队里剩下老幼妇弱及后勤人员。队里一个老职工煮红薯时,不小心,一个火星飞到草墙上,霎时房屋点燃,竹笆“啪”地一炸,像火球一样飞向另一幢房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房屋被烧得“噼噼啪啪”响。等开荒的人跑回队里救火,只见浓烟滚滚,大火冲天。看着火延续整个队,紧急中,一些人奋不顾身跃上房顶,用长把砍刀掀开茅草,想切断火源,但任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扑灭熊熊烈火,他们也只能从屋上下来,有的烧伤了腿,有的烧焦了脸。这些烧伤大家不当回事,大家当回事的是粮仓和全队9幢草房在噼啪的竹爆声中化为灰烬,跟着化为灰烬的是衣服、被子、苞谷、山药、冬瓜、南瓜等。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屋没了,没有了遮蔽之处,大家只能露天而宿。! U6 B' w( ?9 v4 C
6 v: h) i: e8 w) e  j6 _
  正当大家伤心至极情绪低沉时,突然,电闪雷鸣,滂沱大雨倾泻而下。
: M1 Y$ C. V# K9 E
- F) _+ u4 B" p2 B4 A  周春发老人说,“那天真是应了‘屋漏又遭连夜雨,破船偏遇顶头风’”。) v/ F6 k, U6 ?  O  W' O

. F& z6 e3 M* o( @7 b) `0 t  大家一片慌乱,有的拉油布做蓬,有的往大树下钻。年轻人腿脚利索,跑到邻居队去躲雨。邻居队的茅草房正遇大雨涨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大雨。屋外不下了,屋内仍滴落不停。茅草屋周围一律没有水沟,水直往地势低的屋里涌,房子被水淹了一尺多深。当时的情景是“茅草顶,竹笆墙,下雨就成了养鱼塘。”7 w1 r: b2 F  D: e! G
% }  f+ z$ v' N9 {
  房子地面被水浸泡,门、桌子、床开始往下沉,全队人开始顶的顶门,搬的搬桌子,忙成一团。终究,房里经不起浸泡,床和桌子噼哩叭拉倒塌,接着,轰的一声巨响,房屋也倒了。场面一片混乱:棉被浮在养鱼塘里,鞋子和衣服被水漂走了。慌乱中人们找鞋子和衣服,东家的衣服漂到了西家,西家的鞋到了东家,张家的鞋子被李家穿上,李家的衣服被王家穿上。他们从养鱼塘跑出来,外面一片漆黑,狂风暴雨又让他们站不稳脚,差点被风刮倒。他们稳住脚,借助雷电,发现被大风刮倒的房里有人呼救。大家不顾风急雨大,拿着火把,一齐把茅草屋搬开,当看到一个个人慢慢从房子底下爬出来时,大家才松了口气,说了声,好险啊!
+ v. Q; g7 `- A, D; W% s  | ' `2 D; Z, L2 ~- A5 L
  这时,湖南来的妇女开始埋怨丈夫,老人开始数落儿女不该来支边。有一部分人挑起行李纷纷往外走,说道:回去,回去!还是自己家乡好。但是埋怨归埋怨,大家终究没有回去。这一夜,他们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愁眉紧锁,垂头丧气等天亮。  q1 y9 H) h0 P; P5 C! O& S
: p: J# o7 D% j9 ^
  天明,雨过天晴,火辣辣的太阳刚升起。大队领导闻讯赶到,他们察看灾情,先召开骨干会议,然后就地召开职工大会。领导在职工大会上说:我们是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来建设边疆的,不是来享福的。房子烧了,可以再盖,家当没了,可以积攒。凭着一双勤劳双手,战胜困难,重建家园。0 f8 S5 t! \$ u) e6 N
) {- P) A: ]( e" H+ B" `& B* p
  大队领导把大家情绪稳定了,又发出命令,把受灾户安排到附近几个队住,要求附近队捐衣送物解决目前困难。在全大队职工全力以赴重建家园时,要求附近的几个队每个队负责盖好一幢房子,两个星期完成。
  {' [  l1 m. k* R 9 m% u5 B' D) i
  周春发老人告诉我,灾后的每一次重建,意味着又一次从头开始。但全队职工都是干劲冲天。# f7 y% O  \' _# ~8 ?! X5 W1 R/ Z
7 W4 G; _$ u4 _7 R# K, {
  二队职工在队领导程太宝、鲁光文带领下,大家又鼓起勇气建房。这里建房方式很特别,只要推平地基,砍几棵带丫杈的树干做柱子,打竹笆围成墙,架上梁檐盖上草,房子便建成了。一不用砖,二不用瓦,更不用水泥沙浆。木头、竹子、茅草三样宝就地取材。当时有句话:木头丫杈木头枋,几块竹笆铺成床。睡觉翻身嘎嘎响,一不留神摔地上。; G/ `  \7 f* s1 t: ]% b
# P/ N( Q4 S: X0 s7 S. i
  第二天,男职工上山砍竹子,竹子扛回家做成柱子、横条,破成橼子、篾条;女职工去邻队挑稻草,连夜把稻草编成草排,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把材料备齐。男的支木架,叮叮当当;女的盖草排,悉悉嗦嗦。树条架屋,长稻草和着泥巴挂到墙上,用手摸得光滑做墙。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几天几夜奋战,竖立了一幢幢茅草房。大家连夜搬进新家,第二天一早又提起锄头上山开荒。1 _# O! R% i" J
. m3 q8 S- k* X3 g
  周春发说:“薛作家,你不知道,我们虽然被烧个精光,但对湖南人对边疆那份感情是很深的。我们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个窝住就举起锄头上山了。”  h+ y& t8 x1 r, I4 y; v/ C

' P" j! o6 ^! v4 r  搬进新房的第二天晚上,大家提着锄头从开荒地回家,发现一个人用铁锹铲起一铲红火炭往新房顶上倒,二队又着火了,因为是晚上,都在家,大家全力扑灭,才幸免了灾难。这次起火,职工汪又发把自己的箱子抬去小溪边,当他再来到小溪边发现箱子里毛线衣被人拿走了。后来才知道,正是放火者路过这里,撬开箱子拿走毛衣。放火者准备跑到曼列杀社长时,被周新良带领的民兵抓获。- M% _: g* ~  p* R
( s5 k" h) m, ]4 r- K- t
  事隔一个月,1961年4月26日下午5时,橄榄坝四队全队职工上山开荒,家中无人看管小孩引起火灾,队上的三栋竹篱草房刹时化为灰烬,20多户新工人仅有的一点可怜“家当”全部化为乌有。8 V% z; l  e0 i

+ _. h% B" A) t$ k4 {7 ?  这就是三湘儿女面对的现实。
' f2 @' T0 n" g. |" d % |/ _# y0 ?! O3 Y. S: s+ `7 [$ p
  这就是他们今后生活的地方。
) I6 l2 c8 R* x
* R  E3 o) r3 _# N2 n  尽管踌躇满志的湖南人早有思想准备,但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的条件如此恶劣。" [) E$ f' J; Q7 G  x1 ^' k) m; T; l

( ]  [" o4 _2 E2 U+ M  我在红河州坝洒农场采访时,坝洒农场志曾记载: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长篇纪实 6)

  1961年6月,坝洒农场水头队因晚上刮风下雨,全队竹棚房全部倒塌,一百多个男女老少挤在仅20平方米的土墙房里熬到天亮。同年8月,农场机关托儿所因狂风暴雨房子倒塌,十多个小孩和保育员一齐被压在里面,农场干部职工20多人奋力抢救,小孩安全脱险,抢救人员多人受伤住院。
" v% n$ q6 y3 b: d
4 D6 c+ q0 S" F) D  1965年,南吉火灾,全队房屋被大火烧光。  n3 W8 n3 R% w+ j0 R' j
6 X1 q2 d- m  ~) `& ]9 s) U
  1972年,南屏八队的房屋被山洪和泥石流冲得一间不剩。
2 L1 x9 c7 u' l8 S5 q
; O) r% C1 }, k) F) A# T  1974年,坝洒农场十八队火灾,连仅有的一幢砖瓦房也被烧毁。
4 |6 y0 v! d1 k) j2 c0 Z
" ]+ ]$ l- A  r" I  ……" s( |' B3 U: F( J# {

: M( W  ]1 E$ L8 f, Y, K4 \3 I4 G  周春发老人告诉我,湖南和这里形成两个世界。在湖南农村再穷住的依然是砖瓦房,家具样样齐全,而这里一夜成了穷光蛋。这时,人们是多么怀念湖南那瓷乡、那绿江、那青瓦木屋啊。俗话说:“住茅屋,贩种田,一世到老不安然。”有人认为民族地区不是久居之地,不能安居乐业,产生动摇。正在这时,湖南那边闹出回家分田,个别人开始刮起一阵返湘风。6 W  x9 c; V/ A* u: e
1 v; p- x" |* B$ r1 G4 q
  这时,我在想一个问题,面对如此的恶劣环境,一个人的最低极限能承受多长?坚持多久?我想,数万湖南支边人,如果没有几人返湘,反而不正常,有人返湘才是正常的。; a9 C) R! I! ^5 a! `

2 d8 W! y( W/ u8 j  在成败论英雄的今天,肯定会有人认为,能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开荒的人是英雄,不能坚持逃回去的人是狗熊。
7 Y: M/ x  Q! v , t( M; X: }3 U2 L. h/ {
  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坚持边疆的是英雄,而返湘的是狗熊。
7 [) q! ]7 P" j+ [( o! S ) U' x; u; ], U( E5 o' D
  当人不能决定自己出身的时候,但能决定自己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是他能承受的极限。他们既是劳动的创造者,又是一条普通生命。当他们的生命达到不能承受的极限时,选择离开并非是他们的错。
/ t: M1 N& q! Q8 G2 w7 c 4 }$ T& [( j+ o' |3 f
  1962年1月,橄榄坝二队某事务长以请假探亲为由离场返回醴陵后,这只领头羊拉开了二队回湘的序幕。0 E, d) M; G2 ?+ g' D  z% M
; U4 l1 j. _! f. ?/ [) b
  二队人都以同样的借口请假回湘,农场领导已有察觉,开始对湖南人请假控制。当年你没有批假,开不到通行证,你就坐不到船、车,坐不到船、车你就寸步难行。  C8 g1 S. t& R2 i2 q) {
  X2 U  T5 Z; A) ]% s9 p
  当年橄榄坝去景洪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坐小木船,另一条是渡江南,穿越南联山丛林再到景洪。农场不批准假,二队人就在夜间偷偷溜走。他们邀几个人结伴,挑着行李,晓行夜宿,十一天徒步走到昆明,平均每天行走六十公里。二队职工汪触发、刘珍丽、汪驼背兄嫂弟三人,扶着年迈的父母,由于没有通行证坐不到小木船,只好沿澜沧江北岸由下而上,过沙滩、爬陡峭、穿灌木丛,几天才到景洪。可景洪到昆明没有通行证不能坐车,他们又沿公路往前走,公路上有农场武装人员追赶。尽管他们行程艰难,但他们还是回去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他们是怎么回去的。”* G6 ~  z& C- [. T

6 H! n1 @# r% Y* X  周春发说:“我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形容。”7 M. ~; p+ W! s! ~5 E3 {* ~: T5 Y

3 i+ Q( Y( Y* W: O9 o& V1 B, j- {  我从《橄榄坝农场场史》记载:湖南支边人从1962年,总人口852人,自动离职的201户。二队有支边人40户,返湘17户。德宏州农垦局在1961年12月15日的《一年来湖南支边人员发展变化情况统计表》记载,全垦区6个农场支边人员,到场一年来仅有3人擅自离场。2 t4 ]" H- P- I# y- i6 ?4 n

: E% B) h, k- A/ F1 s5 `; @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9 }! N- h& Y8 _5 {
& x. X+ ^# ~5 ~: W( ?
  为了真实记录这场返湘风波,我转到东风农场采访陈崇炎老人。
. I/ j$ ~, k" y& @/ n. P1 x, A( E& _8 P# N
, M  n8 b' P8 e. c  东风农场位于景洪县勐龙坝的边陲城镇。我发现我追溯历史却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东风农场。作家鄢家骏曾这样形容东风:那宽敞繁华的“东风一条街”是东风人当年用赤足踩平的荒草地。那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群落,是东风人当年借以栖身的野竹林。那影剧院是东风人点燃第一堆篝火的地方,那书声琅琅的学校,是东风人当年翻起第一犁泥土的处女地。
# h- z8 U* b' U' |6 S3 X1 e5 A) ?
3 I0 H6 \8 F& b, ]1 |$ `  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匡公元,当年被父亲用箩筐从湖南挑来云南支边时只有3岁。他从小在农场长大、又在农场参加工作。他当过农场宣传队队员、保卫干事和农场青年科长。他27岁任农场党委副书记到至今的书记,饱含他创业的艰辛和辉煌。现在他又正带领党委一班人提出农场“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朝世界一流天然橡胶生产企业的目标前进。东风农场的另一位领导人、农场党委副书记唐保国,他和匡公元一样,2岁被父母亲用箩筐挑着从湖南祁东到云南支边。东风农场虽然在发展橡胶产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构建先进企业文化,探索文化管理模式是增强农场凝聚力提高农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从莽莽胶园,壮观的制胶车间,整齐的职工新居;从城镇繁华的东风路、小康路、知青路、景观大道和集贸市场;从文化广场雕塑群的“创业碑”;从反映东风艰苦创业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博物馆,看到了他们实施文化企业的战略。纵观这座文明、生态、现代边陲城镇,像是看到南疆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万顷胶林中。
+ F. `. j8 y5 J% j2 E2 _+ x' n7 H
  V+ G0 s7 [/ Q9 C4 d5 m  陈崇炎老人就住在东风农场后院。
: M8 |; @7 q( V- z7 F1 s' x 9 }6 o5 E; y1 V  t- ^; k3 K9 l
  陈崇炎在朝鲜战场上当过兵,在海军部队当过四年班长。1957年根据不管你资格有多老一律回农村的政策他回到农村当治安主任。1959年11月他响应毛主席支边号召,报名支边成了大队带队干部。, m5 [' k5 G4 y; a
$ \- T7 P; v: e0 z
  我到陈崇炎老人家时他刚从操坪打门球回来,他个子不高,一头银发,脸上有几块明显的老年斑,但脸色红润。他走路脚步蹬蹬,一点也看不出有84岁了。
, s+ v! C* F/ F- j- U0 P1 g & d) W: s5 r  H2 x" i+ V* k- ~/ r
  也是刚打了球,他脸上、衬衣都是汗。他进了一趟里屋,出来时换了一件白条纹衬衣,他把衬衣领子扣了扣,笑眯眯地说;“来,来。坐这里喝茶。”8 P7 s# X5 j( ?# X( ?
( k, q9 E5 _* P4 p
  他把我拉到沙发上坐,自己在沙发旁的一条小板凳上坐下。来之前,有人告诉我,他耳朵有些背,要我说话声音大点。他就挨在我身边坐着,在我想着要不要大声说话时,他指着门外的胶林先说话了:50年前这里是一片荒野,东边的沼泽地长着人高的飞机草,南边的葫芦塘开着紫色的葫芦花。是湖南人和农场职工一锄头一锄头开出这个万顷胶林。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陈老,我感到我们湖南人和农场职工了不起呢!”
2 T. b5 H) X8 v! o - ^  d8 k3 w6 t3 I# J
  他笑了笑。5 n& S3 O! L2 N3 x* G7 B- I
4 ^5 G' H" n$ N
  他家三室二厅房子,宽敞明亮,红木家具,现代化电器,屋前小院种满芒果和桔子树。他老伴正在擦窗子,家里一尘不染。
( K3 D$ ~9 M: C. t& r . N9 Z8 [# e) Q( ?# R0 c5 y0 r$ V3 l
  我问:“就您和老伴住在一起?”
$ W3 Y; K# R  Z1 m- O+ M. b! t) [: q
' o' Q( [7 I, Q% ^  老人说:“对。儿女在农场工作,他们都有房子。就住在我一个院子里,现在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日子很好过。”( G& i5 a" r9 M, T; U" i% x

  l7 `' b* J7 ]8 a# M9 M4 ^) K  也许是顺着风,或是离得近,他一下子就听见了,而且反应极快。采访中,我发现陈崇炎老人记忆力非常好,担心采访的障碍一点没有了。当我问到湖南人返湘,他把他们追回来时,老人说:“我不是追他们,我是护送他们,或是请他们回。”
/ t9 \3 n8 w6 P1 t% W4 E
" ?/ |; L- k0 m6 }; ]8 g  其实我也知道,那些回家的人的背后,隐藏多少难言的痛苦?那些痛苦是无法言说的。$ v& w& ]; P& Y, L- p8 M

! [" R4 Y$ \$ U) r% Z1 d  老人告诉我,他们想回去也是多方面原因。记得大年的那天还在山上开荒,三十晚上都是吃稀饭,在湖南那边叫化子都要过个好年。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湖南亲戚来信,湖南要分田了,不回家就分不到田。这消息在整个支边人员里流传开了。
2 I& q& g& Y9 Z$ y' {5 u6 F" _& ^ 3 q! @! x% P& S) L' _0 n
  我知道,田和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古往今来,多少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都是围绕着土地而进行的,谁不为土地而梦寐以求呢?
8 C# x$ D( Y& G3 b7 |; w+ | 9 S4 p" b* e+ I
  陈崇炎说起他去追湖南人时,把腰板挺得溜直,坐得端端正正,目光专注前方。这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垂垂老人,而是一个部队首长在给我说一件庄严的事。陈崇炎老人让我肃然起敬。采访这样的老人,对我灵魂也是一种净化。8 a* z9 \4 ?/ J+ R8 G+ ~7 Z( x6 D/ `; ^

& U- P+ r% x; J9 ^5 C3 T# @  陈老说:大年三十那晚,湖南人喝着稀饭,串着门,谈论湖南分田的事,思乡之心油然而生,唱起了《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2 B9 F- T0 Q% D
' Y' }0 Q1 L1 Y  ……
# v8 T; d0 s* B5 p' u% f. \ & d( d9 Z9 @5 f
  椒红天无色喂
( S- n) A9 l) q! [% p' l5 m & L$ ?: a$ y3 X% ~8 Q7 j
  棉白地披纱叻
9 A5 G9 \8 z5 [( i4 G
6 P5 b6 ?+ V* p, U! @$ y7 X  稻熟天下足咯
% q8 r. y' p4 _& a: S
6 a7 F$ j8 }. M( S8 ]7 v  沃土生精华, E$ B9 A. Z/ G  }! O; b4 g& x  P8 _

- z* Q2 i1 |7 `, i! d  W  嗨咯嗨嗨咯嗨
$ P3 o# k% O; ?; }
% q1 l. s) Q! E; r/ i  别人种豆只得豆咯嘿,
& G# ?8 f- C& H& u* p2 p' s
0 J5 y; v# Z% Q$ d( G  我家种豆也得瓜咯嘿5 D* q6 E8 z" ^1 Y# h

; Z& J. O3 {4 q3 T( `: J  只等小姑蒙头帕
$ V, T6 s3 S6 h( H) M( J , [8 N9 v7 |( I3 @( P3 ^1 `
  鞭炮那个炸落哟
9 ^- F3 h/ j2 J6 Z6 c ! n- K* _! }2 f/ i+ W; w0 X
  满天霞叻) J) W' x5 C6 D$ ^9 k
* l) \; M' b: C6 U
  天上那个云波咯,$ h9 i4 _% U3 z* I& v) V/ D5 [

. m* [  W* o2 a0 g  地上的花哟呵。; w: z% V. t) T. P- @( j
1 l- U' Y3 |9 `- V
  八百里洞庭啊!
+ L. h4 g. j- u4 U8 ?* h& b# V4 S 6 @" E) p" H' z6 i" d
  我的家叻
  i4 L& E- s: P8 p
7 W( M) W" K1 B% Q  陈老告诉我,湖南人想家乡的时候唱这首《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唱得泪湿衣襟。
1 \  h$ ^& a1 i% O, m$ e( W
1 C8 ?! v/ \0 A( i$ J: b  我想,湖南人在饥荒在灾难和险恶环境下会唱这首《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湖南人偷偷返湘也会唱这首《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是唱湖南鱼米之乡的富饶,湖南人在这荒凉的边疆唱,哪有不泪湿衣襟的。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炎说,“唱着唱着就有人说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回去寻找自己的家。”' ?: S( C. G6 \. m3 L" [3 t0 s
' q. t9 k+ d( x+ V: V: \& K) S8 x! V
  过完年,陈崇炎叫他们上山开荒。他们回答:“陈书记,这里吃没吃,穿没穿,我们还有什么盼头?”- Y- r* `" Z; b; X

" ]  a6 ~! Z2 U# z. g3 p* \3 W  陈崇炎:“苦只是暂时的,只有把橡胶种出来了,我们就什么都有了。还是上山吧!”" ~+ L6 l/ a2 ]; J
9 E4 a" @7 @0 p5 c& L0 m& m5 `
  他们说:“我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没有叫我们永远在云南,将来回到家田分光了,我们成了‘门外打倒黄雀鸟,屋里蚀了老母鸡。’”
9 d$ s- [, v' n; Y! I# Z ; w; ^- q! p* @# P
  陈崇炎说:“现在边疆没建设好?我们怎么能回去?”
& u1 f+ y& M8 N! c ( x( E3 S7 b$ G8 N  \
  他们说:“我们是来支边的,又不是移民的。如果是移民我们要享受移民待遇。”
+ J( d& M( U& P4 [9 Q3 ?9 t
8 T- z( _' Q# c) ]# Z  陈崇炎说:“现在我们是支边参加国家建设时期,至于是支边还是移民只能以后按国家政策办事。”
3 |0 W8 a6 t1 J, `
$ {1 r8 Y0 T6 i  大家都站起来说:“回,回,回。回家分田去。”0 z( P6 c% r" f5 _

0 Y* P0 }3 b5 a  陈崇炎通过反复上门做工作,人们提着砍刀上山了。) s+ `! {  |) {- q
# \1 Q% ?: V% Y5 L, r
  大年刚过不久,太阳爬上山峦的时候,人们提着锄头开始上山,他们走到半山腰,树林里突然冲出一头野象,大家丢下砍刀往山下跑。突然,身后有人摔倒,有喊救命的声音。人们停步回头,一个女职工身上衣服不见了,赤裸的身子被象鼻子挑起然后抛下来,象吼叫一声走了。当女职工的丈夫抱起惨烈的妻子,他像野象一样的吼叫声使整个山峦都振荡了。人们惊呆了,满山望去全是恐惧的眼睛,感觉整个世界除了恐惧还是恐惧。从恐惧中回过神来的人们第一句话就是,回家。第二句话,逃也要逃回家。& W8 I) j0 @/ t+ @# M! m

0 @  F4 [  [# F6 _% }1 a  “回家”二字,人越是在恐慌的时候,人就越是发疯了般想回家。此时除了回家,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于是,那个从山上下来的晚上,天边的月亮呈现出月芽儿,大家围在一个叫建安的小伙子房里,默默看着月亮,想象着怎样才能回到家。1 b! r7 E1 o0 S9 a, ]) @
! K$ q1 X" A8 j  A. O) A, w% N
  建安说:“我们从这里走,顺河往上20公里,有一条小路,但藤萝荆棘遍布,怪石丛生,加上野兽出没。我们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还要随身携带刀枪以防意外。先不急,让我摸清线路再作打算。”
) r8 o; m" p' N% U8 F1 a1 J
* I7 Q/ {1 k; i  一场“返湘”风在这里暗暗地酝酿着。% ?: S$ g) C* v0 N

, V3 w& X( N+ L4 j  一个逃跑方案在这里秘密进行着。
, M2 ]2 l! Y; @" Z: y7 V
( f% s6 ~! |' G# }% k' }' p  人们提着砍刀锄头照样上山劳动,一到晚上,陈崇炎发现一排房子异常安静,他走近一看见空了几间房,房子主人带着妻子逃跑了。他们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把难带的东西全丢下了。
( H) C0 A! V& O; b) | 3 F, T( m# i4 s8 b. r9 u
  陈崇炎看到地上的水印还是湿的估计没有走远。他清了一件换洗衣服,拿上枪朝一条近路去追他们。陈崇炎在一条简易公路上追到他们时,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以为他派民兵来把他们捆回去。当他们弄清只有陈崇炎一个人才松了口气。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说:“陈支书,你别跟踪我们,我们会打你。”9 [+ r; w! k  ^' Y% n* @& @& ^

. V- b3 n5 ~  [; I7 F# R/ A4 u  陈崇炎笑着说:“我是来保护你们的。”  s/ O4 T% N$ Y, [6 T3 z: `) A7 w

6 i/ i- u( x0 S, t. ]6 U6 g& N1 F  建安说:“我们去后面树林里解个手。”
0 \4 V; Y7 o5 w1 p 0 Q$ W0 C0 ]$ T0 d, P" q1 h, d
  陈崇炎说:“好,我抽支烟。”
, l* j4 _+ x3 E  r( e" A + l" K. }0 U' ~3 E
  陈崇炎坐下来抽烟,烟抽完不见他们从树林出来,再看四周的树林都没有一点动静,陈崇炎大声喊,回答的只有山的回音。陈崇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山里有野兽啊!他们没有枪。陈崇炎提起枪就满山遍野地寻,一条小溪边发出叮咚响声,他悄悄走过去,他们全躲藏在小溪边的树下,边就着溪水吃老玉米边讨论回家路怎么走。7 y5 }6 U& i; s7 i3 ~: _% m

7 W1 l/ E; ~1 y3 `! j" J; Q! w  陈崇炎说:“你们怎么走不妨听听我的意见。”
8 j/ E% K5 @" s$ w* V% u & B8 S" J+ e0 C  l' j3 c3 `
  他们见是陈崇炎拍腿就准备跑。
6 B9 P% h- Y( \# x7 j$ S 9 y6 }0 U0 k! C5 y) J+ R+ F# X
  陈崇炎说:“你们要跑也得有个好方法,乱跑很危险。”
+ R1 P1 ^) `! |9 i7 ~* [
5 q8 o9 \7 q) T8 o# [1 J  建安说:“你说的是野兽吧!野兽怕火。野兽来了我们烧火。”
9 l8 o4 o# Q/ s) n" l , a. g8 ]% O% u" D% ^/ E7 k& o
  陈崇炎说:“不仅是野兽。遇到国民党残军怎么对付?”0 a* H+ n& l1 A
; G/ ^: ^/ O/ O9 ]# ?" f
  一想到国民党残军,大家站在那里惊恐万状。
. a6 K( S3 C6 f8 U- _9 t3 P ( f! z) p2 l4 _& H6 y
  陈崇炎说:“你们不熟悉边疆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吧!我带你们先往三生产队方向走,那里有我朋友,我可以搞到米给你们带到路上吃。”9 \0 L! c4 E) O( ~8 ]
2 Q4 _& ?8 y1 j! o, b' W- U4 l/ e# c
  陈崇炎带他们在三队找到湖南老乡,他打了一张借条,借到八斤米一锅煮了给他们吃。
3 N! K/ n1 ^: e+ j4 R0 B
# d- p% k4 E1 v- S- O! r* z$ h* Y  “陈书记你真好,我们好久没这么吃过一顿了。”他们一阵兴奋,抓起筷子大口吃,边吃边说:“吃不完怎么办?”
. j: r) x* p! q: u: W1 D
) C8 q$ Y) T6 f! r4 x/ n  陈崇炎说,“可以带到路上吃呀!”
, l0 Q! ~: e+ C/ o" i) l. @ % k$ N) G" ?+ h
  他们说:“还是湖南人体谅湖南人。陈支书,你也同我们一块跑吧!离开这个不是人待的地方。”5 S7 u. I1 d/ @( l* _' a

  D2 {" ?1 n5 ?5 X' Y2 A  陈崇炎心想,他们如果硬要回湖南,他也没办法,毕竟这里太苦了。我就跟着他们,护送他们出关卡,只有他们安全出去了我才心里踏实。当他看到他们吃饱后真正要走时,陈崇炎又想,边疆苦,可边疆的橡胶迫切需要人啊!人成了最宝贵的。我们千里迢迢从湖南来了,又这样千里迢迢回去,湖南人怎么看我们?我们自己怎么交待。陈崇炎心里矛盾,边抽烟边跟在他们后面,边走边说:“按我们当兵的来说,你们这样回去是不是当逃兵?”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2-6 10:04 , Processed in 0.02885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