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773
- 精华
- 积分
- 1525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3-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并用 O- U: o% r& q3 e8 k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并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并用的配方和工艺都比较成熟,是聚合物并用的先驱.5 |: I3 ^# ^' B/ S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共混的并用橡胶综合了丁腈橡胶的耐油性、弹性和聚氯乙烯的耐油性、抗化学药品性、耐臭痒性,并且聚氯乙烯对丁腈橡胶还起补强作用,与单一的丁腈橡胶相比,并用橡胶的拉伸强度和抗撕性均有提高,耐磨性、耐油性及耐臭痒龟裂性有显著改善,同时提高了阻燃性能。此外,对加工性能和海绵发泡性能都有所改善。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共混物广泛用于耐油胶管、胶带、矿山运输带、电缆外皮胶、胶辊、密封门窗胶条、胶鞋、纺织皮辊、油槽密封、飞机油箱、石油产品柔软贮器、鞋底以及密封O形圈、膜片等汽车工业制造。
5 }( U2 \0 K0 X, D4 X" _1、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并用的工艺和方法9 E/ `9 N( {" a: l/ L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并用通常采用机械共混法。 ^* w4 Y2 S* H% p
进行共混前,为使橡胶和聚氯乙烯掺合均匀,必须做到以下处理。
/ p# i& B2 p6 d) X, N: z) t: h(1)、丁腈橡胶(高温聚合)必须先行塑炼至可塑度(威廉氏)达0.20—0.28为宜。
2 t' c: f: {4 C0 J/ j$ t; z8 `(2)、对悬浮法紧密型聚氯乙烯进行预膨润,以保证塑化时的均匀性。方法是将聚氯乙烯间接加热至80℃,然后缓慢加入增塑剂和稳定剂等,边加边搅拌均匀,制成糊状物。
1 [- X- A/ a- w+ w& ]- F通常使用密炼机将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共混合胶料的混炼一并进行。密炼室工作温度控制在140--145℃,胶温控制在170℃左右,加料顺序为:丁腈橡胶→预膨润的聚氯乙烯→小药、1/2填料→增塑剂、1/2填料→排料。
: k8 Q, S* w) m9 L; r( \密炼机排下的胶料在开炼机上冷却后在加入硫黄、促进剂或过痒化物等。
$ I& v" v" i9 ^) q采用开炼机共混,其掺合温度分为三种:高温掺合(150--180℃)、中温掺合(80--90℃)、低温掺合(40--50℃)。
# M1 t# _1 V# M4 Y# m高温掺合工艺为:预膨润的聚氯乙烯→塑化(对未经预膨润的聚氯乙烯,塑化的同时,加入增塑剂和稳定剂)→加入丁腈橡胶共混→薄通3次→下片。; _6 a b- t5 a
中温掺合方法与高温掺合基本相同,只是掺合温度低些。低温掺合则按丁腈橡胶的工艺进行,只将聚氯乙烯当作填料加入丁腈橡胶中。0 ^9 ? m; s; U1 D- I; P0 a; D; B
低温和中温掺合辊温都低于聚氯乙烯的塑化温度,因此聚氯乙烯只能以大的分子集团分布在橡胶中,并用体系实际为宏观非均相体系。为补偿其缺陷,硫化温度不应低于150℃,以增加聚氯乙烯在硫化温度下的流动性,进行再分散,以便获得较高性能。高温掺合时,由于聚氯乙烯塑化(塑化好的聚氯乙烯呈透明状),分子链段呈无序状态,分子间吸引力最小,此时聚氯乙烯能在橡胶中均匀分散,所得并用胶质量均一,性能稳定。* l$ d. r) x! Z8 A7 @/ V- N2 t* r B
2、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的并用配合的举例) {" y! E$ U2 x+ N t% C/ A
NBR/PVC并用体系,常用于耐油密封制品中,通过并用PVC,改善NBR的耐油性。 c; j$ p: I# [# Y0 N" M
以下为NBR/PVC体系耐油密封件并用胶配方及性能:9 K8 \3 I" U$ F, E
配方/质量份 物理机械性能
0 }( G* l/ F- ]( L8 O& [ ?& d3 X$ eNBR 70 硬度(邵尔A) 78* ]( G6 Y, L* ]# W
PVC 30 拉伸强度(MPa) 18.8
7 D. Q- S8 k0 i0 O$ x" m2 D高耐磨炭黑 50 扯断伸长率/% 3061 W( ?0 f8 `: k# p
碳酸钙 25 300%定伸应力/MPa 17.1
- Q W2 N# ^$ l U/ ~* f氧化锌 5 扯断永久变形/% 19
- E: A1 G3 c0 M; ?( w6 V+ K硬脂酸 2 苯25%+汽油75%(24h)质量变化率/% 7.6
5 X1 `5 x8 A7 d9 C e2 A0 d硫黄 2.5
, S7 [ \$ F: h7 F/ _) v0 V促进剂M 0.8 " t: V% x3 x6 I5 c2 t6 I
促进剂DM 1
% z7 L- z$ w! Q G0 \( S4 }: E促进剂CZ 1
( X) b9 U* L+ E7 i防老剂A 0.5 2 r9 n+ u" G2 U
防老剂D 0.5 8 o( Z6 R* Q& m
DCP 1.5 $ X/ Z$ I7 x) q) H) Q: W" m4 D+ `
合计: 189.8
) l Z% D/ p3 d& T,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