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7948
- 精华
- 积分
- 21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9-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9 0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帮忙,因为是别家提供的混炼胶,在我处只是加硫黄促进剂及调色,所以配方不是非常了解,大概问了一下,配方如下:
0 @; |& {* z2 f% T4 l# iRubber(IR,BR等,其中IR占70%):60%) R$ G% M7 W% J
白炭黑:25%( ?' o! z* a& ?# w" k6 c$ S0 R
加工油:10%- q. K- t1 z; {- f8 z
其他是活性剂,防老剂以及微量的促进剂BG,MBS,(BG,MBS 相对橡胶0.9PHR)" P0 s3 i }3 g
我们的加硫配合有两种,1. DM 5.4+TS-80 (1.4g*0.8=1.12)+普通颗粒硫磺S80(13.4g*0.8=10.72g)- w, X, R! @4 Y
2.综合促进剂18g,TS80 1.5g,不容性硫磺 12g
~' V; g3 x; L! _5 k) ^以上两种加硫体系均发生橡胶表面花纹吐黄,而隔色沟底不变。
7 [2 S% f N- B; o$ n* m" d* g另外查看模具,表面电镀比较暗,没有亮度,模具上表面花纹有些暗色的污垢,另外检查模具上下模的结合面密合度不好,做出的边料比较多& a m$ s9 U1 H5 @3 h
我自己目前的判断是7 s" _( t! A0 D$ T, T& R2 o
1. 成品表面没有亮度,相当于没有自然保护膜,有物质析出时容易看到
; ?, A- j3 c& G: D2.上下模密合度不好,容易发生模腔内压力不足,造成局部欠硫或与空气接触发生热老化。' s0 d# o& o# A! N
以上两点是基于该配方做另一款模具没有发生问题(该模具表面有亮度,上下模密合度较好,模腔浅,易排气)
2 b7 z9 x k9 Z Z3.配方中加工油Over,油品析出,带出了配方中的残余硫或其他助剂& U. g# @- f8 H# ]1 Z- C0 q
各位看是否认可这个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