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精华
- 积分
- 75304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5-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开国元勋与中国橡胶事业的启航
2 e6 C% e# S; r7 i. O$ C* G5 b作者:许人俊, f" A" ]# M, f
+ a* E: @# H; v M 天然橡胶是关系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它与钢铁、石油、煤炭并列为现代社会四大工业原料。解放前,旧中国没有天然橡胶事业。只有少数华侨从东南亚国家移种橡胶树到我国华南热带雨林地区,创建私人橡胶园。旧中国所需的天然橡胶,历来都靠从国外进口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解放军部队配合科技人员从零开始自己的天然橡胶事业。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辉煌业绩。
1 S" s+ T) ]) a4 f6 ~2 j3 _1 ?- k% T) f, w9 n, ~
在数十年的艰难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叶剑英、王震、萧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7 ]. j5 o1 w& Y1 ~" H0 {6 {) ?" s- B4 K! c% {0 j- r4 p
斯大林念念不忘天然橡胶,毛泽东同意两国合作在中国开展天然橡胶生产1 F! }/ F6 F/ t8 {! r; H
! `( \( U2 u7 R1 a q8 Q4 ^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目的是向老大哥学习建国经验、相互结盟、寻求支持和援助,同时处理解决苏联与过去国民党政府遗留的历史关系问题。
_" ^, j! O& b. l! q' H) O0 M* D( A2 R) l. m+ d% l0 w. U) e
有一次双方商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关问题时,斯大林突然离开主要话题,兴趣浓浓地问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我听说你们那里有生长橡胶树的地方,是吗?”
- L: R$ ^$ Y8 P* S% |/ p5 |- h4 n' e* z) l, W+ m7 d& v! |3 r
毛泽东答道:“是的,斯大林同志,你说的那些橡胶树生长在海南岛。”
$ [3 d1 i4 x& Y6 K1 {5 H" w8 `0 C* r
斯大林接着试探问:“有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作起来多种些?”
) A2 ~4 l1 Z9 b8 v8 q$ M- ]9 R" S' s( Z& X# z4 y( ^
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你是知道的,那个地方现在还不在我们手里。”
" E# ]) z% z: _9 H5 @- e9 f! T* u5 b) F0 G' _, G% K6 f
斯大林“哦”了一声,明白了海南岛还没有解放。当时斯大林显然有些尴尬,他不便继续沿着橡胶问题交谈,只好独自抽着大烟斗香烟沉默不语……
9 g4 T& t3 J. w. F: a: l" `
& W: o i! V7 r% v7 }1 m% S 尽管如此,但斯大林对合作种植橡胶树的兴趣,一直没有减退。后来,周恩来每次到莫斯科商谈朝鲜战争的军援问题时,斯大林总要在话题中不断提及橡胶问题。
: X7 g! a" V% b' B! F1 `) _& |1 t, w R+ R( j: d
当时,我军四野的部队已进入雷州半岛地区,解放海南岛的各项准备已经充分,军队蓄势待发。善于将毛泽东的意图变为实际行动的周恩来,当即指示叶剑英与林彪加紧渡海作战训练,选择气象好、潮汐涨落的有利时机,尽快解放海南岛,以便拿下海南岛那块宝贵的热带雨林区。
' ]- S8 {0 ]/ G# t$ A. y+ F2 \" T
& t, v7 X1 l' o* i1 Y& @ 海南岛解放后,斯大林旧话重提,再次热情关注合作种植橡胶问题。 Q( o& D% _+ i0 v: r
& J2 w' d! X: D) M0 c
1951年初,海南岛刚刚解放,斯大林马上派遗苏联农业部长率专家组,深入到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考察。专家组返回后,立即向斯大林详细汇报,认为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不但能种胶,而且适合大面积种植。* C! M0 T7 s; q4 s+ V: U; m' q
, j( T3 X) h ~/ m8 }5 d% k
在下属面前历来一本正经,表情严肃、沉稳的斯大林,当时竟表现出少见的兴奋、激动,而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在办公室来回走动,连连击掌表示高兴。因为,他深知橡胶是国际上的稀有之物,中国需要橡胶,苏联对橡胶的需求更大。无论是苏联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军事工业,还是苏联战后急待恢复的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橡胶。# W* u, U5 C- l% B5 G/ x
0 _4 P, Q/ l# r2 B ~- w- Q7 n% g
苏联原先用的橡胶,除了花巨大成本从石油中提炼外,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拐弯抹角想办法进口的。# w6 H$ s8 a0 H! | E/ f3 z1 H3 ~
5 l2 S' M8 G4 @ 新中国成立前,斯大林曾在1948年委托我党利用我在东南亚各国华侨,帮他们代购数量高达上万吨的橡胶,以解决苏联军事和经济建设的紧急需要。* |8 G# q1 a* W7 L2 [
6 z& ~! L' X! z9 m% [: @ 朝鲜战争一打响,西方国家意识到橡胶是极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上对我国实行禁运和经济封锁。东南亚和香港华侨原有的这些渠道,立刻因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而中断。斯大林深感无路可走,焦急万分。他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必须赶快寻找生产橡胶的新路子。0 F9 N ?" y; |* _! O
' l7 y6 ^% M- I* [ 斯大林也知道,尽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幅员广阔,地域很大,但都地处严寒地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那些土地不是高山,就是靠近寒冷的波罗的海,没有任何一块土地属于热带雨林区域,根本不能种植橡胶。
2 s6 E, ^9 C8 a# m( }1 q7 N5 f" V; l4 O+ ^% @- ?
所以,斯大林一直热切期望新中国能在华南热带雨林地区,赶快开发生产军事上急需的天然橡胶。起初,苏联曾想花钱在海南岛租用我国一些土地种植天然橡胶。但是领土问题历来属于政治原则问题,国家之间不容交易谈判。斯大林刚刚提出这一想法,就遭到毛泽东婉言拒绝。此路显然不通。; _9 c% ?/ M5 v# M& a6 m
2 @7 i3 m; A+ K; ~. v- w' n
随后,斯大林决定改变思维,建议通过以两国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天然橡胶生产。苏联还提出愿意提供资金、物资、技术援助,换取橡胶开割后每年获得的橡胶产品作为回报。毛泽东权衡利害关系后,同意了这一方案。3 U* r9 T3 I$ ^, F
% z* O; `. w A% W3 F4 V! D: H 当时,斯大林与毛泽东二人确实都把两国合作发展天然橡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大事对待。尽管当时双方在合作协议条文上也出现了一些争执,但总的说来,会谈协商进程还是顺利成功的。
+ D% p1 \. b) @! i8 m6 R1 @4 k; c* Y( N8 V" T
如一次双方商订橡胶协定会谈时,斯大林总是希望我国尽快种植、提供数量很多的天然橡胶,而且要求越快越多越好。周恩来则坦率地说:“斯大林同志,在短时间内你要我们种植那么多橡胶,每年要给你们1.5万到2万吨的成品胶,我们确实有点困难,很难做到。”斯大林则毫不含糊地说:“这是必须的。要知道我们给你们生产的那些卡车、大炮,需要用很多的橡胶啊!”周恩来说:“我担心,如果我们提供不了那么多橡胶,你们是不是会认为我们违反了协议。”斯大林说:“当然如此,那时候我们只好减少给你们一些大炮、汽车和轮胎。”权衡利弊,周恩来随即答应:如果我国提供的橡胶不够,那我们只有承诺用某些苏联紧缺的矿产品顶替了。
4 Y# @) f! o& v3 ~$ K* T7 n% p
合作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签订后,周恩来很快委托政务院第一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在中南海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研究执行方案。1951年8月底,政务院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培育橡胶树的决定》,决定加快培植橡胶树的进度,尽快履行中苏协议。" n. _% C% m1 L
1 o' x0 h+ w }, K! j! N; u
毛泽东完全清楚此项任务的严肃性、紧迫性、艰巨性,但是究竟选择谁来担当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颇伤脑筋。经过中央研究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件事就让陈云和叶剑英一起去干吧!”3 y3 _$ d: a: V7 q" ~
" U7 s5 b* p( e. h5 s9 d" q
早在1950年9月,叶剑英就想到我国必须建设橡胶生产基地。为此,他曾指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和农林厅,赶快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考察团,专程赶到海南岛等地,展开历时两个多月的橡胶资源调查;同时抓紧时机通过爱国华侨,从海外引进一批橡胶新品种,抢先在海南岛的儋县、雷州半岛的徐闻及广州市郊燕塘地区开始试种。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拨出一笔专款资助海南岛发展私营橡胶园,这是党中央很有远见的一种战略决策措施,为进一步种植橡胶拉开了序幕。
$ X$ M) N# C* \0 a7 |9 d, z& {1 v1 p$ n+ V: s
成立华南垦殖总局,局长叶剑英“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的建议受到党中央重视
" `- A# b' f+ @. I4 h, t c: x5 s; B' _4 X7 y0 L& K+ M3 T
1951年8月,党中央在中南海开会,确定在华南热带雨林地区,大规模秘密建设橡胶生产基地。会议明确此项任务由陈云牵头,叶剑英就地统一指挥、组织实施这一宏伟计划。会议同时确定天然橡胶生产的方针是:“一要有,二要多,三要快。”6 S5 D' w2 {5 l/ i. D* v
: ~0 w' ~3 z7 B* t) l! r3 M& U
此后,陈云就开始在北京、广州之间来回奔忙。工作相当紧张忙碌,局外人不知内情,陈云的家人也蒙在鼓里,不知他忙些什么。* W4 j8 N$ w/ D8 e$ @0 M8 V0 g3 j
& v. Y7 _* A2 L7 L& |! n+ j: G) n 1951年9月,陈云和3个苏联专家以及我国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人,突然集体乘专列赶到广东。在广州市,他会同叶剑英召开大会。会上,陈云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布: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华南地区大规模建立橡胶生产基地。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党中央决定由我和叶剑英同志共同承担这一使命,我抓总,总揽全局;叶剑英担任总指挥,具体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为加强领导,党中央决定在广州组建华南垦殖总局,任命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局长,广西省委书记陈漫远(当时尚未成立自治区)、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易秀湘、海南军区司令员冯白驹兼副局长,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李嘉人、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惠中权、解放军一五六师师长邓克明、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顾绍雄为副局长。$ v( {" H8 j# V m
7 a( m* A* P" E& G
从名单上可以看出,这个班子阵容强大,人才济济,既有领兵作战的将帅,又有足智多谋的领导骨干。干部力量配备极为雄厚。许多人都是中央信得过、敢于打硬仗、善于搞生产的能手。
6 Z# B- \; E$ G3 f2 S' z# q
: J a/ Y0 r+ D* M1 T$ _2 w, \, B4 Y 陈云宣布党中央任命名单后,特别补充说:“发展橡胶生产是一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桩大事。中央很重视这项事业,有剑英同志领导,我们一定能把这项事业办好。”
3 M7 h, {) O8 J) Y, s
/ [8 N2 r# t+ v" ?* v( ]- W 经过充分讨论研究,当天会议还作出了行动计划,确定:在广东雷州地区、广西合浦地区、海南岛的宜胶地带,建立橡胶垦殖场群;根据中央的决定,立即调配人员组成华南垦殖总局;拟在高(州)雷(州)、海南、广西设立下属机构,组织领导那里的橡胶垦殖工作;要求华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支持橡胶垦殖工作的开展;调集科技人才建立橡胶科研队伍,与垦殖工作同步建立橡胶科研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所有工作宜早不宜迟在当年初冬展开。: h9 Q' n2 c* P* ^- ~
/ ~7 I0 ^( H, [: b. B 会后,叶剑英给党中央起草报告,提出:“雷(州)高(州)、华南等处土壤肥沃,荒地多,可以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在这些地区经营几百万亩橡胶林,是可以在数年内做到的。海南、雷高地处国防前线,发展橡胶必须有足够的国防力量加以保护。因此,要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和其他经济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S9 k0 @! y" `: a
0 Y2 H/ K7 ~5 h: F5 J" L
毛泽东读了叶剑英的报告后极为高兴,特别欣赏“要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结合起来”的观点,立即将报告批给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聂荣臻诸同志阅。* S# V( a* H4 \% G' _/ B7 P
$ }) x* A5 x0 m4 A( s: }" Q 不久,中央军委下令抽调两个师的部队,直接编为橡胶垦殖部队。与此同时,驻华南地区的海、陆、空三军部队,也奉命为橡胶垦殖大军提供必要的支援。大规模开荒种植天然橡胶的计划正式实施。! J6 M. U. U" H
" y! G9 G3 U, C" P 1952年春节刚过,按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华南地区抽调的2万多人组成的两个林业工程师和一个独立团,相继赶到指定地点。师长王昌虎奉命指挥林业工程一师横渡琼州海峡,进军海南岛建设海南橡胶基地;师政治委员陈文高带领林业工程二师进军雷州半岛湛江地区安营扎寨,创建另一个橡胶生产基地。5 t' s' o, r9 C# _5 r
) p- D3 i* r6 b. N# j3 r! [
在植胶部队中,搜集橡胶种子是一项特殊使命,由于种植数百万亩橡胶,所需种子数量惊人,种子来源靠到老橡胶园采集。种子极为珍贵,所以当时的口号是“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为采集种子,植胶部队指战员往往昼夜轮流蹲守在橡胶母树下,一旦听到种子成熟爆裂的声响,大家立即在荒芜的草丛中四处寻找种子,细心包好,紧急护送到橡胶育苗基地。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采集的种子运送到育苗基地,空军动用过飞机,海军动用过快艇。在育苗基地,当种子发芽后,指战员们又用自己的衣服覆盖幼苗,精心保护,让其免受风寒侵害。/ l ]* H) q; F1 l$ u6 k' G' w1 p
( U# q$ t% b4 D6 j- q
“人在种子在”“人在幼苗在”,是当时大家的共同誓言。
9 P* }1 ~8 t* W0 X, B, P1 C
% r& `2 O( l: K& ?3 {. \ 这批善于吃大苦、勇于耐大劳的指战员,后来逐步成长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骨干和专家。
% C* d" t3 A+ x, X9 h
/ Y% E0 O8 {3 b7 X4 Y) O 苏联履行协议,周恩来派李强赴苏提交所需物资设备清单
6 {# _3 y0 u0 c; G- z j6 Y0 f* c+ P3 ^) x( g: [
我国决定创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后,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极为关注,纷纷认为这填补了社会主义国家天然橡胶生产的空白,并作为与美英帝国主义较量的筹码,先后为我国加油和给予支持,以求给社会主义增光添彩。苏联尽管没有种植橡胶的经验,但仍然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派出林业专家顾格宁带领顾问组和一些林业机械设备赶往华南湛江地区,为荒野林区实行机械化施工提供各种条件。
" L2 N, Q2 _" _7 M' Q( p; ?7 c; B& p, W0 V
那时,在湛江地区参加挖掘野林和平整荒山的苏联机务专家总共有数十人,他们都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坦克兵,操作的是新式大马力斯大林―100型挖掘机。他们冒着炎热酷暑干活,辛勤的汗水流在华南热带雨林里,每天高唱莫斯科电台播送的歌曲《斯大林――毛泽东》。他们的汗水浇灌着新中国的胶林园。
4 v+ l/ m9 i% n' u
3 ~3 P$ M4 k- U# r" F 由于华南植胶面积大,任务重,加之自然坏境和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太大,因此效率不高,工程进度不快。华南垦殖总局的领导和苏联专家顾问组集体研究后认为,必须立即改变作业方式,加大机械施工的力度。凡是能使用机械作业的地方,尽可能使用机械作业,减少劳动强度和体力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为此特派华南垦殖总局计划处长赴京汇报施工情况和问题,同时将开发橡胶生产基地所需的动力机械、运输工具等物资清单列表,直接呈报陈云、薄一波两位副总理。两位副总理马上作为急件专报周恩来审定。周恩来迅即批转经贸部,指示“李强同志明天去苏联,请他带往莫斯科”交苏联政府,请求帮助支援。 苏联政府马上按照我们开列的物资清单,将各类拖拉机、挖掘机、采伐机、运输机等准备齐全,斯大林指示有关部门迅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我国境内,然后沿我国铁路运抵华南橡胶垦殖基地交付使用。时效之快令叶剑英极为高兴。为了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他也立即指示从我军部队抽调一些坦克兵来到橡胶生产基地,会同苏联的坦克兵一起学习使用挖掘机、拖拉机、采伐机、运输机,掀起施工热潮,果然大大加快了植胶进度。5 v' c5 r- z" w# a C
6 r$ M6 t9 {. S: z3 a
叶剑英非常尊重“老大哥”。每当苏联来一批专家,他都要用我国南方的水果热情款待。有一次,苏联专家看到木瓜不认识是什么水果,好奇地询问。翻译说是木瓜,苏联人不理解,误认为是木头上长出来的瓜。叶剑英听了哈哈大笑,幸好他会俄语,马上用俄语给对方作了一番解释,苏联专家才弄懂,一时间大家哄然大笑,其乐融融。9 H, u5 J/ E" j
% z' E1 ^ a) Q) V 那个年代,是艰苦战斗的年代,也是毛泽东倡导“一边倒”、中苏友好的年代。当时,由10万转业官兵为主体、吸收大批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组成的华南30万垦荒植胶大军,分布在广东、海南、云南莽莽的热带雨林里。他们冒着高温酷暑,披荆斩棘,垦荒植胶,创建胶园。最初16年,他们就在广东、海南迅速建成了100多个橡胶农场,植胶树199万亩;在云南建设了32个橡胶农场,植胶树32万亩。
2 M) G% N- {) k# I5 H: k2 \2 I) N% u' x6 }) q* ~( e
尽管那时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极端艰苦,但是垦荒大军始终斗志昂扬,政治热情高涨。正是这种政治热情,鼓舞大家在热带雨林里勇往直前,创建新中国的橡胶生产基地。斯大林曾经感动地对周恩来说:“你们出兵支援朝鲜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大规模开辟橡胶生产基地是你们帮了我们的另一个大忙。”
) y- }; y1 }# f. K ~8 d
2 p: B' T; Z5 P 加强橡胶生产科研,党中央指示组建橡胶科研队伍* Y3 l' Y# D9 _/ e7 S6 B* C
7 G9 S0 D6 h+ k 叶剑英觉得,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光有数十万整建制转业官兵,日夜奋战在荒山野岭,出大力、流大汗还远远不行。还必须当机立断,赶快组织创建一支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善于动脑、顽强奋斗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科研机构,这是关键的关键。于是,他立即写报告给党中央提出建议。
7 e1 L/ O* ^/ v& p/ f& |& k
! b2 Z* q4 t4 ? 党中央同意和支持他的报告,并且指示中央组织部在1952年2月发出通知,要求北京、南京、武汉、南昌、浙江等地的农林院校,动员一大批师生到达广州参加组建橡胶科学研究队伍。周恩来还特地和林业部部长梁希商量,指名调该部特种林业司司长何康到华南担任橡胶研究所所长兼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院长。何康带领一大批师生深入垦区农场配合植胶部队,研究解决橡胶生产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 e2 c4 I- @6 I2 Z
& ]- v3 b6 M* j# @1 X. k( K3 ~ 尽管坏境十分恶劣,垦区周围野林里,既有国民党特务和游勇散兵时不时深夜放冷枪、照明弹干扰破坏,甚至搞武装袭击,又有野外虎狼蛇豹的偷袭干扰、惊吓。但这些恶劣的环境无形中却锻炼和造就了我国一大批科研人才,壮大了新中国橡胶生产的科研队伍,促进了我国橡胶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橡胶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也因此在艰难困境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 t0 [( K+ \ _2 h* S: D: l, p
1 s ~( n0 l9 B; X0 |0 t) C; Y 广东归国华侨徐广泽,从马来西亚回国后起先在中山大学任教,后来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海南橡胶考察团,投身橡胶事业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考察,他整理了大量调查资料,为橡胶种植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有一次,叶剑英提出:橡胶种子是种植橡胶的关键,没有好种子,实施种植橡胶计划都是空话。为此,他指示建立采种指挥部。徐广泽马上带领5名农林专业的学生,钻进海南老胶园里,通过普查活动,精心选择了900株橡胶高产母树,并用芽接法培育良种。1952年,当海南岛拉开垦荒种植橡胶序幕时,徐广泽又带领7名学生第三次进入海南,对全岛几十个老胶园的优良母树全部进行精细鉴定,同时指导植胶人员播下了800多亩良种。他通过艰苦学习摸索,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个选育橡胶良种的著名专家,并编写了我国该领域第一部院校教科书《橡胶育种》。
# @) x6 H# [& }* o" S* w7 h9 i. d" w% {8 X( r3 T: ^
为加快实现橡胶良种化,徐广泽还通过各种关系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以“一代多次”增殖法代替“一代一次”繁育法,从而使橡胶繁育速度加快了3倍。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海南垦区首先繁育了抗风、耐寒、高产良种“海垦1号”,为我国突破国际禁区,在北纬17°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曾经创造性地提出:在海南岛运用适当密植,增加胶园每亩株数,应对台风频繁袭击,确保胶树减少损失。垦区推广后,果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 ?( k+ r1 C* M; A
' {" |& ~* {, j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小气候环境极为复杂,俗称“十里不同天”。在那里种植橡胶,生产技术上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不负重托,经过反复科学研究和认真实验,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抗寒植胶科技措施,使云南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也能够大面积种植橡胶,而且实现了大面积高产丰收。
1 _/ c6 e7 }& q. g6 n. r) y0 {5 [% r: M7 l/ _' Q/ T
我国华南热带作物科研队伍,是一支历来只知奉献、不求声张和宣扬的优秀团队。尽管他们科研成果累累,贡献巨大,然而他们一直低调处事,从不张扬。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农垦部的领导突然宣布我国天然橡胶科研成果获得历史性突破,新华社记者任泽励从会议材料里搜集到种种成绩和事迹后,马上赶写了一篇报道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这才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1 A- @4 t4 {. Q0 c' q
1 S$ W$ ]% {' o/ e
国家科委闻讯后拍案叫好,认为如此重大的成果早就应该获奖了。随后,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的奖状和奖杯,终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送到了我国长期埋头苦干的橡胶科研工作者手中。这是我国科研领域内的最高奖赏和荣誉。国际橡胶界对我国橡胶事业,也由此刮目相看。* h, H/ k1 @7 P- O# A0 m2 d
3 b! C( D1 E) I. q; y" |$ U' T. H
深入一线,党政军领导人纷纷调研、视察天然橡胶基地+ q8 ]7 p' `* W- F$ \; `
7 T' w: Z( v3 G8 [ 朱德一直关心天然橡胶的发展和研究。早在1953年,他就赴华南垦区调查研究过,还曾经参加过那里的英模代表会。他给华南垦殖总局首届英模大会题词:“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在接见英模代表时,他热情鼓励橡胶基地的部队官兵,发扬我军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作风,发展天然橡胶事业,为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
. |( A+ e: Z) h1 @9 C1 D& Y+ ~0 b
刘伯承对天然橡胶事业同样非常关注。1957年春天,他匆匆来到海南岛的一些农场深入考察天然橡胶生长情况。他为人随和,虽然有一些领导和警卫人员陪同,但他没有丝毫架子。在农场橡胶林里,他同干部职工随意交谈,不断询问橡胶的种植生产情况,不时开怀大笑。他还让随行人员为他和农场干部、技术员李道和拍照留念。7 c0 a* u S3 E& `
6 a" }4 I) Q7 S
1959年2月18日,叶剑英认真视察了华南垦区,接见了垦区的工作人员,并题词:“四十年前旧橡园,将来发展看无边。橡胶好似人中脚,结合机床更向前。”
+ |% ~6 J' @+ ]
* F( o( k4 E5 d0 v" B 9月,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政治局委员彭真等领导人,一起赴湛江视察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粤西试验站。
5 @. E& ~# n. O* c* G# H' w# B' e3 l
11月2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陪同,视察了海南岛橡胶农场。: |' q' U$ R- R6 o
# x# Z. C3 x2 m5 C: a! ^+ F 1960年1月30日,年事已高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广东省委有关领导的陪同下,神采奕奕地视察了西联农场。他看到农场的天然橡胶管理得非常好,胶树枝繁叶茂,长得绿油油的,高兴极了,当场挥笔为西联农场题词:“业精于勤。”
$ b6 f0 }$ {$ q, ?5 {& |; G! B* V: f+ V
9 B# C8 _4 X1 V 聂荣臻和罗瑞卿等,也曾带领国防科工委的同志,赴华南垦区调查研究。他们非常支持天然橡胶的科研工作,多次指示有关部门配合天然橡胶研究所的需要,及时提供设备保障。他们要求军工部门把当时我国紧缺的锰钢材料,抽一部分给农垦科研所,用于研制乳胶加工设备,以便提高功效减少劳动强度,对农垦科研单位帮助极大。9 H* g4 M% g7 k" ]
- c, r0 q$ ~, ^* {8 {' f4 ?3 t
若干年后,叶剑英在华南垦区视察,看到该研究所科研人员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干劲十足,询问研究所的负责人:为什么变化如此大?大家七嘴八舌将上述前前后后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叶剑英了解到真相,后来他碰到聂荣臻和罗瑞卿时,还当面向他们致谢。
9 U# J) C7 E4 Z# e) J8 V7 U2 H8 E0 G) _) t/ z2 }+ S7 [
1960年春天,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与朱德结伴同行,一起到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视察工作。他们详细听取了何康所长的汇报,随后邓子恢提出了“橡胶产品提成及资金等7点意见”。后来,邓子恢到海南岛安宁农场,又指示在生产队要搞“四包”:包总产、包工资总额、包成本、包产值。
. a, ^) e3 T0 w7 k' i8 y) }0 L# S2 D' {! |. {; o3 A
1960年秋天,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华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和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等同志陪同下深入到海南橡胶园视察。他们先观看了解放前老华侨种植的橡胶园,后又进入我转业官兵种植的橡胶园,两相比较后,刘少奇兴高采烈地指着后种植的橡胶园说:你们看看,还是我们自己种植的橡胶树好啊,长得多么茂盛!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橡胶树和橡胶基地啦,应该引为自豪骄傲!他一再嘱咐垦区的领导和职工,要种植好,管理好,多生产橡胶,保障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 p* A! `# n+ D4 `7 U2 g* C3 b0 j7 j2 \- W/ d
1960年初,陈毅随周恩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视察。参观了研究所的橡胶园后,陈毅看见那里的橡胶林长得比海南岛的橡胶林好,仔细询问为什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告诉他,因为西双版纳的气候、土壤比海南岛好。陈毅立刻诙谐地笑着对大家说:“你们西双版纳得天独厚啊!好地方,好地方!你们千万要保护好这块风水宝地呀,否则我要打你们的屁股哟!” S1 Y% [1 [4 _ X
% t4 o, L3 Y& d& l" s" F 1961年3月,张云逸大将也来到海南岛西联农场视察天然橡胶生产情况。他在视察过程中,看到农场种植的天然橡胶长势非常好,一片繁荣景象,但同时也发现那里的粮食供应很差,职工们反映吃不饱饭,干活儿没有力气。他当时就为西联农场题词:“大力发展橡胶事业,争取粮食自给,坚决贯彻党的多种经营方针。”+ ]& r: x' @% h: x2 ?' N
9 b) l: J5 G6 w7 e' j% D 党政军的高层领导人,先后来到华南橡胶垦区视察,他们有的题词,有的作口头指示,有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都是共同关心、关怀农垦橡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农垦的干部、职工由此增添了无限勇气和信心。! e$ r. I9 T( F
! f' C# r: e, B% p) j& c
尽管许多党政军领导人十分关注和关怀我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但许多具体复杂的工作,主要是靠国家农垦部加以贯彻落实的。国家农垦部分管橡胶工作的王震、萧克、陈漫远、刘型等领导同志,华南橡胶垦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踪迹和身影。尤其是王震,付出了大量心血:带领干群抗灾救灾、发展农副业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处理退伍军人闹事问题、在金江农场种王震橡胶实验田……
+ F2 w% k6 \# q/ U" H8 _5 y* ?+ E4 d/ ~
1957年11月、12月,广东粤西垦区连续多次遭遇强台风袭击,先是南方的飓风、台风袭击,后又是北方的寒风突然来临,灾害极为严重。橡胶农场的大片橡胶林被严重摧残,橡胶树东倒西歪,一片狼藉。王震、萧克、刘型等马上赶赴垦区。他们就地组织垦区领导指挥农场官兵采取一切措施紧急抢救。
' g! |0 T2 \- o) q
5 [: r8 O0 b4 }8 O; G f0 g$ g: d 王震刚刚到达湖光农场,就穿着风衣钻进橡胶林里仔细察看具体情况。他在林子里转来转去,突然发现橡胶树林里有一片橡胶树亭亭玉立,长得绿油油的,真是奇迹。于是他就对大家高声嚷嚷说:“你们不要悲观,不要垂头丧气啦,快来看看这里的橡胶树居然还有活的,而且不是一棵、两棵,是一大片啊,这就很了不起!再说就是上边的胶树虽然冻死了,下边土里还有芽和根系,可以想办法让它复活起来嘛!”+ o( Z% D/ v( X5 y5 }! M: I
+ J) z" w6 r' G9 C 接着他仔细询问湖光农场场长王金昌:“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橡胶都冻死了,这里的橡胶树还活得好好的?”王金昌指着橡胶树周围一片灌木林说:“我想可能是那些密密麻麻的灌木林起了作用,它们在橡胶树四边形成了一道屏风。”9 m( R2 Y. H. K% a
* U' \# _/ Z% o7 c 王震觉得王金昌说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后来他在粤西农垦局的会议室表扬了王金昌的分析研究,说:橡胶树周围有树林保护和没有树林保护大不一样。防风林和橡胶树有一定关系,如果那一片防风林能更长一些,我看受到保护的橡胶树就会更多。粤西农垦局的领导张子元等人,都非常同意王震的意见,垦区一些搞科研的人员也赞成王震的意见。 1957年3月的一天,王震到海南岛垦区视察农场,乘车沿着金江农场的公路行进。行车途中,王震远远发现响水河西岸边有几栋茅草房,他非常心细、好奇,决意下来看一看。
$ P. F* N2 K( [" W. q9 P
* u' q7 x$ I/ I9 s* O. `; C 广东农垦总局局长李嘉人、副局长危秀英,立刻让司机停车。
7 X& G; [% f8 u ^/ c9 ^0 b, [) h3 {5 \
原来那几间茅草房,就是7个农场之一的橡胶基地机关办公室。
" w1 q( {$ n1 G' x
% N* Z* u6 X; ^, r, N* J5 O0 K0 {0 `) o; ~ 机关干部们看到有几辆小汽车开过来,马上围过来。当时大家并不认识这些视察的领导,都很纳闷。
. Q2 d$ @. d8 v; b+ `6 h o5 b
8 X2 y- m6 |- Y' @2 ~$ N4 Y 没有想到,王震首先开口大声说:“同志们好啊,我是王震,你们的头,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
' m) J+ H8 G" b6 j( p) _* u7 K U' F* y4 }9 z' F/ ~+ {
王震一贯大大咧咧,没有架子。他笑嘻嘻地指着李嘉人、危秀英对大家说:“这些人,也是你们的头。我们都是来向你们学习的――学习你们因陋就简、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精神啊,你们很了不起呀!”
; D- z. F+ }5 t( _# s* L9 u s* z8 L# b$ L6 a7 }
大家一听,激动不已,随后簇拥着王震等人仔细参观。
* ]5 L0 t! n% k3 @% ^5 F$ e- f( B& z& T0 M. G% M, I
金江农场留给王震的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以后还要来。他一向说话算话,后来他曾经到金江农场去过7次。. k. A) w% k5 j
( \+ Y5 M: A( Z, f# A
王震非常爱惜人才、珍惜人才,懂得用人之道。有一次在海南岛农垦局长会议上,王震突然发现原局长王昌虎没有出席会议,就问王昌虎哪里去了?大家汇报:“前几年王昌虎被调到省林业厅了。”王震感到吃惊,会上说:“王昌虎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考验的老红军,在陕北南泥湾开荒中当过营长,又是海南开垦的元勋,他具有十分丰富的垦荒拓业实战经验,一定要把王昌虎调回海南来领导农垦的工作。后来王震特地乘飞机到省里,找广东省委领导把王昌虎调回海南重新执掌农垦局的帅印。
! r" b0 A3 a3 U3 w0 D8 h# @+ d9 F5 `
$ r6 o) P7 f( n0 I5 O& `% X5 K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王震派赵凡赴云南橡胶垦区解决知青问题- P. e0 ?, l0 k7 x3 M
; d% c5 S4 n, c
1966年,神州大地突然掀起史无前例的“文革”,全国自上而下出现造反夺权,橡胶生产陷入停顿。
- T9 h# x9 z& u1 t; V5 A4 p
; B0 T# I7 `6 @# I+ Z' J 陈云、叶剑英等先后遭受批判而靠边站;王震、萧克等一个个成为黑帮、三反分子、走资派;农垦部机关被撤销下放江西五七干校,接受批斗、审查、劳动改造。党政机关上行下效,华南垦区同样如此。广东的海南农垦局、湛江农垦局也遭了殃;王昌虎、陈文高等开发橡胶的有功之臣,成为黑帮、走资派被隔离审查、劳动改造;过去受到叶剑英、王震重视并获得重大成果的热带作物研究所科技攻关人员也统统被打成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基层劳动改造,科研器材资料遭到破坏。1969年4月党的九大后,各垦区一律实行军管,由广东、云南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管辖,军代表担任垦区的各级领导职务。橡胶生产本是技术性很强的事业,叶剑英、王震等历来重视虚心学习,可是一些军管干部,反而对过去熟悉橡胶生产的转业官兵指手画脚,瞎指挥,闹出一些笑话,致使垦区橡胶生产管理陷入混乱,产量急剧下降,好端端发展的天然橡胶遭遇人为的灾难。* Z4 e9 p) s2 k% a6 k( v; p& O. [
1 B3 g7 X9 Q0 Q. y9 W; I3 \7 } 这个过程中,上海、广州、四川等地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分配到橡胶农场劳动就业。到了1978年,一系列实际问题相继出现,云南垦区西双版纳橡胶农场的上海、四川大批知识青年首先带头组织集体罢工,给邓小平写公开信反映情况,派代表进京上访。由于受到层层阻扰,他们进而卧轨、绝食抗议。当时云南边境正在进行紧张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他们卧轨闹事、阻碍交通,严重影响军事行动。事情惊动中南海,党中央最终决定由王震牵头出面接见上京知青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
1 Q3 \% d" s8 C& R8 S k/ g c; q$ y
起先,王震发了火,用拐杖连连戳着地,严厉训斥知青代表不顾大局,在粉碎“四人帮”,国家强调拨乱反正、要求社会稳定的历史时期,忘记农垦战士的优良传统,在边境地区闹事,太不像话!知青代表们被震住了,不敢吭声。接着,他又和缓语气安抚大家说:过去这些年,你们这些娃娃们,正是读书的时候,因为“文革”、“四人帮”折腾10年,你们同我们一样都受苦了,你们也是“文革”的受害人,我要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慰问。西双版纳垦区是艰苦的地方,也是美丽的地方,中央已经决定拨资金加强那里的建设,改善你们的生活,你们回去要好好生产。% G+ l( }! B$ `' S! N' l1 f
# v# A: Y- _' U' P$ h: b* y
当时,党中央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王震立即派国务院知青办公室、国家农林部、农垦总局负责人赵凡赴西双版纳垦区调查了解情况,处理问题。' E. [ k/ x4 q+ X
# K# [7 z9 s0 a: g3 i3 E
赵凡赶往西双版纳垦区问题最严重的勐定农场,传达中央领导的指示,沟通情况,商讨解决办法。几经反复协商,四川省委答应接受那里的知青返回成都、重庆安置。上海市委感到难度大,因为上海人口密度本来就大,如今云南那么多知青返城,何况上海还有几十万知青在新疆垦区和黑龙江北大荒垦区,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工作、住房都成问题,确实有困难。几经协商,上海方面终于同意知青分期分批返回上海崇明岛农场安排工作。
" M w" h/ _7 v& _7 q4 {) I
+ [: ]& _* `+ O R 随后,根据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映,党中央果断宣布取消华南橡胶垦区的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云南、广东垦区的知识青年也分期分批有序回城。此后,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得到重新恢复和健康发展。0 z @# d$ J7 `$ `, Z( V$ q4 `" `
. f6 B2 S6 y. L$ ^ e
走上国际舞台,叶剑英、王震勉励农垦干群为橡胶事业做出新贡献$ r8 g3 ?& \3 ~/ b R" f
" r9 N2 c6 H6 M& P 过去我国科技落后,尤其是橡胶研究在国际领域根本排不上号。可是1980年后情况大变,我国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宗道、橡胶研究所所长刘松泉,突然被邀出席国际橡胶研究委员会大会。从此,我国成为该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并在其开展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4 P# a- l& U t" t! O; N- @
8 c) J, e' Z! p* C3 g4 U: s6 g
1983年5月,国际橡胶组织又特地选择在北京召开大会。近百名著名专家、学者聚集一起,专门听取我国代表介绍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情况,尤其是在北纬18°以北地区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和进行胶苗早期预测等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们听后赞叹不已。5 s6 d8 U+ s3 U% F8 Z; t, y _
4 }& i: G' T) T 第二年,国际橡胶研究委员会又委托我国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在西双版纳橡胶研究所举办一期国际橡胶技术培训班。这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橡胶科研领域的影响力。
8 O1 {$ e6 E9 a1 S3 B/ `% j1 Z9 j1 ]! A& H( |& b) G1 ]1 E9 c
更有趣的是1984年7月在法国巴黎,广东农垦总局高级工程师徐广泽走上世界橡胶育种、采胶生理科学会议讲台,宣读关于橡胶树在高纬度大面积培育生长的总结性论文。宣读完毕,大家纷纷站起来,向徐广泽致敬,令我国橡胶科研人员极为感动。 有意思的是,恰巧在前一年1983年5月10日,我国橡胶事业的创始人叶剑英和王震结伴而行,同时来到广东农垦总局,看望农垦系统的老战友、老朋友,大家欢聚一堂,气氛热烈亲切。
1 f/ h5 k' O8 ~8 p- J& I+ u
1 ?8 m4 Z4 f" g2 D 陪同会见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向叶剑英介绍广东农垦总局的一些领导同志说:“这些同志都是解放海南岛后,响应叶帅创建垦殖橡胶园的倡议,转业到农垦战线工作的。”. C% o3 K2 W2 q" ]
; L# d$ u6 l8 t: t+ A9 |
叶剑英马上想起了,“啊”了一声说:“你们当年都是师级干部,有的还是老红军,都是党的老干部了,过去在战场上为人民立了功,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农垦战线干白了头,大有功劳,是功上加功啊!”8 J, b( o* L; G n8 L: |5 D
/ U/ t p. `" D 当王昌虎回忆起1951年叶剑英兼任华南垦殖总局局长,亲自部署开发海南岛、湛江的橡胶事业那段艰苦岁月时,叶剑英插话说:“那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我只不过牵了一个头。”他还指着身边的王震说:“过去好多年,一直到现在,农垦工作都是王震同志管的,他一生除了打仗,就是热心农垦工作,是有很大功绩的。”王震马上风趣地摆摆手说:“叶帅夸奖了,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是党领导的。”
8 \" u% ]3 c! i% L% p# b, ~8 e# j, M
接着,叶剑英又说:“农垦的同志在新疆、北大荒、海南岛等地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农垦人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 l8 O6 F) }4 D
$ Q- i# i- {5 Y% ^
当听说广东垦区经过33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橡胶种植面积已达470万亩,种植范围从北纬18°扩大了北纬24°;1982年干胶总产量达到11万多吨,到1982年为止,累计已为国家提供干胶100万吨;橡胶种植北移成功,获得了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时,叶剑英满意地说:“你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为人民立了大功,为祖国橡胶种植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 C' A2 x- V0 m$ A* B- G A! h/ [5 b# c# D8 r7 l3 R+ _
叶剑英还说:“许多外国人都不相信北纬17°以北至24°区域可以大面积种植橡胶,你们通过自己的科学实验和辛勤劳动,在北纬18°至24°区域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了不起的创造啊!”) L' l' y: `0 I6 h3 B' ?$ g
9 N- N! m8 P: Q+ G; e 当时叶剑英听说农垦职工在多种经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于是他高兴地叮嘱大家不但要把橡胶种植得更好,而且也要使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 h* H) c; ?3 J( }# p! q; z
" U. C2 }& k1 n# G2 ?4 ]
王震最后说:“叶帅今天的讲话,对农垦系统的同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 D% `4 r# t; x, U$ l
+ L1 J0 w1 Z& |1 B: Q0 b5 k( z 追溯历史往事,中苏合作协议中止后毛泽东指示压缩橡胶种植面积1 w1 P9 V( L" O3 v* v# \
0 R! R4 a& w6 P1 k$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回顾种种往事,耐人寻味。
# d- Z# p/ a+ \: W/ H
/ s+ W+ X; N% v 当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需要大抓经济建设,积极医治多年战争破坏留下的创伤。可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尖锐对立,形成两大阵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所有共产党国家,在橡胶产品上实行禁运。他们极端仇视共产党执政的中国,誓言要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不久朝鲜半岛又发生战争,形势更加严重。他们把封锁和禁运天然橡胶作为战略方针指向新中国,严重威胁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国际上的恶劣形势,迫使我们和苏联联手合作种植天然橡胶,苏联答应在资金、技术、设备、人员方面给予大力支援。但是条件极为苛刻,我们必须以数额巨大的天然橡胶偿还苏联的援助。7 o4 y, \+ X7 f1 [& a
/ p8 G. m$ C, Q. w& O& y
为了顾全大局,我们只有咬紧牙关,按斯大林的条件办事。斯大林在世时,苏联为了帮助我国在华南地区建设橡胶生产基地,确实提供了许多资金、机械、设备和技术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r) g, n# ]/ ]6 @8 A6 `
* O9 [1 l! q( a5 t! g
然而,斯大林逝世后不久,正在广东橡胶生产基地执行视察任务的苏联专家卡尔丹诺夫,接到莫斯科召他回国的电报通知。与此同时,在北京的苏联专家组组长顾科林和副组长古里也被急召回国。
$ a1 Q5 z5 i2 I2 E* w5 Y; y% \* v5 f7 l7 k
据何康回忆,当时,周恩来在国务院正等着苏联专家组汇报华南垦区橡胶基地的视察情况,谁知他们在没有说明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突然不辞而别离开了北京。- c* W) Y q) w$ N1 H* B
. E) c* q S9 W9 }# M
他们走后不久,中共中央也接到了苏共中央的电报,内容大意是:鉴于国际关系缓和,天然橡胶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苏联也已生产出合成橡胶,为此苏联建议中止中苏合作种植橡胶协议。) J3 e, n) ]4 }4 O0 s( t: z
" _. u: k. n& {$ M& T 周恩来仔细读了电文,稍停一会,轻轻一笑说:“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废除了更好,我们自己来干吧!”
" F: S/ G: o5 f. |, S
J5 E5 t0 ]9 i 随后,周恩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极为生气,说:“当时我们是砸锅卖铁干这事的,在南方竭尽全力种植橡胶。仅一年多,在开荒植胶方面就花了一两亿元,再这样大规模搞下去,国家财力无法承受。”他随即指示周恩来:“在橡胶事业发展方针上,赶快压缩面积,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扎实前进。”
/ o3 m7 O+ H' l W( T3 ]: J& j5 k' d
于是,党中央决定将原定开荒800万亩的计划压缩为400万亩。. C6 i; M8 f2 w
, x. R. F) \( i+ C: |8 C
也就在此期间,朝鲜战争经过我志愿军在战场上与美军反复较量,美国终于认输,宣布停火。在这一情况下,苏联决定退出天然橡胶的合作开发,原先答应提供的橡胶垦殖专项贷款随后也因此戛然而止。" F+ e; L/ N# Q. x
1 i& h; Y2 }! Z- l! u 1954年,我国在新的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及时作了调整,确定橡胶生产由“大发展”改为“大转弯”,明确规定橡胶生产的方针为“一是要自力更生,二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三是要走企业经营的道路”。* I! l$ l8 A5 q! y1 X
7 K4 k/ j% r: x: o
当年9月,叶剑英特地到华南垦殖总局了解垦区贯彻“大转弯”的具体情况。
/ s- `4 l6 k5 i% P J3 o% s/ ] N5 ~; V2 V1 ~/ g6 z/ W
时任总局副局长的易秀湘首先汇报说:“我们在6月13日实行‘大转弯’方针:一是在提高产量的前提下继续生产;二是妥善处理土地、橡胶苗木和多余人员遣散等问题。通过调整,放弃已经开垦但不适宜继续种植橡胶的土地284万亩其中高州、雷州垦区29万亩,海南垦区96.5万亩,广西垦区158.5万亩。实存65万亩橡胶苗木,应予淘汰的10万亩,保存54万亩,保存率降为38%。人员遣散,有70%的工人将被资遣,预计资遣13.5万人。编余干部1.55万人,保存9000人。”0 Z- c6 x, Y( z+ F: a
! e4 J9 g# m7 _- i1 j' Z 易秀湘是含着眼泪汇报的,条理清楚,简单明了。叶剑英听后,微微一笑表扬说:“你的汇报很好,减少了那么多土地、橡胶苗木、工人和干部,心情确实十分沉重。不过华南垦区的橡胶树,几年来毕竟种活54万亩,成活率三分之一强,应该说这个就是很大的成绩嘛!” 易秀湘说:“叶帅啊,你是给我们鼓气呀!”: S4 s; b6 m4 H0 ^8 }: S
" B; p) F7 H3 x( j 叶剑英说:“气可鼓,不可泄。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弯子还没有转过来,我们不能把自己搞得灰头灰脑的。资遣工作要稳当细致,时间不限,你们还要请地方政府帮助。”4 h4 u. ?5 n! N2 |: i* B p4 k' j
# H# e0 ]; Y& V5 Q0 c6 E
海南垦区王昌虎局长接着汇报:“海南垦区7月正式资遣工人,我们已经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安置。对回乡民工,准备发给回乡证明和路费、3个月生产补助费;军工发给复员证、复员费。我们那里的人,大多是广东、广西农村的,回去可以参加办农业合作社……”: h, u- E5 T: F& n+ [! u9 q) Z! P
0 K7 F6 ?5 i9 d% k* ^
从此以后,华南垦区橡胶种植,就开始执行大转弯方针。8 L& _( }, z3 m& I* q. F
2 ^, f& t* J5 z: k
我国原先是橡胶消费大国,自从自力更生建设起橡胶生产基地后,我们已由消费大国成为橡胶生产大国,位列世界橡胶大国之林,而且做到了橡胶消费基本自给,党中央十分满意。
6 L4 l9 T- ]6 V# S/ h0 X a! A" g& m& j |' L ?# z4 U' r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早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知道中苏两国曾经合作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可是他从来没有见过橡胶树,虽然苏联已经决定中止中苏合作协议,但出于好奇,他还是想看看橡胶树的模样。1960年,他参加我国国庆纪念期间,决意要求赴我国华南垦区参观一下橡胶基地,了却一下自己的心愿。
/ O" N5 }8 V5 M
$ V% K: ~/ V6 c* o0 D- } 赫鲁晓夫赴广东垦区参观,看到一望无际的橡胶树,到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空气十分新鲜,顿时大开眼界,心花怒放。赫鲁晓夫是一个性格特殊的国家元首,遇事往往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当时,他看到浩瀚的橡胶林,特别兴奋,马上不顾陪同人员劝阻,独自一人在橡胶园任意乱走。橡胶林太大,不一会他就在莽莽胶林里迷失方向,急坏了大家,陪同人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他并不感到尴尬,而是连声惊呼:“了不起!了不起!”+ n5 j5 e& C6 I! p% ^. k5 A" ~ _( q
9 s$ {9 S, u5 ?' N/ x# n+ m. O1 U
后来,这一故事就成为赫鲁晓夫参观橡胶园的趣闻广为流传。$ E5 H% t, `+ D' u; w y
, _; u, Y7 f# N- r- S( N* L' A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曾经应邀赴我国垦区考察。他们过去并不了解我国农垦系统农场的情况,考察结束时他们用带着诗意的语言赞美道:“由退伍军人组成的绿色开发队伍,是中国的一个创造,创造的是一个历史的辉煌。”
5 g6 h7 d, t, J! k9 `, W7 k8 c% X: I9 a" _# ^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对农垦系统农场的赞美是恰如其分、符合事实的。因为我国以数百万解放军转业官兵及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农垦大军,在广东、海南岛、广西和黑龙江北大荒、新疆戈壁荒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经过几十年披荆斩棘,改造大自然,留下了一系列丰碑,其中就有华南垦区的天然橡胶绿色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