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7|回复: 4

锦湖事件背后:谁来拯救中国轮胎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 17: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自主品牌企业现在不太好做吧?”
$ R5 U5 M$ C  f; t. k/ z: i% e5 k6 G% a* U& l" O
  “是啊,我们现在一心想找合资方,哪怕被外方控股也行。行业太乱,靠自己做实在是太难了!”
; D6 w1 s& {+ [! ~4 a& }1 v! \) q& M6 Y& ^4 E, i9 L+ n* K6 Q
  记者偶然提及的一个话题,却引起一家轮胎骨干企业老总的强烈共鸣。" r, y0 L2 e6 u6 T  R. y$ H
3 }0 A7 I2 F1 v& V- m: F0 ^
  一家大的骨干企业,因为难做就宁肯放弃控股权,听上去有些难以理解,但这事发生在中国的轮胎行业似乎并不稀奇。近日在山东威海举办的一次轮胎企业交流会上,来自全国近10家轮胎企业的老总们,都对行业乱、企业难的现状深有感受。
2 u4 P% M! P/ r5 F) F! Y3 r) Z# [9 \' L2 R8 Z
  老总们一致认为,最近曝光的“锦湖轮胎事件”,只是目前中国轮胎产业困境的一个缩影而已。召集这次会议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理事长、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也正是抱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初衷,想借“锦湖轮胎事件”来警醒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同时提醒有关部门关注轮胎业存在的问题,早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这个行业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 I* Z9 Y2 k$ }, ~8 k. R* ?. y% ?; ?8 m  [# p5 B7 X) o2 ]0 S( K
  “在中国,无论谁都能做轮胎”
8 U- h$ J6 o6 h: a+ _
2 I: I" w" U8 X* y  这句话出自一位轮胎企业老总之口,它一语道出了中国轮胎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无序混乱的现状。
8 e6 x+ C1 _7 N% F8 s1 E1 ]2 J1 U  O3 ~
  中国橡胶协会轮胎分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轮胎企业共有360多家,仅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就达到290多家,其中的65%是中低端产品。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和GDP,还在不断“招商引资”建新厂,或者鼓励企业大规模盲目地扩大中低端生产能力。
  \; n# J" a, l. C0 d5 H
; V4 ?+ C  @& |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着跨国公司雄心勃勃地把目光转向国内。目前全球主要的跨国轮胎制造商都已在国内建立工厂,其生产能力占行业总能力的将近一半,外资轮胎企业的年均产量增长,也大大高于同期的行业平均增速。
* H, @( E' v1 u; G6 D
4 I3 T1 h$ K9 G3 \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老外们刚进来时,瞄准的目标还是高端产品领域,而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始逐渐把普通甚至低端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这导致没有一家跨国轮胎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轮胎试验场,也没有一家把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真正转移到中国来。4 k9 u% s- h5 V, _" A) y) h* D

: J! w1 S0 C8 }9 i% b  在威海召开的这次轮胎行业交流会上,一位老总讲述了自己在南美洲某国的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面对一个中国公司出口到这里的轮胎,他用一根细细的铁丝一挑,居然就挑下来一块橡胶。“这样的产品也能出口,不是太给咱国家丢脸了吗?”6 f& B# |# N1 I

% C+ n. B0 o. Y  T, @7 E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用“岌岌可危”来形容目前的轮胎行业。他说,从目前的现状看,由于跨国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远大于国内企业,轮胎产业“鹬蚌相争”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让跨国公司“渔翁得利”。# o% Z' b# E4 B
" M0 }/ R6 ~% M# k+ r) a1 L7 @# [
  在做了近30年轮胎企业的丁玉华看来,轮胎产业现在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单纯追求量的增长和生产能力的简单复制,企业满足于在市场上“拼价格”,如此下去,难说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锦湖轮胎。“锦湖轮胎是行业恶性竞争的牺牲品,实际上也是反映轮胎行业困境的一面镜子。”/ F  [, m! u5 K+ s

, Q; q: l0 q- I$ ?9 L8 {  中国轮胎业处在监管“真空”状态
2 T5 D' X% s4 @4 `: n* ~. t; d' l& f4 `/ P. G+ S* F
  据悉,那些出口企业的低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并不是偶然的。
3 O" O  B$ k* a. D- Z/ A; G7 \& j8 Z  j7 W! I0 h5 V7 H, F
  轮胎行业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根源,在于进入门槛太低,准入条件太宽。目前各地是否批准上一个新项目,主要是看企业上项目的规模大小,能达到多少条的生产能力,而对于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则有天地之别。
0 r/ [1 k+ p* @/ M, t) J: A& B5 N
/ L; @- V9 J3 ^. L1 L6 r  同时,不少人已经注意到,轮胎行业有些标准和重要参数试验方法,还是十几年甚至20年前制定的,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提高,导致这些标准和方法早已落后于目前的产品使用要求,一些企业标准现在已经远远高于国家行业标准。
: ~! M  c2 v; X" L& I- ~5 e: ^
/ b3 w* S7 v) R, C- ~( m  即便是国家对轮胎产品实施的“CCC”认证,也已经沿用10年,其安全性能指标偏低、环保性能指标基本是空白,目前已经是一个落后标准。* B6 i9 X# S2 @/ [- E9 y* c- M
. l& \8 I5 P& b9 H6 T
  在威海参加研讨会的老总们发现,困扰他们的,其实还是那些探讨了数年的“老问题”:产业发展无序、落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标准滞后、原材料价格畸高。" A" G! {( [1 h; v

: m  D6 |) a, @$ _  而这一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看上去风风火火的轮胎行业,目前行业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 g1 }( Z6 T" n' Y  F

0 t/ V( t4 A+ A2 w1 f  “自从化工部被取消以后,我们行业就基本上没有人管了。”来自轮胎行业的一位老总告诉记者。2 x2 a" b+ R6 \8 O+ B

1 B6 c. D- H) |2 w# ^( T  据介绍,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当时的化工部与中石油、中石化承担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2001年,这个局被撤销。原来一直由化工部负责的轮胎行业管理,先是归口石化工业局,后来又被划归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之下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
7 u, _( A$ b$ l5 h# _& ~; ^! L- m% }3 X5 Y
  就这样,轮胎行业的管理部门几经演变,成为一个管理职权有限、而以协调为主的三级协会单位,再也没有一个机构能直接代表轮胎企业说话,或者对这个行业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十几年来一直如此。
6 ?, h6 f7 o" J1 Z( Q  s5 A
- J4 g* p: u: z0 j. b8 V  某汽车专业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51%的被调查者认为,“锦湖事件”的发生缘于行政机关执法不严,22%的人认为是市场准入监管不够,10%的人认为是由于行业标准缺失——由此看来,绝大多数意见是指向政府相关部门。" A# W4 L8 d/ M" g* C: Y

% Z0 ]8 ^5 a# h& W* H5 T  众所周知,行业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还要有市场监督和管理。而现在,失去了政府和政策监管的轮胎行业,在这几个方面几乎全都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若靠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律,则无异于天方夜谭。  a; Q# ^/ V1 M* j9 S
( K* b* c6 u% S. _- ^# q
  当一个行业失去了标准和监管,怎能不发生“锦湖轮胎事件”?又怎能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4-1 18: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7 H: B. d: E5 J# \+ l, ^
橡胶技术网 http://bbs.sto.net.cn/thread-62941-1-1.html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4-1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呵呵 感谢 分享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4-1 2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体会!中国橡胶行业到了该转变的时候了。顶一下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4-2 11: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x3 j$ D6 g8 o+ F' l3 v" J( r
0 S4 g9 J/ ~  i& f# M$ j
应该让市场说话,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2-2 15:24 , Processed in 0.0414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