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网站:橡胶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56|回复: 5

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4 1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史 ' \4 K! }/ d' H1 i
7 N; b, N: `' u; l* H, \; l$ \  a" n
柯万霖 梁颖整理 3 v0 F: w; ~8 f! B/ [1 ^5 D

. u# ?. C) o/ Z! w& ?   20世纪初,世界的橡胶工业正处在创新发展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广州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橡胶产地,华侨众多,来自日本、东南亚等地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的资金和技术回流,为广州橡胶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z" M+ ?* V. \. L. L0 {9 u
) O: O- @+ ?1 O广州是我国橡胶工业的发源地
& i1 ^. @' H) h$ P4 S/ f. C9 N7 N7 P9 V* r
   广州南基乡人邓凤墀,曾在广州开设恒昌盛木材店。他有子女10多人,有的在外国经商,其九子兆鹏与谊父陈玉波在新加坡谋生。陈玉波略懂一些制胶的知识,对制胶颇有兴趣。一次,通过邓兆鹏设法从法国人开办的修补汽车轮胎工场里弄来了橡胶半成品,经过分析化验,他们搞清了制胶的原理。又得知当时祖国还没有橡胶品生产,从而产生了回国生产橡胶制品的念头。他们与邓凤墀商量,邓亦有弃商转工的想法,大家不谋而合,于是邓凤墀与陈玉波合作,于1919年在广州河南龙导尾创办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邓凤墀把在国外的儿子全部召回来,一齐工作,技术方面由陈玉波和邓兆鹏负责,资金方面则由邓凤墀与陈玉波的亲戚张氏兄弟共同筹集,先制成橡胶托,不久创制“双飞箭”男装胶鞋底,用双飞箭标志再加上“中国第一家”5个字作商标(最初的鞋底是直型的,不分左右脚)。胶厂的主要设备有80匹马力蒸汽机一台和炼胶机、蒸汽硫化罐等,雇有工人70人左右。生产的胶鞋底供应大新、先施公司和一些鞋店。由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提供鞋底所生产的胶底鞋比之以前的布底鞋,既耐穿又防水,大受市民的欢迎,畅销华南各地,兄弟树胶公司也因此而获利丰厚。兄弟公司还把生产剩余的边脚料和回收的旧废胶鞋底,用炼胶机轧碎后,用蒸汽硫化罐脱硫,制成再生胶自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橡胶制品及生产再生胶的工厂。广州由于得其天时、地利,故成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发源地。# p; h. [1 y* E2 J8 l. o7 k" Y
7 w7 O9 C' ^3 g$ c* @/ m  U6 c0 R' L
广州橡胶工业的发展* o$ f1 b. n" W4 T/ \+ k

- o6 b& i' e' _+ `: t   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的业务有了发展,但创办两三年后,却因股东内部意见分歧,拆股开投,终由邓凤墀父子投得,遂邀请其谊亲梁采南增资入股继续经营。陈玉波与张氏兄弟则在附近 鳌洲外街另设一厂,名为“中国大一家胶厂”,生产橡胶制品,产品为“大字牌”胶鞋底。 * Q6 [* v1 {1 O3 q6 n

- g4 V: P1 _; F1 ^0 Y" E: Q   兄弟胶厂生产的胶鞋底、胶鞋踭,款式新颖、价廉耐用,产品畅销,给邓凤墀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以致邓曾遭人勒索。邓考虑到日后的安全没保障,便忍痛把胶厂的大部分股权让给友人莫彦卿(鞋店主),而邓则带领子女于1923年到香港深水埗开设广东兄弟树胶公司后香港分厂。次年,邓派其儿子兆枢、兆鹏前往日本学习,回来后即推出新产品——男女装帆布面胶鞋,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D$ ]. \, }1 K; v7 K& o3 K, L

: u' C6 S" r3 _' l0 ]* r  ]1 H4 @   在邓、陈两家办胶厂获厚利影响下,有眼光的人士纷纷投身于橡胶行业,至1922年广州已有胶厂23家,较著名者有怡怡、实业、祖光、大利等胶厂。这就是广州橡胶工业蓬勃发展的阶段。1 t2 A4 h  R" o0 F' |
. M' k4 W3 @. C& ~
   本世纪20年代至1936年,是广州市橡胶工业上升发展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亦可以说是胶鞋业一枝独秀的时期,而其他的橡胶制品,简直不能与之相比。其时最著名的首推冯强胶厂。20年代,陈嘉庚在马来亚生产的男女装帆布面胶鞋、拖鞋,在国内畅销,国外的华侨看到生产胶鞋有利可图,纷纷回国办厂。1923年,新加坡归侨冯四、肖侨鸿、司徒广、万玉田等4人在泰康路开设冯强胶厂。这个厂对布面胶鞋生产工艺进行革新,率先采用铝铸鞋楦取代木楦成型的新工艺,用混合有机促进剂进行硫化、制成的“大象牌”胶鞋较为美观耐用,畅销国内。由于冯强胶厂资本实力雄厚,产品质量可靠,加上善于经营,注重宣传,不断创新,因此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由初时的100多人增至400多人,日产胶鞋4000双,旺季时曾高达9000双。到20年代后期,已发展到居全行业之冠,人们一度习惯把各种胶鞋,称之为“冯强鞋”。可见冯强胶厂的名气。那时,橡胶行业的“七强”为冯强胶厂、中国第一家、中国大一家、平安福、兴业、万里、国光等七家胶厂。稍具规模的橡胶厂有20家,而小厂则逾百家。全市有炼胶机约70台,年耗生胶400多吨,产鞋1000多万双。30年代,是广州橡胶业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F" x" y" d3 b4 v

7 ~9 x% f. r/ ]7 G   虽然是时广州的橡胶制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品种较为单一,普遍集中生产工艺较简、销路较畅、获利较丰的生活用品如胶鞋、胶鞋底等,而对于工矿交运急需的橡胶制品(轮胎、胶管、胶带)则迟迟没有生产。究其原因,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胶管、胶带、轮胎)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的市场,使我国生产这些产品的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的良好空间和市场;二是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显得资金不雄厚,技术、设备落后,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的低附加值日用品。因此这一时期广州橡胶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其发展也是一种畸形发展。
+ _7 ~, ~; @! `$ l/ K' g% V  @3 {. i% @1 |: ~: k9 D
沦陷时的低谷及光复后的“复苏”
, m4 P/ A/ T' }, B" D0 T' d! Y- Y" b1 x% k3 q
   1938年,广州沦陷,经济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期间,市内20多家较大的胶厂先后倒闭或迁移到外地,仅有6间大厂勉强开工,然而景况都已大不如前了。其中合作、同源协、竟成、琼生4家继续生产布面胶鞋,但日产量锐减至3000双。而平安福和万里厂只经营代客加工辘胶。广州的橡胶业此时跌进了低谷,处于气息奄奄的困境之中。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后,交通堵塞,舶来品运不进来,市面上工矿交通及民用的橡胶制品奇缺,从而为留在广州沦陷区以及由香港来穗的橡胶业者提供了一个重操旧业的机会。可是当时只有几家大厂能生产胶鞋,迫使其他小厂另寻出路。于是,“无烟胶厂”和“辘胶厂”这对孪生兄弟便应运而生。所谓“无烟胶厂”,就是既无动力和炼胶设备,又无锅炉提供热源进行硫化的家庭作坊。所谓“辘胶厂”,是指原先有动力装置和炼胶机,但已停工或半停工,然而为了适应当时“无烟胶厂”炼胶需求,而复业为客户代为加工混炼胶料,自己不生产成品的工厂。无烟胶厂的投资不大,不需要购置大型的设备,只要把胶料委托“辘胶厂”加工混炼后取回,经过手工或半机械化进行成型制成半成品,而硫化则采用“炭啤”或“炭甑”,土法制成胶管、轮胎等橡胶制品。炭啤,是用木炭作热源的手摇式平板硫化机,一次硫化的面积不大,完成一件橡胶制品得分多次硫化。炭甑,是以铁皮形成容器,四周砌墙,中间堆放细砂在底部燃烧木炭加热,借细砂传热形成热空气间接加热,用以硫化已成型的橡胶半成品。无烟胶厂就是采用如此简陋的设备土法生产出市场短缺的橡胶制品。其中较为有名气的如王瀚钊的大华厂,生产26寸的软边三轮车外胎;许南、陈七的安全厂,生产28寸硬边自行车外胎;黄庭槐的吉普厂,生产儿童胶球;穗城厂生产胶管;金城厂的胶板;李福记的传动胶带;华达厂的胶齿轮;南生厂生产汽车用的橡胶零件;还有一些厂生产胶鞋、鞋底和胶屐皮等。这些无烟胶厂的出现,使市面上短缺的橡胶制品有了货源,给人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
) y8 q1 m, m, Z/ y1 D1 u/ E! I* R. w5 q5 ^( [- B* f0 Y+ C2 K
   抗战胜利后,广州橡胶工业曾一度复苏,不少歇业多年的老牌胶鞋厂相继复业,还新出现了胶管、胶带、胶板、自行车胎的生产厂以及汽车轮胎的翻新厂。1947年,全市的橡胶厂发展到227家。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的败退,通货膨胀,洋货充斥市场,众多的橡胶厂陆续倒闭,开工的或半开工的不过83家,尤其是生产力车胎的厂家,原来已经不多,只有七家,这时却转业或关闭了5家,剩下的宝捷、大行2家也要靠生产副业——胶鞋和胶屐皮才能继续维持下去。5 ^: C* n" w0 `3 r6 c
# ~" T* C5 Q. h. m& L( M
解放前广州橡胶业萌芽、畸形发展、衰落的过程,是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 D9 \$ @. r

- a/ T( ]6 ~* f- t! @  V( `解放后广州橡胶工业发展状况
' b9 B4 {! |) S5 t
于清溪著,胶大整理( E% c7 }. w5 i2 ~
6 t( C% B; @/ R/ h
广州的橡胶工业在1950年解放后也很快有了复苏,1951年达到214家,为了节约生胶,保证产品质量,首先对生产分散、技术基础薄弱的胶鞋厂进行了改组。除保留合作、民新、南方、利民、大中华、杰厂、新中华等几家条件较好的胶鞋厂独立经营外,对其他40多家胶鞋厂实行并厂联营,组成4个联社和一个联厂。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1952年生胶从香港进口 遇到极大的困难,于是对胶鞋生产又实行进一步紧缩措施,继续调整胶鞋厂点。有100多家小橡胶厂转业或停产。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有“中国第一家”班底组成的合作胶厂以及1931年建立的设备比较完整的中国胶厂都已停业,竞成、正泰等基础较好的工厂转产自行车胎和其他橡胶小杂品。
6 R0 g( j$ e- d% F6 ]5 R; e- o9 _  O/ r4 H. }$ U( D% R% z
1953年开始,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私营橡胶工业的加工订货,开展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多种形式,使其由盲目发展步入计划发展阶段。随着“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橡胶制品的需要量,尤其是生产资料用橡胶制品的急剧增长,对私营橡胶工业的订货也有了很大的增加。1953年是全国私营橡胶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的一年。广州生产蓄电池壳的义声胶厂也于1953年转入合营。
# C2 \5 E; H# l9 z9 h1 E  |# e  F# M% ~: @5 [- f# W8 n! {5 s
1954年,中央决定对主要有影响的私营企业开始进行公司合营试点,由加工订货的初级形式转向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在橡胶工业中对私营橡胶厂试行公司合营。到1955年,全国橡胶工业开始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不少私营橡胶厂看到公司合营的优越性,也开始实行“以料定产”,“下达计划”、“均衡生产”和“定点配套”等措施,使其尝到计划管理的甜头。同时,并对加工订货中的合同管理,货价核算,原料核配,质量检验,驻厂监督等方面又进一步做了改进。( V" M/ A- P6 ], o$ @- W. x# d
- u+ u: O% c0 h/ `# x
经过1953年到1955年两年对少数橡胶厂进行公司合营的试点,为全行业进入公司合营打下了基础。1955年到1956年初只有几个月时间,各地私营橡胶企业由于大势所趋都成批地进入行业公私合营。
' B3 d' R" ^& H. [3 j" y3 j广州经过前几年的并改,有100家参加全行业合营,由广州市第三工业局的橡胶皮革工业公司进行领导管理。通过成立橡胶工业公司,首先对当地的地方国营橡胶工业与公司合营橡胶工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使干部调动和技术工作得以进行相互交流。其次也为下一步对橡胶工业的经济改组和橡胶企业的改革提供条件。" |" b& Z2 r! \' J* @2 j/ `
全国348个公司合营橡胶企业,全行业合营后第一年,1956年比1955年总产值增长30%,第二年,1957年比1956年增长27%。许多企业学习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迅速改变了面貌。社会主义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初级的管理经验。: r7 G6 R: z/ j8 p+ S4 N6 z

% W" s- t. Q+ Y: r2 B1958-1978年20年,橡胶工业历经“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这4个五年计划,经历了大跃进、三年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动乱,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摸索,迂回前进。) a) g; O  a/ {3 T5 i
这段时间重视科研建设,大部分橡胶科研院所在此期间建立。
4 o- V+ F, \* q4 {' b1958年,橡胶局直属的国营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化工部橡胶局也同时撤销。
* E4 d4 j3 N$ C: f/ f7 ]橡胶企业下放地区之后,各地办橡胶厂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些土洋结合的小橡胶厂,如雨后春笋般自行发展起来,一时遍及全国,新上马的小橡胶厂数量一下达到好几百个。$ ^! q$ k& K" N; T- j
由于下方之后,企业放松了管理,产品质量明显下降,新上马的小橡胶厂的产品质量不及大厂的一半,大厂的质量也比以前下降了三分之一。' k' K( z! c" K# ]  Y5 F
9 E& c# o4 O# f2 T
大跃进推动了科研技术的发展。但由于指导思想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略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在快速发展橡胶工业的同时,带来了质量、管理等许多问题,无法持续开展下去。
3 ?" }0 i' O- g2 ~) _  c
% W) D" h" ?) U7 ~橡胶托拉斯公司
- V) M0 i# [* g9 v5 g) t' y1964年,根据化工部高扬部长的批示,开始酝酿组织全国性的橡胶工业经济实体。橡胶工业被指定为全国工业托拉斯试点单位之一。广州橡胶厂从16个合并为9个。
4 v1 d- r. d8 m
/ I: j3 P) C" _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8年10月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全面解体,经济实体试点工作中断,分公司下方地方管理,干部绝大部分下方到干校劳动。橡胶托拉斯中途夭折。0 \- q; @/ L1 x2 Y. }
7 c9 Y7 w" m3 N# S) U# J
橡胶三资企业的出现
' Y% T' k5 Q: a7 X1985-1989年,港台大量来大陆投资,广东制鞋业快速发展,1986年以来,计有广州南方、东方、新前程等各类鞋厂3000余家,来料加工的工厂也有300余家鞋业职工10万余人。' n5 }& a6 p- F1 z+ G( }' o( b( E  r
在轮胎工业方面,1983年开始,由广州轮胎厂与应该邓禄普公司达成合作改造斜交轮胎生产技术项目,轮胎实行部分返销。港台等“三资”开始出现。橡胶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局面!
' E0 Y) \6 I& H9 g, i. U2 N6 l3 G& ]: `
近三十年" U& v' G1 |* R" i5 j4 a* ?' `
近三十年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国企逐步改制为民营企业!私营小企业蓬勃发展,外资、合资企业纷纷入驻,以广州为基础的珠三角橡胶圈在中国橡胶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分

参与人数 1胶分 +5 收起 理由
stoneavid + 5 资料不错,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3-4-24 1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广州的橡胶发展历史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3-4-24 14: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的 胶大 的帖子

资料不错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4: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三十年广州橡胶工业发展,详细大事等高人编。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3-5-8 1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看目的地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表于 2013-5-8 17: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橡胶的详细大事等武工来编吧!
橡胶技术网 ,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橡胶技术网. ( 沪ICP备14028905号 )

GMT+8, 2024-6-5 04:33 , Processed in 0.02732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