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1673
- 精华
- 积分
- 26467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1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海南苍绿的土地上,有一片青翠令我们格外自豪——570万亩橡胶林。8 x9 D, \2 z9 U5 t
1 n, j9 o6 ]) h9 C: \ 在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中,有一处地方令我们格外骄傲——琼安胶园。1 S* A( }# A! J; j8 c0 P
# S6 d4 C8 D# ~8 a# {9 F+ g 在橡胶事业的开拓者中,有一个身影令我们格外怀念——爱国华侨何麟书。( l' s. U- H$ r1 ]
) Z+ i5 H2 J4 \
在纪念中国天然橡胶事业100周年的日子里,有一群人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南国大地上付出青春血汗书写百年胶魂的功臣们!
" J3 }/ h. u$ x0 G$ [1 g% }3 i& Q6 @& q- X: ?0 P8 o6 I0 ^2 e
百年胶园傲立风雨
& h6 z0 m# o: o( [/ s) E/ B" |% r2 y2 z' x' E* H% G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琼海市境内的一片叫会山的山水。这里有一个令宝岛人乃至中国人都引以为荣的橡胶园——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琼安胶园,中国最早的橡胶园。( l4 l) F/ l0 D* F. K, M
" A- f/ A7 O7 m6 v( R7 F5 q 一棵、两棵、三棵……36棵近百年高龄的胶树或临崖傍溪,或散落山腰,一棵棵高耸挺立,凛然豪迈与悠悠的山水相连。看上去,这些古老的橡胶树表皮布满皱褶,周身长满寄生叶,有的甚至还出现枯枝。但大都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不改当年顶天立地之气概。/ t @0 ^& i- _) R7 d0 f
$ F. _+ M& q8 O6 t% j 琼安胶园位于东太农场境内。同行的东太农场场长徐仁智说,这批古老的橡胶树,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去年,场里为老胶树砌好围墙,填好土,重塑其旧貌。为光大琼安胶园精神,还准备斥资兴建一个纪念园,办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 m) w+ h- W0 {' k5 n
; P6 Q' z# Y/ o& _( Y& L6 k" X. v/ F 据当地老人说,每年开春,这些老胶树上会飞来许多鸟儿,和着春风啁啾不停,穿梭于这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不是么?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古老的橡胶树仍以绰约不凡的姿态,挺立在大山之中。
+ f) ^2 P9 q$ s8 V
1 w5 |0 ~4 Y% X3 i0 @, r* g 提起琼安胶园,自豪深深写在东太人的脸上。据东太农场场志记载:* B4 ?! @. L% L( Z2 U2 n8 Q
. c1 ?) u& I/ p* h" \: n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乐会县南盈村(今琼海市朝阳镇南盈村)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何麟书,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今东太农场坡塘区十八队)创办了“琼安胶园”。1954年琼安胶园仍有84亩,存有“祖母树”2006株。1985年大部分“祖母树”被更新,但仍存66株。1993年为把这些珍贵的“活文物”加以保护,东太农场以高研600号高产树2株兑换1株,向何麟书曾孙何子彬兑换保存。
' h, i3 S' [5 S3 ^* ~* ~9 d c6 z
* M x& P$ |& R$ F5 w+ G 资料表明,我国最早引种橡胶为1904年,当时的云南省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巴西三叶橡胶树苗8000株,在云南盈江县种植成活,但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几乎全部死亡,没有形成胶园,至目前仅存一株。据有关专家考证,琼安胶园于1904年筹办,1906年种植,从筹办至今已有100周年,是中国第一个橡胶园。3 A: [* K6 M* N0 I- N% i
: d7 c1 D/ R6 E; k! f1 T8 ?' [ \
在二十世纪初叶,在祖国的宝岛历史性地崛起第一个橡胶园。100年来,琼安胶园不断散发出熠熠光彩,令国人和海外华侨骄傲不已。琼安胶园及其创建者何麟书,也被书入中国橡胶发展的史册。
. q4 Y- [2 k, N* J! D. y: r* m8 c6 S6 Y/ b/ s3 H' B6 s
作为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对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据东太农场的同志称,解放初期,国家为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先后在华南四省大规模地种植橡胶。当年各省区政府派人到琼安胶园,搭置帐篷,住在胶园里采集橡胶种籽,落一颗,拾一颗,这些种籽后来不仅在海南岛落地生根,还跨过琼州海峡,远赴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的广阔沃土繁衍后代。如今,在我省,橡胶种植面积已达570万亩,产量达31万多吨,其中民营胶200万亩,干胶产量达8万多吨。8 F T5 [, Y# p/ l* Z" I7 Y8 {3 ~
- T8 i) z% }6 R7 R* w+ e “琼安胶园”也成就了无数胶农的致富路。记者在东太农场与会山镇的交界处,看到东太农场在这里设立的一个“三统一”收胶点(即与地方共同发起的对民营胶实行的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很多周边农民在那里排队卖胶水,有汉族的,也有苗族的同胞。会山镇三洲村苗族同胞邓学金告诉记者,他家共种橡胶600多株,年收入1万多元。
; r9 [9 _+ Z' {
0 ?! | F6 e6 J' }" @+ ~ 100年了,琼安胶园在这一带山山水水留下久远而深厚的印记。会山、石壁、龙江、阳江等乡镇的农民,都有种植橡胶的传统,如今附近大大小小胶园竟有400多个。
4 [! n2 |; n1 @6 ?4 D/ T. ?7 [1 C1 A7 k: q n: a
热血华侨实业救国
- z& a4 m; U" g$ w' h9 v, I8 {1 a+ b
3 |3 N7 X* r) Z2 \+ P: q 在人类的创业史上,大山常常是开拓者的根基和立足点。有大山,就会有人从外面走进大山;也会有人从大山走向外面。
$ v% `- W) f' J% [! e3 b9 Q0 Y
8 l9 J" S8 e8 n$ T. O, @# ~4 i: t( v 何麟书,正是从大山走出去,又从外面走进大山的一个人。他在大山上创业,又把大山上的事业延拓到大山之外。由此引来一代又一代人,像他一样在大山上开拓事业,演绎民族的橡胶事业发展史。: _) L* ^) a9 k% C4 w
; b9 L. }! g/ E; L* `1 B) Y5 `
当地的老人以及何麟书的后人,向记者慢慢地梳理这位中国橡胶开拓者的不凡人生。让我们拨开百年云烟,感受这位爱国华侨当年艰辛而悲壮的创业史。' @( g3 l1 D* x2 ]1 v
! P1 }0 u* n8 K% R; n
据何氏家谱记载:何世阁(1862-1934年),字麟书,号文行,排行第三,乡人称为“麟书三公”。何家家境清贫,喝万泉河水长大的何麟书读过几年私塾,自幼聪颖过人,胸怀大志。当地濒临万泉河,地少人多,风灾水灾旱灾连年不断,离乡背井、外出南洋谋生者甚多,十之七八人家均有人到南洋打工。1879年,17岁的何麟书惜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登上开往南洋的帆船,一路颠簸到达二十世纪初叶华人聚居最多之地——马来西亚。
& e7 U# a0 {) `6 b6 w% b% B
3 A# L1 J2 M; T s$ |. y* F" ?* j m, m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雨量充沛,有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到那里从事橡胶种植等活动,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最早开发橡胶产业的国家之一。5 }. {8 F( s4 v2 n- z* }- E: z. A
" e* b/ y6 z" X( y- _
何麟书最早在一家餐馆当杂工,后经老乡介绍,到一家外国财团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人。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也认识到橡胶与一个国家的工业,与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开。尤其是,每当他目睹那些满山遍野、葱笼叠翠的胶林,一年四季从树干上流出来的白色乳汁可转变成巨大财富时,内心里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有朝一日,倘若能把这种流有白色乳汁的树移植到家乡海南岛去,让这块贫穷的土地改变面貌,那该多好啊!在他心灵深处,隐隐藏有一股与众打工者不同的想法:学有一技之长,回到自己家乡去发展。" ^: o# F) S1 n: T- N. w5 x
0 F& Q3 t% z( V5 F9 i 在此信念驱动下,他边干边学,平时几乎没有闲的时间。没干几年,不仅谙通了一整套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割胶技能,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荷兰语、马来语以及闽南语、粤语等。他还仔细观察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并请教有关专家,翻阅家乡海南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好为返乡作准备。- ` v/ h3 w/ k
( R% B8 S0 O$ G- L9 c! M* E% y 实业救国,这是多少旅居海外的华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要办实业,就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实现其抱负,他拼命地工作,节衣缩食。在这里,他也平生第一次认识了股份经营的好处。他把平时辛苦劳动所得的钱悉数入股经营锡矿开采,开发火柴厂等产业,借鸡生蛋,积累资金。二十余年下来,他成为当地拥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与此同时,他积极与琼籍有经济实力的实业人士广泛接触,宣传其回海南岛种植橡胶的设想,按股份制经营管理。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一些琼籍华侨的响应与支持,终于筹得5000块光洋的股金。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 U% y7 O) `( j) Y9 P! h3 r; @# T
, ` X2 s4 n- R6 ~+ @7 j) I) Y5 }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家”。1904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何麟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
2 e% E$ Q8 s j* r; z* `) S1 o$ C
6 V6 x% S: d- I 一回到家乡,他就忙于着手胶园的选址工作。; e0 x& q, S+ X
! @; w- U3 e! O. j
当时,山地无路,交通闭塞。车不能开,马不能骑。仗着自己40出头年轻力壮,他戴上一顶草帽,穿上一双草鞋,由当地苗胞作向导领路,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几个月下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万泉河流域的山山水水。终于选中了今琼海市会山镇三洲河一块傍山依水的山坡,并经当时乐会县政府批准,划地760亩作为创办琼安垦务公司种植橡胶之用。: a" I0 H2 h+ s- `5 E/ L
3 L- K N/ ]& V Z1 H# c( [: Q; \
痴心不改铸就胶魂
# Z3 v% a: {: c, F9 r
+ n( k ~0 a1 A) {5 F$ N& g* z0 a 采访中,记者见到何麟书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端庄,仁慈,两撇大胡子,一个宽额头,双眼深邃,目光有神。家人说,何麟书有一种目光,那就是:狠。有两种解释,一是看人看事有一种穿透力,一句话就是准,这是他走南闯北养成的见多识广。二是他一但看准的东西,任何人都阻拦不了他。这是大山造就的性格。
2 C' n+ n8 u" ?5 S0 I6 }5 g& k& W
何子彬先生说了两件事。一是选址。琼安胶园远远望去,山上胶林郁郁葱葱,山下是河水长流。据业内人士介绍,这里水源长年不断,地势不太陡,不仅便于当年定植抗旱浇水保苗,也减轻胶园开割时胶工的劳动强度。后人无不钦佩何麟书的眼力。+ s7 @& n/ I& s' C8 i
5 c& s) c6 E$ G8 L/ j: M1 C8 x- q 二是他从不轻易言败。经过两年的筹办,1906年,“乐会琼安垦务有限公司”终于正式挂牌成立。据何家人介绍,创业伊始,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现从琼海嘉积乘车到琼安胶园仅1个小时左右,而在当时则要爬几道山,趟几道水,尤其是身居山野,野兽出没,住茅寮,饮涧水,蚊虫叮,蚂蟥咬,交通闭塞,疟疾猖獗。而这种苦对何麟书来说并不算什么,他最担心的是失败带来的风险。雇请当地苗胞砍芭烧山挖穴后,他把带回来的几千粒橡胶种籽浇水试种。好几天了,仍不见破壳长出芽来。为此,何麟书的心总是日夜拎着,吃睡不安。( v# x: H" z0 s; `+ N1 Q7 {5 [6 Q
I; X. t! T. r! Y5 E. p" R. v* Z3 Y
贤惠的妻子不断地安慰他往好的方面想。何麟书睡不着觉,却从没有一声叹息。他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山上来荷锄种胶,他是为名乎或为利乎?平日里每当一提“橡胶”两字,他的眼神马上就会燃烧。他对祖国的橡胶事业怀有一种深深的渴望。# A9 Q4 g! F/ }% T
3 F: ?0 C+ X/ o8 l1 u% ^ 当地有不少汉人、苗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看到这么一个南洋客商放着有财不发有福不享,却要种没见过的异物,甚至有人等着看笑话。这种愚昧与落后,多少有点让何麟书感到无奈又悲伤。6 ?0 d2 R$ p) ~* C$ p: @
& r: H5 [2 l( J. P0 Q' V
又过了十多天,当守园人把播下去的种子挖出来时,何麟书呆了:种籽糜烂了,却不发新芽。& _+ A8 d2 g e; F( o& h
) p- O0 t2 P6 l5 [& a( G1 a) O
笑话、讥讽随之而来。“疯子”、“傻瓜”等一顶顶帽子都抛了过来。
8 A5 i3 t- Z$ y" ^% P* q
* Y k9 g& `+ g. p7 V+ ^5 N 何麟书不理会这些。第一次不行,又让人从马来西亚再运种籽来。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又失败了。这时,家里人也动摇了,劝他死了这份心,返回马来西亚重操旧业。更大的打击是股东向他索还股金。当时保留下来的一本发黄的股份簿上记载:本公司由何麟书邀集胶股于丙午年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地方开办,专门种植橡胶树。初因外洋采买种子一连三次之种均无发,而转种各业不起色,原集之本伍仟元(大洋)化为乌有。
A) z4 b/ {1 `: r" s" h9 q2 u5 `8 E, u I1 i- J7 ~
此时,何麟书虽心急如焚却没有灰心丧气,他细心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种籽。为了归还一些股东股金,重新筹集资金,他安顿好家人,火速重返马来西亚,四处游说。琼籍华人为他的执意追求而感动,一些股东收回原索股意见。这次,他续资并添招外股东120股,共筹集资金15200大洋。他吸取以前教训,亲自选购优等新鲜种籽4000余颗,试种发芽后才运回精心栽培。当年便成活幼苗3200株。他带领苗胞以脚丈量挖穴,以手作尺植胶,种下250亩橡胶。" f. R0 r5 g4 D# _7 a" i# ?, P
' W. \! n) m) E w5 H! y; I5 ]
何麟书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也令当地苗胞钦佩。当地一位叫“老王二公”的苗族头领还主动与他结拜金兰。何麟书多次吩咐手下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当地苗胞丝毫利益。到山外采购时,顺便帮苗胞采购盐巴和日用品,且只收成本费,令苗胞很感动。双方和睦相处,苗胞还帮他保护胶园。
2 M+ y8 [) k' N, l5 i, R- n/ t r" X- n) N+ j
因当时的条件限制,从种胶到开割要8-10年时间,为解决每年的管理费用问题。他实行以短养长,利用大山土地资源优势,在当地苗胞的支持下,饲养牛、猪及酿酒,兼种咖啡、槟榔、南药,并广种山兰稻谷,用以做猪饲料和酿酒用,运到市场出售。据说他也是我国第一个引种咖啡成功的人。同时,他还以商养胶。在海口经营一家“荣安客栈”,所得盈利,全都用于种植橡胶开支。他原打算扩大胶园规模,但因资金问题,只好作罢。8 I1 z' v R& p" }
- W+ H9 ]5 M# M- c& D
何子彬还说了一件有趣的事。一次何麟书染上恶性疟疾,一连几天高烧不退,粒米未进,经服用抗疟药品未见好转。后经众人合力,船载人抬,送到老家时已是不省人事。请来当地几位名医都摇头,暗示其家人要准备后事。棺木、墓地都已备好,单等阎王唱响鬼歌。第三天,他醒过来了,第一句话是:阎王说琼安胶园还没有搞成,不给他打勾勾。人们在为之庆幸之余又感到不可思议:在一个顽强的生命面前,阎王也要让他三分。! J% N4 ~& t: {% H4 `
! i( q! F9 a+ s+ ]" |
值得庆幸的是,何麟书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春华秋实,1915年,琼安胶园经过长达近10年的磨难,终于迎来喜悦。当乳白色的胶水顺着胶刀汩汩地流出时,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山野。山村苗寨奔走相告。当年采胶500市斤,收入789光洋。以后每年产量都在180市担左右(约18000市斤),年收入4200块大洋上下。所产之烟胶片均向新加坡输出。! D; P! Z; }# P/ ]4 `) e
* g/ H9 U' w0 c
这在中国橡胶史上是一个创举。国外专家曾认定,这种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度以内热带地区。可是,何麟书却把这一神话打破了。他将它移植到我国北纬16-20度的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 e2 R0 q% O: h3 x
- s7 K4 t k( M/ K9 g/ y( p
这一奇迹的出现,不仅纠正了原来传统的错误理论,更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发展橡胶业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1985年,华南热农大专家经过论证,证实了这一贡献。单从这一点上,就无可争辩地公认何麟书是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9 t5 K# M% {* \$ |3 p0 f+ p
: W( x2 L4 _8 n, H. N 何麟书在海南岛种植橡胶成功的消息立刻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据有关记载,当时宋子文曾想借此斥资在海南大力发展橡胶业,后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但“琼安胶园”效应吸引众多华侨返琼投资办胶园。从那时起,海南首次迎来了大规模开发种植橡胶的高潮。石壁的南兴公司,那大的侨植公司,加赖园的茂兴公司,铁炉港的农发利公司相继成立,到抗战前止,全岛共有大小胶园94家,垦荒植胶面积10574亩,共216500株,成为旧中国橡胶种植业的鼎盛时期。) X+ p9 D1 n+ j# @. ~. e3 B2 P
K# Z3 v9 w( ]( G4 j! i
回望历史难诉沧桑- u' y. Q$ v9 R" K
' L; C+ V0 V; \ B3 e
今年,是我国橡胶引种成功100周年。在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时,更加缅怀何麟书为代表的第一批为开拓我国橡胶事业而贡献毕生精力的爱国华侨。( I9 k& V' O% x! k
6 E d+ b4 Y9 P5 ?
时光漫过历史。潮涨又潮退,幕开又幕落,令人嘘叹不已。整整一个世纪后,隔着风,隔着雨,隔着一个时代,我们再次回望琼安胶园沧桑曲折的历史。; I' e$ n$ H' h
/ a; p# u$ d4 d4 o- G 何子彬先生是琼安胶园的法定继承人,胶园传到他已是第四代。他十年前从医生岗位上退下来,虽已七十有余,但穿起制服,系起领带,俨然曾祖父一副风骨。他并没有赋闲在家,时而在海口,时而回会山,料理胶园。他说,托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琼安胶园这几年事业蒸蒸日上。* g% n o: ]2 C1 _" ~) z9 m
& H0 V6 A7 u4 J
但一说起胶园历经的风雨,他的心却是沉甸甸的。
& w7 f2 ~3 x- Y8 W" D" k- `
: O# E Q; ^# ~/ |& U7 X 何子彬说,民国时期,战争动乱和外敌入侵根本不能谈论橡胶,为了发展橡胶事业,何麟书和一批创办胶园的业主从上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到处宣传植胶经验,希望福泽于民众,光耀于神州。但却每每碰壁。劳苦大众普遍缺衣少食,无米升炊,遑论投资发展橡胶!尤其是当地政府官僚对橡胶事业的冷漠和轻视,更是令人激愤不已。外国在橡胶方面的封锁和禁运,国人只有或睁或闭上酸痛的眼睛。1934年夏天,为橡胶耗尽心血的何麟书在悲愤之中忧郁而去。9 [3 D4 e) g0 L0 Z+ \$ n5 |/ I4 k
6 h7 \3 A4 K: y7 o9 e9 x 抗战期间(1940-1945年),海南沦陷,琼安胶园停产。抗战胜利后,何子彬的母亲王试花负责管理胶园。但因前方战事吃紧,商船来琼锐减,橡胶滞销。胶园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磕磕绊绊直到解放。解放初年,值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政策,橡胶又是重要战略物资,属禁运之列。因此国家对此实行统购统销以及在生产、价格上施以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得广大胶农的拥护,琼安胶园又重焕生机。0 M) H$ L, p: |6 W4 Y* } C
9 w. u# H2 `* M! o* G+ g' X
1952年以后直至“文革”结束,琼安胶园经历了一段最黯淡的时光。
4 C4 X/ r3 z% r! i3 Y, ^
5 Q7 q! D. P: p 1952年土地改革时,何麟书苦心经营大半生的琼安胶园和一些不动产,一夜之间更换了主人。1953年,县土改办改评何麟书为华侨地主,把胶园归还何家。+ j4 E+ ?/ K) i' p8 z2 p9 g6 T) w
5 e: M5 x* J6 A3 B 王试花重回那个失魂落魄般的胶园。几台制胶机被埋没于过膝的茅草之中。几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伴着一场风雨,在朝霞暮霭中摇曳。尤其是那1000余株古老的橡胶树,由于缺少管理,只能“流泪”不流胶了。% a- t# \# W, m9 o- t0 P. e
% p1 R5 S S( f( ?- m 王试花也是一位有血性的女子,她深知琼安胶园千万不能倒。当年与何麟书结拜金兰的“老王二公”之妻也主动借出多年积蓄的八块光洋,帮助王试花重建胶园。至1953年底,胶园拓地31亩,扩种新胶苗31亩,1006株。1954年清点时,琼安胶园仍有“祖母树”84亩计2006株。经过精心管理,1962年全部开割,胶园年产干胶5400斤。- G) v- j" d" G) ?+ j9 c+ n
# m# [- b/ U8 j: t- `+ s
1964年3月,又刮起一股入社风,琼安胶园折价入会山三洲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王试花白天被监视劳动,晚上被拉去批斗。1968年7月17日早上,人们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王试花的尸体。一张草席草草埋葬了这位刚毅的女子。4 k# W- r( t, t) _. m' d- v& s
. x2 M+ p5 \! b8 w 粉碎“四人帮”后,何麟书和他创办的琼安胶园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f% u5 ~& \2 C8 j% k, v
) @+ ^- E+ Q& i% j# b+ D5 Q4 q1 z 1983年4月7日,对何家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何子彬和他的亲人们一同回到魂牵梦绕的琼安胶园。历尽多年坎坷,几经更迭的产业终于物归原主。但是当他们踏进胶园时,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痛惜的败落荒凉景象:胶园荒芜,藤蔓缠绕,胶树残伤,杂草丛生。更糟的是,那2台赖以生产用的压胶机,在一周前竟被偷走了。尤其令他们心痛的是,那些珍贵的“祖母树”,由于掠夺性开割,满树遍布拳头大小的瘤块,伤痕累累!8 m z2 {) l% o4 z+ U% H% P
$ T8 h4 P0 F9 P- u* [' `
次日一早,他们马上上山砍来木料搭床,修理房屋、门窗、厨房,先把家安了下来。这对何家后人来说,这完全是第二次创业,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是老胶树不再流胶了,必须更新换代。二是资金不足。于是他们便发动家庭成员投资。先后投入资金8万元。至1992年,不仅更新了几千株高品位的芽接胶苗,而且也种了槟榔1846株,益智25。8万株,菠萝49万株,咖啡1350棵,胡椒9亩,形成长短结合,多种作物套种的立体胶园。( }5 }: M5 I4 A3 N/ P; \
+ r- W* W' Z y8 a# z! \
1991年后,琼安胶园效益开始显现出来。1992年干胶产量为1800公斤,收入11136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02年,年产量达12吨,收入渐入佳境。其他经济作物也年年有可观收入。现在走进琼安胶园,昔日那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破败胶园已变成层林叠翠、勃勃生机的胶园。# N/ y1 v( x! W
& t* C7 W1 s+ ?: } s) ]( C 说到这里,何子彬先生感慨颇深地说,琼安胶园发展到今天,麟书公的后代几十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注了辛勤与汗水。更重要的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是改革开放政策,使琼安胶园又一次焕发生机。
% N1 L4 l7 \2 I7 l _( U
5 Z/ }- z' e7 p) z- x( i n 在此,记者摘录何子彬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 n* r5 ?. R( K' K8 G. t" f0 N* M
( D2 D" [. U% J. B2 L: O9 a 琼州胶林源于此,改革春风获新生。喜看春光无限好,更觉政策暖人心。(符耀彩 若石)
' u2 e" h4 w* x- u/ P: [; O; t; e9 | w* H
相关资料:
5 t2 i7 e- _# S5 ~3 T$ ?3 a
, B* @0 H) n& ^' _+ H A @# j 中国引种橡胶一百年' K. N4 r. l0 F7 ?0 J( X4 P2 _
. n/ N5 ?( \# x8 Y$ m9 }& n 今年是中国引种天然橡胶100年纪念。1904年,云南省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先生,从新加坡成功引种橡胶树,并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植在该县凤凰山上,由此翻开了中国天然橡胶种植的第一页,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天然橡胶的发源地。/ I! E7 I& c! z
. T2 f# Z% U, z 世界天然橡胶从1876年人工种植成功至今已有128年历史。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树,属于热带雨林乔木树种,北纬15°以北和南纬10°以南被称为“非传统植胶区”。然而经过中国几代植胶人艰苦努力和科学创新,成功地在北纬18°-24°的海南、云南、广东等地大面积成功种植,并培育出适合中国热区环境、具有自己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体系,为世界天然橡胶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 o \5 Z* p$ Q p' L. i
( t- M$ E, `4 h5 O8 U: K 50多年来,中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800多万吨。至2003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已达到66。1万公顷,干胶年产量达到56。5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已从解放初期的橡胶“贫国”成为世界橡胶生产大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橡胶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橡胶的自给率已达32%。 ^/ ]* s5 a9 {* ^" M" ~; e
1 B! m/ |4 v3 g: j, B
天然橡胶的开发利用5 }& Z0 X. _( V/ d4 G" {9 g
2 F9 _2 Y i# U; j" `, @- G
橡胶具有多种良好的特殊性能,如:弹性、绝缘性、耐磨性、气密性、柔韧性等等,因此用途极为广泛。目前,世界上的橡胶制品已达7万多种,涉及到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一辆载重汽车需要橡胶240公斤,一架喷气式飞机需要橡胶600公斤,一辆轻型坦克需要橡胶800公斤,一艘3。5万吨的军舰需要橡胶68吨等等。
8 a0 o7 D+ i' d0 V/ C
. L( m: n7 R. ] 目前,世界上每年需要天然橡胶600万吨,年产量也达到600万吨。但是,从人类发现天然橡胶,到人工研究开发橡胶,再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主要是海南省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橡胶事业的兴盛,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 ] g3 y* P. u
) p3 @+ d" u4 \) D+ c8 p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r: O& ?, Y7 c
* N4 G4 v& j. M$ b0 [. s+ S 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7 B8 f: Y Q& R( ^' I% v I( s# \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w' l; t @/ o }; i c
p: p( o1 ?8 H9 g! P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N2 e# G% z( G: s1 i4 ]
$ o; ~. n3 p9 l
1904年,中国云南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 o6 M) f R1 `
* e/ o/ g" [" a7 _" @! z) l) Q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753。57万吨。位居世界橡胶生产大国前五位的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五国橡胶总产量为629。25万吨,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83。5%。 (符辑)5 m7 w U! \8 \( x: F$ O
( ?" ?. f, Z/ D" G. Z, J) W 来源: 海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