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2002年才成立的小型民营企业,公司成立5年,江苏嘉和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就与国际巨头贝尔共同起草了汽车散热器行业标准,短短十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火炬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主要产品车用铝散热器、中冷器、机油冷却器、空调系统四大系列年生产能力达240万台,在国内近千家自主品牌散热器中,国内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嘉和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 |& I9 W. i/ |散热器,被喻为汽车之“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家2002年才成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成立5年就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编写了增压中冷器的国家标准和汽车散热器行业标准并颁布实施。对此,李宝民自豪的告诉记者,在2007年制定汽车散热器标准时,是行业巨头东风·贝尔与扬州嘉和共同拿出了标准方案。在2003年,由他发起和主导的铝制汽车散热器用散热管的设计和研发,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中散热器管的铝合金材料及制管方法已分别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正是凭借着自己的自主发明,07年国家汽车行业协会发动机分会准备制定散热器标准时,就想到了嘉和,而嘉和也是积极参与,东风·贝尔可是全球汽车与配套商的强强联合,论综合硬件设备嘉和进不了全国前十名,但是论散热器功能,嘉和绝不逊于东风·贝尔。行标制订让嘉和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也得以把握主动。1 _" A9 u- Z% X* E: N
尽管有了自主技术,但在国内汽车产业里,利润高的散热器高端市场全部为德尔福、电装、贝尔等国际巨头所垄断,利润薄的低端市场是近千个自主品牌厂家在竞争。从进入汽车业第一天起,不服输的李宝民试图打破这一市场怪相。“如果只做低端,日子也能过,毕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去年产销1800万辆,我见过不少这样自主品牌厂家,老国企混一天算一天思维依然在继续,有的企业做散热器已经40多年了,在产品改进、研发上,他们又做了什么呢?2002年,有些企业号称要联手把嘉和挤出散热器市场,如今这些企业大多烟消云散了,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在李宝民的努力下,他得知一家国际品牌的汽车公司即将在中国上马30万辆汽车项目,对这个项目他跟踪了2年时间,如今,这家国际品牌终于认可了嘉和的质量,采用了嘉和的散热器,在汽车中高端散热器市场上自主品牌也终于有了零的突破。 9 Y* {( J# \8 c( [) ~: ~" }$ [2 f除了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李宝民还向贝尔等国际巨头的老家——欧美地区进军,尽管遭遇过挫折,但李宝民从未认输。 9 a, J: U7 s) @+ w2006年,嘉和进入美国市场时,已经调研过,当时的美国制造业处于低迷阶段,一台汽车散热器售价高达1500美金,而嘉和的产品一台只售200美金,市场空间很大。李宝民立即决定进军美国市场,可第一批产品就在加州栽了跟头。“当时是设计错误,第一批产品在实验室状态下很稳定,可在大规模模具化生产后,运输到美国后,发现少部分产品装不上美国车型,美国社会对于诚信非常看重,客户要求索赔,给经销商底价才60美金,结果客户索赔后,罚金相当于十倍售价,而且这些不合格产品还必须再次运输回国内分析,来回折腾,损失了十几万美金。连美国的经销商都认为嘉和也许会选择一走了之来回避问题,可没了诚信,嘉和就没了自己的生存之本!”李宝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与美方真诚的沟通,一步步的解决了问题,“守得云开见月明”,质量上乘,又讲诚信,如今,这个经销商每年从嘉和进口40万台散热器,双方也成为了莫逆之交。欧债危机以来国内不少自主品牌出口大幅下降,而嘉和出口市场反而逆势上涨,零件需求甚至比去年增长了30%。 0 y8 d" g3 t" V, d' W6 V ' l5 Y9 F1 C5 F" z2 t
4 E. _( S' s, p5 i长期以来,嘉和还与天津大学、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嘉和先后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内唯一的一家内燃机冷却系统集成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设在了嘉和。其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达到60多人,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专利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十几项。& ?4 v a: H" q& `2 a# a2 }& U
如今的嘉和,正在向汽车冷却系统模块化进军,这一领域国内没有自主品牌能够做到,而嘉和自信可以成为国内自主品牌在该领域的第一人,李宝民表示,未来汽车零部件世界品牌一定会出现在中国。嘉和就准备利用5年时间,争取可以与贝尔等国际巨头一较高低。本报记者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