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84
- 精华
- 积分
- 187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3-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瑞银对比亚迪“只荐不保”? : L) E4 W2 S; s8 s# o) z
裁员潮、业绩变脸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陷入低谷,以及比亚迪汽车产业发展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业内人士指出,比亚迪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模式是把双刃剑,在汽车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其成本优势一览无遗;但当遭遇行业寒冬,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庞大的产能和人力,就成为公司巨大的包袱。现在比亚迪的阵痛,就是为这一模式埋单。* B& q& {! X. w2 H. J# H$ H/ _
! I+ M9 U+ l+ R) V秋风秋雨愁煞人,盛宴之后是狼藉。这两句话,最贴切地道出了曾经的明星公司比亚迪当前的尴尬境遇。) d! u2 c" {6 H) f
7 _( D+ G9 C# n7 B比亚迪的“裁员门”、“业绩变脸门”影响还未消退,相关部门对媒体报道的比亚迪与保荐人瑞银演双簧的指责还没有给出权威说法。日前,媒体又报猛料,称比亚迪汽车产业群将再裁员7000人,占目前比亚迪汽车产业群的总人数(17000人)的40%。上述消息如同一柄寒剑,再次刺向比亚迪。
s. m/ g1 O: j! i, |5 }& j
/ A8 k. p; d9 D' D5 m2 r记者从比亚迪内部人士获悉,由于近日负面消息不断,比亚迪管理层已经焦头烂额,到处救火。6 R* T! h2 u+ y( M* m4 o
( f* F& H+ Z3 [( m! |
此前比亚迪的裁员已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这实际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此次裁员涉及比亚迪汽车产业群旗下的8个部门,有的部门甚至是直接撤销。! p* F: E+ {9 _+ T- w6 A
+ K, A& t' h2 k1 G
不过,对于这一裁员消息,比亚迪一如既往地矢口否认。记者致电比亚迪董秘和投资者关系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亚迪目前确实正处于调整期,在人事上有些调整,但并未听说有裁员7000人的事情。
9 a) r) n* }0 c0 v2 k' f C# D8 j# i5 I! e" ?$ |7 B
受裁员消息冲击,昨日比亚迪H股暴跌10.86%,报收11.00港元;而A股相对抗跌,跌幅仅为0.62%。! d7 V8 Q* h% f5 _- J: k% z
- I* e; a9 {0 c* i8 p瑞银被质疑“只荐不保”9 a! \/ ^' h0 P0 I2 ^
6 c0 Z- }3 L# U. t6 }
在裁员潮出现的同时,比亚迪的另一大负面新闻就是其业绩的大变脸。而在比亚迪回归A股之前,尽管市场对其发展减速已经有了预期,但惨烈的事实远远超出了此前的预期。很多投资者质疑,比亚迪为了回归A股上市圈钱,有意隐瞒了负面信息,等钱圈到手之后,业绩大变脸已经无关紧要,裁员的屠刀也肆无忌惮地举起。
9 x3 ?3 g' W' ~" \3 ^6 Z
3 R2 e5 N7 ~: |+ P- Q, y! r- [: m4 F更有专业人士指出,比亚迪销售数据下滑,从2010年四季度已现端倪。但无论是公司管理层还是瑞银证券,在整个上市过程中对此几乎只字未提。比亚迪的保荐人瑞银证券很可能与比亚迪公司演了一出双簧,瑞银证券被质疑为了赚取高昂的承销费用(据悉超过4500万)“只荐不保”,未能对比亚迪业绩大幅下滑作出充分的估计,存在忽悠投资者的嫌疑。更有声音尖锐地指出,“这不是能力问题,更多是道德的问题”。- ^) [ c; g; U' G& s Y8 O- N" C
- m8 |9 R% m. q# K* L. p
比亚迪的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45亿元,同比下降10.77%;净利润为2.75亿元,同比遽降88.63%。半年报中,比亚迪更是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在1.22亿元至3.65亿元。而在上市询价期间,瑞银证券发布的价值分析报告预计,比亚迪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将分别达到20.3亿元、34.5亿元和39.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如果按照瑞银预计的20.3亿元全年业绩,比亚迪必须在今年第四季度净赚16.65亿至19.08亿元。显然,在目前的市场大环境下,这一目标根本就无法实现。# k6 k" J! D E' L
比亚迪在中小板上市后,连续收出6根阳线,股价从22元开盘价(发行价是18元)一路上冲到35.55元。此后,公司股价随大盘一起向下调整。到8月22日晚间发布半年报,当时比亚迪股价还在26.63元。然而,糟糕的半年报和此后传出的裁员消息,对公司股价造成重创,到昨日收盘,比亚迪股价报19.20元,很多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 h. e. [2 i' a* D% Q
" N- a9 F3 p& }+ X0 G0 F% F; C对于“双簧说”,比亚迪和瑞银方面都坚决否认。瑞银证券发言人称,该公司已按中国证监会要求提交相关报告对此进行解释。
. d3 y! E' E- `4 L
! Z5 \* [$ |, B, I$ _- s* b& \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首先,上市之后比亚迪业绩就大幅下滑,瑞银一定要负责任。如果它保荐了之后业绩变脸,那么按照规定它应该受到处罚。第二,比亚迪业绩下滑,那么它的招股说明书是不是准确?如果说招股说明书造假,造成业绩变脸,那么应该处理投行。
d' L0 f5 ~# F
3 |" @& s1 J6 g' X7 x; c“巴菲特光环”不再
8 q- s$ v- W5 D4 L) h' A# J
0 i: w: Z9 f- J( f8 W比亚迪为国人所熟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股神巴菲特投资比亚迪H股。“比亚迪是中国增长最快的汽车公司”,巴菲特曾经评价道。4 t9 v* i! o& A+ D- d% q/ ^
/ o& e8 c6 h$ h1 ^( r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比亚迪在传统汽车业上创造的增长奇迹,是因为比亚迪赶上了好时候。在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推动下,中国汽车市场前几年高速增长,到2010年汽车销量达到了1806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这个利好的大环境下,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一路顺风顺水,2007年,比亚迪刚进入汽车市场便获得了10万辆的销量,一直到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的增幅几乎每年都能翻一番。2010年,比亚迪卖出了52万辆汽车。比亚迪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业内的传奇。$ H2 G# a/ k3 Q) V: }; S0 F
0 z: \0 b- H2 S5 n- Y" K
然而,自2010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出现拐点,从来没有经历过行业寒冬的比亚迪,面对景气度快速下降的市场,第一次感受到了切肤之痛。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22万辆,同比下降23%,净利下降近九成。1 ]9 n( y& B* {3 S9 L% m
& s" e W+ a h5 s更引发业内人士热议的,是比亚迪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比亚迪将此前发展电池的模式引入到汽车产业,实行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从汽车引擎、空调、灯具,到安全带、安全气囊、汽车电子产品等各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汽车模具,都是自主开发制造。这种模式,使得比亚迪的汽车产业生产链十分长,需要开设大量的工厂,雇佣大量的工人。在行业景气度高的时候,这种模式能节省大量成本,使得比亚迪汽车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而当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这种模式又成为比亚迪的沉重负担,大量的生产线和生产工人被闲置。裁员就在所难免。曾经的发展利器,如今成为发展的掣肘。
5 S4 r: U, |0 G; |8 y* E, N+ Q/ H1 Q$ R
此外,被比亚迪寄予无限希望的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销售的数量只有700台左右,距离规模化和盈利还十分遥远。加上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并不成熟,国家鼓励政策的方向还不明确,这使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短期之内更是美梦难圆。4 F) W, t) T: T/ _" ]% k6 w# ]! w. w. I
# E) Q' y4 H7 J4 w \+ v
今年以来的种种挫折,使得比亚迪的“巴菲特光环”黯然褪色。一向自负的王传福也不得不承认,比亚迪2009年就犯下错误,现在的裁员和调整是为过去的错误埋单。这个调整将会历时3年。但公司2015年实现产销量中国第一的目标不会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