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1673
- 精华
- 积分
- 26467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橡胶园地的两棵青松——访冯耀材、张锡琳老校友伉俪8 t/ D" R# ~9 W J
2 a' F4 Q6 d. o/ j! `
中国橡胶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初期,工厂数量少、规模小、产量低、产品品种不多、装备原始落后、技术水平低、人才缺乏,很多品种依赖进口。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橡胶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橡胶厂遍布全国,产品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逐年增加,产品质量及装备技术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发展尤为迅猛,在世界橡胶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适应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在由世界橡胶工业大国向着世界橡胶工业强国迈进。这些成果是通过几代橡胶人艰苦奋斗不断努力而得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橡胶人,橡胶园地的两棵青松——冯耀材、张锡琳伉俪见证了新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进程。
. B0 N0 D V7 _* n. h% K. [ M: w) A; C" s+ ?3 s* E. a
冯耀材、张锡琳夫妇分别在1955年、195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橡胶(橡皮)专业本科,冯耀材校友今年75岁,张锡琳校友今年72岁,是我国橡胶科技工作者的老前辈,冯校友毕业后分配到青岛第六橡胶厂工作,张校友毕业后分配到威海橡胶厂工作,1964年调到青岛橡胶六厂,两人在青岛橡六工作了40多年,直到退休。他俩目睹了这个厂的变化:由开始一个人员不到500、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的小厂,到了90年代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人,产品品种齐全,产量、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全国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胶管、胶带企业,是部、省、市树立的一面旗帜。两位老前辈辛勤耕耘,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C0 I7 ~8 Z4 m- Q! }4 V! u
. }9 F m6 p) |冯耀材老校友的前期工作主要是产品配方设计、新原材料应用及新产品的研制,他研制成功了当时港务局急需的橡胶护舷(防冲胶管)以及出口创汇的园艺夹布超长胶管,被外贸部门批准为出口免检产品;开展了国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应用研究,使新材料及时用于生产,并接受化工部的委派到全国胶管、胶带企业和电缆厂进行推广,又组办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班及编写教材,使国产合成橡胶及合成纤维得以大量应用;为石油工业部门急需的石油钻探胶管产品设计胶层配方,大力支援大庆油田,节省了大量外汇;1960年与兄弟单位及高等院校合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条橡塑并用难燃输送带,开拓了橡胶与塑料并用制造管、带产品的领域。
! k/ N- u! A1 _0 Q a# v: E5 v2 Q; a9 {
3 J |9 R$ J9 e) ?: h, f" k!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老校友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工厂的技术改造,对工厂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新建了大量的厂房车间并对生产流程进行合理的布局,为尽快赶上世界橡胶工业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青岛橡六先后从日、德、英、美、瑞典等国引进橡胶管、带生产用的工装设备近十条生产线,如F270密炼胶料作业线、S型四辊压延作业线、胶布定张力成型作业线、PVC阻燃带生产作业线、钢绳芯带生产作业线等,老校友都参与引进设备项目的技术谈判、引进与具体实施,同时对旧生产流程、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一个崭新的工厂最终建成。通过不断的发展,青岛橡六成为国内橡胶管带行业的排头兵。90年代中期,青岛橡六又开拓了载重汽车轮胎及工程轮胎生产销售市场。老校友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又迈开了一步。老校友一直工作到2000年才退休离开青岛橡六,他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先后编写了两部教材,并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了14篇论文,其中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 Z: i9 N9 Z' Q6 }
: C% t* N+ x, q% F! |5 A张锡琳老校友早在威海橡胶厂工作时就重点研制胶带胶管新产品,调到青岛橡胶六厂后,曾从事了一段车间技术管理工作,后转到青岛橡胶公司试验站。文化大革命把坏事变成好事,她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经常将技术理论与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加以解决。上调技术研究部门后,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先后参与研发钢绳芯输送带新产品,解决产品核心技术问题——镀锌钢绳与芯胶的粘合强度以及胶层的阻燃性问题,使之成为国内粘合水平最高的橡六拳头产品。老校友参与了尼龙芯层输送带——分层式橡胶输送带换代产品的研制,昼夜跟班,测查数据,通过近半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条尼龙芯层输送带投产问世。张校友与其它有关人员一起,参加了化工部的颁奖庆功大会。接着又参加了引进设备的技术谈判工作。当企业委任张校友为输送带分厂技术副厂长时,她继续保持严细的工作作风,深入班组指导生产,超额完成任务。她赏罚分明从不徇私。还经常组办技术训练班并亲自授课,与群众打成一片,使操作人员受益匪浅。业余时间大家都很少称她“张厂长”,而是亲切地叫“张大姐”。老校友的体质较差,繁重的工作常使她力不从心,曾多次发生过晕厥在车间内,但她都坚持下来了。# c _. B3 w. L& ?
* M" D# P, g5 n8 O退休后,张校友深知健康身体的重要性,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到市老年大学及青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舞蹈形体训练,注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保健,通过几年的努力,精神和体力得到很好的恢复,现虽年过七旬,人们感觉她只有六十岁左右,这是身体综合保健的结果,也为她后来再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冯耀材老校友刚离开青岛橡六,就应聘到广州市一家橡塑加工企业当技术顾问,开发塑胶再生原材料,又和张锡琳老校友一起应聘到河北省景县及省内青州市的乡镇企业协助扩建工厂和开发新产品。
( W- E2 m! v% [) K6 d: C7 p9 J: s/ s
2003年,老校友伉俪应聘赴印尼参加该地区一输送带生产厂的设备试车和投产工作,由于计划拖延而未成行。即被聘到济宁、兖州地区一集团公司新建的两个输送带厂,其中一个已于2004年投产,另一个今年下半年投产。两位老校友本打算这项工作完成后,可以轻松写意欢度晚年。然而橡胶输送带行业久盛不衰,很多输送带厂都在新建和扩建。淮南、扬州、大连、青岛地区的一些橡胶厂请二老去做技术指导,二老感到盛情难却,考虑到身体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最终选择了与青岛的橡胶企业合作,在济宁工程完成后赴任。/ N' D+ K {, l, o, V
6 p8 I! A" ?* j& J H' M两位老校友毕生致力于祖国橡胶事业的发展,使我们敬佩,访问即将结束,我们请老前辈对工作、生活作简要小结。冯耀材校友说:“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必须有良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和处理好生活,我俩都喜爱文体活动,并有一技之长——舞蹈、唱歌,我们做到了工作生活有劳有逸,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今年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我们除了给灾区捐款外,还参加了当地文艺团体多次举办的赈灾义演活动,再尽一点微薄之力;第二点体会是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但不必太过认真,要适应客观要求,只要不违背原则;第三是处事处世要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是一种乐趣,淡泊名利,以‘知足常乐’的哲理处理好生活;最后一点是端正人生态度,我们一直认为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在有生之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与橡胶的情结深深的紧系在一起。”5 K. `; j, R1 Z6 l. F0 S+ d6 O1 P
" B3 d5 J. I. s- i我们衷心祝愿冯耀材、张锡琳两位老校友工作愉快,生活美好,家庭幸福,健康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