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4618
- 精华
- 积分
- 905
- 胶币
- 个
- 胶分
- 点
- 技术指数
- 点
- 阅读权限
- 3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4-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胶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溶解力问题) J t, e* U2 J; H2 q& w# F+ W
在应用过程中,施工温度对溶解力有一定影响。无机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很大;高分子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也有明显的表现,只是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的不规则性,很难有统一的溶解数据来说明。- c7 d- A* _: V' f. j
以芳烃类溶剂的表现为例:* ~4 j( D g. w6 B6 M* A
在许多体系中甲苯溶解力大于二甲苯,二甲苯溶解力更明显大于三甲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对羟基醇酸树脂而言:
6 u3 n$ k9 P) c5 P" d6 s# J" n⑴ 同一温度下,甲苯溶解力相当于二甲苯加5%左右强溶剂的溶解力,二甲苯溶解力相当于三甲苯加10%左右强溶剂溶解力(注:对不同树脂情况会有所不同);
; p, G3 n4 o1 Z7 H5 V; Q" H⑵ 低温时(如0℃左右),甲苯的溶解力相当于二甲苯在30℃左右所表现的溶解力(从树脂黏度、稳定性及施工的流平性等综合考察),三甲苯加5%强溶剂在35℃左右时溶解力与10℃以下的二甲苯相当。其它溶剂溶解力与温度间的关系也有同样的趋势,只是程度不一。 T+ P. F0 j- h6 N0 A5 l4 S+ w- m
由此得到提示:% R: }9 c$ Q9 _) F+ U6 R( W) q
⑴ 从溶解力角度,在冬季、春秋季、夏季,芳烃类溶剂进行相互调整不会存在障碍;⑵ 这种调整也正好与挥发速度的影响形成非常有利的状态。, V. G2 o7 ]9 E# b. M6 D
: L7 i9 h( w# C/ F! l/ f1 F- h" M
2、 溶剂在施工过程上的表现对湿膜状态的影响
+ R! |/ C5 k& v3 \以普通的空气喷涂为例:: y( C. Q/ Q; d& X& r6 G
㈠ 涂料从离开喷嘴到达物体表面的过程中,溶剂一般可挥发30%-70%,挥发的各溶剂比例与涂料中溶剂组成比例有很大差别,这主要取决于各溶剂的相对挥发速度。挥发掉的溶剂以高挥发速度、低沸点的品种为主(同时会带着一些高沸点品种一起挥发)。
/ M6 N- y; Y4 d如果溶剂体系中低沸点物比例过大,施工温度又较高,其极端情况是溶剂全部挥发,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喷涂时出现“橘皮”或“抽丝”现象,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其它树脂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如果配方中真溶剂比稀释剂更容易挥发,湿膜中总体溶解力下降,形成不了“溶液”,高分子化合物析出,就无法成膜。
; ]& i* I5 Q. h0 p( Z0 \% `3 V4 L4 r由此得到提示:
- y. e) [. [. p$ {1 ]" S⑴ 溶剂体系中真溶剂的挥发速度应低于相应稀释剂,以能够形成平滑的焕发梯度,使湿膜中强溶剂的相对比例有所提高;
! G( T2 X2 g# \9 d7 Y⑵ 溶剂体系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气温条件下,有所不同,既给降低成本提供了空间,又可确保“湿膜”质量。
0 j S3 K( e' ?& v: {/ k5 |: A㈡ 溶剂在施工过程中挥发时需要吸收“蒸发潜能”,溶剂带走的大量热能使湿膜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当此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到湿膜中,使湿膜“泛白”,不透明、失光,并影响其它质量指标,因此在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及季节里,需要采用“防潮剂”。在挥发型涂料中常用丁醇(价格较便宜),比较优秀的是醇醚类(防潮能力高,又是绝大多数涂料的优良溶剂),一般在溶剂系统中有5%-10%就有较好的防泛白能力。- k" F0 W* Z4 Y8 d3 N, q, @
㈢ 如果真溶剂的沸点都比较低,在喷涂过程中,挥发量过大使剩余在湿膜中的溶剂系统的总溶解力明显下降,严重时会产生树脂析出,漆膜发白不透明。
, C( v0 j! J: S4 }6 B0 x* O由此得到提示:
1 D5 T- x; Q l5 X! W! B- ~⑴ 溶剂系统不少于30%的高沸点溶剂,以保证在湿膜中挥发其作用;) D V1 s* @; X" q
⑵ 溶剂系统中有50%左右的溶剂将在施工过程中挥发,对这一部分溶剂要求不高,调整其品种可降低成本4 t/ }: y7 \% O$ Y& ?- y
⑶ 使用醇醚等高沸点强溶剂对涂料生产,储存,施工乃至成膜过程可起到溶剂“基石“的功能。一个良好的溶剂系统其质量分数不应少于10-15%;
8 K* h1 O. Y4 x+ A⑷ 为适应溶剂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功能,应采用混合溶剂,即溶剂中应由不同溶解力、不同挥发速度、不同类型的溶剂组成,其配方才会经济合理。$ H u& H1 ^5 W9 b4 k3 n
$ ?1 A8 A. t, ?* v6 a& C
3、 溶剂在由湿膜到干膜过程中的状态
( A# G0 d# _" l; p# ]; x湿膜经历表干——实干——干透三个阶段后,溶剂才完成其全部使命。由湿膜向干膜的转化过程,转化型涂料依靠进一步聚合,成膜物分子量不断增长,逐步成为不溶、不熔的网状高分子化合物,同时,依赖湿膜中溶剂(包括剩余的溶剂、稀释剂)不断挥发;非转化型涂料,仅依赖溶剂挥发成为干膜。7 C9 v" e5 x# @, U6 \7 Z7 d Y+ j
在漆膜表干后,涂膜内溶剂挥发受表层已“干“薄膜的阻碍,如果大量溶剂(相对来讲)尚未逸出,下层涂料还具有流动性,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流挂,即使在平面上,由于内部溶剂焕发受阻,使实干时间延长,并容易顶破表层而出现”痱子“状气泡。& I( V+ L2 o: N
理想的状态是漆膜在表干前对非转化型涂料,溶剂能够挥发90%以上;对转化型涂料,考虑到分子以后有增长过程,溶剂剩余应稍多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前面提到的溶剂体系中采用高沸点强溶剂的观点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沸点越高越好。
" E/ L. T: x" ]* ]涂膜进一步干燥,就可达到“实干”,转化型涂料的实干时间主要取决于转化速度,实干是涂膜检测意义上的概念(用同一标准衡量涂膜干燥所需的时间),此时与真正意义上的“干透”还有一定的距离(其内部尚有溶剂的残余分子没有跑净),涂膜硬度也达不到最高。两种类型涂料一般都要在7天后才达到“干透”的阶段。有的时候由于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对特定品种的溶剂有强亲和力,使这些“剩余”溶剂很难挥发逸出,只有在加热情况下才能逸出,这种情况常称为树脂对溶剂的“滞留”,这也是影响漆膜硬度的重要原因。
! q9 M) X; p* h9 t由此得到提示:
! ^, A/ O; G" S⑴ 溶剂体系中必须有一部分强溶剂的挥发速度低于挥发最慢的稀释剂,确保最后挥发的是真溶剂,才能获得良好的漆膜。
+ q) U0 K" j+ w @) w# F6 ~7 }. l⑵ 涂料成膜过程中,在喷涂时溶剂有大量集中的挥发;在湿膜向干膜转化过程中,期望有一个逐步挥发的过程,如果此时挥发过快,不利于成膜性能;
$ c7 J5 j6 x& H; u! c$ D⑶ 设计溶剂配方时在考虑溶解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其挥发速度对成膜的影响。不能认为树脂液中溶剂仅占20-30%,影响不大,由于涂料制造者在用来生产涂料时补加的溶剂也仅为20-30%,是1:1的关系,若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投诉;若处理得当,用户在与其它供应商样品对比时,就会得到良好的评价。" w' `5 y% s* _3 |1 |
⑷ 涂料制造厂是树脂生产企业的用户,他们在认定树脂质量时,除一些约定的质量标准外,还会进行应用试验,按他们各自的配方和配套稀释剂调和成涂料后进行成膜考察。以双组分聚酯清漆为例,施工时比例一般是:树脂液:固化剂:稀释剂=1:0.5:(1-1.5),其树脂液、固化剂的溶剂进入涂料的整体溶剂体系时占了相当比例,对涂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改进溶剂体系时一定要进行配漆、成膜的整体考察,并要使用从用户收集来的稀释剂样品,并且采用对比方法(即同时进行调漆和喷板),才能看出其状况。 |
|