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937
- 精华
- 积分
- 67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系,通过聚合物两相或多相共混可以得到特殊性能的材料,因而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橡胶共混体系,常需要加入填料进行补强。由于填料对共混体系各相的亲和性不同,因此其容易优先到其中一相中分散,从而造成在各相中分配不均。为达到某项性能要求,填料在共混体系各相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才能显示最佳补强效果。炭黑是目前橡胶中应用最广泛的填料,特别是在轮胎用橡胶领域,一般通过填充炭黑来改善材料性能。关于炭黑的分散结构(如分散程度、分布形态、颗粒迁移、分配定量等)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近年来,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人们越来越重视无机填料,特别是白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白炭黑补强橡胶具有滚动阻力小、抗湿滑性能好等优点,在绿色轮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白炭黑的化学性质及聚集态性质与炭黑不同,因此二者补强性能差别较大。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结构形态也直接影响填充胶的性能,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很少有文献报道。
3 @( ]2 W# F0 j 本工作通过控制混炼工艺来设置白炭黑在NR/BR并用胶中的分散结构,研究白炭黑分布对NR/BR并用胶的结合橡胶含量、各相玻璃化温度(Tg)、填料网络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P: h- r2 G6 C& k 1 实验
, r4 @2 a5 r8 z4 ~' s* D 1.1 主要原材料
( s8 w. s# t- ?+ @" S NR,1#烟胶片,马来西亚产品;BR,牌号9000,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沉淀法白炭黑,牌号155M,罗地亚白炭黑(青岛)有限公司产品;偶联剂Si69,南京曙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品。
2 z* m. m5 C4 r1 r) Q, L% e9 x 1.2 试验配方
0 H k/ h' B5 Z" v8 g NR/BR 50/50,白炭黑 30,氧化锌 5,硬脂酸 2,偶联剂Si69 2,防老剂4010NA 2,硫黄 2,促进剂DPG 1.2,促进剂CZ 1。0 D, a, j: i2 P! v
1.3 试样制备
2 L0 G) Z7 } Y. D# Y 混炼工艺I(正常混炼):先将NR与BR合炼,停放12 h屠再加白炭黑。9 ^6 `) y' j$ d
混炼工艺Ⅱ:先加白炭黑制成BR母炼胶,停放12 h后再与NR共混。* d/ g7 A5 O0 [ N" f/ a
混炼工艺Ⅲ:将NR和BR分别与1/2白炭黑制成母炼胶,停放12h后再共混。
1 R! ?( u5 i; ~% _! j! C" J) @4 [* d+ L 混炼工艺Ⅳ:先加白炭黑制成NR母炼胶,停放12 h后再与BR共混。 混炼胶在开炼机上依次加入氧化锌、硬脂酸、促进剂、防老剂、硫黄等,经充分混炼后在乎板硫化机(台湾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上硫化,硫化条件为143℃×t90。8 V6 z. _! T0 q; ^/ [4 ]
1.4 性能测试' p; Z W% ?& S/ C
(1)结合橡胶含量: }5 P" D) ^# i" H
将未硫化的试样剪碎,装入孔径为74/μm的钢丝笼中,放人甲苯浸泡72 h,每隔24 h更换一次溶剂,将浸泡后的试样在8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至恒质量。结合橡胶质量分数(ω)按下式计算:
. v- A, E, k" O, C# ~: } ω=[ω0-(ω1-ω2)]/ω0 Q4 `6 E" s1 d7 w$ P0 T ?* v7 x
式中ω0—试样中橡胶的质量;
: M j3 C8 F& ?% f ω1—浸泡前试样的质量;
# t/ h! x1 T7 L4 M; Y ω2—浸泡后试样的质量。
; E6 C8 H# D% C% f$ L n (2)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 w; v5 x F- {" Z3 k6 g. q 采用204F1型热流式差示热分析仪(德国耐驰公司产品)测定DSC曲线,测试条件为:升温速率10℃•min-1,温度范围-150~+50℃,氮气保护。
+ x- l$ I2 C$ `; P. Q% r (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N; n3 V- E! U' T9 o3 @ 采用5250-Ⅲ型SEM(英国剑桥公司产品)观察白炭黑的分散状态,试样经液氮处理、淬断,观察前进行真空镀金处理。
# B( `" Z% r0 X (4)动态力学性能6 i; S( F/ ?9 w. H
采用日本UBMRheogel-4000型动态力学分析仪测定动态力学性能,测试条件为:温度30℃,扫描频率1Hz。
/ r6 q3 Y8 b# R5 g7 A (5)物理性能
9 [( F$ t, M' @- ]6 X/ S 邵尔A型硬度按GB/T 531-1999在XY-1型橡胶硬度计(上海化工机械四厂产品)上测试;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分别按GB/T 528-1998和GB/T 529-1999在AL2000型电子拉力机(台湾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上测试;磨耗性能按GB/T 9867-1988在GT-7012D型旋转辊筒式磨耗试验机(台湾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上测试。
$ Q+ F* U- g& k( \ 2 结果与讨论1 ^- x# I( [8 a, s8 Q, Y
2.1 混炼工艺对结合橡胶含量的影响
4 H& a, }3 D( ] 采用混炼工艺I,Ⅱ,Ⅲ和Ⅳ的胶料中结合橡胶质量分数分别为0.307,0.385,0.322和0.256。可以看出,采用混炼工艺Ⅱ的胶料中结合橡胶质量分数最大,采用混炼工艺Ⅳ的胶料中结合橡胶质量分数最小。分析原因认为,白炭黑表面存在极性硅烷醇基,与NR分子亲和性好;采用混炼工艺Ⅱ,即将白炭黑与BR制成母炼胶,白炭黑首先分散于BR中形成结合橡胶,在强机械力作用下与NR共混时,BR相中的白炭黑聚集体被破坏,BR中未形成结合橡胶的白炭黑粒子迁移到亲和力较强的NR相中形成结合橡胶,达到稳定均匀分散,分散性好,结合橡胶质量分数大;而采用混炼工艺Ⅳ则相反,由于白炭黑首先分散于NR中形成结合橡胶,在机械力作用下,白炭黑聚集体虽也被破坏,但很难迁移到与之亲和力相对较弱的BR相中,因而在NR中重新聚集,达不到均匀分散,结合橡胶质量分数相对较小。
) _$ }8 j$ i" X( q5 a, I0 G* M 2.2 DSC分析# r3 o' N' ~& f% o% T) G1 K% }! n. X
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的DSC曲线如图1(略)所示。
% j7 X8 C8 l- N 从图1(略)可以看出,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均出现两个玻璃化转变,-100℃左右为BR相的Tg,-60℃左右为NR相的Tg,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x# \2 k: Z/ O
表1 NR/BR并用胶的Tg ℃' p* F% k) ?+ c4 z' P
混炼工艺 NR相 BR相( U2 G9 _. Z C% f* [* D
I -62.2 -104.1
3 F, K- d" P) I) }8 Q+ S1 C* s( l% LⅡ -63.8 -100.4
( Q0 ^, b$ N0 z- n3 H# EⅢ -61.5 -106.1" R- Z$ @; _/ A* K ^
Ⅳ -60.2 -109.0, O1 q# `6 r3 E7 a+ d m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中BR相的Tg由高到低依次为:Ⅱ,I,Ⅲ,Ⅳ;NR相的Tg由低到高依次为:Ⅱ,I,Ⅲ,Ⅳ。分析原因认为,混炼工艺改变了白炭黑在NR/BR并用胶中的分布,白炭黑含量不同,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对橡胶分子链的束缚能力也不同,导致分子链运动能力不同,Tg随之改变。对于同一相,白炭黑含量越大,橡胶分子链运动越困难,Tg越高;反之亦然。因此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中BR相的白炭黑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Ⅰ,Ⅲ,Ⅳ;NR相中白炭黑的含量正好相反。$ D" m( J2 _% ~( o9 r) C9 \
2.3 SEM分析. d* R- ~6 a5 q! e0 ?$ S g7 ^3 C
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试样的淬断面形貌的SEM照片如图2所示。SEM照片中白色圆球状粒子为分散在橡胶基体中的白炭黑聚集体。7 q0 P9 [7 v8 `( B. o
从图2(略)可以看出,采用混炼工艺Ⅱ的并用胶断面光整,—白炭黑在其中分散均匀,聚集体尺寸小;采用混炼工艺I和Ⅲ的并用胶中白炭黑聚集体尺寸较采用混炼工艺Ⅱ的大,但各聚集体之间分散较均匀,填料网络结构少,因而分散性次之;而采用混炼工艺Ⅳ的并用胶断面形貌粗糙,白炭黑在其中很难分散,存在大量大尺寸聚集体,且局部出现结团现象。( M% C- T' J. m7 H7 T
2.4 动态力学性能
$ @+ t& P# }! t 通常情况下,胶料中的细粒子填料会自发聚集成三维网络结构,使胶料的弹性模量或储能模量(G’)显著增大。当胶料受外力作用时形变达到一定值后,使填料网络结构破坏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胶料G’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Payne效应。混炼胶在低应变和高应变下的G’差值可以反映Payne效应的大小,Payne效应越大,填料在混炼胶中的分散性越差。* I, H m1 s1 @. ^. C& I" ]
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NR/BR并用胶的G’与应变(ε)的关系曲线如图3(略)所示。' c+ Z! X9 `8 R
从图3可以看出,在低应变下,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并用胶的G’差别很大;而在高应变下并用胶的G’差别不大,说明采用不同混炼工艺的并用胶中白炭黑的网络结构差别很大。采用混炼工艺Ⅱ,白炭黑均匀分散在NR/BR并用胶中,分散性好,填料网络少,橡胶分子运动能力最强,因而G’,最小,高应变下G’,虽有减小,但幅度不大,Payne效应小;采用混炼工艺Ⅳ,白炭黑主要分布在NR中,而在作为分散相的BR中分布较少,在NR中形成了较多的填料网络,当应变较小时,受填料网络结构的限制,橡胶分子运动困难,因此G’较大,而随着应变的增大,填料网络结构破坏严重,Payne效应明显。
' a7 O4 u+ D2 z- }2 V1 ] 2.5 物理性能
6 f7 X4 o% }! e- P 混炼工艺对NR/BR并用胶物理性能的影响如表2所示。 ^4 s, u5 k j/ k& J/ I2 A
表2 混炼工艺对NR/BR并用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m$ P/ `9 [% U& I. r0 ]8 U7 V
项目 混炼工艺
% U! Y' X5 M+ H- e0 S; j I Ⅱ Ⅲ Ⅳ
( ?2 r7 h4 Y- \0 _( rt90(143℃)/min 6.5 5.3 6.2 4.7# L3 D6 [7 t; j) K) m2 v) r
邵尔A型硬度/度 69 67 69 70
* g9 |7 l( c7 y* k5 r300%定伸应力/MPa 7.7 6.8 7.5 8.2: O+ {4 y5 {$ `' g5 F
拉伸强度/MPa 17.5 19.3 18.0 15.4" u8 Q5 q+ ?% t
拉断伸长率/% 540 575 550 5209 R7 q, g/ {; r$ _8 G4 z
拉断永久变形/% 17 15 18 20
1 S7 G5 ^8 L, l- D7 F( t& c撕裂强度/(kN•m-1) 50 67 54 46
* J3 d5 b- Z" T. g: UDIN磨耗量/cm3 0.0668 0.0557 0.0649 0.0727- T9 Q, P Q, @8 _7 m& P+ t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混炼工艺Ⅱ的并用胶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及耐磨性能均优于其它混炼工艺的并用胶,这是由于采用混炼工艺Ⅱ的NR/BR并用胶中白炭黑形成的填料网络结构少,分散性好,因此对硫化胶的补强效果好。
3 |, k* d* U9 `5 P1 A 3 结论
7 S- ?) ]* v, W; x8 V( x (1)混炼工艺影响白炭黑在NR/BR并用胶中的分散结构,从而影响并用胶的性能。2 h% c- ~6 V4 @) }& n) P
(2)采用先将白炭黑与BR共混制成母炼胶再与NR共混的工艺,在NR/BR并用胶中,白炭黑的分散性好,结合橡胶含量高,Payne效应小,硫化胶的综合物理性能较好。此混炼工艺替代普通混炼工艺是可行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