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12|回复: 88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报告文学)……薛媛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2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现代生活离不开橡胶,从脚上的一双胶鞋到一根导体线,到小得肉眼看不见和大到无法想象的卫星、战略装备等,都离不开橡胶。然而有谁知道,中国曾经是橡胶空白的国度,西方野心家千方百计对中国实行橡胶封锁,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英两国控制下,还订出了针对橡胶的苛严“封关”法律。如果没有橡胶,中国将会怎样?% _. X2 q  ?* \0 `8 g, @
. R; D" j1 s, k7 ~- v. f5 z2 P3 e# Y' z8 H
    为冲破西方的橡胶封锁,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秘密下达命令:从湖南省调集五万名青壮年向云南原始森林挺进。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在湖南到云南之间开启,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橡胶种植战役在云南展开……
' g5 c+ W, H- ~2 e8 E9 S' G
6 z2 A- R) p/ _3 L# i北京文学2012年09期 ' p3 T; b5 V, V& w" f( M2 x4 h
[img][email=http://t1.gstatic.com/images?q=t ... R_u5eo8oSK_syTGBO4w]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idU2-jP4sDmU1VtHDTMIy_s3uuhtOcR_u5eo8oSK_syTGBO4w[/email][/img]; c6 S8 z9 |9 h5 @* l
阅读链接http://www.jlw168.com/show.asp?id=4083

20121016rb18brb18c.pdf

666.2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积分: 胶分 -3 点

评分

参与人数 2胶分 +7 收起 理由
平常心 + 5 资料不错,辛苦了!
yujinhua912 + 2 资料不错,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2-12-22 17: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铭记历史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长篇纪实 1)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长篇纪实 1)7 x. s4 ]3 [; E' F+ M0 |# Y
9 K' E8 B6 c; E; S; t0 ?1 q
! g2 z7 o- |9 B6 e9 c; H+ R
  巴西亚马逊河一个惊人的发现3 s" {' k$ ?1 s$ z2 ?# t, p
( y6 P. }  n% k/ O. ]
  当你无限制地使用橡胶;从脚上的一双胶鞋到你家里一根绝缘线、到你小得肉眼看不见和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卫星、大机场、战略装备和人类现代科学、热科学等。在人类文明的社会里,无论你处在地球的哪一方,站在世界的哪个角度;无论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睁开眼睛,你视野看到的还是接触到的都会有橡胶。你会感到橡胶无处不在,无所不为。
% E6 _& I2 s. S* _& j2 F: i
& r% Q3 ~  b1 V% _8 B  橡胶连着你和我,牵动整个世界。
) l& N1 ^$ S$ F; T+ t
( q! Y5 e) e2 B: D  然而,你可曾想过橡胶是怎么来的?
) ^' U8 [5 J2 H  w' \6 V " R9 p" x* ]. ^9 j
  橡胶经历了一场怎样的中国百年梦?
8 N- m# C' I; G- z% _. k
' C0 r6 w- x. }2 o$ L+ }# z# h6 Y  其实,在很多年前,人类并不知道橡胶存在,更没有人知道橡胶能引入人类生活,成为各个国家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P' S0 d# ^( ?# [3 ?& P
+ L' P  }2 }9 s# U3 o
  那么,橡胶从哪里来?2 H) Y7 o  f3 W8 |# o4 c6 M0 R

, ]0 l; Q  n7 a9 K, o) e  有人告诉我,橡胶是橡胶树流出的乳液炼制而成。
5 }: U6 K& l1 _8 y# U% S . y- G) x0 C2 x6 H# [
  橡胶树在哪里?谁发现的橡胶树?橡胶又是怎样炼制而成?连环的谜团像一根绳索引导我寻找答案。
( J' @" U3 s1 K   Q0 v: }1 K% N- L) y
  橡胶树是生长在巴西亚马逊河流热带雨林的一种野生作物,于今茫茫无际的亚马逊热带丛林还生长着5000多万棵野生橡胶树。. |1 i) A6 g& O& e' B
8 w- i) `9 e+ H9 Q# h- `
  在那茫茫的亚马逊热带丛林中的巴西亚马逊河,土著人枕河而居。河两岸便成了男女追逐爱情和群体聚会的地方。生长在两岸的橡胶树,树杆斑驳,树枝像伞状形向四方撑开,三片叶形,又像手掌把奔放而浪漫的土著人招进树林。一次,土著人不经意碰伤了树皮,树皮伤心地流出白色液体。土著人把嘀嘀哒哒的白色液体称为“树的眼泪”;美利坚人也称之为“树的眼泪”。
1 V0 _6 G7 S6 }# z+ @( L 5 K' B1 t8 `: Z
  我想,白色乳液更像母亲的乳汁,母亲为儿女流的乳汁。那滴哒的乳液声,犹如母亲心脏的跳动声。$ w$ H% i0 v) j4 g9 o6 Q' Q- h9 Q' z, X3 D
( q  R  E$ S! R5 E; m
  当土著人再来到树林,发现“树的眼泪”还在有节奏地、均匀地滴哒不停,地上也有了各种图案的白块块时。土著人把“树的眼泪”用竹筒接住,“树的眼泪”很快在竹筒里凝固了,他们把凝固的“树的眼泪”倒出来,搓成一个球,往地上一抛,球蹦起很高。/ ^/ R9 y4 d, b" g
# R$ z3 j, C; b0 S% V
  巴西土著人惊奇了。
; K/ M+ H' A0 a$ a/ t: \ * L9 i1 _7 |- E7 t. y" O
  巴西土著人由惊奇到惊喜,他们把乳液做成一个个漂亮的球,这个球成了土著人玩耍的主要用品。2 O' Y; N% ~- c: }
2 u4 e  ]2 _* [* P' ]
  若干年后,一位美国人发现居住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人手里都在玩一个白色球,他跑过去抓住一个球,在手心捏,感到球柔软而有弹性,一松手,球在地上蹦跳起来。他感到好奇,把球带回去,通过一系列理化处理,成了我们现在无处不在的橡胶。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把天然橡胶引入人类生活的据说是这个美国人。  R6 |7 y! q% R. x6 V" S

6 a% d% Q5 K$ U. X* |/ z  又有一种记载:1493年,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率领欧洲船队,在大西洋中部赤道以北的洋面发现了一小块新陆地——海地岛。戴着鸟翎头饰的印地第安土著人,用热烈的仪式接待彼岸越洋客人。他们跳着土风舞,把一个个小球抛向天空,小球落地,像着魔似的地在地上弹跳不停。: C& T$ ?9 v9 s+ m

/ z" Q& S# K) q) ]8 g+ U% ?  哥伦布失声惊叫:“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W7 n- R+ B* n: v# F8 T. H) H
4 ~$ j' a! M4 y- l
  他被带到一片阔叶乔木林前,印第安土著人用利器在树身上一划,说“树的眼泪”。他们用陶器接住“树的眼泪”,凝固后用手一搓,成了一个个会蹦跳的球。
' Q* |$ b. G2 |3 R) x : K6 G  z& }" g5 O6 u
  这是哥伦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又一次见识“树的眼泪”的奇特功能,他在航海日志记道:亚马逊河流域,浓雾弥漫、地表潮湿,不时降下阵阵豪雨。哥伦布和水手们脚下的牛皮靴和精制的羊皮斗篷全发霉腐烂,而当地土著居民穿着薄而合体的雨靴和柔软的黑色防雨斗篷。原来,他们将一种白色黏液倒到脚上,干了脱下就是合脚的靴子;倒在土布上凝固了,就可缝制防雨斗篷。这些黏液正是哥伦布在海地岛见到过的“树的眼泪”。而这里的三叶树,比海地岛的更多更高更密……8 v/ h7 _9 n9 E  q0 Q
) f1 y# N. y. F& q" z
  哥伦布把小球带回西班牙,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 _( a; {+ h3 x7 J. E
: ^7 W6 f, H& z- A6 k& W+ A6 K3 ?  巴西三叶橡胶树奇特的白色“眼泪”就这样带着传奇色彩走进文明社会的人类生活。. P7 L6 c  J! o* r% O2 U
5 r# j% X5 T+ c# x
  中国,百年橡胶梦
4 d% {( l$ `3 a0 k4 w! g( }0 {0 c 3 Q: X* a# w6 Q2 x( O# V6 h9 W5 }7 q
  有资料表明,当欧洲工业革命把橡胶推入科学应用领域,种植橡胶树拥有了获取巨额利润的可能。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人把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移植到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原殖民地国家;荷兰、法国殖民主义者,也竞相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建起大批橡胶园。他们建立橡胶园的时代正是战争时代。当热兵器战争步入到机械化战争,橡胶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大炮、坦克、和各种机械化武器都用上了橡胶。% J  g# ]' [' m: A3 S  {

5 S, T  o5 \+ K3 C( k9 C5 V4 S+ M  据专家统计,从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已有七万多种橡胶产品进入人类生活和科学领域。在各个国家需要橡胶,橡胶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资的时候,《大英百科全书》第10版却这样记载: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三叶橡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它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具有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的植物特性。将南纬10度至北纬17度以外的地区划分为种植橡胶的禁区。而中国,特别是云南,显然是在这禁区之内。
$ I$ F  W) {# X 0 }' ]0 }9 n7 F% U
  印度橡胶局1977年第88次会议认为:“世界上重要的橡胶种植区限于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地区。法国人在越南统治时期,也仅在北纬17度线以南的越南南方植胶。国外不少专家认为,橡胶树只适于在南、北纬15度以内的热带地区种植。* ?9 v  \$ g) S3 F8 G  ~
" s; B) i+ G. m# J
  如果这个论断是科学的话,那么,整个东方没有一寸土地可以让橡胶树生长,而中国,即使是在最南端的海南岛,也处于北纬17度线以北。
( S3 W/ s% c1 F+ t1 s% H % N+ d% @; b" Y  U! Z1 L
  西方政治家们的判断,糅合了政治的偏见与对科学的偏见。不过,他们确实掌握了某些“科学”的依据,这些依据来源于被殖民主义者垄断的橡胶人工种植史。+ i) _+ U2 m6 {% w0 k
/ h/ P* z+ R- V5 N- H7 L
  不知道是因为要保护种植的垄断,还是由于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性极强的三叶橡胶树被引离原生地之后,大面积的人工群落只出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土地上,反正西方的生物界权威专家们是这样认定:在北半球,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的政治家倒是愿意把这个论断奉为科学的终极。' l8 Y, r4 o% e- h$ ^- P* p( u
5 J" i) H* W! s/ q& M0 o
  有一种说法:1954年,解决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商讨划定南、北越的临时分界线,美国授意它的盟国们坚持把分界线锁定在北纬17度,其用意就是不让红色国家拥有适宜种植橡胶的地域。4 ]  G( p1 c: c4 {

0 i4 l) _& A7 W9 D. S1 G2 c9 C+ G  人类都需要橡胶,都希望在地球上种植橡胶,而只有一个地球。滚动的地球不是都能种植橡胶。尤其被西方论断的中国。因此,橡胶让世界变得不平静。
& ?; v) @  [0 {/ z: ]' B2 J
. @7 l' j0 r- H1 |% N  橡胶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 A- _' B& z( P% y . k$ S# d4 Q7 s* V5 i4 T! m
  橡胶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 ]: \$ L& D3 f. L : V# B& H* M# ^9 p; L8 g
  应该说,橡胶的种植是人类共同的资源。西方野心家认为控制橡胶生产就控制了对方的势力,他们贪婪而狂妄的梦想将共有的资源独揽入怀。他们是在资源同享、和谐共处中进行掠夺。他们一边说中国不能生产橡胶,一边列出了一系列控制橡胶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纳入控制之中,那就是中国。' M" e; z/ ^8 r+ I) T, Q! D
* _- {- J6 q; O7 `
  他们对中国橡胶的封锁就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u, P9 f0 c/ o3 [9 v! c8 @& y

9 p) v: w# U' ^7 q  他们还宣布,一颗橡胶种也不流到中国,只能让中国看得见却摸不到,让中国人世世代代作着橡胶美梦,让中国世世代代守着贫穷与落后。# |' q% s9 t) @+ a
1 s4 d- _0 P: d0 @3 f; s% i
  有一句格言,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1 d1 }( ?/ b' j* ~7 d; D
9 G* j" Q& V$ e0 G" m
  当他们一方面控制橡胶,一方面断言中国寸土寸地种不出橡胶,中国为天然橡胶种植禁区的时候,就有人以无畏的胆识和智慧,冲破禁区,在中国种出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的橡胶。. ?* ?, ?0 F: j$ ^
5 s0 W) A8 h6 j2 s! l" k( N
  这个人叫刀安仁。0 m8 n' H; y, @) W
$ K* ~1 o  S: y4 p; o) C: R+ ^4 P' v
  在今天知道刀安仁的人不多了,但他留给了后人希望,留给了中华民族冲破禁区种植橡胶的勇气和力量。
! G, b" u; s1 q3 x* y+ Q- }, v
9 U; E( x  b: \- i  刀安仁,孙中山同盟会员,傣族爱国人士,干崖(现在的云南盈江)第24任宣抚使。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时,他决定跟随革命党人,以实业救国。1904年,他带领10个傣族青年赴日留学,当他途径新加坡时,发现这里既有橡胶树也有榕树。他想,我家乡干崖的榕树生长良好,是不是也能生长橡胶树?他对这件事产生疑惑后,对橡胶的种植和加工做了认真考察,发现干崖气候和土壤具有种植橡胶的条件。刀安仁大胆地买了8千株胶苗,要随员刀卫廷带两名技术人员随运回干崖。刀卫廷把8千株胶苗种在干崖的凤凰山上,开始了他的橡胶报国。不料清政府阻拦干涉,迫使东亚公司毁约撤回专家,刀安仁只好再渡东洋进行交涉。四年后,刀安仁和日本东亚公司签订下协议,他引进资金技术,购买了加工橡胶的机器,带着日本专家和技术工人回到干崖,他和专家一起在胶林研究橡胶种植,就在刀安仁先生离开干崖,去东亚公司商谈协议事宜时,日本技术工人产生不满情绪,疯狂毁坏胶林。日本技术工人撤走时只剩下5棵,后来又死了4棵只剩下最后一棵。这颗树成了我国栽培最早、树龄最长的橡胶树。人称“橡胶母树”。
7 I) d  l! j" H0 v6 Y5 U$ j' w% p
) J5 m0 G; Z5 G+ p! \1 W8 @" @  就是这棵“橡胶母树”成了今天中国能种橡胶的历史见证。) o' Y$ L8 l! a# D; e
: l9 k1 \' k* x
  当刀安仁的橡胶梦破碎在干崖时,中国人要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橡胶的梦想一刻也没中断。1948年,爱国华侨钱仿舟、李宗周等六人又以无畏的胆识,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橡胶园——“暹华胶园”。
& x0 Q+ y8 H! m8 ^/ m
" ~# ]' _/ n. U$ O. \% }/ @  这是中华民族继刀安仁40年后又一个橡胶梦的开始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48年1月,李宗周在泰国和几个朋友合伙成立暹华公司。公司派钱仿舟、李宗周等六个人回到西双版纳橄榄坝种植橡胶。李宗周、钱仿舟等六人在这片蛮荒上开出3千多亩荒地,他们从新加坡采购了两万多株橡胶苗,用椰子壳包好装入木箱。从1948年的7月1日起程,经泰国返回西双版纳橄榄坝种下这两万多株橡胶苗。胶苗在他们精心管理下茁壮成长。李宗周为了扎根在胶园跟当地傣族姑娘结了婚。1949年,钱仿舟为扩大胶园去泰国找胶苗。这时,时局变化,暹华胶园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停止拨款,胶园财政拮据,工人纷纷返泰。这时,李宗周因病,围篱失修,胶苗成了牛的美餐,又因当地农民不慎引起火灾,虽李宗周和妻子砍芭蕉树皮裹胶树奋力抢救也只保住400多棵,剩下的全部化为灰烬。他们虽然精心护理这400多棵胶树,但还是因阻挡不住洪灾寒灾虫害,到1952年交给国家的时候只剩下91棵。$ G# b! `; |: S; q6 W% ^( b0 t1 ~! v0 k

" y# _) U2 A8 E2 ~  虽然李宗周当年交给国家的91棵橡胶树到现在只存活10棵,它成了西双版纳种植橡胶的源头,这个“源头”以无可驳辨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已经冲破禁区种活了属于自己的橡胶。
5 N# N. y2 R% z4 ^7 z  M$ L) K9 X7 ^. k
5 f' ]" z: B, e  l  也正是这一证明大大缩短了橡胶试种和科学论证的距离。9 `" o( K. G% L& R; c
* y; F* l3 I* R+ E
  当爱国人士以橡胶事业报效祖国的心愿在旧中国的土壤上苦苦挣扎半个世纪,随着橡胶树一株一株、一片一片死去,爱国人士的心愿破灭在凤凰山上、枯萎在橄榄坝时,一个冲破亚洲,种出中国橡胶的声音在中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B1 ^+ S$ C5 k7 D- Y) k
& k% m5 O: y9 o) ~- D
  1949年,中国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已经有了零星的小胶园。就在1951年“神秘的南斯摩洛”事件发生之后7年,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的1958年,中国新生代的橡胶树骄傲地流出了第一批胶乳。美国的人造卫星,传回了令美国人疑惑的图像:在中国的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粤东与闽南,出现了他们曾经认定不可能生长巴西三叶橡胶树的地方生长了橡胶树。
/ @9 W4 O! m' G) S1 d3 z$ Y : J% I' S2 c2 N1 w+ k
  这就是历史的回答。
1 N3 ~& Q3 o' t1 V- i6 g& J
) O  z2 f  F* P  历史的回答却带着几分冷峻的幽默。
2 J# X1 `' z! Z' M: m # f5 O! a( L* [* F9 l
  1950年,中国橡胶年产干胶199吨,就整个工业建设来讲微乎其微。橡胶作为四大工业原料之一,西方政治家自1951年“神秘的南斯摩洛”事件后,对我国实行橡胶封锁禁运,使橡胶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断绝了来源。而新中国仅在海南岛有一点点天然橡胶,成了某中央领导比喻的我国工业生产如打牌:“四缺一”(即缺橡胶)。中国工业生产缺乏橡胶,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国防建设和人民安全。
" Y% K7 ]/ y2 b
3 `& M  `' r2 X( P! I3 O  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垄断,对长期依赖进口橡胶的新生共和国,亟需种出中国人自己的橡胶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 \/ Z' D- M+ {- n# S6 q
" o6 V7 L# D' W5 U  1951年5月,陈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橡胶是战略物资,从朝鲜战争以来就不能进口了。海南岛可以种橡胶,但是数量极少,中国别的地方也有宜于种橡胶的,产量虽然不像海南岛那样高,但比没有强。我们是非常需要橡胶的。今后要尽可能多种。”同年7月,为解决中国橡胶紧缺问题,中央交给中国科学院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一项艰苦而又光荣的任务:为祖国寻找适宜栽种橡胶树的地方。蔡希陶教授和刘佑堂专家、毛品一、邱炳云、龚建华等同志组成第一支野生橡胶考察队进入云南进行考察。当他们看到龙的故乡飘扬五星红旗,他们作为龙的传人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亢奋,他们爬山涉水,不负重托,终于发现了西双版纳这块植胶宝地。同年8月2日,中央召开了7天的中国橡胶会议,会议由陈云同志亲自主持。全国各地科学家集聚北京,一时间北京群星灿烂。云南出席会议的魏瑛同志把刀安仁、钱仿舟种植巴西橡胶树的情况向陈云同志汇报,又拿出一张西双版纳橄榄坝三叶橡胶树照片和一些由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制作的含有胶汁的植物标本。陈云同志看着这幅三叶橡胶照片高兴地说:“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事实根据,建设的迫切也逼着我们要向禁区挑战,在橡胶禁区种出中国的争气胶”。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橡胶为重点战略物资,美英帝国主义对我进行经济封锁。为了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2年,中央政府颁发了100号文件,决定开辟云南中国第二橡胶基地,决定在云南种植橡胶200万亩。这年,中央要调何康到中央林业部成立一个司,成立这个司是为了发展橡胶。" x7 x$ z. U- |3 j- x1 O: G( @' w/ P

+ P$ C5 S' o/ R" X+ C. ^  “这个司叫什么名字好?”何康呈报周恩来总理。$ l3 c, b# H8 Y0 R6 S% c% i* C
& ]) C+ Y( F. E0 A) y
  周总理说:“我们就叫特种林业司吧!”
+ f! B/ `5 z' v3 Z# I8 x3 A
, a( k$ D- L6 J/ w1 A- a3 D  何康问:“为什么叫特种林业司?”* x1 e) f; d+ S; ?/ W
. I/ F& \- W8 e" t& a8 C' M9 M
  周恩来说:“发展橡胶现在是保密的,对外不讲橡胶。”% i/ R; f2 l* k4 y" f  R
8 G: P% P9 R3 S) A5 C
  何康上任特种林业司司长。
8 y; l9 |1 x5 ]# n4 s ; X5 I2 p  F2 a0 S7 s- e  X, V5 Q
  中央成立特种林业司后,云南有的同志立即向特种林业司汇报,要求派人对云南橡胶选点、试种。何康在1952年10月中旬,任命戴渊、赵子蔡同志担任正副组长牵头和李一鲲等8个人组成的科研小组奔赴云南。科研小组一行8人从北京出发,走了半个月才到达昆明。昆明林业局派一辆卡车送他们去保山。在能源紧缺、汽车的动力靠木炭的情况下,每天天不亮,驾驶员的助手就起来烧木炭炉发动汽车,汽车上坡时,助手跟在汽车后面步行,手拿一块“三角木”防备汽车滑坡时垫用。科研小组到达保山着手调研橡胶的时候,在远隔万里外的湖南军区湖南小伙子成林所在的独立十三团,接到了一个上级密令,要他们连夜动身赶赴广东某地。成林他们特意在晚上7点多出发,第二天早上赶到广州,但是部队不让进城,停在花都,所有人员原地待命。
/ J. B: M" }: h" g- }- F- Q ; x6 y4 P! `; p& n
  其实当时与独立十三团同时接到这样一个转移命令的,还有江西军区和广州军区的两个独立团。成林他们就白天睡觉晚上行军。老百姓一问,就说是拉练,怎么都不能说出任务是什么。三支部队共同的目的地是广东的湛江,该处的地理位置就在北纬21度至22度之间,他们在那里就是日日夜夜种橡胶。
* X7 d: ^8 ~9 T8 [3 }$ x
0 A5 A- I& [# i. W4 C4 a  当他们在日日夜夜种橡胶的时候,李一鲲的科研小组在保山林场工作了四十天,全面了解林场引种、育苗等植胶情况。1952年12月24日,中央指示开辟云南植胶区,决定由西南局、云南省委主持筹建云南垦殖局。2 [; J$ l1 d, l. G9 F, x
  R  Q/ h; o" J
  1953年1月24日,中央林业部委派尼卓维也夫为首的五位苏联援华专家和蔡希陶、宋达泉等专家到云南搞试点,组成中苏调查组。他们沿着当地马帮走的路,穿过云南境内重重雨林,在西双版纳、德宏和红河三个地区进行胶苗试种。中苏调查小组对云南植胶自然条件、植胶可行性的考察,也是对云南植胶前景首次全面的科学评估。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向中央回答云南能不能大面积植胶。$ v0 ~+ _7 ?3 n5 `2 _+ O) V7 C

, X+ [' V, t+ k  面对种植橡胶的禁区,严峻地考验着的不但是科学工作者,还有执政者,其实也是在考验一个民族。他们沿马帮小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勘测选点,累死了6匹马,终于获取大量植物、土壤标本和勘测的综合资料,写出一篇较完整的云南热带区调查报告:“云南南部和西部虽然水热条件不如东南亚各植胶国和海南岛,但不少地区的温度、雨量仍基本能满足橡胶生态和产胶要求,特别是土壤肥沃,基本是静风,有利于橡胶树生长。粗略估计蒙自、普洱、保山宜胶资源面积达430余万亩。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1953年2月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1名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告别亲人和繁华的都市,来到傣语称为“黎明之城”的景洪市成立云南特种林试验所车里试验场。在这一片杂木丛生的荒地,披荆斩棘,立柱竖梁,盖起了几间茅草房,开始向《大英百科全书》上所划定的植胶禁区发起了进攻。同年3月,云南农垦局又组织了橡胶宜林地大勘察。中央林业部又调集中央、东北森林调查队和在云南出差的中央特种林业司同志及云南森林调查队同志69人。和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南农学院调集的森林、植物、土壤等教授、讲师、助教、学生和云南垦殖局系统的人员组成1295人橡胶资源调查勘察队。) s2 N' t, ^7 N0 z: N

/ q# g& N; t: [8 n0 d  在中国西南边陲,地旷人稀,交通闭塞,生活和生产方式封闭落后,和少数民族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受盘踞境外的蒋军残余部队偷袭和骚扰,边境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中央林业部组织这样大规模、高等级中外专家到云南进行实地考察,可见发展橡胶对我国是何等重要、紧迫。5 C/ D9 S2 l% y# \

: ]1 o2 g) h8 t; W+ M  1954年4月,中央林业部特林司司长何康和肖敬平同志来云南视察工作,组织了蔡希陶、黄泽润等5人对西双版纳、德宏、河口各垦区试验工作进行考察。结果,他们被试种情况所震惊:北纬22度30分至22度48分、东经103度12分至104度17分之间的云南南部天然橡胶正在生长。
9 m1 m; m% e; X8 \+ U& b4 Q9 T
* Q7 @4 B3 k7 A5 K$ N! G& E  这是一个奇迹。  J; P% u- N( T7 U

; D% X0 \0 t' ?- h) I! C. a  何康赶赴北京,向中央报告:西双版纳橡胶试种成功。
( p3 h8 W+ K3 k
+ Y8 v9 @6 n1 g9 @( {" P  就是这个报告拉开了向“植胶禁区”进军的帷幕,掀起云南橡胶种植的规模。. Y% J2 C7 b( ~6 ?

9 s& y( g2 N! V% r2 W; O$ |  这年,中央林业部云南垦殖局在昆明成立,中央决定云南建立第二个橡胶基地。& q  S4 _5 e  M: q+ T; r) N
) W, V6 ]0 Q  @
  这年,已经在湛江转业成农垦干部的成林,随着新中国橡胶种植基地的迁移来到了云南,他和李一鲲一样加入了云南农垦人的行列。
  N7 G, l. l+ g% I! j- f* k* M( S
3 I. L7 }/ o5 k" R5 t  来自北京的最高决策- E8 J  O( B+ Y) e  k
! O( v% V3 q2 x& X: p; [5 j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新中国的领导人在考虑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他们都清楚,在这个传统农业大国,如果农业生产力没有较大的提高,工业化就会被拖了后腿。这时,在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毛泽东对此有个想法:办好国营农场,给农民提供农业经营方面的先进示范。9 f8 `* t! C$ I) H7 M3 E; L' _! g

' H& G9 ?9 d+ h! ]( J- e1 Z, x  就在1955年7月,毛泽东指出:“国营农场将有大规模的发展”。就在毛泽东指出国营农场将有大规模发展的第二年,他指示邓子恢,领导国营农业的部门不要叫国营农场部,叫农垦部。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统一领导全国的军垦农场和国营农场。在考虑部长人选时,邓子恢副总理提议由王震担任。
$ A1 v$ K# I) r$ n - O; x( x0 \2 T& y: v
  毛泽东说:好,就让王胡子去干。
5 Q+ \7 N3 t) L! e 9 j. R/ \* {) \! a3 e) ^% y
  毛泽东称王胡子时王震已快五十岁的了,王胡子是毛泽东对王震的昵称。当年王震年轻没有胡子时毛泽东叫王震开伢子。开伢子是王震的小名。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1908年4月11日一个春雨如注的晚上,湖南浏阳北乡佃农王家老大的堂客难产,家人焦急万分,忽然春雷炸响,产妇惊叫,婴儿落地。民间传说这个婴儿是“雷震之子”。祖母取:“盘古开天”之意叫婴儿为“开伢子”。开伢子外公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崇尚文人学士、英雄豪杰,知道不少古今大事,他对开伢子的影响很大。开伢子的老师敬仰谭嗣同,常以谭嗣同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和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教育开伢子。开伢子十三岁只身来到长沙,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他忠诚又嫉恶如仇,当年郭亮介绍他入党时,他见墙上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洋人头,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闪现在眼前,他不宣誓了。等他搞清了原由才加入共产党。开伢子英勇无畏,在布满敌人暗探的道路上接送毛泽东;在马日事变中,他从敌人的包围之中将郭亮、蔡畅、刘英护送出城。1929年,党组织命他回浏阳北乡组建游击队配合红军打游击。他觉得自己将要与敌人进行斗争就要有一个令敌人胆颤的名字,于是,取“雷震之子”的“震”字,改名为王震。- j, [5 G, G9 H: X, S" D+ o

" i4 J0 j& Y) \- W+ ?  毛泽东对王震说,王震这个名字好响亮啊!! L: }; V) H+ E0 P0 z  O3 R

: n# q( {% n( e6 i& O$ e  {$ c  毛泽东同意王震挑起农垦部担子是他对这个“垦”字情有独钟。王震对农垦部新任职务欣然接受。
! e1 K* L% _7 j2 _
" w$ a5 ?$ H, z" F/ ]3 p  周恩来总理对他说:“增设农垦部,管理垦荒移民、国营农场和华南垦殖等工作,任重而道远啊!……”
2 B0 p! |, O+ F+ k
) S1 y. K  v8 Q% p# {4 v8 w  王震风趣地回答:“我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6 u% Z( F, O  @! W/ P
  n+ P$ C; ?' t- r! A" M4 l
  真正走马上任时,王震感到了责任重大。
( F- Y% T9 W( S6 B/ C
# s/ Y& |) ^* Y. X/ Y  1958年,中国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封锁、经济上制裁的局面,党中央、毛泽东发出“支援边疆社会主义建设”号召。同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扩大会议上决定,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下发中发(58)第764号《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文件。决定从全国内地调570万人支援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当年没有去云南的指标,但地处西南边陲的国家第二个橡胶基地,面临人力缺乏,举步维艰的局面。严峻的局面惊动了中南海。中共中央专门开会讨论解决这个难题。
8 v- B4 b$ d$ `6 y$ H. N( u
7 B, n, S: \4 C7 H) K4 O1 V1 q  s  王震走到地图旁,像当年打仗一样用手指了指墙上地图,他指到了一个地方——云南。他盯着云南沉思,然后说:“当世界植胶国都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地区,而云南位于北纬21度—24度之间,海拔大多在600-1000米。要在被国外专家视为“植胶禁区”的地方大规模发展橡胶这一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开拓者的肩上。中国亟需橡胶,也就是刚刚起步的云南橡胶事业亟需人。人啊!急需人啊!人从哪里来?会后,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云南急需人的情况。' s; ^1 N1 c+ V7 P) S
* a( e5 y0 g0 R& h' F
  毛泽东略加思索,果断地说:“我们家乡人多,可以调一些去开发边疆。”
& t* T( J* v/ M9 U & T- T+ s6 h& @! p9 h
  就是毛泽东这句话,中央秘密下达命令。要求在主席家乡这块热土上,调集五万名青壮年奔赴云南,去完成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任务。湖南省委把调集五万名青壮年任务分配至醴陵、祁东、祁阳三县。# I' I* [; z" V
: X; K6 D& u3 E3 B" W0 l2 D
  1959年9月19日,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丁锐锋与云南省农垦局副局长李有桂签下《湖南省、云南省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议书》。《协议书》规定,1959年动员1万人,其余4万人于1960年冬至1961年春迁完。4 K( q2 k5 t( ], u, [
) _) W+ q% G& I% W
  1959年9月23日,中央移民局派移民局局长杨虎臣到湖南坐镇指挥。9月25日,李有桂、李鸿皋、毕大洲等人率云南省花鼓剧团到湖南作动员演出。10月4日云南省委特急电告中央书记处并转湖南省委、农垦部党组。电文表示:“迫切需要劳动力,希望这批生力军早日到来;如可能,今年全部到齐更好。”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10月15日,湖南湘潭地委及醴陵县委组织数十名干部开始深入公社摸底排队。11月17日,地委听取了摸底汇报,指出必须兢兢业业做好动员教育工作。11月23日,由云南省民政厅、交通厅、财政厅、粮食厅、商业厅、卫生厅、铁路局、文化局、农垦局共同发出《关于运送、接待、欢迎与安置从湖南省来我省边疆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万青壮年的联合指示》。11月29日,醴陵县委召开了1500多人扩大会议,除公社、大队领导外,还有部分生产队骨干参加。12月8日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全县动员,14日开始确定支边对象。12月20日,湖南省醴陵县王仙人民公社的支边青壮年成了第一批赴滇人员。
) p& z9 D# `6 k- [5 }& N" k " o# ^) W& s. K' }
  从10月15日到12月20日,短短65天,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迁徙就从湖南省醴陵县王仙人民公社开始了。/ e& L: P( z0 O4 o1 r1 A, R
% m9 |% A" `0 |8 a7 o
  1960年1月6日,已经在云南农垦工作四年的湖南小伙子成林,站在了昆明火车站接站队伍的最前排。这一天,他有1800多名第一批湖南老乡即将到来。7 }1 c8 q( f9 M& [( `! i5 H6 A1 M

+ s, I3 C. m- M' f- E  从这第一批湖南支边人走进云南后,之后分24批陆续到达云南。3 ^; z- V# R; D# F! w* J  S$ N6 {

4 V, |+ ]$ N. r' l6 J9 c$ d9 M  然而,湖南人当年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去云南的?我决定去醴陵找些资料。( [" R9 u* w8 I( ^& D* X2 [
$ @4 ^( j! ?- h& A* A  x& R
  2010年4月20日我驱车到醴陵这个县级市的瓷器之乡。琳琅满目的瓷器和卖瓷器的人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我径直去了《醴陵文学》编辑部。这个民办的《醴陵文学》已有十几年历史了,他们十几年来和湖南支边的醴陵人一直有书信来往,情感上一直有沟通。《醴陵文学》主编杨泽南告诉我,《醴陵文学》有一半的版面反映醴陵人在云南支边的事迹。他拿到湖南支边厚厚一撂信件后,又去了醴陵市档案局,从档案局出来,我已拥有满满一袋资料了。
) h* ?2 @8 A+ N+ a7 y 8 w! C+ Y- Q; w) l
  当我的车子离开醴陵经过醴陵被废弃的阳三石老火车站时,铁轨已被杂草掩盖,火车站已成为历史,人们很难寻觅到50年前的火热与激情,但我从断垣残壁上依稀还能找到一些“支援边疆”的火红印记。. L: P! b; X$ U/ _/ F5 a  k

1 A# c, p) b7 B6 O% O. o  就是这条杂草掩盖的铁轨,53年前的一声长笛,吹响了湖南人支边大西南的号角,开创了共和国历史上大规模迁徙的先河。
4 `( \4 U) F7 n) J
( v5 ^- t+ ~/ f: y9 }( x  就是这条杂草掩盖的铁轨,三湘儿女沿着这条线、载着他们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希望和憧憬进入云南开创共和国橡胶事业的未来。
3 x; N5 A3 c. J* y7 ]( Z 4 n( u( ]) R/ i, k1 I! v6 e
  我知道,伟大的支边壮举和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云南,湖南人在云南53年已三代13万人了。
/ N  O: S  G8 a
; J- e3 r6 M% ~) j# G" R/ T  一个去云南,沿着3000公里的边境线、去追踪我13万湖南老乡足迹的计划在我心中形成。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2-6 06:56 , Processed in 0.03483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