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4|回复: 1

合资自主大佬们的纠结与乐观:再敲技术大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7 0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合资自主大佬们的纠结与乐观:再敲技术大门
5 G1 k$ ]3 i. l, A* g2 ^姚一鸣决心要破除合资10年,换不到技术的梦魇。这位自称是踏实做事的广州人,希望通过“理念”,闯出一条新路。, V+ L: L( j  J# b0 Z0 G, D

$ t' C2 |& e+ j/ u“合资换不到技术,我们用理念再敲敲门。”近日,广汽本田执行副总姚一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毫不避讳地直言。抱着通过“合资自主掌握技术”心态的,不止广本一家。7 K' v' }/ p$ B* v* c! }1 q/ ~

' O! n* q  d3 a% Y% k; n0 _, y* E
" n! G# _4 f" c8 [- b* v0 J
3 F4 S9 L+ r/ G1 u! T* N在接触并进入采访合资自主这一"圈子"后,记者发现:几乎每一家合资公司办合资自主的背后,都有着中方要“核心掌握技术”的情结,只是各自强烈程度不同而已。那么通过这种新模式,中方是否能如愿?- y: B5 t: X+ x5 f# h- Y+ L# x3 I
4 U4 S# F# G2 n7 e7 C1 n7 n! g
这一答案留待时间验证的同时,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大佬们选择走这条“陌生道路”的心态,以及看一看他们所在公司各自的背景又有何不同。2 K- i$ b, H; I: V
1 X$ r! P7 M$ Q; r4 \9 G( L
姚一鸣的纠结与钱宁的乐观4 z0 w$ E. @# w0 N; _  M
$ `5 K' F' d; P' i
目前,中国合资自主第一车理念S1已上市近半年,并开始在新的细分市场攻城略地。不过姚一鸣仍纠结:“到底我们能不能掌握到技术,我们的工程师能不能学到,我们的团队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在他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 c$ l  |  h0 Z( h
4 H. Y1 ^( F& |1 J) B1 w# q$ O9 D, ~事实上,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据一位熟知广汽本田研究开发公司情况的知情人士独家向记者透露,“在研究公司里面,中方除了副总是中国人,下面的中层没有一个是中方的。 而部长级别,只有总务部长是中方的,下面两个科长,也只有一个管财务,一个管采购后勤,是中方的。 ”% d1 E: s7 V7 \& G

  v2 O6 M( y9 `- s2 J5 i, B0 U他略带情绪地说,“这样的架构,还不是日本人说了算?中方想掌握核心技术,谈何容易。命门都在别人手中,中方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 f4 c+ K  Q6 l% V; o
) D/ j1 k& i2 c7 O9 b9 f上述人士口中的中方副总,名为吴庆宏。他也坦承,在理念S1的研发过程中,“日方专家主担当,中方专家是副担当”,他说,“中方的团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建立起来理念产品的研发体系,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关键是我们中方的技术人员要有完全独立的开发能力。”
( U+ `; r' ~- c
7 ~& L5 J) p; `2 x$ {相对于姚一鸣的担忧,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平台高级总监钱宁却显得乐观很多,这位主导宝骏630诞生的研发老总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一块参与工作(跟通用、泛亚团队一起),大家看的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标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没有掌握到掌握的过程。”
! Z% o2 {1 S! M! x+ x/ o( D) F6 h: C" U
他说,“不管是上海通用,还是上汽通用五菱,我认为通用对技术条件和标准是比较开放的态度,这个是文字上的东西,都是可以写下来的东西。”# r" D% x# G7 q2 H0 ]  _  U$ `
) w1 G9 H. J$ U) I3 G/ h& [% {$ k" k
“我们担心的倒是这个时间花的够不够,能不能很快速的学到。至于那个本子里面写的东西,今天就有,通用在这方面比较开放,基本上把他们该给我们看的都是可以打开的。”& z0 U# u# R3 l0 h# V( u
, Z* X+ R! n( `
他还举例说,“比如说发动机模块里面的软件这些数据,这些东西也是人写出来的,如果我知道他写这个东西的规则,也就是标准,写的这个人是经过培训以及跟着有经验的人做过以后,我不是也掌握这个技术了吗?”& K8 j5 i( e$ S8 Z
: F# a& t) X* f
但乐观并不意味着掌握核心技术的道路就是坦途。. I: t. `8 ?, }0 \% g
2 C/ x8 q6 B" a8 q4 b3 L5 ?( T
最近发生的一个细节或可窥一斑。8月9日,在宝骏630上市的酒会上,一位泛亚技术的负责人曾当面“指责”钱宁,不应该修改通用的标准,应该以他们的标准为核心。
( ~9 g. U. h% g; t* C( V- p4 s" L; W& P7 G2 D& E3 k
据了解,宝骏630的诞生也颇为曲折,差点半途夭折。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邬彭年表示,"就在上汽通用五菱投入几亿元研发资金后,通用仍然不答应投产宝骏,因为当时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7 c; n6 w# _8 _- g

/ u! r+ T. y; I8 X1 @) T去年,通用成功增持上汽通用五菱10%的股份之后,宝骏项目也就已经顺利上马了。% A& a+ F9 L, u+ Z/ W: Z$ _5 M

. ]8 n2 p8 L* h- B# H9 W; v日产的“放权”与中方的“谋权”' N/ r/ ~) f* X( [. I4 E/ X, r6 k
* U! k, z, c, x. _0 W: T
有别于广汽本田和上汽通用宝骏,东风日产中方能掌握技术的机会,可能比前两者要多一点。这或是源于日产全球开放的态度和东风日产中方话语权的日渐加强。
* l+ A- o2 ^$ C9 Q# r/ C7 R
3 o) S% a% O( s$ S2 |8 F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副中心长徐建明认为,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为当日产全球投放当地区域市场的产品承担开发,正是日产和其他车企不同的地方。
2 K7 Y' A% b. Q1 x6 f+ ~+ ~4 A* J1 G  x2 s
徐建明进一步解释说,日产全球技术中心会逐渐地把车辆开发责任,转到当地的研发中心,当地研发中心和本部的研发中心进行一个合力,然后去开发。) t3 z, x- I' U/ p0 M2 u
0 u; X/ X7 A' ^3 y% Q7 E; b
徐还说“日产的车型实际上是在全球供应的一个平台上面,根据哪个地方的量最大,会做一个主导。在我们初期只有几万辆的时候,可能不足以主导。但是在今天我们每一款车能够达到十几万,整个的量今年可能达到七八十万这样一个水平,占到日产全球市场可能四分之一还要多,成为日产全球最大的市场。所以每一款车在中国市场上都可能是占主导的一个地位。在中国市场上这些因素就会产生重大的价值。”
/ d2 i% {7 Y& v2 M' W$ w& U1 [
5 B( `1 P/ Q" P- K- Z* q* _  I早前,日产雷诺联盟CEO卡洛斯·戈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曾表示要把日产的电动车技术与合资公司分享。8 w" W  ?: ?: x, @3 |7 V
5 T. m5 u( j) g! ]9 b8 h
他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市场,如果想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的厂商的话,必须分享电动车的技术。“现在在利用这个市场而没有这个技术怎么能行呢,必须要在中国跟我们的合资企业去分享,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分享。”
8 P) j8 J; L. @3 T+ v
0 E8 r' b( M) x" x9 i* |; f0 D5 D换言之,日产向东风日产输出技术,并不是“无私奉献”,他们首先考虑的背景是: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蛋糕,不容有失。“近几年,中方提的一些要求,外方都会认真考虑,而且很多都答应了。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背靠中国大市场。”一位东风日产人士说。
& M- a% ?8 ?+ [. e6 W
7 j3 D+ I# L: R2 o" @据了解,东风日产中方能够能够在营销、技术研发上享有话语权,与05年和日方签订的《东风日产行动纲领》也不无关系。
: b. ]) v( `  c  x* ^$ F  r
( O6 ~, f$ b4 P# m8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曾表示,整合问题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对合资企业一直是绕不开的症结,中国企业合资20年,一直面临合作的问题,汽车工业都是50:50的股份。这就很容易形成了中外双方“掰手腕”的现象(都想占据主动权),造成了合资双方普遍的不和谐现象,甚至还造成了内耗。
5 b: ?$ c% D7 h9 f5 C6 A  p5 g6 e
' j8 C7 T- C+ y, Y; |+ r1 }《东风日产行动纲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下来的,其核心内容从文化理念、经营战略、商品规划、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基本组织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控制十部分内容,都规定了中日双方的行动细则。
% W. \3 Q  b+ A; l; g% P) n% f/ q+ A2 Q7 r& M
任勇称,这个行动纲领对股东双方都有约束,“我们是将行动纲领当作工具,统一公司所有者的观点,要大家遵守同一个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做事才会有默契。”
3 O- j3 X, l2 r2 ^) n/ j5 }$ Q( ]- S: P; d. x) ?8 B; {4 N
作为为国内大多数车企供应钢材的,宝钢股份产品发展部汽车板技术服务总监鲍平认为,相比其他合资企业,中方人员确实在东风日产能够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但据悉,即使东风日产中方团队从03年就涉入车型研发,但也是限于部分参与开发,而且更多的是参与非核心零部件的开发。
, e  c0 s7 b9 c/ X& K  f( C& v# {/ B/ j$ b5 e! [
事实上,启辰项目才是中方技术团队首次完全承担研发的任务,从中能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对这支中国团队来讲,仍是道难解的方程式。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方会真正与中方共享技术?# E( q+ [. k/ Y! J* c/ @) w( ?

: J% {$ X/ ?7 u: `( k( |从历经30年沉浮的合资换市场,到今天合资自主的裂变,中方能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仍是焦点。: a8 ]; e/ v) }; J) E

( L  ~, m5 d+ z( K包括姚一鸣在内的企业派力挺合资自主,“不走合资自主之路、不搞研发,你就没有载体,无法得到自己的技术”,“合资自主是一种创新,它为中国汽车合资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n& |+ z: w7 c* `

' z1 M) y; h( X( v但鉴于目前,这些标榜合资自主的车型,都只是经过不同程度的“中国式改造”而形成的“旧产品”;再加上外资逐利这样残酷的商业现实,对于中方是否能掌握到核心技术,业内持悲观论者大有人在。5 y6 I& j; M: s; v/ I2 Q+ D

# E) M4 u0 {8 |/ _! |" p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姜立标告诉记者,“资本的本质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外方看准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利益。由于外方掌握着核心技术,因此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是不会真正的将技术与中方共享,否则就是失去优势,失去利益。”7 R: O% e' P$ c( b. N, x3 u

! L2 V; Y9 [) @. K/ `, g
" _9 M' d2 l* I: _; L& ~7 L6 K
姜立标认为外方是不会真正将技术与中方共享1 l& L  \  G, ?1 T& f
- E1 q; l5 v$ ?* r4 j4 G1 Q
姜立标认为就算合资企业推出了自主车型,“不过是将外国的低端旧车型加以改头换面,再冠以“自主品牌”的名义销售,(中方)仍未能如愿学到真正技术。”
; [2 ]- ]# c- `4 r0 l9 O  ^1 A# c' r8 L, s+ N. |9 d
他直言,“上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中外合资企业,创立初衷则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换管理、换机制。然而事实证明,市场并未换来技术。近几年合资企业纷纷推行‘自主品牌’,政府对此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的,也是希望可以藉此引进更多的技术,培养本土汽车技术人才,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
6 b. W0 z9 y! C, Y2 g* `  f! r) v  {; D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行性却需要仔细推敲。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目的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迎合**政策的需要,结主管部门之欢心;其次是看准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巨大潜力,推行低端汽车产品,获取更多的利益。最后利用自身优势对国内传统的自主品牌汽车形成打压。”姜立标总结说。
+ W' ~" p, F  n/ y5 R. T9 i
2 L" S' W- B: X# K* J  O6 E他提出建议,“我们应该向韩国学习,尽快做好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车。向上汽集团学习,为自主品牌不怕得罪外国投资方,向奇瑞、吉利等传统自主品牌学习。目前国内汽车行业面临主要问题是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政府出台的政策应该向这方面倾斜。同时政府对自主品牌的界定应清晰,不能让跨国公司敷衍了事。”1 O1 x2 g. Q+ _& A7 m/ Z, b7 C
% `1 D7 C$ h9 Q5 ^3 U0 S
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合资公司中方一把手也认为,“除了有限的职能,比如国产零部件的当地适应性分析、部分车型的外形辅助设计、整车中国道路模拟以及内饰的中国化设计,涉及发动机总成、底盘与悬挂系统的技术机密,外方并不会让中方参与。”
8 J) m, R% v- v7 G& Q! t# P8 J* D8 V) l% \, n
有一个几乎人所共知的故事可以佐证,事实上,外方非常害怕中方掌握技术机密。$ h# @/ d0 w3 ^: m; `
) k& k+ u: \" ^5 K" s* Q
据悉,大约在十多年之前,奇瑞汽车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汽车就买了一批奇瑞车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德国大众马上要求一汽大众的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 X5 k4 `5 l7 W/ a" ?

3 n7 `! c0 I5 j! v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其商业逻辑很简单:绝不培养竞争对手,也不给竞争对手有任何掌握技术的机会。
3 f' v% e, Y4 H" C) C9 W5 J
; Z7 v0 m6 j, k7 L3 }' D) ]“不要用道德来斥责大众汽车的合理产权诉求。把外资想象成慈善家这和当初制定‘技术换市场’的初衷一样幼稚。”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所以,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每一个国产的螺母都要送抵狼堡(大众汽车总部)认证的故事,在本田汽车、丰田汽车和其他每一个合资公司中,天天发生。”# B- C( K" ]# E& j1 c! V" {

  O5 ]* |7 X; m对于这样的故事,合资自主中方的大佬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感同身受”。但也正是在这样的际遇下,合资自主才被迫诞生,“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姚一鸣曾私下这样对记者说。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5-1-4 20:03 , Processed in 0.0269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