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3867
- 精华
- 积分
- 19278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0-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经历了两年的申述,“输美轮胎特保案”最终以中方败诉落幕。
' L9 d: L( b% c# T4 O( E( W# k- O5 A
损人损己, c8 |& L* j# C+ x
/ V; g! N$ ?; J9 }' V9 G% z" j “轮胎特保案”的终裁结果令中国企业很是失望。对中国企业而言,还要继续忍受特保案带来的“意外之痛”;而对美国来讲,特保案也不是什么受用之策,美国将继续着“损人损己”。
* K3 b+ u7 s, ~$ v3 Z( ~( n
; d* a# d' O/ Y$ U% b7 I/ Y 201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轮胎金额大幅度下降,比2009年下降12%。从数字上来看,2010年,美国进口轮胎比2009年增加2500万条,其中,从中国进口轮胎比2009年下降1100万条。“美国对于轮胎总体需求量很大,但进口来源已经从中国转移。”商务部研究院美大研究部主任李伟表示,增加特保关税后,中国轮胎的价格优势不再,与同出口美国轮胎市场的国家相比,竞争力已被削弱。
2 E2 \+ D9 o2 N0 u
5 `! ?7 u+ P; \ J5 D 美国的特保措施在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同时,并没有能够挽救美国轮胎制造业摆脱低迷,并未改变原先所表现出的严重依赖进口的格局。在这两年里,中国企业不得已减少了对美出口,但是,美国本土企业生产的轮胎在其国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并没有因此增加,而进口轮胎的数量不减反升。2010年,美国进口的轮胎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20.2%,2011年上半年又增加了9%。这些数据是对美国轮胎特保案的极大讽刺,说明以往的中国输美轮胎并没有威胁美国相关企业。+ S6 b* S' D. n f6 v
3 C& S6 L4 e1 F* i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不但没有从中获得好处,反而加重了负担。特保案并没有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这也让特保案的所谓保护“5000个”就业岗位的初衷大打折扣。
" H, R" \5 K! F0 m4 U7 |+ E0 O
c7 a- C! u$ [* T 从实际效果不难断定,美国制造的这一起轮胎特保案,完全是一种“得不偿失,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此,美国的许多轮胎企业,特别是中小轮胎企业对美国的这一行动并不支持。
; ^( ?. Q( N" g% ^' ^- Q7 g3 L: h8 Z9 j" c/ o$ S- W0 H
连锁反应
0 u6 D! ?8 ?, |0 a3 u* p3 W1 |1 y8 A7 q; f' e. [( b4 ^) `1 h* Z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终裁可能会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引起其他地区市场的连锁反应。
9 s: ~) h6 T! @4 b% ]4 A1 y9 ]
' b9 k0 X. v! _" o4 V. E" \/ I 2010年,我国遭遇贸易摩擦64起,涉案金额约70亿美元,成为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出口总量不到全球的10%,但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与中国有关。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的趋势。
. I- T0 l& I: U! f( w/ o% X# H
现在欧盟已传出信息,有可能对中国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8 j" ^6 D/ r+ t
0 h& ~7 ~( l$ q" Z2 a* L
稍感欣慰的是,经过两年的美国过渡期轮胎特保措施后,中国轮胎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如烟台的轮胎生产企业虽然没有改变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对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烟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烟台轮胎在2010年出口增长32.6%,其中欧盟出口1.1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45.8%,占出口总量的14.1%。) w( j9 s; y# U, b6 s% n' f
! C% ^8 k% `" O% { 在国际贸易中,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关贸易纠纷或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中国不能简单重复日韩汽车产业依靠美国市场发展的道路,应该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做起。" I* j5 R; [( h, q; Z5 W0 b7 A7 v
8 P; s- w6 T' E q. r K1 r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之所以频频遭到贸易壁垒,除了有关国家为了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之外,还因为我国相关产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业内人士认为,要“苦练内功”,提升出口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培育强势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不能再靠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优势去包打天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