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354
- 精华
- 积分
- 8295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又一位荣誉等身的著名科学家走了。2月16日14时0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有“中国塑料之父”之称的四川大学徐僖教授,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93岁。
- O8 {1 `4 r. l m5 X! w' ], j
+ }/ { Q- d. _" h
9 c/ U% g! f6 ~( h$ R8 o追思
0 m0 I7 l" |0 ]1 z病重不离岗位4 ^- U: d) Z$ ?
8 w% J( w* v; }* I) T% F3 g
昨日16时,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前,摆满了金黄色的花圈,为悼念徐僖院士,楼上的320室被设立成追思堂,简洁而又肃穆。安静的追思堂里,前来追悼的亲友、同事,脚步轻慢,缓缓三鞠躬。在他的学生眼中,这位历经多次大手术,却依然奋战在研究一线、讲台一线的老师,俭朴,敬业,无私,甚至在春节过后一两天,还较着劲儿要来实验室工作。7 f; L0 w' x, p! h' M) e( D' o0 n% c
- O* E i H) E) O' G; u“2月7号左右,他还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徐先生的学生徐女士,头发也已经有些花白,30多年前她研究生毕业后,就跟着徐先生做学问。在她印象中,徐先生处于永远不停歇的工作状态,2009年,徐先生因心衰住院,2011年因感冒再次引发心衰,由于病情严重,还一度住进ICU,但1个星期的治疗后,徐先生就出院了。“他愿意一直在工作岗位上,觉得住院相当于在休息。”) ?: L. A) m+ J3 x! |; y: c' j
5 Z9 s4 o t% z6 z3 I6 y徐女士说,这次春节刚过,徐先生就要求回来上班,2月15日就打算来学校,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他又将返校时间推迟到16日,可在16日14时01分,却不幸逝世。不少学生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急忙赶回学校悼念,一位53届毕业的学生,昨日就从山西赶了过来。
2 V4 [" R5 V. t
# j) K$ N) Y; ~2 K, L/ z家人不收礼金9 {. u$ g0 s0 X, B) b1 I0 B
4 z6 U6 C) w# Z9 l3 O除了对工作的敬业,徐先生也极为节俭。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专职教授时,他一分钱工资都没领过,分配的房子也退了,甚至是夫人的葬礼,他都奉行这一原则。徐女士说,徐先生的夫人去世时,同事送去的礼金,最后原封不动的全部退回,正因为此,徐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女坚持不收礼金、礼品。4 o+ d: x# u7 A1 X; h V* l& I
- @& } H7 Q% w, ^3 J在实验室二楼尽头的219办公室里,书架上端放着的照片中,徐僖先生笑脸迎人,精气神极佳。办公室的整套家具,几乎都是老古董了,用了有20多年时间。书桌上的玻璃写字板,还留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徐女士说,即使写字板边角破碎,徐先生也舍不得更新,亲自动手,用透明胶布沿着裂缝,仔仔细细地粘连好,至今仍在使用。此情此景,也令成都晚报记者感物伤怀。去年,成都晚报记者曾在这间办公室,与徐先生长谈一个多小时,如今办公室依然原样,书桌上书本整齐,只是没有了徐先生的笑颜。
2 z) e5 t; N) h; T( [3 V0 J9 Q8 g6 s5 |( [& C+ |
与晚报之缘
2 |+ w( u. n* f3 W5 v4 o# g8 u) w& u7 j" O! j* x5 U
成都晚报创刊56周年2 R, T }- Z2 k0 l$ f
- C0 I* v9 Z. F# e0 ?# |7 P
特意发来贺信# z+ g5 _! t6 H% D, X2 W
6 e; F; j% _; l% U$ ^; f9 Y徐僖,结缘成都六十年,潜心科学研究,为成都带来荣耀,与成都和成都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多次接受成都晚报记者采访,结缘晚报,也是晚报的热心读者。) g3 [' V# G9 R2 {
( r) [9 M* z8 g
去年6月下旬,得知成都晚报创刊56周年,当时已92岁高龄的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这是大事!”与记者在电话中交谈1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并连夜书写一封饱含深情的贺信,表达对成都的热爱和对晚报的祝福。% V2 b) C/ G' K/ s! b4 H
/ q% [: l2 e# u) a/ v徐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到成都已快60年了。他在给成都晚报的贺信中毫不掩饰对成都的热爱,“我爱成都人民,我爱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爱成都开放的胸怀。”4 N6 j% _3 N) O# R1 A$ V
7 B8 R' A; _ h7 @/ s他评价成都晚报,“成都晚报创刊以来从多方面迅速传递报道国际、国内消息和有关城市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促进成都尽快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作出了珍贵的贡献。成都晚报是成都人喜爱阅读的报刊。”
+ y l3 S# S0 M8 a9 V7 O: L" r0 {: f: M' M
第二天,成都晚报创刊56周年特别报道出炉后,徐先生特别交代助手买几份成都晚报收藏。
, n: F8 p8 x' @* \9 X+ k1 _6 V4 D5 G1 H7 x' f, ]+ J
主要成就
; E$ f% W& e9 f
4 D+ \0 o" `$ }- m9 g开拓高分子材料科学新领域1 f7 B3 [# M3 w8 y8 e
! L8 _& z/ n3 b p8 d& m6 N徐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在长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采用超声波、振荡磨、高速搅拌等多种手段制得了10余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对三次采油所需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3 T9 t+ i. v; |1 l
0 w1 t9 r7 w1 C7 u% k( S" Z
生平% a {4 {# E7 F! \- U! v
6 e1 w) |8 D, a0 M( _: }- ~/ ^* {1 c徐僖1921年1月生于南京。1947年,赴美留学,学成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冲破重重阻扰回国。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他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名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塑料工学专业,培养国内首批塑料专业高等技术人才。先后任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重庆棓酸塑料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 S! K- p) y: N9 g6 \0 k) T, y h& R) h }# c
徐僖是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8 f: S+ U5 z( A3 B. u
& m! j6 I. h% Z; r- P( J
记者印象! z& h6 f- f2 U; P3 b( {* q
& s3 i: y( w8 D7 S, ^$ v( [和蔼、热心的老先生5 s8 J4 Q0 l" I- c, N* @/ s8 J! z
徐先生是个和蔼的老先生,还记得2009年8月13日,记者第一次采访徐先生,是在川大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他的办公室。徐先生热情地与记者握手,温暖而有力。身后的大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材料,书桌上正摆着一本英文“大部头”,纸张略微偏黄。
0 _" J( @3 o$ @4 {3 j# q) e2 s2 O N
助手们都称他为“先生”,记者也改称他“徐先生”,而不称“徐教授”,采访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采访结束时,徐先生送给记者一本《徐僖院士文集》,还在扉页上认真签下自己的名字。后来记者才知道,那是他接受的惟一的80岁生日礼物。文集收录了徐先生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著(译)作和科研项目,被他当做“宝贝”。至今,徐先生的这本文集依然在记者的案头,依然记得徐先生那句“我不是成都人,但在成都这么多年,感受到成都是一个很和谐的城市”的感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