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4129
- 精华
- 积分
- 873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3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6-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是搞中压电缆附件(硅橡胶制品)的,通过对各种类型产品的耐压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值得研究一下。
' P: w! N6 {1 _) K% l/ R+ Z先上图,是其中典型产品在耐压试验被击穿时的剖视图。像这种爬电一段距离后击穿的占耐压试验的绝大多数,直接击穿的非常少!
8 A- E$ u! J1 _3 o! l
2 j g# n7 ?' K5 h* X! l通过图片,可以清晰看到产品在击穿过程中留下的击穿路径。
& R) z5 E9 P x: j9 K' ~1 k4 @8 a本来吧,这就是一个稀疏平常的产品试验不合格的例子,但是楼主做了一下仿真,如下图:
/ m6 h, b, n0 a5 Q. q; h电势仿真:
' {2 V' h- W4 I. x& K# }, S0 ^$ P
* W( |/ D' T! ?- [; `电场仿真:
@, y3 ^% E& w, u
( T& A# C$ A% F4 B* f4 ]
由图中可以看到,击穿点,不是电场强度最大的点,按理来说,是电场强度最集中的位置,最容易被击穿才对呀!" Y* G! ^( K/ a
楼主就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几年,都没有想明白,特来请教论坛的各位前辈、同行、大拿!
2 S' P. P# m: [. _
/ x# r% U) m8 B6 [0 B8 s2 Q8 b+ P( v: P* o5 I
: R ?" u; h3 g7 \. B; [
' e% i) m# o v; p7 W- L
# U; O+ X' p! v$ F& S4 T——————————分割线————————————3 i, \ B* g. y0 N L8 j* N
+ u% v7 N) y5 _ |5 j2 l# M1 Z Y
f8 I6 R. y) n* Y9 q" i7 G
8 s" }4 H9 t# H% ?; j& g, f2 T1 k
8 I. @2 h9 {1 e光问问题,不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是真正的思考和学习,下面说说楼主的观点。" p9 `* g3 e6 ^% F: B
楼主想不通呀!在漫无目的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点:化学键的作用力远大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
. M- n2 Z2 A J: u" R5 K* E+ N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 B- R$ n3 M8 g, |这就得说到电能传递的本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产品被击穿,换一个角度看,就是电能沿着击穿路径在向前传递。这里的“向前”,是特指哪个方向或路径的传递阻力小,就往哪里传递,这个方向或路径,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向前”。$ e! \: `8 S$ Z0 g# r
在微观上来讲,电能传递的过程,沿途的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高能级的电子与邻近的电子作用力增大,由同性相斥的原理,将邻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自身回迁到低能级。如果电能传递持续的话,就是持续的跃迁过程。% q3 ]- Z7 K1 {5 w9 `
在电缆附件试验时,电缆附件本体是交联状态的有机高分子,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配合面为不同材质配合,相互之间的力为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 ^; K- g, m! g6 t2 V/ w* Q7 F耐压试验时,虽然电缆附件本体内部电场强度高,但是要实现电能的传递,需要破坏化学键,才能实现电能的传递;反观配合面为范德华力,只要作用于分子上的电场应力,大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就可以实现电能的传递,因此配合面发生爬电相对于电缆附件直接击穿,要简单得多。
& H+ D. {$ D. h/ C8 b, Q# _当配合面出现爬电,产品内部场强分布并未发生变化,但是爬电时,电能转化为光能(拉电弧)、热能(温度升高),由于内部密闭,并最终都转化为热能,能量在配合面的转换,导致配合面温度迅速升高,而绝缘材料的特性,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绝缘性能下降。因此,当放电转化的热能使绝缘性能下降到极限值以下后,产品被击穿。
" `- y4 k0 y) v% X8 A7 K宏观上来看,现象就是试验时有“滋滋”的放电声,持续一段时间后击穿,产品表面是爬电一段距离击穿,如下图:" f) h7 X! ^: p+ D. a. \
1 J" z' P" n$ C- _/ O1 _
! e% {. U6 `6 O/ ^' ^. B
2 c3 j/ N. i; @& |3 f/ u- \
: j1 Q, g1 A5 s8 y% J9 ^. ^————————再次分割线————————9 M/ j: _5 T2 a% A& |+ R+ n( L9 @$ F
6 B% I7 V2 O+ t+ i% y; r5 L7 W& Z. E8 a5 O9 g- Z/ g
1 r1 ?, ?0 I* t话说回来,楼主上述的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分析过程,也有可能是为了解释现象而把资料进行自圆其说的整合分析,因此抛砖引玉,请论坛的朋友们、同行们、大拿们分析分析,产品击穿的过程,究竟是怎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