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274
- 精华
- 积分
- 1581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期宏观面主导着工业品橡胶的走向,欧债危机及美国持续低迷的就业市场导致市场弥漫浓重的悲观情绪,促使国内商品呈现一波趋势性下行行情。上海天胶在中秋之后一路下行,累计跌幅已近9%。昨日,橡胶企稳反弹,主要受益于上游原材料供应紧缺,下游汽车行业逐步复苏。不过,专家提示,宏观系统风险依然不可忽视。 ! Q- ?2 I- K. m$ X" n7 G
3 m+ J3 Q% d3 k' U3 b" ^; r基本面偏紧支撑橡胶反弹
E( s4 ^! `) H: b' S9 N: a
( c0 D/ ~+ l) a* p" G! c! y周三,沪胶超跌反弹,收盘价为32060元/吨,上涨0.75%。日胶也出现反弹走势,截至发稿,日胶报价353.5日圆,上涨0.54%。对于橡胶的超跌反弹,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对周一大幅下跌的修正,同时,昨日国内股市大幅反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沪胶价格。- j3 i' g/ u4 I. C
8 l# I7 J6 D3 [* ]
上海中期分析师方俊锋表示,橡胶价格的上涨是发生在多数商品均现反弹的背景下,同时,橡胶的基本面仍然偏紧,为价格提供了一定支撑。从资金层面上看,沪胶的持仓出现了大幅攀升的情景,显示有一些抄底资金入场。
8 @. p2 A" {; C9 N+ j, ?! [" J( k& S6 f0 x% h: x% H
从基本面来看,上游原材料供应较为紧张。记者了解到,9月以来,东南亚主要产胶国遭遇洪灾,洪水使得割胶工作受到影响,另外还将影响橡胶的运输,使市场到货量减少。
4 U& o% c j$ M, ~# o0 K/ i; n/ W @/ e" s5 {2 u7 i* H; s/ k
“目前,天胶原料市场供应短缺,下游需求消费逐步走强,良好的基本面给予沪胶期价有力支撑。”宝城期货分析师陈栋表示。
& S! s1 C, Y( l2 h0 h% B5 D! N4 K+ X& d9 e) ^+ u7 |
下游用胶企业库存偏低也是利好胶价的因素之一。象屿期货天胶研究员徐云锦称,国内下游企业前期一直随采随用的状态导致库存相对偏低,厂商在国庆长假之前存在补库采购需求,这将在短期内对现货胶价形成较为有利的支撑。全球汽车行业正逐步复苏
3 ^4 `5 ?2 {/ M0 X
2 t( ~, C M/ v: F, K汽车行业的复苏亦是业内看好橡胶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悉,2011年8月,欧洲市场新车注册总量同比上涨7.8%至78.7万辆。德国汽车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德国销量同比增长18%,有力推动了欧洲整体增幅。除去德国的增量,欧洲8月份新车注册量依然维持了4%的增长水平。5 n- | \4 F8 C! \
' s8 X: Z6 y9 B" p业内人士表示,8月份汽车销量的强劲增长,显示欧洲汽车消费可能会摆脱低迷形势,汽车市场并未受到欧债危机的严重影响,这将利好橡胶市场。
4 \3 [1 p5 D: f( T# L4 }3 O/ a, w* A! O! e* { ^1 s
国内方面,汽车产销形势有所好转。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8月份的汽车销售量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同比增长速度与之前相比有较为明显的改善。2011年8月,汽车销售137.72万辆,环比增长8.29%,同比增长4.15%,1-8月,汽车销售总量累计同比增长3.33%。
2 j2 q; B; X, N# g1 s# m+ [) Z2 e
宏观面风险依然不容小觑% n; Q9 X( ?5 D' g) ]! `; t
* C' [8 U! q3 H+ Y" l+ F% a! u5 o尽管橡胶的基本面良好,但是宏观面系统性风险一直阻挠着期价上行。陈栋表示,“如果后期宏观环境未有好转,恐怕沪胶难以摆脱区间震荡格局。”1 I3 M: v1 |) }
& n* B; N3 i& @; d& ]( t从整体市场氛围来看,空头情绪在大跌之后得到了较大程度宣泄。希腊有望及时从欧盟及IMF获得避免债务违约急需的贷款援助,欧债问题或将得到暂时的缓解;与此同时,美国议息会议亦有望释放有利信息。在此背景下,昨日,国内股市大幅上扬,带动商品出现反弹行情。
+ m" ~: p- R z' n _ l5 A0 P/ [
9 B* z" U4 G3 a7 Z. e徐云锦认为,短期来看,由于宏观悲观情绪大幅释放,而现货胶价可能由于节前备货形成支撑,沪胶深跌之后或将形成阶段性的盘整甚至反弹行情。但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欧债危机仍将持续对市场形成不利冲击,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依然艰难,中国货币政策放松时刻未到,宏观面的风险依然没有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