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4129
- 精华
- 积分
- 882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3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6-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是搞中压电缆附件(硅橡胶制品)的,通过对各种类型产品的耐压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值得研究一下。- x6 n% u9 P/ X/ l
先上图,是其中典型产品在耐压试验被击穿时的剖视图。像这种爬电一段距离后击穿的占耐压试验的绝大多数,直接击穿的非常少!3 u) r4 c' v( m- o
; `: ~& e- X U
通过图片,可以清晰看到产品在击穿过程中留下的击穿路径。
& U( n+ l1 h9 t) q; g; {6 Z9 f本来吧,这就是一个稀疏平常的产品试验不合格的例子,但是楼主做了一下仿真,如下图:
/ A- ]( K# H1 d7 I1 F电势仿真:
% {8 R, K3 @( M5 V5 K
8 c" |( O' y& }: l+ ^! ^电场仿真:. e, ] u) L P' c
7 {7 G, O) @# ~5 T& c# V/ P; ?
由图中可以看到,击穿点,不是电场强度最大的点,按理来说,是电场强度最集中的位置,最容易被击穿才对呀!9 o; l" C' x+ l! s0 C
楼主就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几年,都没有想明白,特来请教论坛的各位前辈、同行、大拿!
$ ?6 R! n# V( e( A# e9 B0 z2 Z7 L m( N- J6 N0 j
+ ]# V4 R! e1 a# W' C7 {
; C; t: z+ D* S( x. X N! U' E% W. ?. ~7 f/ o+ r
5 T# _9 x) \9 f5 { L0 o——————————分割线————————————
+ `0 j+ A6 o" A7 m# m9 q |/ Y9 v2 e+ p& f. y- @
- |+ v' ?- _+ `7 \# {- L) a1 k5 P$ r# ~. E1 d+ z9 C, }& r. D, C
w* d9 T! I) ]; Q; {; m9 k
: ^8 B/ @. P7 ]# q8 W光问问题,不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是真正的思考和学习,下面说说楼主的观点。. A8 @6 g7 X3 S8 z: c) R. r
楼主想不通呀!在漫无目的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点:化学键的作用力远大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
: m% H4 H e5 k( K) d$ o3 s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g* T, T4 }1 p' j( M5 r' B
这就得说到电能传递的本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产品被击穿,换一个角度看,就是电能沿着击穿路径在向前传递。这里的“向前”,是特指哪个方向或路径的传递阻力小,就往哪里传递,这个方向或路径,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向前”。$ T4 }' F8 l3 R* ~ |5 x
在微观上来讲,电能传递的过程,沿途的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高能级的电子与邻近的电子作用力增大,由同性相斥的原理,将邻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自身回迁到低能级。如果电能传递持续的话,就是持续的跃迁过程。
`+ C4 }' j3 V8 h: _在电缆附件试验时,电缆附件本体是交联状态的有机高分子,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配合面为不同材质配合,相互之间的力为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 z1 a- s5 @7 Y4 {/ H' C7 u9 y, g% H; J耐压试验时,虽然电缆附件本体内部电场强度高,但是要实现电能的传递,需要破坏化学键,才能实现电能的传递;反观配合面为范德华力,只要作用于分子上的电场应力,大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就可以实现电能的传递,因此配合面发生爬电相对于电缆附件直接击穿,要简单得多。
9 W6 [' E/ O' Q$ Q5 L; B当配合面出现爬电,产品内部场强分布并未发生变化,但是爬电时,电能转化为光能(拉电弧)、热能(温度升高),由于内部密闭,并最终都转化为热能,能量在配合面的转换,导致配合面温度迅速升高,而绝缘材料的特性,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绝缘性能下降。因此,当放电转化的热能使绝缘性能下降到极限值以下后,产品被击穿。" ?% _2 s' t% F9 ~, n
宏观上来看,现象就是试验时有“滋滋”的放电声,持续一段时间后击穿,产品表面是爬电一段距离击穿,如下图:
K& \4 k F4 S0 `5 o# N# r8 R0 p
! T' X c, N5 `8 }2 E4 B
; c2 C5 v" c1 w' } l* ~
9 {- i" N7 r- ^: Z" }# u% r) [; |. N& f- e- Z
————————再次分割线————————: {1 [+ w( Y: b! d
1 g/ D+ ]( C& R, R2 M3 k5 U/ n( `* V1 x/ t
; `& Q. y6 A6 ^5 A0 g ?
话说回来,楼主上述的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分析过程,也有可能是为了解释现象而把资料进行自圆其说的整合分析,因此抛砖引玉,请论坛的朋友们、同行们、大拿们分析分析,产品击穿的过程,究竟是怎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