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2110
- 精华
- 积分
- 138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12-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8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下午,采购把材料买回来了,老板要我打电话给贴合厂运材料去加工。我又犯难了,怎么样加工呢?我去问总管,总管说找师傅要全套试做流程表,上面有各种工艺要求的。
& C. U' S( P& Z9 l7 |. v; ? 拿到工艺表一看,嗯,不错,都写清楚了,贴1.5MM厚度的EVA.7 ?& \7 K# C. P
贴合厂的人过来,一看材料,再看看我,笑着说:”哎哟,新来的,贴什么啊”& [1 @3 ]7 q9 _( Y: D* I
我说贴1.5MM的EVA3 o& E3 }/ O w& Z$ u
“什么颜色啊?”: s3 O. e4 m4 Q
呃!这么高难度的问题,我让他等一下,飞奔上二楼找总管,他跟我下去,一边走一边说:“面料深色就贴黑色的,浅色就贴白色的”还告诉我以后要把要求写在材料的包装胶袋上面,以免搞错.8 q! }2 H* Z9 L1 o$ P( u
搞定后他再问我:“大底什么时候回来?”,郁闷,我还没有订大底.. `1 @& m8 p8 A7 i' m/ g! }! Z
客户的订单资料是只有配码而没有每码的总数量的,那个是需要自己计算的,订单资料就是这样:% b; a% c' M4 x7 U0 F- Y
码数 29 30 31 32 33 34 35 箱数 对数
6 K& f% B3 k: D$ g8 b9 c8 T0 a 红色 1 2 2 2 1 1 1 100 1000
0 _7 p. s, h, }* u# s. B 白色 1 2 2 2 1 1 1 100 1000/ ~- R' F' r9 P# ~- b
绿色 1 2 2 2 1 1 1 100 10007 J: B* e* w# K0 x7 p1 S3 P
) C; r* K$ Q& c0 @: f( l4 {, z- L/ A
那么计算出来的详细数量就是:* [( s( ^7 P4 O, o
码数 29 30 31 32 33 34 35 箱数 对数' j g! X! h' c6 o
红色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1000
( p2 |$ ?" d4 {0 S 白色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1000$ n9 O. I1 p- F4 C! Z
绿色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1000
- D; N- y$ {& n, x , _2 ]8 q/ q1 P4 B! c" b: I8 q2 b
! }4 a' u* k% r8 G0 C" K7 | 这样就清楚了。而且在这换算的过程千万要再三复查确认无误,因为这个数量是你所有材料核算、采购、生产单资料的根本所在,一旦错了,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g2 G' Z; s! C7 X) h( b ?; _( [
把底台的数量整理好写好采购单传真给底厂,底厂负责人马上打电话来问要色卡,呵呵,比起版底的事来看来还是钱作怪啊。一问交货期,居然要十天!总管说过四五天就可以上流水线做鞋了,汗,看来还是没统筹安排好,应该订单一下来就准备订购大底先,在生产大底的这些天时间内,再做其它工作。后来的确因此被老板臭骂一顿,影响车间进度。
/ i$ C3 I5 \4 a3 w “鞋盒纸箱那些包装材料你都要开始订了。“表姐一边说,一边按着计算机。. a& w9 A% a: d- K
“哦。”我抓抓脑袋,找出以前的采购单来看了一下,
8 j) D4 K4 O+ f" H8 w5 u9 V* a9 J “盒子规格怎么来的?“. y6 _& } ]" }& r
“你去找一双最大码的鞋就知道了,就是那全套试做的。”2 H8 Y! J7 ~7 \4 r$ J s5 ?
所谓全套试做鞋,就是按照订单的码段,把每个码的纸格放出来后,每个码都做一双完整的鞋出来,以此检测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找到改正的办法。; N8 C$ m- `+ |
找到一双最大码的试做鞋,S形摆放后测得盒子规格,这张订单的话可以29~31码为一种规格,32~35为一种规格,因为是装在同一个箱子里,所以实际规格不同的也就只有高度这个数据,用一种的话太浪费了,不但浪费盒子成本,而且会浪费很多的货柜空间,这绝对是客人不能允许的,试过最挑剔的客户居然宽了半个CM都不接受!减肥不但是女人的专利,也是加工出口鞋厂的必修功课。5 e5 D' `. O) y0 j, G, E* I, N
当然,得看订单数量,如果只有一两千个的话就不必要分段的,量大的话别说CM,我会精确到MM的。也要看装箱的配码,如果前后不能平均分配数量的话那就不能有两种规格的盒子的,否则不能正常装箱,我们接触过最复杂的客户的包装资料一个客户同时下了十份订单,每份订单的外箱唛头资料都不相同,但却是同一种盒子,每份订单有三种鞋款,每种鞋款有三种配码装箱方法,A25~30码,B31~36码,C28~36码,但是你不可能简单地分三个段了事,因为数量太少了,所以必须根据配码和鞋款的情况来分段,大方向是先看鞋款,把外形一样可以共用规格的鞋款统一,再按配码情况分两个段,把C中的`2829/30数量归到A中的规格,剩下的归到B中的规格。+ u! Q T$ j+ _" [, E. m
盒子分规格是一门比较考究的功夫,分得合适,包装部不会搞得累,不然你一张订单搞个几种规格出来,他们光区分哪个码装哪个盒子就够折腾的了,一旦装错鞋子,直接导致无法装箱,或者这种规格的盒子多了,那种少了,这种错误可是要命的。因为盒子属于印刷品,供应商不可能给你补做几个盒子,而要车间重新把装箱的鞋子拆箱找出装错的盒子,那他们只会把你骂个狗血淋头。如果规格太少了,就如前面所说,不但盒子成本增加,外箱成本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了。% j0 O) m" M, J- S# r( O# ?, s7 b
% m4 Y D; I4 F S
外箱的规格是根据盒子的摆放方式得来的,刚开始我没搞过,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到仓库找到12个盒子,折腾了半天,终于明白怎么摆放,可是回去对照以前的资料一看,量出来的长宽高好像都加长了两个CM,后来才明白那是纸箱本身的厚度。也就是说,盒子量出来的规格长宽高各加两CM,就得出外箱的规格了。至于外箱所要印的唛头就按客户的订单资料来搞就可以了,材质我没研究,就跟着以前的订单来写,心想应该不会有错,因为看了很多都是一样的。后来才知道,外箱纸叫坑纸,因为从断面看,它是有一坑一坑的,好像石棉瓦一样的,也叫瓦楞箱。材质用K、A、B、C表示,坑的数量用—表示,比如A=B,即表示纸箱的表面材质是A类纸,里面是B类纸,是双坑,K是最好的纸质,效果会比较硬,不易软,K和C是明显可以区分的,但是,相邻级别的就不是普通外行人可以分得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