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171
- 精华
- 积分
- 10577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09-1-2 1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都分析的比较好,我在补充几点,呵呵
) h: Z4 I) \# V2 @' q. o5 q" E胎体稀线分为:7 w7 B. t: T; h! j
1、压延帘布本身的原因,如连续稀,批量;这种情况比较少。: z! L* k9 z ?3 S1 D
压延局部脱层或汽泡、胶豆,成型定型中稀线,这种情况略多。
- E# ^# t2 {) Z5 k7 e2、成型原因(这是控制稀线的重点工序,也是难点)/ b0 Q: I( @$ \" |+ h1 g
成型机各传送带、或成型鼓是否同步;
& P0 c" o: ?2 l$ a k 胎体部位接头稀线,接头机压辊是否间隙是否合适,使用大辊好还是小辊好?要长期积累经验。3 i7 F" l+ R4 f
垫胶、胎侧、内衬层三种胶部件接头是影响胎体稀线的主要因素!) G; {% [% C! `, W8 D; {2 G/ X2 }# }
垫胶接头部位稀线,垫胶接头是否过大,在硫化过程中挤压稀线,或没接住,定型时接头开此时已经稀线了。垫
% ^ d$ {0 A3 }- z0 N: G$ g4 E' _( U 胶是否圆周贴合均匀,长度过长或拉伸过大,造成垫胶没与胎体紧密贴合,也会有稀线情况。
. v0 u9 O+ D+ `, F: j 胎侧接头,情况与垫胶接头差不多。2 P5 S# d0 M9 [
内衬层接头,长度也要合适,避免拉伸。
; D6 Y, n% F# c- o 胶芯接头是否脱开?& T1 y2 l, ?) P+ m0 g/ j
成型操作过程尽量避免直接扯拽胎体。
7 A& v5 }" c1 D6 i4 y s当然,一般情况下,稀线问题肯定是全钢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主要取决于操作工的熟练程度和质量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