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84
- 精华
- 积分
- 187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3-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7 07: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强度竞争态势和更富挑战性的市场,笔者希望政府在政策、资源、信息和利用国际规则方面能给中国车企以强大的支持和支撑。尤其在相关信息、规则的运用等方面,及时把各种可能对车企带来影响的信息传导到企业,而在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中,帮助企业利用国际规则,尤其是世贸组织的规则解决纠纷问题。
5 d+ a* c& D1 _( J: o( |" C
% ~+ I# P f. R3 }7 D; X8 l" x"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一定要吸取其他行业企业单纯依靠劳动力优势进军国际市场而徘徊在利益链末端的教训,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质量的提高上,放在品牌的建设上。宁可少生产一些汽车,也要确保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贸易纠纷,消弭召回等现象。) b2 @9 A9 B5 n) X: C
. N }8 c) @$ y5 E可以肯定,随着中国汽车进军国际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自主品牌威力的不断增强,西方车企“抱团”应对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可能出现的西方车企抱团防御和抵抗,中国企业也要学会联合出击,而不是一味地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特别要防止为了多占市场而自相搏杀、恶性降价。
# E& x$ P$ Q# ?7 `+ I, p* z# _" f, _2 r, J
从中国这些年来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国际市场的实情看,结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油电混合等新型节能汽车,无疑是适应汽车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占领汽车市场制高点的最佳途径,在这个领域,各国的起步点都差不多。咬定青山,假以时日,中国汽车产业必定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 \5 s p5 h/ B! ^/ v8 e5 i% _2 b% _* n7 { U( C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