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755
- 精华
- 积分
- 4910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7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2-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南之有橡胶业,归侨功不可没。尤其是儋州的归侨、侨眷,经过百年的实践,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不仅奠定了海南,甚至全国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的基础。除冒着生命危险引进橡胶等种子种苗外,还积累和推广了种、割、管、养、制胶等多方面的经验,培养大批富有经验的技术能手,向国营农场、地方国营农场以及研究机关、院校输送大批骨干力量,提供科研试验基地及种子苗木。
$ v: Q. d' [8 w" o! S4 l& R
% K; t3 j& F) \$ h# b- _" A 橡胶引植探源
% l* y* S7 Q4 y- D. C J- v5 Z h) i* r) v
海南行政公署开发处于1956年编印的《海南热带作物介绍》指出,光绪30年即公元1904年,侨居马来西亚怡保的区佐卿同侨领胡子春经清政府批准,在儋州的那大成立“侨兴有限公司”,以开采那大的大宝锡矿为主,兼营垦植业种植橡胶。因为在此之前,即光绪28年(公元1902年),番禺华侨曾汪源曾带回橡胶种子在广东省的英德县试种,结果失败。不久,曾汪源、曾全城父子又从马亚西亚运来一批橡胶苗直接到儋县的洛基乡西岭村一带种植,这就是中国引种橡胶的开始,但也没有成功。据区佐卿的曾孙子区进(香港永辰国际文化机构董事总经理)在《中国橡胶引植探源及祖辈投资追记》中说:侨兴有限公司偷运回的橡胶种苗,“终在那大镇侨南乡界种植橡胶成功,开创了中国栽培橡胶的纪元”。陈光良教授在《海南经济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评论说:“使海南橡胶业的商品化种植和经营,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云南的刀安仁土司引植回国的8千株橡胶,被日本技工破坏剩5棵,不久再死4棵。1951年植物学家蔡希陶等去盈江考察时,仅剩1棵,被称作“中国橡胶母树”。两年以后即光绪32年、公元1906年,乐会县(今琼海市)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何麟书,步区佐卿、胡子春后尘,在崇文乡的合口湾(今东太农场坡塘区)创办“琼安胶园”,种植一批橡胶。到1954年时仍存“祖母树”2006株,据说今天仍存66株。琼安胶园又被称作“中国第一个橡胶园”。% s `; n5 Y3 ], c
) T* v6 Q& R: V; T8 L Q( x
天然橡胶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876年开始人工种植,属热带雨林乔木树种,把北纬15°以北和南纬10°以南称为“非传统种植区”。而儋州位于北纬19°31′,东经109°34′,气候属热带季风型,比较接近南美洲的地理环境。土地肥沃,雨量充足,而且受台风影响比海南其他地区都轻得多。经曾汪源作环岛考察,认定儋州的南部地区发展橡胶条件相当优越,得天独厚。大批华侨蜂涌而到,垦荒植胶,使儋州成为我国橡胶的主要产地。1950年,我们父亲谢儒俊以橡胶技术员的身份参加清点,全县共有胶园37个,3356亩,橡母树48600多株、小胶树5万多株。1951年,胶园发展到150个,胶树15万多株。就是这些胶园,带动了十大国营农场创办,立业在儋州;四大地方农场也相继建立。到1986年统计时,儋州境内的橡胶已达68.7万亩、胶树2061万株、年产干胶3万多吨。面积、胶树株数、干胶产量均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名列前茅。/ \" T4 b4 a" ~) `' Q9 ~1 y0 b
; A2 O6 Y1 R/ W' G' c3 _- P/ c9 g
从对橡胶引植的探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云南盈江是中国天然橡胶的发源地,有中国第一棵橡胶母树;儋州市那大的侨南乡界是中国引植橡胶成功的第一块宝地,它开创了中国栽培橡胶的新纪元;琼海市境内的琼安胶园是中国第一个胶园,胶园主人何麟书成为中国橡胶产业的开拓者;儋州是全国橡胶业的主要基地,在104年的中国橡胶发展史上,面积、数量、产量,一直名列前茅。
& w% r$ G0 H5 k9 a3 u q( S. L* X2 t
民营橡胶历尽坎坷
8 Y3 P4 I f, Z. y- }8 Z
1 F* c0 G" {5 e6 X 从年青时代起就把心力扑在发展海南橡胶事业上的曾金城,留下一篇文章记叙当年创业之艰辛。文章说:“民国元年,是二十六岁。十一月娶妻,十二月携妻渡琼,于那大五岭侨兴公司茅舍居住。”“翌年生女名爱琼,因山岚瘴气,夭折于海南。炎热西风夜不眠,家书重叠枕函边,流萤明灭时三两,砂虱亲人累万千。骗妻度蜜乌翔岭,误父几亡水口田,翻山越岭琼西去,挥舞铁锄着祖鞭。”: {- } X* t, @# g/ {
0 [, Z, p% Y6 p# S( X' _6 ]& C
曾金城和父亲曾汪源,原籍番禺县人,侨居秘鲁,立志把橡胶引种回国。清光绪28年,曾汪源到橡胶原产地巴西参观学习,并偷带回橡胶种子在英德县试种。试种失败后又直接从马来西亚偷运一批胶苗到儋州洛基乡西岭村一带种植,试验依旧未成。转与创办侨兴有限公司的区佐卿合作,对海南岛的种胶条件进行全面勘察。直到1920年,曾金城另与崔朴池等创办了开琼植橡公司。欧战结束,国际市场胶价狂跌,海南胶业几乎濒于破产。1928年,曾金城重新投资,改名新济植橡公司,仍不景气,再投资易名为永济植橡公司。曾有四个儿子,一满十六岁就渡琼来儋参加垦植。坚守到胶价起色后,又改组永济为天任植橡公司。年年扩种,到日军侵战海南前,已有新老胶树三万多株。曾金城之子曾浦回忆说:1939年海南沦陷,日军提出与其父亲合作继续经营天任,其父弃园而逃,不愿为日所用。抗战胜利,23岁的曾浦同父亲、大哥曾鉴棠再渡海南复业天任,看到胶园荒芜,悲痛万分。其父时年61岁,壮心未减,留下一首七律:
/ {0 a, ]# C$ G: ^ p0 A6 s2 G
0 }2 D8 g9 D; M 几番艰险着鞭先,野老何曾让少年。
) }7 E f) i1 @ a" Z3 a
3 Z4 P2 U# X9 N/ f3 }( s 耳顺不嫌豢瘴雨,躯残犹肯冒蛮烟。9 i7 m* t& d( q7 P. o6 T9 {
1 d" q E7 Z: j
妻儿劝我休如此,宇宙生人岂偶然。
6 W, e" N: b7 a {; }0 B/ ]
/ y' ~- y6 Y1 Z3 i 造化未容闲一息,奚须搔首向长天2 H+ S1 b; j6 J
. P+ k2 E7 a. v% Y, i( F 可惜,长天不回答。曾金城招集原天任工人二十多人来清理胶园,进行开割。1949年,因年迈休衰,由曾浦陪同回乡。1951年其大哥鉴棠也因事回乡,胶园暂交歧头村人曾江、曾兴父子代管。三代植橡,艰苦创业的曾氏,再也没有办法光顾天任胶园。% c; F( G" X0 q8 z; Y* E
6 S! N, a- ] f w1 z R 而区氏在那大的西?地区植胶数千株,建成侨兴胶园。1908年又首引进咖啡在那大地区栽培。到1914年已植咖啡三十余万株,年产咖啡二千斤,被国人誉为“咖啡普罗米修斯。”然而,由于侨兴的主营业务矿业失败,1917年从侨植垦务公司抽去2万银元资金,严重影响到橡胶的生产。当年,橡胶遭受寒流袭击,胶价下跌到每百市斤值9元钱,只好借款7万银元维持生产。到1929年所业亏累不堪,股东无力维持,委托债权人区季谋为全权出让人出让,又无人过问,债累日重,遂于1933年由广州地方法院判决,将侨植残余资产判归债权人区季谋抵偿债务。季谋承接产权后,增资2万银元重整业务,公司改名为“侨植志记垦厂”。中日战争爆发,国内战争不断,金融恶化,季谋各业失败,长住香港,业务交代理人负责。
7 P* X5 K, d0 X# P2 ~/ O2 Z$ k- y( B: F, I2 R
1950年12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发布《公司合营与民营垦殖橡胶的暂行办法与决定》,以政府出资三分之一,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与政府按比例分成。但1951年5月,儋县人民政府以侨植公司、侨兴公司、天任公司、夏丰公司等四个胶园属官僚资本和反革命分子经营的名义予以没收。事后政府认错,侨兴属侨产,不应没收。不久,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将华侨经营的胶园合并为“公私合营儋县华侨农场”,时年1958年5月,并定支付产权方的十年定息。1966年“文革”动乱,定息取消,直到八十年代中才落实政策补给六十年代欠付定息5000多元。可惜,此时区季谋等人已离开了尘世。/ _7 r8 y( b0 w# H
5 g7 t* O4 d6 k0 J
1928年,北美洲归侨吴业添、吴襄云、吴劭章,新加坡归侨吴有胜等集股于宝岛的大石乡创办“万隆公司”种植橡胶,又为大火烧毁。1929年再次集资11000元银元承买“侨立垦植公司”,改名为“联昌植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投资35800元银元经营,从南洋运回一批橡胶,咖啡种子种植,需要招股10万银元,日寇南侵,无法实现。% K9 e7 U5 |9 C% {# ~
1 y5 V7 Q5 ]( Y7 ?+ X Y% {
1930年,美国华侨陈德舜投资2000银元于联昌公司同时,独资3000银元经营“文明胶园”,种胶9600多株。也因解放战争期间治安不宁,产锁不利而放弃。1933年,马亚西亚华侨谭元贵、谭绍棠到宝岛的沙田一带探矿,集资37650银元办“万发矿植公司”。1935年植橡37000株。也因国民党政府金融变动,汇回款全部失值,不敢汇款,只好靠开割的500多株橡胶维持留守员工生活,无法经营。1936年,在省港澳的华侨陈汉滔等人,投资14500银元在大星种植油桐树,后改种橡胶14537株,建立“民安植胶公司”,也因日军侵儋失败。抗战胜利后只剩2659株。" l# c; ^) a. M9 f" v( ]
1 U# H5 E u# Z" r. k, E
民营橡胶,解放前历尽坎坷;解放后,也经历了几次大坎。解放前创办的侨兴、天任、万发、民安、文明等37个胶园,因种植技术不足,地方治安混乱,橡胶成活率低。至1950年我父亲谢儒俊从国立海口高级农校橡胶专业毕业出来,代表政府去清点时,仅保存橡母树4.76万株,年干胶产量100多吨。1957年,通过合并私营胶园,成立了地方国营的侨植、南辰、和庆三个热作农场,以及其他7个热作农场,橡胶种植面积也只有1.01万公顷,年产干胶205吨。到1958年的大跃进,橡胶场受高指标、瞎指标和浮夸风的影响,追求大面积而失管,胶园再次荒废。三年中种下的8746.7公顷橡胶,只保存百分之六十。农场并入人民公社,农场的物资和设备被平调,再次遭受严重损失。“文革”开始,热作农场的管理部门完全被肢解,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损失更加严重。儋州的民营橡胶业遭受推残,备受煎熬……
9 t7 Z; C0 z: a% ~) W+ L, _+ ^8 E T
民营橡胶的春天* Z% Y1 ] q7 F5 C5 R
9 [' ~/ O+ q9 @4 m2 c4 s. m, n 在政府口径、统计部门分类和民间看来,民营橡胶是指国营农场以外的地方农场、集体、私营和个体的橡胶。这个口径从1951年华南农垦总局成立,率先组建国营西联农场,国营西流农场起,沿用至今。
5 Y2 n9 m; a: c, d1 C5 i* S3 x
& b) i% T' i; m" x4 P9 n 195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安置一千多名归侨和侨眷来到儋县从事种植橡胶业。到合作化前夕,新创办的归侨小胶园达113个,植橡胶92800株。连同老侨园共有150个,植胶14多万株,其中橡胶母树35000株。1958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研究院从广州迁到儋州的宝岛新村,1960年又创建了热作两院试验场,为民营橡胶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育苗、种植、管理、加工等全套技术。3 M8 j( h* Q: S
7 R6 Z4 W( ^7 k8 p7 v/ o; k( Q
三中全会以前,儋州的民营橡胶是指侨植、南辰、和庆、番加这四个地方农场和那大、前进、大成、洛基、雅星、富克、和庆、兰洋、南丰、番加、东成这十个公社以及这十个公社的各个大队办的集体农场所种植的橡胶。管理体制上沿习国营农场那套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副业吃主业的“大锅饭”,几乎把企业吃光了。象样子的只有富克的东光农场,南丰的南丰农场,和庆的“五四”林场,雅星的茶山农场,洛基的侨锋农场,前进的牙拉农场和兰洋的公社农场等。三中全会以后,除石屋大队这面全国学大寨的旗帜外,其他地方分田到户的同时也都分胶到户,只有富克的东光农场、和庆的“五四”林场(后改为美万新村)、雅星的茶山农场(后改为茶山村)采取统分结合留下部分集体橡胶或采取分成办法管理。不久,石屋大队的群众轰起反对,赶走县委派去的工作队,也实行分胶到户。
' t( o7 v2 U1 \2 A8 d' _. m8 {5 W$ k! w& h8 S- E7 ^6 W6 ?
本来,儋州的民营橡胶,“文革”前面积已达到20769公顷,开割6471公顷,干胶年产量5500吨。而分胶到户基本完成,到1981年统计时,面积只剩下10841公顷,开割4579公顷,产量2413吨。管理逐潮规范,实行“三保”高产工程,新种橡胶也逐年增多。到1993年儋州撤县设市前,已有一万多个胶园,面积达18462公顷,开割9065公顷,产量7797吨。在改革开放30周年、海南建省20周年的2008年初,我采访了儋州市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海洁,他说,我市的民营橡胶已达43万多亩,年产量1.7万多吨。再过五年有望发展到60万亩,比十大国营农场的50万亩增加10万亩。由于技术上与“两院”对接,每株胶的产量接近了国营农场的产量。民营橡胶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c! q1 q& v# v3 A; e% k; R
2 p5 A7 ~3 [7 Z, a$ d+ e ? 儋州的民营橡胶,为全国橡胶种植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打破了世界植胶国家预言的橡胶禁区,不断引进抗风、抗寒、高产的橡胶品种,实行“管、养、割”的科学办法,摸索出胶树“依山靠林”的规律,建立人工胶园生态群落等,对全国橡胶的发展起了借鉴和促进作用。更重要的、为农民奔小康,走上富裕之路提供了保证。农民把橡胶称作“摇钱树”,“创家靠蔗,发家靠胶”,“橡胶是儋州百年不衰的产业”。
% _1 o# _- ~4 W1 B' w$ {2 B& l4 S/ d U( H3 N6 U" e$ u5 K
作者:谢有造(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