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精华
- 积分
- 7536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5-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氯化橡胶是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经氯化改性后得到的氯化高聚物之一。由于它具有优2 T6 _9 Z1 B. \! k/ M" P, \7 b2 {0 Q
良的成膜性、粘附性、抗腐蚀性、阻燃性和绝缘性,可广泛用于制造胶粘剂、船舶漆、集装
0 @: g6 d& t4 @' @箱漆、化工防腐漆、马路划线漆、防火漆、建筑涂料及印刷油墨等,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氯系
0 v0 U o- H; S精细化工产品之一。* o* E; O7 L" b: z
, E: S6 T" E5 q& h, f% T( a, j' ~) v. ?. I6 B3 }' t
目前,世界氯化橡胶主要生产企业有英国ICI公司、德国Bayer公司、意大利Caffaro' F) k+ U. f' ?. e' J
公司、美国Hercules公司、日本旭电化公司、日本三洋国策纸浆公司、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A5 Z3 p9 S: T4 f& a& j+ O* L
等,年总产量约为4-5万吨,大多采用水相法生产。
: ~- @4 z. ?5 p* s/ Y2 M
# o/ O5 s! g5 Q" U" m, O% j/ ?, M h0 B
一、生产现状
/ y3 r% t# S. G9 D6 u+ x7 X# o% ~$ u- W7 Y. W4 ~4 e/ A
# M% [ d- n8 @, y% R我国自70年代开始生产氯化橡胶,多年来进展不大,目前生产规模仍较小。我国主; U4 A0 O6 c& _$ {
要氯化橡胶生产厂及生产能力见表1。% a+ n& E, W/ F# l; M7 {+ P' @. V
* O4 d- C* p6 ?: |! }0 V; v) A0 v# q/ `9 s- y4 ~9 |
表1 我国主要氯化橡胶生产厂及生产能力t/a$ R! ^1 r% z$ U6 q
! m: Q; @, ]( e) L& {0 ~# h$ { | o) d" ~
1 U3 T# e; E- k& o( H生 产 企 业 生 产 能 力广州化工厂 1000江苏江阴市西苑化工厂 1000无锡化工集团公司 1000中原油田盐化总厂 500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实验厂 500合肥长丰化工厂 500扬州催化剂总厂 300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9 X! e5 t1 N5 L! S
4 e- A% J" z j+ s' ~
. H; F, ^* x! {" ]4 k% `0 c8 ^/ _
另外,青岛化工厂、浙江建德农药厂、长沙有机化工厂、宜兴助剂二厂等也曾建有氯
% ~1 y8 b& w( ]& N. ~- V6 t6 P3 o化橡胶生产装置,但规模更小,少有商品上市。90%的企业采用传统的四氯化碳溶剂法生产。6 \, v2 z( n2 p7 V0 `/ p
2 @1 }8 L K/ c* n
# M- f$ @0 k& S4 p, m
与国外相比,我国氯化橡胶生产存在着规模小、原材料消耗高、生产工艺落后、产品
* ^" Y6 G4 y; D4 e p# p% h; q- `. e质量指标不高等缺点。国外装置生产能力一般在4000t/a以上,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能0 Z3 G7 a; m1 B& G+ E" X
力都较小,最大的也仅为1000t/a。同时,我国自动化程度较低,生产控制水平差,而且原
1 O+ g" g2 A% l& f# V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定额比国外大得多,四氯化碳的消耗量为国外的15~18倍,开工率严重1 n6 d$ h' p; q) l: J, Q
不足,仅为30%左右。目前我国高粘度产品仍属空白,因此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产品来满
. ~/ ]7 s g- E- s足市场需求。新技术研究开发进展缓慢,原有的四氯化碳溶剂法已经很落后。目前国外基本1 d" A9 r, E9 E8 \
采用水相法生产,而我国尚处于研制开发阶段。 n' W3 v7 `/ G) ~2 G& h" S {" L
4 P) u1 z% V, ?
0 ^& ]) z# a2 g. Z6 m( d, ]' W国内外传统氯化橡胶生产工艺主要为四氯化碳溶剂法。该法工艺成熟,但环境污染严7 O! J& T& V+ w9 [
重,尤其是溶剂四氯化碳发散至大气,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1995年以前,世界绝大多数
( `# f) n; D% i0 y装置采用该法生产。1995年后,发达国家将四氯碳溶剂法生产氯化橡胶装置按期关闭,而
5 Y7 H9 g$ [( O- X" |7 ~# Q1 L改用不破坏环境的水相法工艺技术生产此产品。不过,四氯化碳溶剂法目前仍是我国氯化橡% o% c( h- q9 T; _/ `; J& w! L
胶的主要生产方法。《蒙特利尔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允许有10年宽限期,即到2005年停2 W' k2 f3 R/ j5 X. B
止使用四氯化碳,因而研究、开发新型无公害的水相法合成氯化橡胶工艺显得非常迫切和重: A+ F0 F4 `, a1 h( Q
要。近年来,水相法氯化橡胶工艺成为我国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安徽化工研究院经过多年研# ]5 `/ |/ S2 K, w
究与开发,率先在国内开发成功了水相法合成氯化橡胶的工业化技术,已在江苏、山东、浙
( |% ?( [0 T. ]江等省建成几套工业化装置,不过最大规模年产能力仅为500吨。目前该工艺工程化方面的+ [; \, h3 F0 z1 |, E1 P
问题在于,若生产规模增大,与氯化、分离等工艺条件相配套的耐腐蚀反应釜及其搅拌器和
/ M8 m* r4 M- w0 G) {4 P3 v离心机等关键设备,国内还不能制造,此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相法装置规模化的进程。
8 _: t, i/ P& K9 F. k" s$ ^% P* w' R" U3 X6 T8 \
. Q3 ^1 i! d0 X0 v' ^* J* @9 i我国目前主要采用溶剂法生产氯化橡胶,由于生产工艺较落后,产品粘度分级不清、质
4 Q$ N- E. J W6 s量较差、品种少、白度低、氯含量低、热稳定性差、附着力低、溶剂消耗高、三为污染严重。0 Z9 o1 B8 P6 R: k6 ?6 X% V- f
近年来有关科研院所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u- Z& t, s, b8 p
6 `( S' e, k& |4 w
; _3 H* g. ? k
二、应用与市场+ E2 N% y+ _: {+ U c
; L- p. w! Z \2 U
, B; F4 G# K2 ]' I2 X氯化橡胶可依照分子量大小或粘度高低,划分不同品种型号而用于不同的领域。大体上
6 R; i8 {9 k: }) K A来讲,随着分子量或粘度的增加,氯化橡胶制品的耐用性、光泽保持性提高,而分散性、涂$ _, g5 K5 z- q- v* k7 X
刷性、喷涂性、相溶性、溶剂稀释性则下降。低粘度的产品一般用作油墨添加剂和喷涂漆的3 ]0 S& Z# x9 @0 `
制造;中粘度产品主要用于配制涂料如喷涂漆、耐化学腐蚀漆、建筑涂料、阻燃漆、船舶漆、8 Q( J$ t/ @- E, M+ ^
路标漆、集装箱漆、游泳池漆等;高粘度产品主要用于制造胶粘剂等。
" f$ V& S+ o' R2 D0 Q. }8 ^$ B% n8 A4 J
3 A$ d6 x6 R2 K4 [6 k氯化橡胶由于用途广泛且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因而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国
' X+ w( ?# `5 h `1 j( a0 o0 M外氯化橡胶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90年代中期,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影响,国外大力开
& l$ [) y! h C# p- T+ q发氯化橡胶的替代品,目前已成功研究出Laroflex MP树脂、高氯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丙烯" z" p/ m6 t+ Y T3 o1 F! ]+ y
及丙烯酸涂料等。它们替代了氯化橡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尽管国外大公司都在开展氯化橡; }) W- P/ j# h- R. I
胶替代品的研发工作,但由于许多替代品价格较贵,性能不稳定,而氯化橡胶在制造集装箱% s1 J, o1 X$ N$ f
漆、船舶漆、路标漆等产品方面的作用仍难以替代,使其发展前景仍为良好。正因为如此,
, `, p- Z z/ @" Y% W国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在大规模生产氯化橡胶,并致力于新技术开发工作。" H% s/ e) L) J7 e! a; H
% @$ o. j B8 ] H
d# j; R8 [" r我国氯化橡胶无论在规模、质量及品种方面,和国外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国! N8 V$ S4 g* D d5 y
内日益高涨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基础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必将推动我国交通、. v6 R g$ c( m/ n' T/ _3 \( l
能源、建筑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对氯化橡胶的需求量。特别是我国已跻身世界航运和造9 T& B! Y+ }: l2 c4 P7 R
船大国,船舶涂料需求量达到每年约为4万吨,其中氯化橡胶涂料占很大比例;我国集装箱
/ E9 a% T7 u" P' d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集装箱生产基地,集装箱漆配比均含水量有一定的氯化橡胶;5 H3 F0 t" j; L1 l( A8 I
随着海洋石油的开发,海上石油平台、输油管道及未来海上建筑对氯化橡胶涂料需求量将大; _' B' |% h2 f E
幅增加;另外大量高等级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广告标志漆、马路
7 b/ ?+ `3 } Q) Y划线漆、防腐涂料的需求,目前仅路标漆的年需求量就超过了8万吨,因此了加大了氯化橡
* ?& W. r1 i" g9 I( F胶的消费量。综上所述,我国氯化橡胶自90年代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求量逐年增加。
1 Q& ]+ z2 q' Z0 I0 K1990年我国氯化橡胶潜在市场需求量为4000-5000吨,1997年达到8000-9000吨,2000年
8 b# e' t$ I7 x$ b5 |达到1万吨左右。2001-2005年,我国氯化橡胶的需求还将稳步增加。而我国氯化橡胶现年) R; y0 E9 |: y- e/ L$ x/ R
产量仅为3000吨左右,供求缺口只能靠进口解决。
" ]3 ?9 o" F, [1 ^5 Q: m8 [+ O5 H* e4 q& K/ t4 J2 L1 E8 W c" c& Z( V
3 L0 K# g; n# G8 f" z
氯化橡胶在我国主要用于涂料行业,即用于船舶漆、路标划线漆、集装箱漆、建筑防: n$ t( u3 g) l$ r/ d
腐漆、阻燃漆、汽车及火车底盘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漆等。目前我国氯化橡胶的消费构成:
. Q- ?( I: C3 f! z. {海洋涂料占42%,标志涂料占35.4%,其他涂料占7.6%,粘合剂及其他领域占15%。其中9 Z( X& V8 Z9 t' y, u7 S
各种涂料的消费量占氯化橡胶总消费量的85%,是主要的消费用户。& E- m" t5 c# \" _( e W( c9 u! N
! k! l2 N2 S c. l
2 Z! x* a. n' i由于氯化橡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而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国外发展较快。因. Z9 Q& ^: D* z3 o4 e( O: O! Q
为氯化橡胶有一定的毒性,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在有些国家的发展受到阻力。国外正积
9 w X0 b3 \' x$ k极开发氯化橡胶的替代品,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高氯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丙烯及丙烯酸涂料等1 V' y" m0 y2 @* a( n- v
产品,用于替代氯化橡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尽管国外都在开展氯化橡胶替代品的研制与开1 H z6 O- @: i& E ^
发,但由于许多替代品价格较贵,性能不稳定,加之氯化橡胶用于集装箱漆、船舶漆、路标7 D# n. E$ u& z, g+ C
划线漆等方面表观出独特的性能而使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目前国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在大; B l# S4 [1 q' k, K
规模生产氯化橡胶,并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
4 [/ s3 ]0 Q6 b2 w
# j5 D* v5 ?. H& q |' D: c A+ p2 y9 |6 y& \- D$ n! r6 G: D
三、发展建议& I9 l- \0 d, \3 m5 @" Q& e
- K; f6 M8 |0 L; z+ P I% _" o) ]# Z1 b$ C- K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氯化橡胶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尤其
% w, F' c# Z# @& n是工艺技术落后。一是破坏环境的四氯化碳溶剂法仍在大量使用;二是产品质量差,品牌少,5 @/ H2 W/ o, {% j' I! v
许多品牌不能生产,完全依赖进口;三是水相法新技术存在难点亟待解决。
$ v$ y; a2 j/ S9 \9 g& D& @
/ c" m! g1 k% R0 g# W( H
9 v, r+ d+ T9 G" n四氯化碳法氯化橡胶生产技术面临禁用,因此加强技术改造,是目前我国氯化橡胶生
+ d4 _ z* h, H产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目前水相法已具有数百吨的工业化装置,因此建议国内科研究与生产" n- O6 t- B/ s+ t4 u# a
厂家总结的办法,尽快解决制约我国水相法合成氯化橡胶工艺技术的“瓶颈”——工程化问5 o) Q0 I* A% S. u
题,使我国水相法氯化橡胶技术早日实现规模化生产。; R4 @; N0 m5 Y
8 ^/ D) t- J+ Q j% f) e/ ~2 G; t3 C
9 X& V* y( t4 j9 J
氯化橡胶是耗氯产品,生产1吨氯化橡胶大约消耗1.5吨氯气。因此,氯化橡胶可以. V+ {1 ^: u* P" S7 C3 z
作为氯碱企业的平衡氯气,走精细化工道路的一个较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建议氯碱企业利用/ k' u$ U7 i, W% s! g
资源优势生产氯化橡胶,同时做到装置规模化,技术环保化,品牌精细化、专用化,质量高. I! R3 y( A+ a) T$ @: u$ p# l+ }
纯化,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道路,以满足未来国内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 R, f! w3 ^* g/ w
# B6 I. ~/ t* M% R$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