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2256
- 精华
- 积分
- 63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12-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继2004年之后,201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再度出现空缺。有评审专家表示,类似这样的“空缺”今后或将成为常态。但今年“空缺”显然让人不解,去年10月份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啥不能获评最高科技奖?尽管官方回应媒体称,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我们也没有办法。”8 [. r% U: U6 S9 p& V/ k
0 l: _; n; A3 R( w) n& M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一种极高的国家荣誉,获奖者往往表征了一个国家的顶级智慧。细数从2000年至2014年的25位获奖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哪一个不是既为业界服膺又有着广泛社会声誉的响当当的翘楚?也因此,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所言的“宁缺毋滥”原则,令人叹服。这一原则,也应成为时下众多各类评选的黄金准则。惟其果真“宁缺毋滥”,方才可能在不断的努力中,重新找回渐渐摊薄的权威公信乃至公平正义。
6 Z/ M% p8 l. ~" F4 J8 g1 [( \1 K# {. {; `# L
只是,具体到2015年的评选,似乎又有更多的味道。这一年,长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教授,“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国际大奖诺贝尔奖。尤其让一些机构和人难堪的是,屠呦呦居然还是一个长期隐身在国内科学界的“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这种先具有“世界性”,而后才“本土化”的出名路径,不免让人伤透脑筋。& k! P+ R2 _' v
! k$ L, e- j/ L* V7 I
我们当然还没有无聊到要去比较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奖的含金量,事实上,二者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无视诺奖的普遍价值与世界声誉。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也承认,屠呦呦获得诺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因此,假如屠呦呦紧接着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当然是众望所归;但如果联系屠呦呦此前在科学界受到的一系列待遇,其未能获评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 Y6 @( S$ L/ D" O% I$ i* ]! P+ h! D+ j
评选负责人强调严格的“法定程序”,这并没有错。只是,任何严格的程序,均体现某种不可明言的权力意志与路径依赖。当年“高铁第一人”张曙光在贿选院士的时候,无论是组织专家为他写书,还是游说其他院士提名、票选,其所遵循的,也是“严格”的法定程序。- j/ M1 J0 }# m+ G2 w2 _
3 K4 j/ g4 J& l, c, S 退一步讲,即便没有诺贝尔奖,依据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条评选规则,“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认为,屠呦呦不符合这些要求。可见,问题并非出在规则上,而在其他。
$ V2 v5 l: D s. t0 E- N+ ]
+ | D2 g+ i$ q3 v6 e6 h 没有人和单位推荐屠呦呦,一方面反映出国内部分掌握了话语权的科学界人士对于屠呦呦习惯性的无视,就像此前的院士评选一样;另一方面,也与评选规则中固化的权力秩序有关。很简单,既然是国家科技最高奖,就应该是国内最高科技成就的体现,完全依赖现有130多个“有资格推荐”的机构和专家的眼光,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既然制度本身存在出现偏颇的可能,为何没有设定某种纠偏机制?比如,可以考虑扩大推荐范围,吸纳社会组织参与推选,等等。7 ] |- c1 W/ x) U8 x7 g/ X
/ p& E- k) v3 m. ~1 Y 任何评选都会存在遗憾,即便诺奖也会存在遗珠之憾。问题是,我们究竟有没有以最大的诚意遴选出够格的获奖者?无视现实,却将诺奖得主无缘最高科技奖归因于程序,并不能让人信服。
+ A" e* z9 |8 G3 ^& Q, z# q: R) E( K r; N9 |. M% b
当然,眼下的“空缺”或许也不是最坏的结果。至少比花落别家更好看。若其他人果真获评最高科技奖,民意的反弹可能会更凶猛。与其说这是对屠呦呦的不公平,还不如说这是当下评选机制的一种无奈。无奈的“作为”也是作为,而“空缺”也就成了约略可以向各方交代的结局。4 M0 x" ]; d* V/ V' D7 S5 d' e
6 \2 C- v( m# W0 M# F: ?- B- {! u5 f
(凤凰评论)
6 K; u; d) n8 l8 S: I* S2 n& r/ w9 w2 K( u7 W: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