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橡胶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60|回复: 3

近一个世纪中国创造了北纬十八度以北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的奇迹(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17: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jpg
+ G/ m! k5 J# O( O黄凤娇的割胶神刀手证书
+ e3 ~2 R) u+ Q1 R  O! y! S
: P  p" n; |6 x7 w/ n# z 2.jpg
$ W4 T) N3 f2 v7 |胶园的创始人何麟书
- v0 e0 e3 ?- K1 \2 X- ^2 I! E* r8 p3 v: }
3.jpg
) S4 P$ M2 l% a$ z! O3 q0 b* ^5 O钟南从事橡胶工作的工具' s" |, h' u" x% Y3 n  `
4 i2 A% v" K3 h3 q4 F: @
前不久开放的海垦博物馆引人关注。这里,百年胶树、看似简陋的衣被鞋履、一张张旧照,每一个物件都讲述着一段段恢弘的往事- _: S7 F" H+ U# z: n. l
1 J  a1 U/ q/ F
  今年2月底,位于海口市财富大厦的海南农垦博物馆对外开馆。59年前,经过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在海南岛开辟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创造了在北纬十八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奇迹,也为共和国塑造了一座绿色精神丰碑。海南农垦博物馆的建设,将那些创造奇迹的人、那些堪称神话的故事永远载入“史册”。# E2 m2 B. b& p' W

6 @; ]* t/ E7 N6 R  该馆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馆藏的文物、文献和图片等共计23318件,其中有极具价值的孤本文物36件。这些珍贵的物件,讲述着一段段传奇般的往事。
6 c# x; `/ s0 h' G* p
5 M" r7 W" q# R% `# ~/ x6 X  海南种胶第一人何麟书:阎王说胶园没搞成,不给打勾勾( L. S4 {9 {+ g$ T1 Y
* G2 [" a  i- M* C+ i
  海垦博物馆入门,两棵百年胶树首先映入眼帘。古树前的介绍很简短但很给力:海垦博物馆镇馆之宝。上到二楼,大树仍远远高过人头。
" p  a* l5 K  U
* i5 _6 `9 p! O+ s  两棵古树来自琼海东太农场内的琼安胶园。它创建于1906年,是海南最早的胶园,也是我国最早的胶园之一
9 _, O  j+ n  t1 u9 f2 Y- H1 J
2 n7 B! U+ E. k5 r. l! k  胶园的创始人何麟书因此成为中国橡胶史上的传奇人物。
& F7 g2 |0 I2 h; N. k* ?* R. ^: W# ^$ K2 p
  何麟书生于1862年,祖籍琼海朝阳乡南盈村。何家家境清贫,何麟书读过几年私塾。他自幼聪颖,胸怀大志。当地许多人都离乡背井外出南洋打工谋生。1879年,17岁的何麟书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依依惜别,乘船到马来西亚“打工”。4 s0 i: k5 p# p8 W2 x5 P
- u& a( r- x- h4 w
  把橡胶树移植到老家去0 \3 r7 s1 F# V' H1 O

3 I) d, l0 t: i: |& e: m% w  在马来西亚,何麟书认识到橡胶的经济价值,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橡胶树移植到老家海南岛。抱着这一念头,他边干边学。几年后,熟悉了一整套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割胶技能。他仔细观察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并请教有关专家,翻阅海南岛有关的资料,为返乡创业作准备。
1 @, H( c* A6 [4 k
4 w5 ]  D/ q& J  何麟书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马来西亚。他把劳动所得入股经营锡矿开采,开发火柴厂等产业,积累资金。二十余年下来,他成为当地拥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这为他回乡创业奠定了基础。
% @7 U1 r  }% a: d# X9 A- m/ \8 m% V
  1904年,42岁的何麟书回到海南岛。一回到家乡,他就忙于着手胶园的选址工作。他请当地苗胞作向导,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选中了乐会县(今琼海市)会山三洲河一块傍山依水的山坡,种植橡胶。( i5 o" l1 p" x
( G- n7 v5 T5 G0 Z9 Q
  经过两年的筹办,1906年,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乐会琼安垦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 E3 N: w- k: l3 c- T  c4 ~
: ^& @* ?3 `: [/ p/ H  创业之路多艰难,刚开始何麟书便遭遇了挫折。他把带回来的几千粒橡胶种籽试种,好几天却不见破壳长芽。2 G0 T/ \# j& d8 i$ h
- A) G1 P& l1 N+ f" G2 d5 Z
  10多天后,他让人把种子挖出来看时,发现种籽都烂了。他又让人从马来西亚再买橡胶种籽回来。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又失败了。这时,何麟书的家里人也有些动摇了,劝他死了这份心。何麟书却没有灰心丧气。他细心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种籽。
7 f, L) u7 \  ~6 a
4 }# y" X# R5 k1 K8 T" s  {# p  他重返马来西亚重新筹资。吸取教训,他亲自选购优等新鲜种籽4000余颗,试种发芽后才运回海南精心栽培。当年便成活幼苗3200株。于是,他种下250亩橡胶。) q, F6 T% o/ x& c0 Q2 i
3 Y3 }* D  X4 w
  打破西方国家垄断+ V3 g. n9 Q" B' M, [
+ r# _% ?: ^8 h0 k. w. u
  琼安胶园地处深山,大山里蚊虫多、蚂蟥多、野兽多,疟疾猖獗。何麟书住的是茅寮,饮的是山水,常被蚊虫叮咬。他的曾孙何子彬回忆,一次,曾祖父染上了恶性疟疾。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服用抗疟药品未见好转。众人抬他回家时已是不省人事。当地几位医生都摇头了,暗示其家人准备后事。棺木、墓地都已备好了。第三天,何麟书醒过来了,第一句话便是:阎王说琼安胶园还没有搞成,不给他打勾勾。( S3 P, ]8 k2 `: B: v
- ?$ J. C3 N, b! r
  1915年,经历近10年磨难,琼安胶园的橡胶树开割了。当乳白色的胶水汩汩流出时,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据记载,琼安胶园当年采胶500市斤,收入789光洋。所产之烟胶片均向新加坡输出。何麟书成功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2 R3 j) Y( f  J+ W% @1 T
+ o* `9 l' k- A: Q+ U6 q- P" H  V* k  解放初期,国家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先后在华南四省大规模地种植橡胶。当年各省区政府派人到琼安胶园,搭置帐篷,住在胶园里采集橡胶种籽,落一颗,拾一颗,这些种籽后来不仅在海南岛落地生根,还跨过琼州海峡,远赴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的广阔沃土繁衍后代。如今,我省橡胶种植面积已经达600多万亩。在连续两年胶价上扬的助力之下,广大胶农更是从中受益,收入全面提高。
" O3 @. N* \; q" ?
, C! T* ?# ], X; E: r  “五旬”胶刀:记录中国首个“抗风橡胶”研发之路
4 @7 A6 W# {; O8 [
% [& R4 y( f6 n! p  海南农垦博物馆又是中国第一个橡胶博物馆。展厅里一把生锈的胶刀、一个锈迹斑斑的指南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缘于它们的主人被称为“海垦一号”之父的钟南。
+ ]! U( ~) r  j8 \3 l3 y
9 u. E! w: s7 ^) H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动员调集和征集了以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包括大专院校师生、技术人员、各类干部、社会青年、翻身农民、归国华侨,还有后来扩充的复转军工、知识青年等,组成了数十万计的垦殖大军。农垦人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功地在北纬18°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在世界橡胶种植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6 V, p! B/ u7 o0 b* S! L6 W
/ K2 B3 a# D* T5 Y! J  橡胶树受台风摧残, k. u5 Q1 t+ K$ b) Z

6 l) i' I- F' t6 K9 e( ?  8月,海南台风高发的季节。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几乎与此同时,被称为“台风走廊”的海南东部,橡胶树受到台风的严重摧残。据1950—2004年台风资料统计,在垦区所在县市沿海登陆的台风有82个,每年平均1.55个。其中登陆时最大风力大于12级的有25个。
, n* t" V+ h( b1 V# b( d4 v: Q( ]1 m; C4 Y% m: T' k
  台风年年而至。面对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叶剑英认为,应当从从橡胶品种的抗风性上去解决问题。9 `, P+ D. ?7 D" w
, C9 j# p2 U2 m# f
  1951年2月12日,叶剑英在他主持的“橡胶研究座谈会”上,与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探讨开展橡胶科学研究和建立科研基地问题。关于橡胶的科研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橡胶的抗风性能,始终是橡胶科研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个课题,将国家领导人和被称为“海垦一号”之父的钟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人的初次见面,在广东省第一次政协会议上。钟南是一名马来西亚归难侨。1951年,他带着四五十名难侨回到祖国。这是一群在马来西亚掌握了橡胶种植技术的人员,他们的回归得到了叶帅的关注。
7 X  a5 L  T, w' n/ s# b- S* ^& _3 ~) l, d$ U# h
  钟南以归侨身份参加政协会议,叶剑英专门接见了他。“你要把马来西亚的经验带回海南,在海南发展种橡胶,把技术贡献给祖国”,钟南的儿子钟新明今天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清楚地记得叶帅对父亲的期望。
% W- v# ?8 r: O0 I4 C
; ?2 Q! \: x( E) u0 P  钟新明子承父业,并陪同他研发抗风橡胶品种。他告诉记者,当时中国的橡胶产量很低,一株民营胶一年干郊产量不到半斤。父亲把这些看在眼里,认为中国在有限的面积发展橡胶,就得提高产量,前提是要改良品种。
" G  H% Z9 V& O) P! Y$ K- j+ \5 L
  这和叶帅的想法不谋而合。# N/ i  K' q3 f3 n7 H- l9 r

% h. I8 a  H0 N4 M; p  必须培育新品种2 E4 J" L& ]  v' A! e

5 [0 U1 e. J( Z( L+ e  “海南种橡胶,风害、寒害是个大问题,现有的橡胶品种落后,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差,产量低,必须培育出适合海南地理、气候条件的橡胶品系”,当钟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叶剑英时,叶剑英激动地说,培育优良橡胶品种,正是国家的需要。他鼓励钟南在这方面作出贡献。1952年6月,叶剑英来到到海南垦区视察。他专程到文昌垦殖场,看望在此工作的钟南。两人在叶帅的越野车前合影,叶帅在此嘱咐他好好发展农垦橡胶事业。
% b  e+ s- c0 F# n: s
1 ^" s. ~# V; Y5 {0 l  “当时的路很不好走,一个领导人跋涉这么远来看父亲,领导的希望成为催促父亲前行的动力”,钟新明告诉记者。此后,父亲开始了艰难的寻找良种工作。他和其他两人组成了一个育种科研组,这是中国天然橡胶种植史上第一个育种科研组。
+ T' ]9 k& T' ]0 i" d
/ D3 h3 ]( u% K" u# Q  在南洋的胶园,钟南见过育种。都是采用实生树育苗法,在高产树中选择优良母树,采其优良种子育苗,经筛选后再优中选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见分晓,十年八年的时间是少不了的。钟南等人最早就是沿用这种方法。文昌锦兴胶园的10号胶树引起了钟南的关注。这棵树长得比别的树快,出的胶水比别的树多。选种后种植了400株,经六年适应性比较培育管理,期间经历一次大强度寒流、三次强台风袭击的考验,其中一次12级以上的强台风过后,高比较区无一株断杆,仅倾斜一株。0 G2 A7 h8 ?! `$ ]

. P% @8 P" }- n" }9 [3 T  “海垦一号”获科研奖
0 M# v$ Q5 c0 b6 D0 D0 L; r) l
$ S: J$ E# E- I, }  这个抗风高产的无性新品系,经层层上报后被命名为“海垦一号”。九年之后被确定为重风害区的推广品种。其抗风力远高于从国外引种的无性系,产量也高于国外引进的无性高产品系“PR107”,并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听说海南农垦要办博物馆,钟新明将父亲从南洋回来时装衣服的铁柜,还有从事橡胶育种时使用的胶刀、指南针等一并献给博物馆。记者看到,胶刀、指南针已是锈迹斑斑。钟新明说,父亲去世时最大愿望就是能埋葬在橡胶树边,这些东西放进橡胶博物馆,也算了了父亲心愿。
- e! ~- R! F! C3 f
9 a; \% ~& V: q! G1 {5 N  “46岁”证书
# [  e0 H3 U1 E. R" \% y* j# D' C+ o4 `( ?2 V% _! |3 Z/ [  G8 C. H
  见证海南第一代
; G! F! q+ ]2 u2 T
! ?8 u2 k8 J1 J; h4 s  “神刀手”割胶奇迹
7 s5 t* ]1 L0 y( |2 a3 ^
5 ~5 ^5 x% ?7 }4 o4 {0 O  海南农垦博物馆展厅内,一本海南行政公署农垦局于1965年颁发的《割胶神刀手证书》上,仍能清晰地看到霉斑。“在农垦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证书”,《割胶神刀手证书》的主人是海南农垦第一代割胶神刀手老归侨黄凤娇。她所创造的“稳、准、轻、快”的四字刀法,如今仍在海垦胶工中广为“传道”。
3 K) }  V* n% H5 b/ V
! m# C- `4 k' ?( X# g  夺得割胶神刀手称号2 i4 n' D( e, ]: L" `0 H

1 a  ^* M" h9 V  黄凤娇如今已是82岁高龄,退休后和在广州与儿子生活。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她便随父母到马来西亚谋生。排华事件发生后,黄凤娇回到广东老家。因为丈夫在海南工作,她随后追随而来,在海南农垦东太农场工作。1959年,黄凤娇开始从事割胶工作。她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却琢磨出四字刀法:稳、准、轻、快。黄凤娇的儿女都割过胶,母亲是她们的老师。在他们看来,朴实的母亲对胶树怀有深厚感情,爱护胶树犹如爱护子女,才会练出好刀法。
8 s& T# t- O% W
: `% M) d' y: x  g$ [  B  m  南国都市报记者通过博物馆筹备组获得黄凤娇的电话,年事已高的她听不清楚记者的话,记者只能通过对她子女的采访获得这位老人更多的信息。" [" u" ?* o& T2 F% q9 m

% y9 o. T: Y9 F* e4 |  她的儿子罗先生告诉记者,割胶主要靠练。母亲经常告诉他下刀时手要稳、准,看树皮的薄厚来用力。女儿罗小姐清楚地记得,母亲割胶很轻很快,她割过的橡胶树“伤口愈合很好”,树身很平,而很多人割的树身常常长满了“包”。
, u3 f" d& t- y* K. L
' x+ L  b' F/ w; Y: L  1965年,黄凤娇代表农场参加海南区割胶比武,夺得割胶神刀手的称号,成为海南农垦第一代割胶神刀手。
  J3 ~& V8 U( P9 l5 ^) J0 R  ], c5 I0 \; t
  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7 s7 C- K4 ?- N" I/ t, ~& {( h( \3 F0 F: r" `9 p. y8 ?7 Y
  同年,她到北京参加“全国农垦科学技术与高产经验交流会议”,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回来以后,她和领导人的合影被挂在墙上。/ ]: r! q# f$ t! `: r; I  I

) S% p( v. U: X7 a* @: r  一场特大台风“吹走”了这张珍贵的相片。罗小姐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她忘记是哪年的台风。只记得那场奇大无比的台风把她家的房顶掀翻,狂风暴雨倾泻而下打湿了那张相片,以至无法保存,全家离开海南时只得放弃它。
" `: }$ A: v! ^/ K) ?5 T
8 f1 B5 s6 d" T6 P' q$ A) t  去年,农垦博物馆征集组来到广东“寻宝”,黄凤娇拿出了珍藏45年的证书。罗先生告诉记者,这还是父亲帮母亲保留的。至1986年退休,罗凤娇在农场带徒传艺20多人,这些人都成为农场技术骨干。而她本人大力培育高产树,曾多年创垦区最高株产纪录。/ P% E8 j7 y' I1 n0 e, W% `

9 d6 |7 t' s4 L. I  如今,82岁高龄的罗凤娇腿脚不便,出去时还得坐着轮椅。听说农垦博物馆已经建好,老人非常希望能到现场看看,但行动不便,她的子女表示,有机会会去看看,告诉母亲农垦博物馆里都有些啥宝贝。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7-15 1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迹是人创造的,他们付出了很多。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7-15 22: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是橡胶的历史了啊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7-16 2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真正搞产业的少了,大部分是忽悠的,拿着作为专家教授来忽悠资金。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首页 | 网站简介 | 推广合作 | 技术服务 | 橡胶培训 | 资料光盘 | vip会员 | 橡胶论坛 | Archiver | 手机版| 返回顶部

联系电话:021-59195925 橡胶咨询:13524284813 邮箱:loogo@163.com ;橡胶技术网为你服务 QQ:36656166
Power by discuz X Rubber ©2016 sto.net.cn 备案号:沪ICP备14028905号
橡胶技术交流会 - 橡胶新闻价格 橡胶网址 名人堂. 橡胶培训班 橡胶搜索
需要在橡胶技术网橡胶人才网推广产品,或成为vip会员,请联系 13524284813

橡胶技术网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