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胶林旧事

难得一见的橡胶历史资料老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0 1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他们致敬,中国的橡胶需要我们这一代继续努力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2: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毛主席的教导下,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顶级的团队合作!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当年的知识青年!哈哈……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3: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的知识男青年在泡妞,玩网络游戏,买彩票。
. d" x, Z. H+ E4 E4 |: _+ R当代的知识女青年寻思着傍大款,参加选秀活动,出国。。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1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孩子看过来。1 e) r( n& {9 X7 N
7 h/ W& p4 k' H7 w6 x1 k' w
640-1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胶分 +2 收起 理由
dasher + 2 我家曾经也有这么一套家当。

查看全部评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感动!谢谢!楼主是南院的吗?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13: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胶林春秋 胶灯闪闪
) L) V' r1 b* C3 |
  M* A- x  E+ n6 v. S* _" Q) P  知青岁月,我当过胶工。当年割胶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j6 y. r2 }. {& e

9 \8 Z% n: P* Z- n  a3 B9 D6 ]  "当!当!当!……",急促的钟声把人们从梦乡里唤回。醒来抬头望窗外,星星还在眨着眼闪闪亮。跟往常一样,我起床了,到饭堂去领回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吃早餐。穿上沾满胶泥的工作服,扎上胶篓,戴上胶灯,手提胶桶,我出门去割胶了。4 |! G; z& P; H) \3 O( E& m
  Z% Z! R4 w4 _
  夜晚3时至凌晨5时,正是做美梦的良辰,可是我们的胶林却已经苏醒了。胶林中,闪现出了星星点点的亮光,像是流萤,慢慢地流动着。这是我们胶工头上的胶灯。胶工们开始割胶了。胶林十分寂静,偶尔听到沥沥山泉声和唧唧虫鸣响。有时,林地上点缀着无数月光,斑斑点点,像一块美丽的花布。& J8 W3 e. H# @' R/ Z4 R: r" J! H

# J2 @* L9 `% I  g! x  我割胶的树位,在全队最边远的地方,要走40分钟的路程。树位在高山上,道路崎岖坎坷,迤逦向上。头上的胶灯向前射出一道亮光,在亮光的指引下,我沿着那条羊肠小道慢慢地向前,是蹬是爬,或又蹬又爬。等到树位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露水也湿透了裤腿。8 i7 I: t6 B; o! n: X

) X' F2 E+ S$ v& f  Z( ^  我这个树位有200多株胶树,分布在八九个小山头上。我把小山头编上号。割胶的时候,就从第1号小山头的最底下那条环山行割起。割胶是一种简单劳动,却也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操作要符合规程,也需要练就一定的技术。否则会把树割坏,还影响胶水的产量。我眼睛近视,戴着眼镜割胶,常常摔跤,还会把树割伤了,把胶线割歪了……要把胶割好,我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努力提高技术,聚精会神地去割。通常在天亮的时候,我就把那200多株胶割完了。每天割完胶,那两条腿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9 F6 i4 h7 d2 z" ]: P/ I
: l# K. I5 h4 A. Y- G  割完胶后,要等胶水。这时,我经常是卸下胶灯,剥下工作服,脱掉胶鞋,找块大石头坐下来,或跑到一块草地上躺下。可当剥下衣服和脱掉鞋子的时候,常常发现身上有多处斑斑血迹,那是山蚂蟥叮咬的。据说,这山蚂蟥是怕"臭水"的,出门的时候,已经用浸过"臭水"的纱布条绑在胶鞋上,可还是没有防得住它。我们胶工割胶除了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山蚂蟥斗。割胶实在是一种辛苦的体力劳动,不仅流汗,还要淌血!
6 H& e# I6 B- e7 c4 ~7 v
' g! G7 q5 g3 D0 G% Y  该收胶了。收胶比割胶劳动量大,体能消耗也更多。起初,桶里的胶水少,提着它走还觉轻松。可到后来,桶里的胶水越来越多,胶桶就越来越沉重,每往上一层环山行爬去,都得拿出"吃奶的力".当爬到最高一层环山行时,完全精疲力尽。5 C9 I2 W* `  [# g
3 N, n9 ~; T, q3 W
  收完胶,我得提着胶水到收胶站去,得沿着来时的山路往回走。这个时候,已经烈日当空了,晒得人满脸通红,浑身火辣辣的。感觉那多半桶胶水越来越沉,累得大汗淋漓。又走了40多分钟终于把胶水送到收胶站,完成了一天的割胶任务。
" z8 w/ u: o1 }; U$ j; c1 f& Q/ C" e) ?  Z2 B" U& S
  割胶劳动委实辛苦。据说有一年中国疾病预防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与许多工种比较,胶工劳动时间、能量消耗、劳动强度都是最强级之一。每当我想起过去割胶的情景,就觉得我们的胶工是勤劳淳朴的,他们像胶树一样,默默地不断流出喂养生活的"乳汁".他们的奉献精神,如胶灯闪闪,照耀着胶林……
& F: |) I* t4 k9 R; j9 t, u& l
% w. ?/ D0 D9 D" p  我愿这盏胶灯,永远在我心中闪闪发光。 (谭敦辉)
$ v$ S: O) y' x) F! @- D: L5 T& U2 T0 s+ E. T
胶林春秋 知青岁月. O, e6 G6 e5 H* c9 z

- V% a# C2 r! M% I     海南宝岛万顷胶林曾经是数万知青的第二故乡。知青们在这里,朝迎晨曦,夕送晚霞,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汗滴林下土,血洒绿胶园,留下了难忘的一段人生旅途的足迹。诗人说,万泉河流水,日夜传颂着他们动人的故事;五指山作证,盛赞着他们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贡献出无悔的青春。如今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了“知青爷爷”、“知青奶奶”。回首那“过去的事情”,他们有说不尽的感慨。他们之中有我,我要说的往事,有我的,有他们的,也有我和他们一起的往事——胶林春秋,知青岁月。
) t3 {  z9 R" F" r7 ?" m密密的胶林我的家
4 F4 @6 D6 l/ z: B ; i5 @7 n7 y5 l' p3 H
     汽车上坡又下坡,右转又左拐,颠颠簸簸地驶着。窗外胶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汽车在胶林中穿行,越过一条小水沟,再爬上一个坡,看到几幢房子。到“家”了,到我当年“上山下乡”的“家”了。“我的家在密密的胶林中”,这是当年我到农场来后给亲友写信时常说的一句话。30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我重返当年这个“家”。到了“家”,记忆的“门”就打开了,众多的人物和景物都涌到脑门上来——覃书记、樊队长、陈辅导员、林叔、李姨、小盘等;老工人的小伙房,我们的集体住房,住房旁边的公共食堂,食堂旁边的小球场;胶灯、胶刀、胶桶、砍刀、锄头;橡胶林段,林段中的羊肠小道,小道旁的牛栏,牛栏周围的山蚂蝗;菜地,菜地旁边的鱼塘,鱼塘中的木搭厕所;绕着连队住地流淌的小溪,溪流中的石头,石头缝中戏水的小鱼,林段四周的叠嶂峰峦,莽莽丛林,滔滔云海……" Y% M  {$ L" m: ]2 z0 y
      在“家”中看到了一些记忆中曾经朝夕相处过的老工人;在“家”的周围看到了一些记忆中曾经朝夕目睹过的景物,我油然想起了当年劳动和生活的往事。
2 M. Y2 U+ `2 U) K8 F     劳动,很辛苦。早上割胶,下午林管。凌晨四、五点钟,就披星戴月,头顶胶灯进胶林割胶,约10点钟才收胶回家。割一株树,弯一次腰,收胶水时再一次弯腰。一般一个树位约200株胶树,割一天胶就得弯400多次腰。下午林管,林管就是砍萌或者施肥。一天割胶、林管回来,总感到腰酸腿痛,累得直想趴床睡觉。2 ^( `( i- z4 r% T" J6 R
生活,很清苦。刚来时,工资一个月22元。在公共食堂吃饭,一个月伙食费9元,大米定量40斤,菜集体种,一般免费供应,很少吃到肉,一个月大约有2、3次杀猪,加菜。由于劳动量大,尽管油水少,饭还是吃得香,吃得饱。工资22元,大米40斤,伙食费9元,是当时我们生活的基本元素,故我们曾经把我们自己戏称为“22409”。我们知青,个个都叫“22409”。' H7 M5 N! t, x( e) Z- X3 h  F) H
      在这里,尽管劳动生活很艰苦,但我还是很爱这个“家”。
- V3 _4 b- b) h* ]6 _/ a     “家”中的老工人可亲。在生产劳动中,无论是割胶、林管、开荒种胶,还是伐木、割茅草、砍竹,他们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们。在生活中,他们常把我们当成他们家里人看待,有好吃的,都请我们去共享。我们和老工人在辛苦的劳动和清淡的生活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深厚的情谊,离开他们真有说不完的恋情。' C  M. U4 I  I, b* @9 ^
“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很优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里的山川雕塑成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景区。毫无夸张地说,井岗山的峰连霄汉、奇峦秀色;黄山的云海雾天、苍崖古松;庐山的山泉瀑布、奇岩幽洞;武夷山的涧流溪淌、鸟语鱼翔,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到。虽然这里的山没有那些名山那么“名”,但其景色风光还是称得上“多娇”。在这风光旖旎的佳境中过日子,也曾经使我们有过“浪漫”。在节假日,我们曾经爬上“险峰”,饱览那山林云水的“无限风光”;割胶回来,我们曾经赤身裸体地躺在汩汩流淌的溪涧碧水中,与鱼儿同乐,怡然地品尝着回归自然的意蕴;在皓白如昼的月夜,我们曾经互依林下,听虫鸣,听落叶,意趣盎然地欣赏着万千个生命之歌。
& s- V& W( E: q8 b: s9 p# q9 P1 J     在这里,艰苦的劳动生活锤炼着我们的意志,老工人的淳朴情怀温暖着我们的身心,自然美景陶冶着我们的性情。我实在爱这个”家”,即使是现在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中,也常常日思夜梦着它。6 y# b! g, f2 y/ ~. [5 F3 H, ]

$ T' k/ a# P0 w3 ^     然而,当时我们对这个”家”也不完全仅有这种美好的感觉,说实在的,那时我们还没有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留恋城里的家。尽管党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是那么的神圣,尽管发展祖国橡胶事业是多么的需要我们在这里”大有所为”,尽管山美水秀人和的生活环境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但我们还是没有说服好自己要把”家”永远安在这里。因为,我们当时还没有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先进知识青年的那样思想境界,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完全献给农村、边疆的建设。我们虽然经受过党的诸多教育,虽然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暴风骤雨的洗礼,但我们还是没有锻炼成熟,还没有完全接受党给我们所指明的世界观、理想前途和“接班人”的使命。我们还是紧怀着自己意匠的理想和向往。在这里我们有过“浪漫”,也有过彷徨。在割胶时,我常常望林忧思,“我会象这些胶树一样,永远把根留下吗?”日落西山红霞飞,在劳动回来的山路上,我又常常望山兴叹,“云横崇岭家何在?”实际上,我们爱胶林中的这个“家”,更爱城里的那个家。最终我们还是告别胶林回城了。
# J( C$ |& _) y6 B3 g$ P' Q     回访活动结束了。临走,“家”中的“親人”们再三叮嘱,“要常回家看看。”“好的,我还会常回家看看。”我依依不舍地关上了车门。汽车又左拐右转,颠颠簸簸地在胶林中穿行返回。“密密的胶林我的家”,成为我永远的第二故乡,成为我永远美好的回忆。% q* j. f( h1 r- k2 H

2 L& g, ~, f1 d6 H7 Z$ _, T风雨胶苗壮0 `( \5 _$ b7 V: v- W% k

2 ], [' n4 a5 u+ C; u     “壮苗”!在知青重访胶林活动中,我又一次见到了“壮苗”。3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壮实、纯诚,除了头上冒出几丝银发外,容貌仍然显得十分的青春。我不得不感叹,也许是那激情燃烧岁月的血汗真的养“壮”了他。他是一个老知青,原名不叫“壮苗”,“壮苗”这个名字是当年团政治处陈主任在开荒大会战中给他新起的,此后我们也就一直这样叫他。其实这个名凝结了知青们参加开荒种胶的一段经历。每看到他,每喊叫他的这个名,我就会想起那段经历以及我记载这段经历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风雨胶苗壮”。6 v( C! S9 E; `& y- b2 p; g9 ^
      1970年9月,我被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当“土记者”。报道组职责是新闻报道,但日常工作却大多是整材料。1972年夏,师里筹备召开“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当时,五团二十九连是个主要由知青组成的新连队,连队的主要任务是开荒种胶。那时候,他们经常组织大会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连队周围旧貌换新颜,昔日荒山已变成了新胶园,新开挖出的层层环山行上千万株胶苗正茁壮地成长。这茁壮的胶苗是知青们用他们的血汗浇灌出来的。在一年多开荒种胶大会战中,涌现出了知青们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师里准备将他们树为知青先进集体典型,因此派我去采写他们的先进事迹。. D- |1 W- R9 v; Z
     在二十九连,我第一个接触的人是“壮苗”。他是班长,在开荒种胶大会战中表现很突出,因此,连长让我第一个去采访他。“你叫壮苗?”我先问他的名。“其实我原名不叫壮苗,是政治处陈主任给新起的名。”“为什么?”“他说我长得象一株茁壮的胶苗,就随口起了这个名。”“这名起得好!”我赞叹地说。他确实长得茁健,胳膊十分的粗壮,身上肌肉一块块地突起,肤色呈古铜色,看上去就活象当今“健美”模特。宽阔的肩膀上仍粘着一些皮屑。“你脱过几次皮了?”我发现他这里可能蕴藏着我想要采写的先进事迹,便边搓摸着他的胳膊,边问道。“不记得了。干活的时候,我们大都是穿着背心汗衫或光膀上阵的。天天给太阳晒着,这皮肤就变黑了,接着就一层又一层地脱掉。我们男同志
2 l' \2 Z! r: Y9 @5 K  b     开荒种胶过程有几道工序,砍芭-烧芭-开挖环山行-挖穴-定植-浇水。砍芭要挥砍刀,开挖环山行、挖穴要抡锄头,浇胶苗要手提肩挑水桶,样样工种都是重活儿,可知青们不论男的女的样样活儿都干得很出色。挥砍刀、抡锄头,手掌磨破皮,咬咬牙坚持着干,直到掌上结出一层厚厚的硬茧;砍芭时碰上漆树过敏,脸肿得睁不开眼睛,照样天天上工地;开挖环山行和挖穴时,遇到大树桩和大石头,大家争相冒险去点火爆破;挑水浇胶苗时,肩头磨破了皮,也没有一个人撂过水桶。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还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一天连续干十几个钟头。特别是在大热天中顶着烈日大干,有人中暑倒下了,经过处理脱险后,爬起来又继续干。后来采访其他人时,连里的卫生员告诉我,据她不完全统计,全连几十个知青中,几乎每个人手上都长出了硬茧,近一半人有过漆树过敏的经历,大部分人肩头磨破过皮,一部分人在烧芭、爆破石头时遇过险,有十几人中暑过,小伤小病天天都发生,不计其数,可很少有人请过伤病假。他们的事迹实在令人感动。从砍芭开始,直到把胶苗种上,并让胶苗们茁壮地成长起来,在这中间,说不清我们可爱的知青们经历了多少千辛万苦!付出了多少血汗!
. z* z0 l( N) Q; ^# j      在采访活动中,我与“壮苗”他们同吃、同睡、同劳动。在开荒工地上,我确实看到了他们热火朝天地大干苦干的动人情景。休息时间,我与几个知青朋友闲聊起苦乐观问题,一个知青朋友很自然地用流行的“豪言壮语”来回答我说:“苦不苦,想一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一想革命老前辈!”那时,一个负责宣传工作的女知青正站在一块高地上用“土啦叭”高声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听了那位女知青的广播后,他又说:“你听,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死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苦累!”多豪迈的语言,多闪亮的思想!在这里,我不仅采集到了他们许多先进事迹,还发现了他们“闪光的思想”。发现他们“闪光的思想”,我很高兴,因为在接受采访任务时,首长特别交待过我,不仅要采集到“先进的事迹”,还要采访到“闪光的思想”。那年月讲先进事迹最看重“闪光的思想”,因为那时候都认为“闪光的思想”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精神力量”才能使人们激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这“革命热情”就是现在说的“燃烧的激情”。那时候知青们为什么会如此拼命地干,就是因为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燃烧的激情又来自哪里?就是来自蕴藏在“闪光的思想”中的精神力量。我正是要循着这种思路去探寻他们种种“闪光的思想”。因此,我们继续闲聊。说是闲聊,实际上我是用闲聊的方法去采访他们。在说到发展祖国橡胶事业话题时,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帝修反”在战备物资方面封锁我们,企图以此破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就是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大力发展橡胶,冲破“帝修反”的封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步伐。我们大力发展橡胶,实际上是在与“帝修反”进行斗争。我迅速地把他们的话记了下来。因为我认为这应该又是他们一种“闪光的思想”。这时“土啦叭”又响了,宣传员开始播放一篇广播稿,题目是“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中心意思说的是年青人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刻苦磨练自己,改造世界观,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革命接班人。不难看到,这篇广播稿的主题,又反映出了他们“闪光”的思想意识。广播完后,我把这篇广播稿做为“宝贵的材料”收集了下来。这样,我就基本完成了采访任务,即不仅采集到了知青们丰富的“先进事迹”,还采访到了他们种种可贵的“闪光思想”。
( N- t2 k$ O9 j     几天的“三同”采访活动结束后,我带着厚厚的采访本回到师里,向首长汇报了采访的情况。首长很满意,说二十九连的年青人们思想先进,事迹感人,要坚决地把这个典型树起来。接着又交待说,这个典型材料要抓住知青的特点来写,要着重体现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和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为革命接班人的光辉思想。我琢磨着,首长的指示,应该是典型材料的主题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应该着重描写知青们如何“晒黑皮肤练红心”,如何在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也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成长。根据首长的指示,我构思出了文章的框架。在设定文章的题目时,从团政治处陈主任给“壮苗”起的新名中受到启示,觉得“壮苗”他们正象他们开荒种出来的胶苗一样,经过风雨洗礼,正茁壮地成长着。因此,就给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风雨胶苗壮”。
- {+ g4 c$ B( E% P% Y+ @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胶苗已经长成大胶树了,“壮苗”他们也已经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材”了。今天再次见到“壮苗”,大家无不感慨万千。我们聚在一起,你说,我说,仍然说着共同的语言,说着当年的开荒种胶,说着当年的燃烧激情。大家同感青春无悔。大家都没有忘记,是时代精神点燃过我们的青春激情,那激情曾经烧黑过我们的皮,烧红过我们的心,可她并没有白烧,最终把我们烧成了“栋材”。; u8 F8 m0 z) F, @8 G6 B" j& M
告别时,我看着“壮苗”俣俣的身躯,不由再次吟叹:“风雨胶苗壮”!, t% w; a5 H& v0 ?6 o9 v$ R" L

, R7 ^8 v, j0 _6 L0 j8 o4 H! z' z
  0 c. L" V4 E6 B5 E- ?3 ^1 ?2 G7 t
  闪闪的胶灯$ v6 H7 Q* L5 {* K$ {0 \! ~  ?. W
  闪闪的胶灯在漆黑的夜里犹如胶林里的萤火,也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胶林里的明灯。
0 [/ ]' I* @) c. A/ X3 m+ ^/ E& Q. Q8 [1 F7 @7 R9 v
  胶灯:分为电池和电石(乙炔)灯。以下为电石灯的大概情况: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水壶,下部为电石壶,两部分以螺旋结合,并配有胶垫。水壶中心为水滴控制旋阀直贯到电石壶,并以水滴多少控制灯的亮度(火舌苗长)。水壶中另的一管为出气口,接胶管到头部灯嘴。- Y4 c" F1 j8 n. \% A
6 B8 L  O) F% q2 B4 B) i2 N. m
  灯嘴为黄铜材质,中贯陶质喷嘴,喷嘴的口径决定火焰的燃烧程(原理跟风焊一样)。电石耗用量约为50克两小时。
; W$ r+ V( V9 y% j8 k
& ~! x  ~/ E# |" \  早上出门前装好电石入胶灯电石壶(平时用密封的饼干罐装好放在宿舍),打开水控制阀(视自己的灯及所需亮度而定),点火亮灯出门。一般在割完胶后磨好刀,顺便清洁灯反光罩(灯罩原配为抛光的铁质锅形反光体,但我们都喜欢自己另做:用铝质废胶桶剪成直径为15CM的圆形,用胶杯垫底,以胶刀柄慢慢锤成锅形,先用磨刀石磨滑,后用棉花加牙膏慢慢磨至镜面,如此反光效果甚佳,锅形决定聚光点的位置,直至影响照明效果。
$ K6 ]5 R3 s0 J. V
2 y7 {. T: `9 z+ Q( V" L% t  胶灯不用怎么保养,一般系用完后倒净水壶的剩水,清倒电石渣,通通喷嘴。. h- W- }) J" v3 S( m5 x, K+ L
0 v1 A2 q6 l5 _/ s+ A, M
  图右部为胶灯主体:上部管状为出气口和气管,下部就是电石壶了,壶体左部铁线绕成的挂钩就是用来挂在皮带上,烂锅状为灯罩(未能看清喷嘴,在锅形物的底部)左侧为头箍。细线应为绑绳(我们系用橡筋)。
' j1 S9 \: ^1 O% e* {; o/ c; |2 d, E8 |1 g8 S
  闪闪的胶灯在漆黑的夜里犹如胶林里的萤火,可以说它是胶工的眼睛,没它就看不到路。割胶工就靠这些微弱的光线来割胶。胶林蚊虫多,露水多,半夜起来工作,工作难度比白天大。我虽然没当过胶工,也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眼前的这盏胶灯,参透着知青的汗水,看到它,也看到头戴胶灯的知青穿插在胶林里,忘我的劳动。

评分

参与人数 2胶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高 + 5 对现代人来说是生动的一课。
平常心 + 5 资料不错,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5: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见啊,我我们的胶工致敬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0-9-20 16: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珍贵的照片丶难得一见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4-11-22 01:19 , Processed in 0.02731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