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3|回复: 2

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肥大还是强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8 12: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肥大还是强大?& S0 s) p  n9 h, d
这是六年前国内某大汽车集团排名进入全球500强时的媒体报道:“这是国内第一家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全球500强,是让人振奋的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已达到一定水平,也标志着其所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之路所取得的成绩。”随着近两年中国迅速成长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国内几大国企更是纷纷放言要进入全球前十大车企云云。
7 p/ _, r+ B& i: q. \- j2 s, _+ V" L* n9 h* U% d" A% b7 E8 o
20世纪20年代,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国力衰弱,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头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5 @, U$ J% e- a) c. @; I( c+ C: a& ?% K. g
转眼时间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倘若鲁迅先生有知,对我们这些国有车企们的豪言壮语会有什么感想呢?
9 w( i1 P6 W0 `& j7 M- G9 W/ Q' y0 {" Y2 R
让我们看看在“市场换技术”口号下几大国有汽车集团在去年的成绩单:; p& r  t  @, z& b  p$ p5 z

2 ?1 p% a& H8 \: k1 j+ K  l/ P$ L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上海大众的建立为标志,“市场换技术”导向的合资策略推行了快三十年了。“市场”毫无疑问已经被换出去了,然而几大国有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却还远远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 2010年国内品牌在国产乘用车市场占到34%,一汽、上汽、广汽和东风自主品牌在各自集团销售中所占比重却分别仅为29%、10.5%、6.7%和4.4%。从销量来看,上汽,广汽和东风自主品牌的销量加在一起也才达到比亚迪2010年销量的59%。输掉了市场和销量,国有大集团在这三十年技术上是否换到了什么真金白银呢?目前几大集团的自主车型无一不是从外资手中淘来的淘汰技术,而令人担忧的是下一代车型的开发仍然要仰人鼻息。国内某大型国有车企高管曾对笔者无奈的谈及此现象,他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类似的国企自主品牌车型都是“骡子”,是一个杂交品种——而关键要害是,骡子们是没有繁殖能力的。如果几大国企的自主品牌是如此状况,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无非是为“市场换技术”的惨淡现实再找一块遮羞布而已。
; V5 V6 h) D+ E+ j* ]6 b
9 R" x0 b) x3 `+ z. q  g; o在50对50这种貌似平等的合资政策下,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都以为合资公司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了,甚至连每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也由外资公司赞助完成。在这平等的皇帝新衣下,隐藏了什么呢?2010年国内生产的外资品牌轿车销量约745万辆,仅以国内企业需缴纳的技术使用费和品牌使用费,按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600亿人民币。另一方面,合资企业每年又投入巨大的市场推广费用在维护推广外方的品牌,中方当然要承担其中的一半。这还仅仅是在整车厂的层面。由于相关法规对零部件层面的合资没有约束,而2009年中国与欧盟汽车零部件关税贸易纠纷遭遇WTO诉讼败诉,零部件产业已然完全放开。相当多的合资公司中,外方已经完全掌握零部件的采购供应链,中方的角色越来越像是一家投资公司,根本谈不上什么掌握核心技术。有些外方公司甚至毫不讳言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为代工工厂,还有外方高管公开声称“中方对合资公司的贡献为零”。/ u9 n$ F* z( Q9 i4 o5 u9 t
大局已然如此,下一步会怎么样呢?过去几年,欧美已经开始对中国50/50的合资政策指指点点,不排除将来在WTO再次提起诉讼。如果50对50的底线被突破,我们这几家“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次子们”还能剩下什么呢?还能再夸夸其谈进入世界十强吗? 有个例子可供参考,2006年中国对物流行业外资放开了50/50的合资政策后,UPS,Fedex等跨国巨头立刻解散合资公司,甩掉了中国合作伙伴——到今天有谁还能记得这些中国公司吗?没有品牌,没有技术,这样的合资策略主导下的中国本土国有汽车工业注定是一场完败。
4 a+ K5 u$ n0 p# D5 V9 T; u/ `" \# u& U, B
汽车产业的强大与否,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工业实力。仅有“肥大”的汽车市场,是无法进入强国之列的。这点历史早有前车之鉴,发达国家中本土汽车工业的现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i3 \4 w7 \- N3 X4 ~
& g- j; Y4 D8 @, @1 q! W$ N在黄亚生先生的《中国模式有多独特》提到这样一个国家:该国政府储蓄率在六年之内增加了1倍;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该国基尼系数是0.45;该国100家最大企业75%的资产是国资;该国在政治上没有竞争;它对外资非常开放;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内农业就业减少了三分之一。大家一定会以为这说的是中国,可实际上它描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西。对此叶楚华先生做了精辟的分析(参见叶楚华:中国,已经失去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巴西是一个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保持了多年快速经济增长的大国;然而充满杯具的是,他在就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当口,一下子就瘫痪了,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f; U+ k6 a- u5 S8 H1 L
0 M$ J* E. C3 I* q
巴西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发达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其中巴西的汽车工业就是巴西国民经济的缩影——完全由外资垄断,巴西本土汽车工业完败。
1 f/ Z+ @, s7 @
# S1 K! q% {  m5 s  F; i叶楚华先生指出,放眼全球二战以后至今的六十年,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成了发达国家(地区)呢?就是各位熟知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以及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北欧的芬兰、爱尔兰和冰岛三国。众所周知二战后芬兰是靠一个产业一个品牌就成为了发达国家,那就是电信业和诺基亚;爱尔兰则是靠软件产业发家的,它真正起步
( [4 s6 C& U$ B1 ?7 u9 [
# ~3 S4 Q- k0 M7 r! p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真正腾飞、高速发展。至于冰岛,则纯粹属于弹丸之地,这样一个只有中国一个小镇大的国家成为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值一提,毫无借鉴意义。而像巴西这样在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功败垂成的国家则是数不胜数了,这其中包含了所有的拉美国家,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所有的非洲国家,全都在走向发达国家的努力中失败了。
6 u5 P6 q- _, u
  u- s; x! Y4 @9 O' D( ~查看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很容易发现,世界上从来就是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是先进发达的,穷国和“发展中国家”永远是绝大多数。通往发达国家之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一个国家掌握品牌和核心技术之路。这是极度艰难、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粉身碎骨之路——巴西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 A( b) e1 K/ v4 N  j$ ^; _$ A因此,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中国汽车行业靠着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和世界第一大市场的地位,自然而然、按部就班地就会逐步成为一个汽车工业强国。我们从“巴西们”的失败故事中,从他们的历史经历中,随处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的影子,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是那样的似曾相识。没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等在前方的很可能只有“中等收入陷阱”。巴西们至今还在陷阱里爬不出来,中国能绕开这个陷阱吗?/ L/ @4 ?9 L6 J+ O/ [/ F

; P, N7 t. j& u6 o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未来的十年,应该是中国企业开创国际品牌、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十年。但是在现在的50/50合资政策主导下,既然国企把钱投到合资企业里就能简单地、安全地获得巨额利润,哪个企业还有心思去真正弄什么自主品牌 ——“合资自主”就是这种心态下的一个应景之作。没有技术创新、没有世界级的品牌,中国就很可能和巴西一样在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面前轰然倒下。正如叶楚华先生指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廉价劳动产业起家的,但他们成为发达经济体的惊人一跃却是靠技术创新和打造世界性品牌而完成的。
  K. a5 V( @2 e  S/ q- Z
9 R0 i. U+ }+ s; y/ C所以希望主政者和管理者都能思考一下,未来的大型国有车企,是想靠继续代工成为“全球500肥”,还是丢掉这些夸夸其谈名不符实的数字,去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前者会将中国拖入万劫不复的“中等收入陷阱”,后者才有希望帮助中国完成成为发达国家的惊人一跃!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8-18 18: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所以希望主政者和管理者都能思考一下,未来的大型国有车企,是想靠继续代工成为“全球500肥”,还是丢掉这些夸夸其谈名不符实的数字,去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前者会将中国拖入万劫不复的“中等收入陷阱”,后者才有希望帮助中国完成成为发达国家的惊人一跃!  W* }" N' S9 W# q+ `
想法不错,能否被主政者采纳呢?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1-8-18 1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4-6-1 22:08 , Processed in 0.02112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