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19|回复: 8

在中国渐渐消失的职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06: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中国渐渐消失的职业
0 M  S4 K: X: ]3 |+ a1 |
6 s0 D& q2 {6 r也许你小时候还见过:那些正在中国消失的职业(组图)光明书摘
& P3 F: @6 A3 i. p5 {( o" k. w7 E+ ]" w: @1 M& O3 l
  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一段漫长的经历。读以下的文字,看以下的图片,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消遣,也可以当成一次认识,也许它和你的思想能碰撞出一些什么。 5 u/ V; g2 ?) N* d

' Y( j* v; a7 \7 a   ; |+ x0 a. Z' e9 M+ l" m

4 @& e% Q6 I/ o; s  修钢笔
4 R' I8 S/ P' h: Y% \5 l. H4 S7 P- J3 a. ]- T
  在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我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 y4 \; `, T, `" D# x8 e8 Z+ Y0 i: O* I, v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当时,我觉得师傅简直是在针尖上舞蹈!
& N9 S  v9 L% E3 Z+ e3 s3 q; j: ]3 b; S
  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胜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 q: Z  ~( t; C* R

/ _! X+ \! o3 X2 L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2 f/ T8 C! d+ p+ j. i* R; T& X7 r1 r
   1 G5 X  L7 F/ A- Q# F' O
# l1 i. T* o, r  v2 `: _! \# i
  补锅 ' l& U9 m0 o* \
% u; g0 p0 u; d9 H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 t1 B" F; Z  v+ F6 b$ |

& Y# T/ \; H" T0 u9 [. H5 q* A, G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 ~2 t! D/ w* y# I( E

3 j; Q* }0 {0 k0 d5 P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0 ^. D0 T  I& ]1 h" I$ h, A

  L+ P, q* H2 L- d4 Y) `+ m  
; g( j8 ?% v9 |+ a3 ~6 X8 c0 h- f* h0 }1 U6 G  ?# E! `* W* ~
  卖凉开水
" i( U# I6 y8 f) R9 e: `" z% l& f. ~$ y4 ^' _0 Z. A
  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 Y0 V& ~9 i) R: x$ a
% R6 z+ W" `9 X: j  要卖凉开水,必须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子,倒好各种饮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
/ E' ?& v6 t+ X
3 ]* S1 w* l7 I! r4 o+ U. f. X  小孩都喜欢喝糖水和水果汁,但价格在当时也不低,一杯糖水收2分钱,一杯水果汁收5分钱。有些卖水人十分狡诈,在玩针尖削铁的把戏,舍不得用白糖,而是用糖精代替,有时掌握不了分寸,全部变成了苦味,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5 k$ J8 V# U7 N8 B5 u
6 ]) m- v) z; t1 q4 j
  喝凉茶的一般是成年人,而且以农村进城的人居多。茶不是用的普通茶叶,而是用的老阴茶。老阴茶是一种树叶,并非正规的茶叶,沸煮后,茶汁变成了红褐色,却能生津解渴。这种茶如果是生了茶虫的,味道、功效会更好。一杯凉茶大解暑,只收一分钱!现在想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 ) q! r2 c% h0 F
! Q* {6 r+ @# h
  不知什么时候,卖凉天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易拉罐来了,有的干脆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环境的变迁。 * u1 l4 a( f, ~7 U: n/ c4 N+ S
, g; |7 |4 X) Y3 c* J1 D( F
  
9 ?& Q9 s' \, b, k7 {7 L& k! O7 n5 s7 V% S/ [# A" v
  剃头挑子 9 L" N6 e. A0 p  X* U
5 e0 b5 h& R- ~7 I; g
  剃头匠,俗称“待招”,南方一些城市喊走了调,都一律叫作“带带儿”,剃头匠也不好作解释,讲祖师爷在皇帝头上如何动手的业绩,好汉不提当年勇嘛。
+ n6 `: b7 }; G+ r) \
: q& |, L  a& b# w$ u: a  剃头挑子一头热。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以及自己吃饭的锅碗瓢盆和米面等,如果再有张席子,完全可以举行野外度假了。只是这些剃头匠老实巴交,哪来这么古怪的念头? - n7 r/ b. N# h. q! k# p4 L

4 Z! k: V  Z; e+ W3 U% C% `) a  剃头匠只需对着弄堂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理发讲缘分,有的剃头匠与某人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了。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力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4 u+ V. r1 z; }/ ~
4 r* L# a" V9 n& p. u# t  老顾主都是恋旧的,纷纷过来,围着剃头挑子摆起了龙门阵,剃头匠给大伙点头打招呼,就开始干活。剃头匠的记忆很好,对客人可以做到不问什么,他能记住原来的要求。理完发,舀来热水冲头,接着开始掏耳朵、修面。为讨好顾主,剃头匠就拿出绝活,进行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头匠三招五式,简直是手到病除,还把颈椎、腰椎端得卡卡发响,看看顾主们,都舒服得鼻歪眼斜了,怎会不满意? ) ~0 J4 M3 G% `# I! ~  E, J
( _5 a* k; z( `  A
  剃头匠的收费标准,我知道起码有20年没变过。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适应市场经济,一次也不过两三块钱,比起门面光鲜,宰刀锋利的理发店,剃头匠真是太不合时宜了。
& l4 n8 t/ j& A: y2 P1 |4 z: S2 ?, p- W5 j2 z
  
, Y. f5 N# ]8 \6 k) d5 o# p4 c: }  h" F) w. F
  缝穷 2 {- H- I. g0 e- F( M$ d

8 Q3 m8 H  Z5 l$ H1 p  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 , Y, C. e5 L* ~% n! U& }3 A

1 [3 n/ W* \* f7 g  从事缝穷的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失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 ?6 @+ {- v' u5 |( E
3 h. Z6 G6 W9 d% W" ]5 }  在十几年前,还经常见到一些干下力活的汉子,裤子的屁股上补了两个整齐的大圆疤,这叫“补锅盔”,因为跟烧饼大小差不多。往往是别的地方又烂了,但两“烧饼”仍然完好如初。她们可以对钩坏的衣服进行织补,完全看不出来。有篇小说,就写缝穷寡妇给一个汉子补衣服补出了感情的事,文笔清淡而执中,让人颇有伤感的印象。 ' Y) a2 l& @  d; d. q
2 U9 U  R" z" N4 n1 Y5 o' _
  这帮妇女平素也做些针线东西出卖,比如鞋垫、尿布、千层底布鞋、布袜子等等,都是用零碎布做出来的,但拼接合理,富于美感,扎实耐用,很受下层人的欢迎。
2 T# G* {  @  O4 j7 m8 f  c/ L% l/ a: R8 Y* Z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缝穷已经改叫缝补匠了,她们除极小部分还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车或汽车站里,在里面揽生意。旅客衣服划破了,背包带子脱落,裤子拉链开裂,肯定要立即处理。所以,缝补匠老在瞅别人的衣服和裤子,不知道的话,可能还以为是小偷呢。
' u1 `: l6 k. ~9 h# }1 ]) d5 u' y. I! a+ o7 h3 |  p
  
& W, ?) m# Q( r3 C( v! P6 y$ Y. a% _  @7 @  l
  翻瓦匠 + x  ], W: i/ y

( z0 B4 m- @3 a, t  翻瓦,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
8 K/ C5 E3 r  k7 i, E( I; z
$ C) @4 B5 D4 r% P6 ]  过去,城市里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 # ?* ?1 j( C) B& q; ?+ R2 z# A
, B- Q  T9 T- ?  Z* \3 z; L
  翻瓦匠多为三五个人一伙,分工细致,人人争先,进度往往出人意料,他们必须抢在天黑之前完成所有工作。两人在房顶翻瓦,一人站在房檐边接,下面的就把瓦摆放整齐,另外一个人根据更换情况,去砖瓦窑买瓦。待一座房顶瓦梁全部露出来,用扫帚清除掉杂物,再开始重新盖瓦。 $ Z- |$ o8 M/ O& J

# `/ H1 R9 i2 k' C) Y; I' [  盖好后,还要把瓦楞、屋檐重做,稍微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求翻瓦匠在瓦脊两头刻莲花、龙头。大户豪宅更在瓦上塑些神话传说人物,这就不是翻瓦匠能够胜任的了。瓦匠以石灰加剁断的麻筋作粘合剂,来处理房檐、枧水槽的缝口,比较坚固,一般一个晚上就干了。
* c6 e5 i/ ]8 o' w; J1 r, [: i7 \9 F0 R4 O' u% V8 b$ w4 e
  翻瓦匠苦干一整天,主人一般要免费供应茶水、香烟,中午晚上两顿饭,然后再结算费用。工价一般按房子的面积以及补的新瓦数量计算,泾渭分明,清白明晰。这个时候,多是傍晚酒后,瓦匠在酒力的燃烧下,哼着一些小调或很流行的曲子,披着一身月光,工具在屁股上哐当哐当撞击,在很远的地方,声音仍是那么清晰……
0 I- F) z( Y: ?. r& q
: v  d3 U- H# [; F  {) ?3 w5 n4 _   1 n1 ?% ?8 M  ~; b( K3 i
0 `: y8 k* M, i, t1 c
  守墓人 9 u5 x! R1 H2 Z1 O( o/ b0 ]
4 A0 A: C& i4 z$ X$ S2 `9 j2 b
  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不要说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单就是在民间,也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 d" z3 n  E: k& V5 w
7 v" J& b0 k; n: K
  一个家族,往往会把逝世的亲人埋葬在一个地方,既便于祭奠,又便于管理。守墓人就是坟墓的最高权威。守墓人多是与家族血缘远些的孤寡老者,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也许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辉,总给人阴气弥漫的感觉。守墓人的生活费用,均由家族供给,他主要的工作有两样,一是打扫墓园,清理杂草,种植花木;二是守夜,防止盗墓贼和野兽打扰先灵。
9 U) {& T2 g% f5 k( z6 g
. y4 y4 H7 |% C" `  守墓人一般都是有神论者,对亡灵在周围的活动非常清楚,他充满敬畏地看待一切偶然的事件,诸如树木死亡、墓碑垮塌、长蛇显身、蚂蚁搬家等等,他就会迅速报经家族,然后进行妥善处理。守墓人都是行善之人,对别人的请求,从不拒绝,倾力帮助,总坚信今生修行、来世有报答。墓人有很多故事,如果他愿意开口,当代的很多文学家,就不需要胡编乱造贻笑老百姓了。 4 ]7 V: O6 G  @- F( W8 D; [

% [. F. u' O% ?; y( Y3 P; r  斗转星移,时代更替,墓园已经纳入政府的土地管理范畴,不得随意建造,浪费耕地。守墓人连同那些墓园和几乎凝滞的时光,好像一并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了。只是在起伏叠嶂的山区墓园里,守墓人的身影像《聊斋》中的人物,悄无声息地穿过黎明的梦境…… % f# D% G4 a% E/ o) q

! h: l* ^3 L+ \$ M  
4 [" }. y. R8 K; o! O: j3 d/ m7 D" U- q
. d/ D. c; X! i- p! e- l1 D( V) \( v$ A% d: P
  x# R  M+ w6 \. t5 g; I
  收荒匠
5 p, ]% x% K- A1 [# G' m( R: U: R7 d  L
  收荒匠的嗓子一扯开就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每隔三两分钟,他就唱一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痒痒的,就开始在床下门边找换钱的东西!
+ }; v4 k- X2 Z; s' C, O1 @5 {2 \" g' b7 i* v% S
  时间更早的收荒匠,并不是付钱的,而是以废旧物品来换东西。什么东西呢?是锅、碗、盆、筷子、糖果、卷烟、白酒、草纸等等,百分之百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通过门路,搞到这些处理品,再以物易物,实现商品的两次利差,就比纯粹付钱更划算。在什么生活物品都需要票证的年代,老百姓首先就被琳琅满目的家什吸引住了,哪有收荒匠的鬼脑筋?常常是一幢宿舍,就把收荒匠的东西换光了。收荒匠赚得钵满碗满,笑得露出一口黄牙,还得雇拖拉机来将破烂运走。
! i" Z% G& y4 z5 O* [% G7 L
2 |) Y) F1 f# _8 h5 C8 B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老百姓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拒绝收荒匠的处理品了,拿钱来!多么理直气壮。收荒匠只好开始蘸着口水数钞票了。他们身上全是1角2角5角的角票,摸出来一大摞,显示自己资源充足,实际上没多少,所以从没听说过收荒匠被抢的事。
0 t) B- G* ~1 Z3 l
" B( A( L; D0 Q: \& r0 c& d2 O& M, M1 }  其实呢,收荒匠经济处境都比较富裕,一般都修有楼房,装修得像收费公厕,这叫富不外露,他们永远是一副担子,穿着老土,奋力奔走在致富的康庄道路上。现在,很多家庭居室豪华,破烂立即就扔了,还卖什么钱?收荒匠就到垃圾堆里寻宝,但每每又跟“垃圾王”发生争执!收荒匠跨行业了,就叫越俎代庖……
' k5 f0 R5 c! h8 h# q$ a4 s& a0 E( l  _3 o8 N! b
   + w: u1 I$ u4 |7 T6 l# m; f+ n
) T4 r5 |$ Y8 N
  流动照相 $ u5 [, y4 T- H! M! y

. P# ?: t5 |) @7 e# j5 u( c" i  流动的照相师傅,从20世纪初就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那时候,人们认为照相不但取走了人影,还把魂给“摄”走了。从此,这个人容易患蛊病,并开始语无伦次。
; s4 M' b( ]8 X% ~+ x) P" i) H% m- g( |1 Y' V% j& `
  逐渐,照过相的人并无什么意外,关键是这张让人们惊喜的相片可以送给挚友情人,留下时光的形象和证据。遍布城市里的照相馆,使摄影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流动于山村的照相师傅,其实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7 {: D  e& `4 t/ H
: {- d0 Y- t; Z) w5 d% W6 _$ _
  由于交通不便,师傅照完相,要隔两三周才会送来照片,让望眼欲穿的姑娘后生等得很不自在。实在要快,办法只有一个:加钱!这就要师傅第二天再跑一趟!那个年代,照片上的颜色都是用颜料染的,姑娘看到自己鲜红的嘴唇和脸蛋,就很欢喜了。这种照片还不易褪色。 * }& ]  N' ~1 Y7 g  a6 U7 [
2 l4 s) u3 ?9 R) d* A9 @4 f
  逐渐,照相馆与美容美发店都占领了乡村,使流动照相的师傅失去最后的根据地。他们不得不另外开辟领地,在风景区转悠,揽生意。有的流动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相机在煞有介事地闪光,其实胶卷都没装,基本上就是一种变相抢劫行为了。有的流动点为了招徕顾客,就使用快照相机,立等可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人的需要。
3 @8 }% @: Q' Q: J) a
, U/ [* x5 n$ \! \! z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流动照相的师傅,摄影技术都不怎么样,仅仅是能够按动快门而已。与摄影家的要求,有云泥之差!称师傅,都抬举了他们。
) V" N' ~& x! J# J) N9 f6 O
5 ~0 O2 |* h& [! N5 p+ E1 c5 `6 d  
8 B5 G2 j& Z- _7 y2 e& y& v# }7 a' |- h  ^
  电话总机
, r# t6 i2 g  g# O3 M9 N5 o5 v# I& W7 F$ [
  作为声音的二传手,电话总机尽管是工人编制,在很长时间都是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手段,做梦也想当上总机。但我发现总机大都是有燕语之声的年轻女人,估计还有点姿色。 9 D: ?- |9 d5 g3 |2 a2 `5 h  s% S( d. B
/ H+ W- b8 ~8 `: \# I
  以前,由于电话难打,体制内的电话总机听多了上司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冒火:“接哪里?说清楚,你耳朵聋了吗?”对这种命令,人们已经习惯,必须忍受,就以温柔款款的语调,让沙哑的声带播送出来:“小姐,您是总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 U6 j* q0 w9 O9 w3 y, e; }6 e* x' S. d3 Z
  由于总机执行全天候值班,拼命打毛线,瞌睡没有睡醒,偶尔深夜来电话,总机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哪里?我说哪里?哦,是张股长啊,接哪里?没什么,哪里,哪里,没关系!”这一惊一乍,人也清醒了,就全神贯注地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像成《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人物…… 9 W9 A5 y+ B( G3 N
, U: O; }; \1 i! e
  以前的总机并不要求一定要讲普通话,后来大型的私营公司从节约出发也设立总话台,就要求必须说普通话,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春风般温暖。但由于电话进出都很艰难,再温情恐怕也无济于事,而公司要的就是这么一种美好的形式。
4 s  _4 A/ F8 ]8 R4 j
# K4 x( ~. M3 U6 E4 s" x  随着电话的普及,内线都可以转为程控电话,连电话总机也不需要了。但有的单位还是雇佣个把人,像要木头一样守着机器。干什么?防盗呗!0 _8 i. j( Z' `# r( D8 n9 n) r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1-20 06: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下。仿佛回到过去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1-20 06: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孩提时期!美好的回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1-20 0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是苦涩的啊......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1-21 05: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也可以啊,复古吗?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2-8 0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也是美好的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6-12-9 06: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向前看吧,好日子在前面呢.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7-1-17 0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孩提时代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0-2 08: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回忆啊,依稀记得那场面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2-23 18:59 , Processed in 0.0376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