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845
- 精华
- 积分
- 2867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7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常见的混炼胶的质量毛病
. e/ [0 P, |% ]2 j' }资料来自:橡胶技术网 ) k. }1 v5 }- l8 a2 r2 }3 S
橡胶技术网会员Tying009编辑
0 o) u& b3 m) T* \: o/ r7 y2008年12月25日圣诞夜
' F. e x: ^! K, V- F* `(由于不知原创作者,故未填写作者姓名)
8 N" r6 L3 f7 m( J5 N ?& YA、配合剂结团主要原因有:生胶塑炼不充分;辊距过大;装胶容量过大;辊温过高;粉状配合剂中含有粗粒子或者结团;' p0 j% R2 }4 |6 h4 c9 g6 I3 y
B、比重过大或者过小或者不均匀原因:配合剂称量不准,错配,漏配、混炼中错加、漏加。
' N9 [& t, U" z) F0 B: LC、喷霜主要是由于某些配合剂用量过大、超过其常温下在橡胶中的溶解度造成的。当白色填充过多时也会有白色物质喷出,这时则称为喷粉。: Q |9 W6 G% |( j2 z( s k8 L
D、硬度过高、过低、不均匀,原因硫化剂、促进剂、软化剂、补强剂、生胶等称量不准,错加、漏加、造成的,混炼不均造成硬度不均。- A; I2 ^+ A: l$ O8 K
E、焦烧:胶料的早期硫化现象。原因:助剂配合不当;炼胶操作不当;冷却停放不当;气候影响等。
$ }4 h. h( x0 ]( k! n(1)混炼胶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 s1 S4 }! a! JA.分散不良的原因
9 j* V5 z+ X3 f' u; [" F(a)混炼过程中的原因* [" ~$ \. w2 e7 z F, L" T
[1]混炼时间不够;[2]排胶温度太低或太高; [3]同时增加酸性配合剂和碱性配合剂(如将硬脂酸和防焦剂ESEN与氧化锌和氧化镁一起加入);[4]塑炼不充分;[5]配合剂添加加的顺序不恰当; [6]混炼周期中填充剂加得太迟;[7]同时加入小粒径炭黑和树脂或粘性油; [8]金属氧化物分散时间不够;[9]在门料己经开始撕裂或碎裂后加入液态增塑剂;[10]胶料批量太大或太小。. G- I6 ?7 y. b3 R
(b)工艺操作上的原因- e% B' Y) h8 z+ i" z9 c& C
[1]没有遵循所制订的混炼程序;[2]油性材料和干性材料的聚集体粘在上顶栓和进料斗边上;[3]转子速度不恰当 [4]胶料从压片机上卸下时太快; [5]没有正确使用压片机上的翻胶装置。
6 X2 l+ P( B. h; A8 R) A(c)设备上的原因
W) G4 j, z9 c* E3 Q: B! n/ ]+ h- E[1]密炼机温度控制失效; [2]上顶栓压力不够; [3]混炼室中焊层部位磨损过度; [4]压片机辊温控制失效; [5]压片机上的高架翻胶装置失灵;: y2 D# Y& D; i6 j) R
(d)原材料方面的原因
$ r, u- Q& m9 z% ^; _, z" `[1]橡胶过期存放和有部分凝胶;[2]三元乙丙橡胶或丁基橡胶太冷; [3]冷冻天然橡胶; [4]天然橡胶预塑炼不充分;[5]填充剂中水分过量(结块); [6]在低于倾倒点温度下加入粘性配合剂; [7]配合剂使用不当;" a; n* j& n$ P5 A
(e)配方设计方面的原因
4 v- R: A2 Y# e5 m[1]使用的弹性体门尼粘度差异太大; [2]增塑剂与橡胶选配不适当; [3]硬粒配合剂太多;
4 y8 B1 T5 ?" X8 Y[4]小粒径填料过量;[5]使用熔点过高的树脂;[6]液态增塑剂不够; [7]填充剂和增塑剂过量;8 U; P; K0 t% E9 x: [ M- z6 k
b焦烧的原因
2 H1 w d; [# ^; J$ S+ j s(a)配合方面的原因- M; B8 Z/ G$ L# t# ~6 y
[1]硫化剂、促进剂用量太多; [2]硫化体系作用太快; [3]配合剂称量不正确; [4]小粒径填料过量;[5]液态增塑剂不够。
, V5 B: h9 }) _- G9 z(b)混炼操作方面的原因: q6 M1 g* J& N+ ]* }$ E
[1]装料容量过大;[2]密炼机冷却不够;[3]转子速度过高; [4]初始加料温度太高;[5]排胶温度太高; [6]促进剂加入密炼机中的时间不对; [7]或过早地加入硫黄,或分散不均而造成硫化剂和促进剂局部高度集中;[8]促进剂和(或)硫化剂分散不良; [9]树脂堆积在转子上;[10]漏加防焦剂; [11]未经薄通散热就过早地打卷,或卷子过大,或下片后未充分冷却。6 w. R; U3 D# P4 G3 ?' w4 K9 L
(c)停放方面的原因
2 R, o" W r3 [& {[1]在胶料还呈热、湿状态时,堆积胶料;[2]停放场所温度太高,或空气不流通; c、配合剂结团的原因[2]辊距过大,辊温过高,粉剂落到辊筒面上压成片状; [3]装料容量过大;[4]粉状配合剂含粗粒子或结团物;[5]凝胶太多。6 l' S: d: V+ [$ g2 a
d.收缩大的原因
( m* q7 l/ S. \6 m- q- C Y(a)无硫胶料
9 Q3 j) a5 s# O5 F. s. Z' z* L0 S$ x[1]可塑度过低;[2]混炼时间太短或密炼机混炼时间过长,导致结聚。8 N$ P3 r! j, u$ _" H- l- }( D0 `
e.麻面(胶粒)的原因/ M( l) K) C( g( q$ r& E9 A H
(a)无硫胶料密炼机混炼时间过长,炭黑凝胶量太多。(b)加硫胶料
1 [% \/ w* v. ^6 v+ ?[1]胶温、;辊温过高引起焦烧;[2]混人一些已焦烧胶料。% F0 x6 j6 L4 W/ V8 |- ~9 E
f.可塑度过高过低或不均的原因
# S' _$ W. Y- W! {( A[1]塑炼胶可塑度不适当;[2]混炼时间过长或过短; [3]混炼温度不当;[4]并用胶未掺合好;[5]增塑剂多加或少加;[6]炭黑多加,少加或品种用错。
4 m4 Y) i0 V& Pg.相对密度过大过小或不均匀的原因. p+ V- {: N, Q/ v
[1]配合剂称量不对,漏配和错配;[2]炭黑、氧化锌、碳酸钙等多于规定用量或油类增塑剂等少于规定用量时,均会出现胶料相对密度超过规定量;8 B3 {% T& q( o3 ^
[3]混炼时粉剂飞扬损失过多、粘附于容器壁过多或加料盛器未倒干净;6 k+ r) [4 G3 I5 l2 t+ }
[4]混炼不均匀。
6 n4 n' C: \: xh.焦烧时间过长或过短的原因
4 A4 T5 n6 E& K+ s1 n! J9 {4 a- |(a)焦烧时间过长( s7 ?" n( j1 R* @! U/ p4 ^0 {& Q I
[1]促进剂品种弄错、少加;[2]氧化锌漏加; [3]炭黑品种弄错,软化剂品种弄错,如将松焦油当机油等;[4]沥青、陶土多加。& m/ m0 ?9 G1 `* u1 w# d
(b)焦烧时间过短 n; C0 v" N7 X F# a
[1]促进剂多加或品种搞错; [2]碳酸钙过量; [3]炭黑品种搞错。
3 S# K7 O1 b5 ?" w8 C3 O6 oi.硬度过高过低或不均的原因7 A7 H4 z; z$ {; r8 |
[1]配合剂称量不准,如补强剂、硫化剂和促进剂称量过多,则硫化胶硬度偏高;相反,则硬度偏低;[2]增塑剂和橡胶称量过多,则硬度偏低; [3]混炼不均匀,硫化胶硬度不均
+ X5 ], j( w X; Yj.喷霜的原因# a- H* M$ l; J' Z! k2 A: `, o& _
[1]胶料混炼不足、不均匀;[2]配合剂称量不准;[3]硫磺结团或用量超过其常温在橡胶中的溶解度;[4]加硫时胶温过高;[5]软化剂用量过多;[6]胶料停放时间过长;[7]制品欠硫。1 v5 j! g0 z6 ?; Q2 j1 n
k.硫化起点慢的原因" F* t( W7 S( Y) t' O
[1]促进剂称量不准(过少)或漏加氧化锌或硬脂酸;[2]炭黑品种搞错。
" u3 l+ M S) j% `: B. Il.欠硫的原因3 g: x8 J: `/ E# Y: z
[1]促进剂、硫化剂和氧化锌等漏配或少配;[2]混炼操作不当,硫化剂和促进剂飞扬损失过多。) B2 E- u7 y/ y
m.分层的原因天然橡胶胶料中混入丁基橡胶或相反。8 K* o6 }1 s& E6 d- f
n.脱辊或粘辊的原因& R9 R4 w' U) E- ^+ @
(a)粘辊) Q \) q+ { U4 R: r0 @8 G' |
[1]辊温过高、辊距过小;[2]可塑度过高;[3]软化剂过多;7 q% l9 q/ Q# D* S
[4]混炼时间过长或违反加料顺序,如沥青和松香在后面加入等。( ~; U; q) ?. [. I6 E
(b)脱辊
. A, I# T# B3 j: [[1]含胶率过低;[2]胶质硬;[3]混炼时辊距大;[4]某些合成橡胶性能所致。
- t. h/ h6 M d2 c$ j5 r% t8 po.污染的原因
* T7 i5 D2 s% J. u% e; c[1]由灰尘、污垢、砂粒及其他物质所致的弹性体和橡胶药品的物理污染;
7 x6 b D0 F6 i9 {% p7 V[2]由其他弹性体(如天然橡胶和丁腈橡胶)所致的丁基橡胶和三元乙丙橡胶的化学污染;0 C% \% f3 J* w# Z
[3]对不同的配合剂未分别使用铲勺;
+ R$ t% T; {/ k( I8 t, ?- `6 b[4]使用不适当的配合剂; [5]以前用过的料盘中残留有配合剂;) ]) g" b/ N+ Y: |/ b
[7]余留胶料粘在转子、卸料门、进料斗和上顶栓上,如果定期用清洁胶料清扫,可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i( z- q/ b1 b E
[8]余留胶料粘在卸料料槽、接料盘、导向槽和高架翻胶装置上; [9]余胶堆积在密封圈处;
2 @. j4 L( X2 j3 i6 I8 S[10]密炼机和压片机周围区域不整齐。
+ M/ K8 |, _9 L7 `. Z; |. g4 vp.力学性能不合格或不一致的原因0 R9 c8 [) n% e7 {
[1]配合剂称量不准,特别是补强剂;[2]硫化剂和促进剂漏配或错配;[3]混炼过度; [4]加料顺序不合理或混炼不均,易引起性能不一致。# F' h d: N3 a8 E9 _
q.各批胶料间性能差异的原因
1 ~- {) C1 }- J+ @1 Y[1]初始加料温度有差异;[2]冷却水流动和(或)温度有差异;[3]上顶栓压力有差异;[4]配合剂称量中有误差;[5]不同批号之间配合剂的差异; [6]使用了代用配合剂;[7]排胶时间和(或)排胶温度有变化;[8]不同的操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压片机上加工胶料;[9]捣胶时间有变化;[10]配合剂分散程度不同;' }% J0 k' x L; f
r、压延性能差的原因' [; g/ i7 v( R7 I% t9 f* M
[1]辊温选用不当;[2]辊温和辊筒速比及辊筒速度的控制失灵;[3]胶料的门尼粘度太低; [4]增粘剂过量; [5]粘性填充剂(如陶土)填充量过高;[6]粘性增塑剂量太大;
6 n% o" t9 k1 ~9 E- ?" T[7]配方中缺少适当的操作助剂;[8]装料不足或过量;[9]弹性体的粘度选择错误; [10]分散不良;[11]胶料易焦烧; [12]胶料留在开炼机上的时间太长。; _# Y' e- H0 `, s
(2)不合格混炼胶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合格的混炼胶的处理,要查明产生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3 K" w" z6 ?' T4 W5 e
A补充加工
. ]+ \$ e) Q+ t- L$ q0 k* Q(a)补充混炼- P9 Q0 e# M, c. A* @# D
.对于因可塑度和分散不均造成的硬度和相对密度不均匀的胶料,可进行补充混炼。方法是:将胶料在开炼机上回炼均匀后出片,经快检检查合格者,可按50%比例掺合于同样胶料中使用;不合格者进一步查明原因,另行处理。
$ [2 i: q4 {( i% z2 l, [/ `(b)对掺混炼对于一批胶料多加配合剂,另一批胶料少加配合剂的情况,经检验后,取两批胶料混合,达到合格要求,即可正常使用。
6 H E: m/ p( T; O(c)补加配合剂* |9 O- X+ H0 K, K3 E* [
对于己知混炼胶中漏加或少加某些用量较小的配合剂,如促进剂,防老剂,氧化锌,着色剂和发泡剂等,可按要求补加混炼。但是炭黑、软化剂和橡胶等,补加有困难,不宜这样处理。(d)换算配方对于因为配料错误造成不合格的胶料,可按生产配方经调整补充生胶或配合剂,使之变为另一种合格胶料供用。) D3 V6 g9 t0 I0 D/ a- N) g
(e)薄通
$ S. w, \$ E% T* M对于需剔除杂物的、有轻微焦烧现象的或无硫收缩大、有麻面的胶料等,适合于用薄通法处理。辊距0.5—1mm,辊温40—45℃,每4—6次薄通为一段。对于焦烧程度较重的胶料,在薄通后还需加1—1.5%的硬脂酸或2—3%机油。
/ G0 y8 n. F7 Q滤胶对于无硫黄但含有纸屑、石子、垃圾、帘线头等胶料,可采用滤胶机除去杂质。一般采用两层滤网(24孔/in),停放一天后进行外观检查。2 [* K1 t9 `* I$ ^1 E$ j
处理方法不合格胶料经补充加工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a]多量掺用
8 L" y) l- K0 ^4 V2 ^+ N9 }0 [[1]可塑度、相对密度和硬度与标准指标相差不大的胶料,可按一定比例均匀掺用于正常胶料中。可塑度误差为±0.01者可掺用50%;±0.02者可掺用30%;—0.02以下的要重新加工。可塑度偏高(硬度、相对密度符合要求)的胶料可掺用30%。相对密度误差为±0.01时,可掺用50%。硬度误差±1者,可掺用50%;误差为±2者,可掺用20%;误差大于±3者,相对密度误差大于±0.03,经补充加工仍不合格者,要测定性能,查出原因酌情处理。& ]: `4 i5 W' q& ^
[2]滤去杂质的胶料,经检查合格者,可按30%掺用于正常同类胶料中。8 A! F5 K7 n$ m" a
[3]轻度焦烧胶料,经补充加工处理后,停放24h,可按15%—20%掺用于正常同类胶料中。严重焦烧胶料,经补充加工处理后,应降级使用。焦烧非常严重以致无法处理时,应作为废胶处理。
' e1 L1 C4 h3 z% h/ i( z3 @ }+ O/ I(b)微量掺用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及工艺性能的条件下,可将不合格混炼胶按1%—2%比例掺用到同类胶料中使用。无硫胶料出现较大收缩,经加工后仍不见好转者,也可按2%比例掺合使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