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6|回复: 0

海南农垦橡胶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5 14: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南农垦橡胶发展之路   3 w- o1 J; T" o* U& x) W
( [8 }) v, o* l
  海南农垦的橡胶生产基地,是几代海南农垦人用汗水和心血建设起来的。每一个参与过建设橡胶基地的农垦人,对橡胶事业总是充满着感情。最近,省农垦总局原局长陈新,在看过了本报关于对“使命感”的一组报道之后,致电、致信本报,对发展农垦橡胶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陈新老局长自1952年中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1992年退休,40年没有离开过农垦,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农垦事业。特别是对橡胶事业的发展,他不但是见证人,而且是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出于对农垦事业的热爱和负责,陈新老局长以年近八十的高龄,给本报写来了《海南农垦橡胶发展之路》的文章,本报今天全文刊发,对后人了解海南农垦橡胶的发展史,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 X8 z! ^" `& S4 T) e( o  
  u0 ]" B7 Q6 e! L4 L: u   1951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出了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历史性伟大号召,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人民解放军、城镇工人、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以及各种技术人才奔赴海南岛这片热土。他们满怀豪情,书写了一部开发海南岛的英雄史诗,波涛起伏,值得回味!
+ G- W( [; ]) t- P5 K! M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教训,目的是为了今后的更好发展,最终完成橡胶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 S) N1 B7 z# J7 b) P, C. q+ o1 E2 [   $ _/ d/ U# h, J# P8 s
  前哨战(1951年1月至1952年6月)7 L: ?% F" M$ }% U
  
( H' i: d3 |" U( p7 x+ C  u. [   1951年1月成立海南垦殖分局后,即筹建了20多个国营农场(当时规模较小,每个农场只有一万亩左右),也就是今天的东太、中瑞、西达、西流、西联、南林、南田……等农场。这些农场都是建立在倚山靠林并靠近原来华侨胶园附近的地方,很适合种胶。所以,一种便成功。只有半年,就植下了2万多亩——建国后第一批天然橡胶。倚山靠林就成为“大转弯”后的最成功的基本经验。
" W( v& V( G: p  O$ c3 \* r  大转弯(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 |- w/ d5 h8 N, y, u
  当时,由于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被封锁,国际形势严峻,橡胶短缺。迫于形势,国家不得不加大、加快橡胶的发展,提出了“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的开发方针。以机械化和“大兵团”作战的办法,掀起开荒会战的大高潮。然而,由于平原地区不具备植胶条件,加上没有经验,导致已植胶苗大面积死亡。而以高(州)、雷(州)、钦(州)地区为甚。海南开荒90万亩,植胶36.54万亩,保存面积34万亩,保存率为90%。而开荒未种的约50万亩。应该说,开荒有很大的损失,而植胶却是成功的。倚山靠林的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大转弯”对海南影响不大。此后,国家还把植胶的重点移到海南岛去了,使海南橡胶有一个大发展的机遇。
  ?$ c0 q! K$ i   ) r+ K5 \. f2 u' o5 G0 a
  发展橡胶的第一个好时期(1954年至1958年)
0 k- y4 l; U! A: R/ Y0 ?7 b   . U! o9 }; d5 r/ p+ c* l# L8 E
  经过总结大转弯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依山靠林”的橡胶发展方针。在强调开荒、定植质量的基础上,一批“倚山靠林”的农场得到迅速发展。如“三新三江”(新中、新进、新星、龙江、阳江、金江)等农场的建成崛起,并成为后来产胶大户。另一方面则在原来已开荒未种胶的草地平原上大举人工造林,构成方格林网,为防风护胶打下基础。随后成就了“三红”(红光、红明、红华)等农场草原植胶成功的奇迹,并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除了1954年因整顿、巩固,无所发展外,从1955年至1958年共发展橡胶31.83万亩(其中1956年发展16.85万亩)。年均发展约8万亩。存活率近100%。是海南农垦橡胶发展史上第一个好的时期,并为六十年代中后期干胶生产大幅度增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r, x2 J* P7 [2 f' Y. ]$ b& |
   / w, z# i+ y; A- u; [- ?5 F
  大跃进、大失败(1959年至1962年)7 i% ]( r9 j9 i- a
  
  e  J& {' e" N6 G7 J  t. C% k   1959年至1960年,同全国“大跃进”一样,海南农垦也掀起橡胶大开荒、大种植的高潮,大放开荒、定植“卫星”。为了争速度,创造出所谓的“跑步植胶”、“见缝插针”、“一锄定植”的所谓快速定植法。即只要把胶苗插下土去,不管死活,按一亩30株计算,就算完成任务。这里不仅有虚报成分,而且种多活少,林段很不像样子。广大职工饿着肚子闹“大跃进”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失败是肯定的。据统计,1959—1960年共植胶103.83万亩。(其中1960年植胶69.09万亩)。保存面积仅为21.6万亩。保存率为21%。其后1961年至1962年,这是林段的灭荒和填平补齐。当时,我作为全局橡胶清点小组的组长,参与了整个清点的过程。对每一个林段、每一株胶苗都一一清点核实,并为每一个农场绘制了“农场现状图”。清点结束后,向领导提出:(1)凡虚报面积或林段基本没有胶苗的,其植胶面积应予核销;(2)林段存苗多为实生树或“三代同堂”者应予推倒重来(即重新种植);(3)林段存苗尚好,只是缺些苗,则应进行补植、换植,使林段保持完整。领导采纳这些意见,并系统地总结出一系列的好经验,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此期间分别在岛西、岛南建立一批新的农场,也为后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P( `+ S) v1 E' N# E   3 Y: k3 p  b3 k4 T' ]
  短暂的美好时光(1963年至1964年)% M/ G/ M" b! _
  
& ?( W- ^2 m# X( v! z; B, s# H  大跃进的失败,教训深刻。这时,上至局领导,下至广大职工都认识到:要种好橡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质量为前提、最大的干劲才能有最好的收获。同时,还总结了“四化”(良种化、梯田化、覆盖化、林网化)和“五提前”(提前育苗、提前造林、提前开荒、提前覆盖、提前定植)的系列经验。根据这些经验,高质量、高水平地种下25.54万亩(其中1963年19.45万亩)。保存率近100%,年均发展13万亩,这是一个不俗的战绩。, Z0 g/ S: @3 n# C9 U$ O6 ?0 H
   5 i- L% u" V3 G4 c
   “文革”前期和末段的粮食自给运动(1965年至1968年;1975年至1977年)8 a( w' |! y1 w5 Q. l. R  H
   5 D8 N# K* |) r3 M
  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中间还夹了一个“兵团”时期。前4年后3年,共有7年。当时,提出“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上面要海南农垦搞粮食自给。在这种压力下,农垦局采取了:(1)并公社成立5个谷物农场;(2)在红十月、红泉农场大搞机械化开荒造田;(3)东寨港围垦造田;(4)各谷物农场平整土地;(5)各农场在“两山夹一沟”的地方垒基造田。但所有这些措施,不是彻底失败,就是虽有增产,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农垦的粮食自给问题。相反,由于精力的分散,资源的分流,影响了橡胶的发展。7年共计发展橡胶36.12万亩,年均5万亩左右。显然这是一个低速。既要发展橡胶,又要粮食自给,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
) S7 i% @! V6 Y7 P6 ?/ c1 V  
' ~( v$ R9 x/ H2 y4 N8 W! w7 Z& u+ z0 D  兵团的“大跌进”(1969年至1974年)
+ i$ M( R0 G: R: Q   5 N- b0 b, `9 [% c5 i, m3 S6 }
   1969年,农垦体制转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来者以“大力发展橡胶”为号召,搁下粮食自给这个包袱。提出“一年等于过去20年”的口号,集中力量,大干快上。不听老农垦的意见,决意大干一场。但由于:(1)苗木供应不上,采取所谓小苗芽接、小苗定植(径粗不及筷子粗),死亡率高;(2)集体作业,前面种、后面荒;(3)开荒质量差。造成橡胶大面积荒芜和死亡。老农垦反应强烈,“兵团”接受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开始灭荒、灭茅和补换植工作。之后,固定专人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慢慢地使橡胶得到恢复和发展。9年共植胶172.84万亩(其中1970年123.38万亩,为历史之最。)最后实存82.47万亩。保存率为47.7%。年均也有9万亩。林相稍差。但比“大跃进”时稍好一些。值得一提的就是:兵团四师曾在岛西进行大面积开发,并新建邦溪农场,这对橡胶西移作出贡献。" G8 P; G2 g4 N- P/ p' o
  
7 t  R% z/ `/ v9 N8 f8 p' u  海南农垦橡胶发展最好的年代(1978年至1990年)! u. Q- X/ s7 B! j3 D1 n
   - w, \7 [% H* y0 u
  由于“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实行粮食包干制;不再搞什么运动;以世界先进水平为要求的世界银行贷款“橡胶项目”的实施以及家庭承包和家庭农场的推行等,这对本阶段橡胶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稳步发展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1 o- n6 j  H% e. G* ~  这13年共发展橡胶180.28万亩(其中1981年、1985年均超过19万亩)。年均发展14万亩。是海南农垦橡胶发展史上均衡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并使橡胶达到371.12万亩(1990年),至今(2005年为370.22万亩)仍未被超越。为90年代乃至以后的干胶大幅度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8 f0 a+ p6 [( w& ]2 V, Q4 x# {
   $ G0 f; f6 A! c; s1 i
   15年徘徊(1991年至2005年)7 H7 T3 I: X) ~" x+ q& c& G! B7 W/ Y
   ; I3 q7 C2 t: A' N, f
  从1991年起,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据统计资料显示,每年新植胶都在3—4万亩之间,15年累计,总增面积应有50万亩左右。但结果是每年橡胶所达到的总面积,都只在370万亩左右徘徊,甚年出现负增长(如1995年的364万亩;2002年的366?16万亩)。当然,有些是风害损失。但主要是植胶较少,增长与砍胶他种相抵消所致。为什么?我没有亲历,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应该引起警惕的,那就是如果长此以往,今后靠什么基础来增加干胶总产量呢?
* u6 S- v0 ^$ X; f- y6 }% X+ p   ; o! i, [3 U* J# V; W$ Q
  干胶生产的起伏  @. {0 v% e4 D/ ~. I) P7 ~
  
+ q* V& S9 G& J, ^1 c  T  在发展橡胶生产的同时,干胶生产也经历了5次起伏。第一次是1965年,首次破万吨;第二次与1976年跃上5万吨;第三次是1984年则突破10万吨大关,第四次是1990年,产胶超过13万吨;第五次是1995年,首次攻克20万吨大关,以后每年都在20万吨之上。原因:(1)未开割树的大量投产,这是最主要的,但往往被忽视。例如,1987年开割为205.50万亩,产胶13.8万吨;而2004年割胶为303.20万亩,产干胶23.32万吨,是历史的最高值。但如果算一算,就会知道,其间开割树增加了近100万亩,每亩70公斤算,增产可达7万吨,占当年干胶增产数的70%。(2)风调雨顺。(3)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起伏也有4次:第一次为1973年的特大台风,但范围较窄,损失干胶近9000吨;第二次当为1988年的连续台风,减产约1万吨;第三次为1996年的强台风,减产2万吨;第四是2005年的强台风,影响范围大,干胶大减产约7万吨(相当于100万亩的植胶面积。其原因:(1)当然是风害;(2)非风害因素也不可忽视。在这起伏过程中,每当干胶生产风调雨顺,胶价高涨时则对发展的呼声很高。但当橡胶遭受风害或胶价暴跌,则发展多种经营之声雀起,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以反应过头,特别是大量砍胶他种是不可取的。1 ^+ |- y' y$ a% W; n7 z+ A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为此,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尽一点老农垦人的责任。
0 G( U4 i; ]& k   1.科学发展,稳步向前
2 I0 t7 i$ |- P; |% p) x2 }  (1)要有战略眼光和历史责任感。毕竟植胶八年后才能开割。正所谓“前人种果后人收”。否则日后增产就难以为继。(2)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不仅要吸取本身以往的经验,还要学习世界植胶国家的新技术、新经验。今后,新植橡胶要种出新水平、新高度。(3)发展速度要均衡,稳中求快。据说,海南农垦还有80万亩荒地可供植胶,最后橡胶总面积可达到450万亩。如果属实,每年可按15万亩的速度开发,则5年左右的时间,便可完成植胶的历史任务。今后工作主要是巩固和更新了。
  G+ l4 P; g9 V3 T0 J   2、摸清底细,做好规划8 R+ f0 ]+ l' n) h
  摸清底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可供植胶的80万亩的宜胶地中,分布在哪里?有多少被占用?能否落实?然后制订出一个开发方案。总的原则是:(1)西部轻风区。是个优良的植胶带。能种胶的地方都要种上橡胶,其他作物应该让路。并给予原农户继续承包植胶,使之能保持收入。(2)中部中风区。此区多为丘陵地带,时有风害,生产成本较高,但仍然是有潜力的植胶地,应尽量发展橡胶,当然也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多种经营。(3)东部重风区。山区风害严重,屡屡遭受强台风袭击,橡胶损失严重,生产成本很高。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继续发展。对于原来发展多种经营并较有特色的行业应予支持和发展,形成橡胶以外的重要产业。
6 Z! t6 h( P, R6 n2 v% U- N1 P8 s   3、开发方式应以家庭承包或自费家庭农场为主$ }* B0 M" P8 j5 h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要讲效益,二要以民为本,让职工能体现主人翁的精神。经过长期摸索、家庭土地长期承包和家庭自费经营是较好的生产模式。作为农场或公司,主要是搞好各种服务(技术、物资、咨询),并在橡胶加工(包括高级产品的制造)和上下游产业链中图谋更大的发展,以发展和壮大海南农垦经济。
3 `" U# e" R" Y* b$ `   4、不可忽视自营经济的发展
. \1 @% r. o' N( x& g) a  据2005年度统计显示:海南农垦户籍人口为105.12万人。在岗职工17.28万人。割胶工人则只有几万人。除了离退休职工和小孩外,还有大量的非在职职工(失业、下岗、已成年未就业子女、临时工等)。橡胶价格涨了,也只惠及割胶工人。解决这些人的出路,只靠橡胶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发展农垦的自营经济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农垦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加以引导,做大做好,做出品牌,与橡胶行业一道协调发展。$ U/ K* C* {! A2 u) p
   5、农垦体制要改革,但要懂重  o% J5 N7 ?5 d& Y5 L
  不管是中央统一领导,还是省统一领导,只要有利于:(1)农垦经济的发展和壮大;(2)完成祖国橡胶事业的历史任务;(3)农垦社会的稳定;(4)农垦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双赢;(5)与周边农村的和谐共处。而不能:(1)不能层层下放;(2)不能让国有资产流失;(3)不能有损于农垦广大干部职工(包括非职工)的生存致富的利益;(4)不能降低(随着经济发展,还应有所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福利待遇。那么,我没有理由不赞成。但是,改革必须走公开的、透明的。改革方案要经过农垦人的广泛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我想,农垦的改革是会成功的。) q$ E9 {' ~" {7 h' W5 H1 w, y+ d) D! h

: p2 b' k2 f1 l& T4 F5 ?% ~' n   陈 新(作者系海南省农垦总局原局长)
# O- x5 g* t$ G; q0 R+ K0 S" n5 t   (作者注:以上主要是根据《海南农垦统计资料汇编》和《农垦志》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的)' ]! |. z  x8 n$ r! |7 I
   , V2 M- _7 z8 j; M- J5 `7 [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4-12-23 09:37 , Processed in 0.0230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