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144
- 精华
- 积分
- 11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常见的混炼胶的质量毛病5 L, p, x- R/ c( h# o; ?+ O
A、 配合剂结团 主要原因有:生胶塑炼不充分;辊距过打;装胶容量过大;辊温过高;粉状配合剂中含有粗粒子或者结团;& j; z( @6 A/ P+ X* C \
B、 比重过大或者过小或者不均匀 原因:配合剂称量不准,错配,漏配、混炼中错加、漏加。& `8 f7 `& a3 K g3 M9 O
C、 喷霜 主要是由于某些配合剂用量过大、超过其常温下在橡胶中的溶解度造成的。当白色填充过多时也会有白色物质喷出,这时则称为喷粉。
) s; [' i$ }: Z7 S# MD、 硬度过高、过低、不均匀, 原因 硫化剂、促进剂、软化剂、补强剂、生胶等称量不准,错加、漏加、造成的,混炼不均造成硬度不均。
- N5 h8 \1 [$ @- [$ [* [E、 焦烧:胶料的早期硫化现象。 原因:助剂配合不当;炼胶操作不当;冷却停放不当;气候影响等。
5 A& b5 k K- r(1) 混炼胶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
: _2 P2 V) W; _. L1 b- Q uA. 分散不良的原因
! J2 ~7 [ O& a% [, W* K8 |3 i( G8 _4 f(a) 混炼过程中的原因
( h. u0 j; {/ J+ o( Z+ r; M6 h0 T[1]混炼时间不够;
5 E" M1 c# q' S1 l6 K' v9 H[2]排胶温度太低或太高;
! o. a2 t' J0 t[3]同时增加酸性配合剂和碱性配合剂(如将硬脂酸和防焦剂ESEN与氧化锌和氧化镁一起加入);
7 X f0 m8 \1 D$ }3 @[4]塑炼不充分; 9 \+ F! x9 ^* v' B: E7 p
[5]配合剂增加的顺序不恰当; ; k7 d3 r2 D. |, Z
[6]混炼周期中填充剂加得太迟;
* O U' t0 L* z9 _[7]同时加入小粒径炭黑和树脂或粘性油; / }' E3 X2 ^2 h4 O' B) w$ H
[8]金属氧化物分散时间不够;
" t/ U' H& h' t: M: C2 e[9]在们料己经开始撕裂或碎裂后加入液态增塑剂;
: Q0 ^" J9 [- L# X) o; N# R[10]胶料批量太大或太小。
9 P: r- N9 H$ x; @0 C(b) 工艺操作上的原因 " H C3 \0 d9 P D* Y; H
[1]没有遵循所制订的混炼程序;
0 u- q3 O- E- w5 `[2]油性材料和干性材料的聚集体粘在上顶栓和进料斗边上;
7 G4 I, r g# B- j5 {: |- W[3]转子速度不恰当
3 x) i/ f. h! B n$ x; Y4 A[4]胶料从压片机上卸下时太快;
' n/ t" A7 V2 f% ~8 _, `[5]没有正确使用压片机上的翻胶装置。
2 T3 n8 ?$ y) w/ B/ o- @(c) 设备上的原因
) S" L9 S3 N, w# \[1]密炼机温度控制失效;
1 V1 G! Y3 r- u[2]上顶栓压力不够;
m6 Q* x' E5 T: a[3]混炼室中焊层部位磨损过度; 8 {, t0 ?9 K0 V( u/ g6 d
[4]压片机辊温控制失效; & f$ a, w/ s# C1 ]9 [4 V
[5]压片机上的高架翻胶装置失灵;
* ]+ p" c1 J+ N8 |7 \ l(d) 原材料方面的原因
' t, h) R" O+ C+ ~4 k& ^' b( F[1]橡胶过期存放和有部分凝胶; 0 q- X, J; j; Q& D2 U
[2]三元乙丙橡胶或丁基橡胶太冷;
+ M6 i$ z# {: X9 |6 u/ Y" V+ o[3]冷冻天然橡胶;
$ B% C4 W- t. Y) [8 `7 g! I) g[4]天然橡胶预塑炼不充分;
8 A' K7 v" N. D; I; b" q' _ ?4 `[5]填充剂中水分过量(结块); 9 ]( x: S5 a8 D5 ^
[6]在低于倾倒点温度下加入粘性配合剂; / K; r% z" G- u* W6 o# F
[7]配合剂使用不当;
3 m/ e/ F) ?* K. ^(e) 配方设计方面的原因
/ b/ W8 a- U5 P8 f# |3 G[1]使用的弹性体门尼粘度差异太大;
- Y. L' k/ T7 f5 ~$ o2 {% u8 F[2]增塑剂与橡胶选配不适当; + o5 `! _: d% h. V& s
[3]硬粒配合剂太多; & v3 P0 c' A( q* X$ f
[4]小粒径填料过量;
% f& m! J# h1 [) c[5]使用熔点过高的树脂;
% d$ @" ~1 }9 B9 x @9 W[6]液态增塑剂不够; " Y7 S7 z( R% O; B
[7]填充剂和增塑剂过量; / D4 }+ b2 ` h d4 R
b焦烧的原因
: J, i% N7 ^" A! o* s4 C" e( _! ~(a) 配合方面的原因
# ?; j1 z8 j j! D" N[1]硫化剂、促进剂用量太多; ) R# ^6 H5 P; s# {
[2]硫化体系作用太快; 8 _. c1 d4 e5 E+ c9 V" T
[3]配合剂称量不正确;
2 Z4 F: G ]3 k" W! L% n[4]小粒径填料过量; * X3 ^+ B" p( I; g
[5]液态增塑剂不够。
$ h5 I1 F4 e* [) }1 I5 y2 K(b)混炼操作方面的原因 ' d0 p f3 W( u6 _$ w, C
[1]装料容量过大;
) H* L- _6 C# X8 `1 t7 I( H' R[2]密炼机冷却不够; 5 ?; j# b R% d9 n2 p
[3]转子速度过高;
: ~ l, [, u5 L! i5 O! E[4]初始加料温度太高; 5 _$ e9 ]1 Z- I8 W) u X
[5]排胶温度太高;
* ]+ |! t* o5 j$ p+ ?+ k[6]促进剂加入密炼机中的时间不对; ' j7 s4 r. U+ l$ V/ T6 P
[7]或过早地加入硫黄,或分散不均而造成硫化剂和促进剂局部高度集中; : Q' `6 V' p$ x4 {, y7 ~0 _
[8]促进剂和(或)硫化剂分散不良;
& W3 S5 X$ m/ m[9]树脂堆积在转子上; {5 D. K+ l6 t8 M" |+ u
[10]漏加防焦剂; 7 {! l0 ]5 y; p- S
[11]未经薄通散热就过早地打卷,或卷子过大,或下片后未充分冷却。
. X" e. \8 j4 D+ M" ]# `7 ]$ i(c) 停放方面的原因 + U$ P- p. t6 R: H% P( S l
[1]在胶料还呈热、湿状态时,堆积胶料;
1 i5 u+ @% k. O+ N1 s/ g! u[2]停放场所温度太高,或空气不流通; / Z5 @1 f. E( K2 J7 N$ U
c、配合剂结团的原因 9 K& J# V* c( `
[1]生胶塑炼不充分; 6 E! f) C! T( q6 R' R
[2]辊矩过大,辊温过高,粉剂落到辊筒面上压成片状;
- h8 G. g7 i- H# _" _/ o5 n* [[3]装料容量过大; 2 F+ ~) Y, c; g# W3 |
[4]粉状配合剂含粗粒子或结团物; 3 c2 f* e$ Y9 z4 ]
[5]凝胶太多。 : D( t. F- M" _5 L8 d+ e" d
d.收缩大的原因
) {4 n; ~; Y4 p& E: k(a)无硫胶料
& O/ z2 V7 D$ q$ K; R- V[1]可塑度过低; - P$ m, q0 {5 p. d
[2]混炼时间太短或密炼机混炼时间过长,导致结聚。
$ N- }1 G) Y q7 i(b)加硫胶料 胶料开始焦烧。 ) r6 p) b9 Q/ n1 H
e.麻面(胶粒)的原因
9 @; f. w, o+ ?$ B(a)无硫胶料 密炼机混炼时间过长,炭黑凝胶量太多。
- _, G1 [8 H; D" C(b) 加硫胶料
) L9 E" ]% V$ P% n[1]胶温、;辊温过高引起焦烧;
* b7 V$ t" Q/ t; G[2]混人一些已焦烧胶料。
# k- J6 G9 H9 Hf.可塑度过高过低或不均的原因
' h+ a, X6 `& @$ R[1]塑炼胶可塑度不适当; 6 k; T ]0 |' R P
[2]混炼时间过长或过短; 1 Y* u8 g- k$ A* x( W, `' P
[3]混炼温度不当; 3 f* B7 @$ p* L3 `4 U# D4 p
[4]并用胶未掺合好;
9 w$ }. \* T) Q/ U; k% B[5]增塑剂多加或少加; ( Z6 Y" f2 E0 U( m
[6]炭黑多加,少加或品种用错。 ' E" x' c) V! T/ R
g.相对密度过大过小或不均匀的原因 ! l4 W* }" l- U7 D* {
[1]配合剂称量不对,漏配和错配; 6 S" k G# ]) f
[2]炭黑、氧化锌、碳酸钙等多于规定用量或油类增塑剂等少于规定用量时,均会出现胶料相对密度超过规定量; ; h6 y: ^6 N9 y
[3]混炼时粉剂飞扬损失过多、粘附于容器壁过多或加料盛器未倒干净;
9 N: v- r! o" U: n7 W5 ] B7 u[4]混炼不均匀。
% w. x$ y; C5 z6 f: H" |h.焦烧时间过长或过短的原因 , Y5 l/ h- F" T- k1 p( n
(a) 焦烧时间过长 - {6 ^- i8 E+ h, R
[1]促进剂品种弄错、少加;
, X. H1 J' n5 U \, Q- x[2]氧化锌漏加; ! f1 U8 u7 v. o* p3 \1 g5 n
[3]炭黑品种弄错,软化剂品种弄错,如将松焦油当机油等;[4]沥青、陶土多加。
* L: ? I3 }0 f, [; C" ^% A& B(b) 焦烧时间过短
+ e% c: [$ L. w3 d[1]促进剂多加或品种搞错;
& d0 ~: V2 D5 D/ [. m1 B& S! S[2]碳酸钙过量; + P1 l, {$ n- u$ b: [# ]
[3]炭黑品种搞错。 8 r$ p- N; ^+ t* m
i. 硬度过高过低或不均的原因
. m' ]0 A4 R# ~/ x( Y[1]配合剂称量不准,如补强剂、硫化剂和促进剂称量过多,则硫化胶硬度偏高;相反,则硬度偏低;
6 ~2 Z/ \! P9 d: y; ]; _' y1 Z4 y4 u[2]增塑剂和橡胶称量过多,则硬度偏低; ( e- q- z0 F% c
[3]混炼不均匀,硫化胶硬度不均。
0 a9 j: {- A2 e* Ij.喷霜的原因
* w' e2 K$ c) |0 ?" l[1]胶料混炼不足、不均匀; 0 n% Z# U5 Y1 Q) X- U J
[2]配合剂称量不准;
, X: R9 \. q! h( U1 h- G[3]硫磺结团或用量超过其常温在橡胶中的溶解度;
3 O9 q) |9 O9 S$ s) M/ [[4]加硫时胶温过高;
- |$ V. q5 Z) o9 `) y[5]软化剂用量过多;
1 W3 C$ t0 K% m) f& S[6]胶料停放时间过长; , l& q3 [4 d/ T+ I( v
[7]制品欠硫。
3 `2 k; \" e9 j: V9 w6 Ik.硫化起点慢的原因
* c% q0 K# j ~( L$ ]0 b3 o[1]促进剂称量不准(过少)或漏加氧化锌或硬脂酸;
2 x) ]9 D6 |4 I: ]$ H[2]炭黑品种搞错。 : O7 I/ D# d5 z' ]6 E
l.欠硫的原因 # G5 L9 f0 T5 k: v
[1]促进剂、硫化剂和氧化锌等漏配或少配;
0 h; l' Y, a/ A, t9 c8 N[2]混炼操作不当,硫化剂和促进剂飞扬损失过多。
0 h5 ?; d5 N& G' _8 f* om.分层的原因 天然橡胶胶料中混入丁基橡胶或相反。 ( F5 k% Q% K1 ]
n.脱辊或粘辊的原因 + q; I& l" x6 Q- |& Q9 K
(a) 粘辊
+ R/ m9 w' l1 T- z- Z$ ^[1]辊温过高、辊矩过小;
$ Y9 Y, G6 Q& ]" s[2]可塑度过高;
) Z# D& o& O4 F1 S) g[3]软化剂过多; 2 W. M3 a+ D& R7 k. Z% i: U8 w
[4]混炼时间过长或违反加料顺序,如沥青和松香在后面加入等。 7 M2 W/ `. E T6 R' u5 n
(b)脱辊
1 ^9 F2 A. J, I[1]含胶率过低; 5 G Z N* R! Q' s% U. a" r
[2]胶质硬;
( S4 U# j$ X2 |/ A" E[3]混炼时辊矩大;
! F8 ^0 ]9 ?: w6 ?. m' A. E[4]某些合成橡胶性能所致。 \. V3 u& O6 j* s7 K& a
o.污染的原因
3 f! n; D9 ^) ~. k3 f[1]由灰尘、污垢、砂粒及其他物质所致的弹性体和橡胶药品的物理污染; 9 J3 i1 q, R: e
[2]由其他弹性体(如天然橡胶和丁腈橡胶)所致的丁基橡胶和三元乙丙橡胶的化学污染;
$ K5 A$ Y0 o1 F e$ Y4 C4 c% M[3]对不同的配合剂未分别使用铲勺; ; E8 w/ ^- D$ H
[4]使用不适当的配合剂; $ t6 a, U7 v0 T3 n
[5]以前用过的料盘中残留有配合剂; 5 J# J- ?+ C) _2 L
[6]密炼机油封的渗油;
7 ?8 ~2 {! r2 E' F& ^[7]余留胶料粘在转子、卸料门、进料斗和上顶栓上,如果定期用清洁胶料清扫,可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 z4 s& J Y) m: m, L[8]余留胶料粘在卸料料槽、接料盘、导向槽和高架翻胶装置上; 3 l) l7 J9 a( K. m# R
[9]余胶堆积在密封圈处; 8 a6 |4 m( U- z$ q& {0 o
[10]密炼机和压片机周围区域不整齐。
( Z q; s. o! J) c' b* u" pp.力学性能不合格或不一致的原因
& }7 k; k- T; ~8 A[1]配合剂称量不准,特别是补强剂; : A6 M, [4 |( V+ p# ~- B, X9 n# y
[2]硫化剂和促进剂漏配或错配;
9 ], ^# @4 X& j[3]混炼过度; $ p1 h1 q8 W) x5 q
[4]加料顺序不合理或混炼不均,易引起性能不一致。
" c0 C4 X$ \! k, [+ fQ 各批胶料间性能差异的原因 # s& |6 V" p. E+ V
[1]初始加料温度有差异; 0 v6 @3 @( z3 D5 b4 U/ C
[2]冷却水流动和(或)温度有差异;
o3 r2 E/ m1 I Q6 d" ], X& g6 C) E[3]上顶栓压力有差异;
( G7 K, V* j2 f2 F1 ^9 C[4]配合剂称量中有误差; . ~: }6 |( J5 Q- j; y8 ?
[5]不同批号之间配合剂的差异; " ?: g5 n- }$ h
[6]使用了代用配合剂; ) I0 |8 p0 H1 i% H7 r r
[7]排胶时间和(或)排胶温度有变化;
* G2 @+ M* b9 O& a# t, v6 _* ~[8]不同的操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压片机上加工胶料;
* s E5 q6 c; d+ N+ _" t- Q[9]捣胶时间有变化;
; {. e8 x) i/ j( ]/ g' b" o[10]配合剂分散程度不同;
8 ]$ v: B9 P+ O: B$ Or、压延性能差的原因
) f0 {/ ?+ e9 s. K/ {[1]辊温迁用不当;
. A4 g/ [0 g% ~[2]辊温和辊筒速比及辊筒速度的控制失灵;
8 s% \* |. E& j) n% p[3]胶料的门尼粘度太低; ; A% A* D# M( T5 `$ l
[4]增粘剂过量;
; u/ w- E# p# J8 j9 U[5]粘性填充剂(如陶土)填充量过高; 3 J' j" b# y" a
[6]粘性增塑剂量太大; 9 m5 e- d2 D) f1 T% [) h+ Q
[7]配方中缺少适当的操作助剂;
h& L1 Z- [* q3 W# F$ p1 c[8]装料不足或过量; ! n/ K% Q& T& @8 j: _. V" M+ O9 L
[9]弹性体的粘度选择错误;
: i( b8 `9 |" w2 U. I) [* t* F[10]分散不良; 8 n$ P7 f" }& B8 u- G4 b
[11]胶料易焦烧;
* B3 W* O, W" y5 m+ ~% ~# t[12]胶料留在开炼机上的时间太长。
" x9 I9 B* H8 _(2) 不合格混炼胶的处理方法 对于不合格的混炼胶的处理,要查明产生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 e( d; f2 a( |% Q- R
A补充加工 w, x: x% {! O# R
(a) 补充混炼 # y% w, j, ^- _1 g1 ^; p' K0 q
对于因可塑度和分散不均造成的硬度和相对密度不均匀的胶料,可进行补充混炼。方法是:将胶料在开炼机上回炼均匀后出片,经快检检查合格者,可按50%比例掺合于同样胶料中使用;不合格者进一步查明原因,另行处理。 3 ?) E) L" u% g* D1 v
(b) 对掺混炼 对于一批胶料多加配合剂,另一批胶料少加配合剂的情况,经检验后,取两批胶料混合,达到合格要求,即可正常使用。 P5 [2 t$ s5 S8 v
(c) 补加配合剂 ! ]% k0 X/ \/ g' h& j
对于己知混炼胶中漏加或少加某些用量较小的配合剂,如促进剂,防老剂,氧化锌,着色剂和发泡剂等,可按要求补加混炼。但是炭黑、软化剂和橡胶等,补加有困难,不宜这样处理。 - [+ |% ^; D9 @7 w9 x6 ]. \
(d) 换算配方 对于因为配料错误造成不合格的胶料,可按生产配方经调整补充生胶或配合剂,使之变为另一种合格胶料供用。
8 z& K& x1 t2 }- m/ ](e) 薄通 ' l0 Q8 a' @* |) _( r6 m
对于需剔除杂物的、有轻微焦烧现象的或无硫收缩大、有麻面的胶料等,适合于用薄通法处理。辊距0.5—1mm,辊温40—45℃,每4—6次薄通为一段。对于焦烧程度较重的胶料,在薄通后还需加1—1.5%的硬脂酸或2—3%机油。 9 k# y5 u3 }" m5 n7 M6 C
(f) 滤胶 对于无硫黄但含有纸屑、石子、垃圾、帘线头等胶料,可采用滤胶机除去杂质。一般采用两层滤网(24孔/in),停放一天后进行外观检查。
5 m" A8 i) h( R; p/ O! j7 Y/ M+ Z+ WB处理方法 不合格胶料经补充加工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 c2 f: P8 T/ B# b
[a]多量掺用 . @0 u1 }1 a$ f- l& s @
[1]可塑度、相对密度和硬度与标准指标相差不大的胶料,可按一定比例均匀掺用于正常胶料中。可塑度误差为±0.01者可掺用50%;±0.02者可掺用30%;—0.02以下的要重新加工。可塑度偏高(硬度、相对密度符合要求)的胶料可掺用30%。相对密度误差为±0.01时,可掺用50%。硬度误差±1者,可掺用50%;误差为±2者,可掺用20%;误差大于±3者,相对密度误差大于±0.03,经补充加工仍不合格者,要测定性能,查出原因酌情处理。 $ k$ Y. ]2 n) }. F# l- ^- r% a4 D
[2]滤去杂质的胶料,经检查合格者,可按30%掺用于正常同类胶料中。 4 m, {+ b' B l2 E( V+ k' t3 h, C
[3]轻度焦烧胶料,经补充加工处理后,停放24h,可按15%—20%掺用于正常同类胶料中。严重焦烧胶料,经补充加工处理后,应降级使用。焦烧非常严重以致无法处理时,应作为废胶处理。 5 _/ O/ E$ X4 k' C' m1 V2 j& f$ v
(b)微量掺用 / I! @! o9 \( x0 p) B1 s
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及工艺性能的条件下,可将不合格混炼胶按1%—2%比例掺用到同类胶料中使用。无硫胶料出现较大收缩,经加工后仍不见好转者,也可按2%比例掺合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