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2|回复: 6

高分子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02: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分子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 B7 h" a" I' Y1 v$ B
- G' a7 D' o2 {) t施陶丁格尔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 ]# j0 b* C) c0 c, n& q# ?
基本信息 ' k' f& U  \& Y, @
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 q; y9 x( i7 Q: m6 s& J4 t
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
$ v  a* B( B3 R# d% O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为化学教授。  . w5 \1 \- E1 x/ m+ m& _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
& e+ t3 @& g5 d" Q* `% V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 n! h) p2 B- E$ I+ E) w/ F7 a
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 |% ~1 o$ O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 @% `  r0 o& [1 e/ ?  Y0 J主要贡献及荣誉:
" D8 _6 h. l/ B" [( w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于20年代,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 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在高分子科学理论方面有所创新, 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施陶丁格因其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发现, 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 n6 o1 I' u4 x; f" a0 _0 Y, a& d
# H$ X, A1 @- \. c8 b
卡尔·齐格勒(Karl Waldemar Ziegler,1898年—1973年)
5 A" F4 v  x& Q6 @2 a基本信息
4 @, z4 L* U6 Y) q. G9 W( K4 F4 a1898年11月26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附近的海尔萨;8 U8 T1 ?5 X( R1 n) n* Y" p0 g
1920年在奥沃斯教授指导下从马堡大学毕业; ( p7 `. r' N! Z/ u4 B
1923年取得讲师资格,曾在法兰克福短期执教,随后十年一直在海德堡大学执教;
1 g- T5 _* |$ ?& T9 K, Q: S1935年因对叔碳自由基的研究和环状化合物合成而获得李比希奖章;  e+ Z3 k/ p3 Y. H! K
1936年成为教授,担任哈尔大学化学所所长,同时任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
( M* V+ m( G9 b. S1943-1969年担任位于鲁尔区的曼海姆的马克-普朗克 煤炭研究所所长,从事有机金属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催化剂上的应用,成功进行了高密度聚乙烯的合成;
9 S1 B/ W% {& P& C1973年8月12日在曼海姆去世,一生发表论文200余篇; ) J4 E  r: N5 B% K8 d4 q
主要贡献及荣誉
: v2 S/ f' e1 R7 n1 O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低压聚乙烯法"和"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他于1953年用三乙基铝-四氯化钛组成的络合催使乙烯在低压下聚合成聚乙烯,为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意大利学者纳塔用三氧化钛代替四氯化钛,制成了聚丙烯结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以低碳烯烃为基础的新型聚合物不断出现,这类催化剂被称为"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 . E3 J6 y& U) C9 p

9 M" V- K9 N" f1 U6 Y# c) V; t: q) i纳塔,G.(Giulio Natta 1903—1979 ) 5 b) f- O! j; }1 x2 H8 l7 Q
基本信息
" a- c3 r4 ], _% s2 F1903年2月26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
- q/ P. r' b% f9 v8 d' o1924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罗马大学、都灵大学等校任教;
+ b6 t% b$ V0 v0 o8 {6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 Y8 F# ?1 b3 w* C
1952年, 在德 Frankford 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 [) \/ ~( k8 P+ z! K5 c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 a) A' _, v) e5 x, ~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5 B2 l0 f- Y/ q* L1979年5月2日卒于意大利贝加莫。 5 C0 _( x/ u, r( t- u& h  ^
主要贡献及荣誉
& L+ _4 x  K  b& a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4年在德国化学家K. 齐格勒乙烯低压聚合制成聚乙烯 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以三氯化钛和烷基铝为催化剂,丙烯在低压下高收率地聚合,生成分子结构高度规整的立体定向聚合物—聚丙烯,具有高强度和高熔点,开创了立体定向聚合的崭新领域。1957年,他直接参与在意大利的世界上第一套聚丙烯生产装置的建立,他的发现导致合成树脂和塑料的一个大品种问世。
: c1 v! e( I! ?2 Q6 E7 t7 r$ v+ x7 w7 q3 x, N/ o6 s. ~  A% D' D: a4 Z
保罗.弗洛里(Flory,Paul John 1910—1985) 7 C7 d3 M! }: S
基本信息2 J# r1 L1 T) O
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2 Y; |1 J+ [" @: D3 b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子基础理论究;/ T+ K  Z2 G& a& u
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 G( B8 m0 K  d- R2 [. C! h
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n7 g' v' v+ ^& x& [* f9 z. j
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  u7 Y: @6 N: @5 F9 p; b6 `
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 K2 ^; M8 C" x* S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b/ w  A( v1 @4 D8 M
1975年退休;& y4 I% U/ r7 L* ?/ E( ~( M
1985年9月9日逝世。' Y: }9 R; q& a, q/ y6 Q  e
主要贡献及荣誉 # N& u& T6 s& P6 Y
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弗洛里是研究大分子聚合物的先驱。对橡胶、塑料、纤维、薄膜、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大量研究。还研究聚合作用机理、溶液理论等。 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弗洛里因高键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成果获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 。还曾获美国化学会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奖章。 8 |/ k2 n* y/ J0 I

5 c/ X0 w  z: S* ~7 x/ O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  1932—2007)
% I7 t3 t+ z. g7 e* m基本信息
" L# j; {7 N4 h( n1932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d- r9 k& A% p$ C
1961年成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态物理学教授;) J  K/ X! B+ t* H+ |  H: S
1971年以来,他一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公共课;
+ f$ m, q2 |, X+ O1974年,他编著了《液晶物理学》一书,此书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g4 @1 J+ G4 ~4 b# E/ Y
1976年开始任巴黎物理和化学学院院长;
0 Q6 T  I7 Q* a8 D1990年,他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E5 R8 V3 X) |6 U  \
199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他为“世界性人才、当代之牛顿”。
2 D+ H5 o* U$ d$ H& C, B9 ?2007年5月18日去世。, p# f) m+ E7 o+ O) O$ j9 @' o
主要贡献及荣誉 4 p" G: W9 n/ ?
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世界性人才、当代之牛顿 ”的他是一位敢于探索新领域的非凡科学研究者:首先是中子散射与磁力,然后是超导体,液晶,聚合物,胶体,化学以及生物(记忆和嗅觉)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德热纳发现,为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能推广至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能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由于在对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荣获了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0 B8 W! ~' N5 g
% i" [: Q4 X5 o/ v% L$ V* q- N
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1936—)
0 X* x1 L5 w- @+ i  |. V* r+ z  t7 V基本信息
8 G! S0 |8 g3 {$ J6 x* |1936年8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 E- ~; P' K& g1 c$ A! l
1955年从岐阜县立高山高中毕业; " r4 O- q' ?- f; A
1961年自东京工业大学理工系化工专业毕业后又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化工专业博士课程;
6 f4 @1 p# ~) ^: ~1966年读完博士课程后便在东京工业大学资源科 学研究所当了助教1976年他应艾伦·黑格教授之邀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博士研究员;
5 @; }$ x* j7 z0 B1979年他回到筑波大学任物质工程学系副教授,从1982年10月起一直担任筑波大学教授,现为筑波大学的名誉教授;
$ t) Q3 M- K  T  T+ I/ T* q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C0 B. {- e+ M# r) w' E- ?
主要贡献及荣誉
2 @5 D8 K1 j' w$ d. p0 W1 u白川在东工大研究有机半导体时使用了聚乙炔黑粉,一次,研究生错把比正常浓度高出上千倍的催化剂加了进去,结果聚乙炔结成了银色的薄膜。白川想,这薄膜是什么,其有金属之光泽,是否可导电呢?测定结果这薄膜不是导体。但正是这个偶然给了白川极大的启发,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在聚乙炔薄膜内加入碘、溴,其电子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正在这时(1976年)艾伦·马克迪尔米德教授说,“很想看看那薄膜”,邀白川到美国开展共同研究,于是就有了3人的合作。合作研究2个月后,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7位数。引起了IBM为首的世界产业界极大兴趣,其中钟纺公司开发成功了聚乙炔塑料电池,以其轻而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手机和PB机的日益普及,这种电池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白川英树等发现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必将推动世界IT产业的发展,它为薄型轻质电池和手机显示屏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未来高分子聚合体电池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高分子电线可深入各个家庭,高分子IC芯片问世将成为可能,其势必成为一个掀起21世纪材料革命的主力。 + S4 M6 P/ C& F: m1 m3 a5 \
. T( U% P/ y4 {- u; k& s7 i# j
艾伦-黑格(Alan J. Heeger,1936—) ; u; K+ z3 B+ n% G) e
基本信息
+ L& v3 m3 a4 B1 j1936年12月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6 d$ E- u2 R5 W3 r( W; S$ R
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5 J) f9 N1 ^1 ~4 D9 v' T0 m. |* n: z
2000年获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巴拉分校物理、化学、材料系教授。1982-1999任该校有机及高分子固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座教授# N! `$ f/ q" w
2000年10月10日,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因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院院士(2001)、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 8 B$ k) C  n# W+ }1 l; d
主要贡献及荣誉
$ w2 N: G- Q1 A2 i6 h5 Q0 ?4 j黑格在有机及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物理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他对物理及材料科学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高导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的领域;随后与他人合作提出SSH理论来解释其孤子电导机制,大大促进了低维物理研究的发展1990年发表可加工性高导聚苯胺,实现了导电聚合物的实用化;1991发现MEH-PPV 与C60之间的光诱导电荷分离,是目前高效大 面积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的物理基础及源头之一;1996年首次实现共扼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他注重基础 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开创或参与开创了三家高科技公司。   & t4 D  F5 [1 F' T. d# W
, M7 V' K7 h2 c: U# ^# T& p. G
麦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1929~) 7 Y) j" A7 r+ v7 o5 `
基本信息
: _6 z% G% ~- E$ g1927年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1 L* y9 s" r! m/ i: I
1955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该 校的Blanchard化学教授;
" G9 h, d0 k, N7 P1973年开始研究导电高分子1999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
' C4 \& ?6 ~- u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已经发表了约600篇科学论文,获得了20项专利他曾获得过多项美国和国际奖及荣誉称号。
: x4 d7 b2 s; F7 ]& E: z主要贡献及荣誉
" @/ w: k/ D+ s$ p  i5 W  X1973年,他开始了具有金属导电率(103S/cm)的聚硫氮[(SN)x]的研究。1976年他在日本期间获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白川英树制出了具有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的消息后,立即邀请白川到他们学校与当时正在该校物理系任教的Heeger三人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实现了用碘对聚乙炔的化学“掺杂”,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理研究。他们三人之间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导致了有机聚合物显示金属导电率的历史性发现。电绝缘的有机聚合物可以被容易地‘掺杂”到金属区,这一发现开创了涉及电导性和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电性能之间关系的化学、物理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研究领域。  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期间的重大项目“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奖:“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一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他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进展”,获大会颁发的演讲奖。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8: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都是合成领域的,在橡胶加工方面没有。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8: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个方面都需要理解一些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胶分 -5 收起 理由
sample -5 恶意灌水,请认真发帖!

查看全部评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起来了。同志们,准备抢楼主啊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8: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做什么的啊,何苦扣我的分啊!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08-11-29 09: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高分子行业有更好的发展,同行们努力吧!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2-25 00:39 , Processed in 0.02996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